|
来源:城市商报 2008年10月12日
好听的苏州话将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方言,并被永久保存。这也意味着,无论再过多久,人们都能听到最地道的苏州话。记者从昨天的启动仪式上获悉,到今年年底,苏州城区和常熟市、昆山市将完成采录工作,苏州其他3个县市的采录工作也将在明年年底完成。
苏州话是公认的最美的方言之一
说起苏州话的好听,老苏州施女士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说是有一次去北方出差,出席的人员来自天南地北,休息的时候,施女士用苏州话接了爱人的一个电话。手机刚挂断,她发现周围很多人都看着她,甚至有人开始打听她是哪里人,正是她的苏州话吸引了她们。后来,好多人还缠着她要学说几句苏州话。
“好听”,这是大家对苏州话最直接的印象,苏州话被称为“吴侬软语”,读起来,不分前后鼻音,没有双元音,单元音又十分丰富,再加它发音的抑扬细软,让人听了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比方说,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不仅是读起来“软”,苏州话还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
苏州话里的浓浓文化味
以“吴侬软语”为特色的苏州话,更是“文化苏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一字一词,一语一汇,无不传递着浓浓的苏州风情。
就拿“早上皮包水,下昼水包皮”这句来说吧,这是对旧时苏州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意思是,上午喝喝茶,下午洗洗澡。旧时的苏州,大大小小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城镇乡村。玄妙观里的三万昌茶馆,里面可放一百多张茶桌;小一点的茶馆,也能放个十廿桌。“早上皮包水,下昼水包皮”,形象地描绘了苏州人与水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旧时苏州这块富庶土地上人们生活的闲适。
除此之外,苏州人常说的“讲张(说话)”、“阿要几化铜钿?”(要多少钱)、“倷‘来三’得啦(你真能干)”……这些日常用语,都有它的出处。
苏州小囡只开国语
“我们苏州话那么好听,可得保留下去啊。”,在昨天的启动仪式上,有着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苏州话颇有研究的魏老师显得有些激动。魏老师说,苏州话是苏州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我们苏州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但现在会讲地道苏州话的孩子是越来越少。
魏老师的孙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但至今还不会说苏州话,只会听。有时他要求孙子用苏州话和他对话,孙子总是不愿意。有的时候父母为了配合他们,只能用普通话与他们交流。不止是他的孙子,现在有许多小学生甚至是中学生都不能流利地使用方言。魏老师说,听他们讲一口洋泾浜苏州话,真的挺让人担心的。
另外,随着外来人员的增多和对外交流的增加,苏州方言近二三十年来变化较大,有的尖音团音不分,有的则用普通话词汇代替苏州话词汇,如不再说“寻开心”,而说“开玩笑”,“我搭俚”说成“我跟俚”等。
据了解,这几年苏州为保护“苏州话”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很多学校都有苏州方言的普及读本,像平江实验学校还创作了一大批苏州话童谣;社区里有人教起了新苏州人说苏州话;社区上的苏州话培训班更是办得红红火火。而此次将苏州话收录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更是对苏州话的又一种保护与推广。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说,这个数据库就是为了抢救、保存衰危的语言及方言并向社会提供服务,它最大特点就是“有声”,就是要通过真人朗读单词、词组、讲故事、日常对话等形式实地采集真实语言并建立真实语音及其转写文本的语料库,并进行科学的整理加工,长期保存,以便将来深入研究和有效开发利用。
保留一点多样性
现在不少人勿要说不会讲苏州闲话,听也有点听不懂哉。就算还讲讲格,调头也变仔不少,一勿当心就会嵌进几个普通话的字眼。要听的的刮刮的苏州闲话,要么去听说书,要么碰着几个上岁数格老伯伯。想想也难怪,现在的小朋友一进幼儿园就学普通话,作兴英格里希一串一串,苏州闲话一句也讲勿连牵。
苏州闲话实在有味道。这倒勿是我老苏州自作多情。吴侬软语调头软糯,老早就有人赞过不少,即使是完全听不懂苏州闲话格人,当俚山歌听,也蛮有味道。该趟国家保护方言独独拣中苏州先来试点,我先赞一句,有眼光。
苏州闲话好讲不过难写,我试着用苏州闲话写该篇文章,实在是桩扛仔石担做戏——吃力不讨好格事体。也因为格个原因,苏州闲话更不容易留下来传下去。一块石碑、一只铜鼎当心点摆个几百年不会走啥样,语言这种“非物质”格么事,只要用格人一少,作兴就是几年十几年格辰光。现在能听会讲地道苏州闲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哉,所以,保护格前头还要加格抢救性。趁现在还能寻得着几个真正的老苏州,统统录下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苏州人不少独特的幽默,啥个双关、歇后、缩脚韵,离开仔苏州闲话,也就寻不着落脚点哉。所以,保护苏州闲话不仅是留下一种方言,也是保护一种文化。保护下来还要会得利用。普及普通话肯定呒啥错,但伲格个世界还是少不得点多样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