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55|回复: 2

“着”的语义分布及其语法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11 17: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出处】语文研究
【原刊地名】太原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6-12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张黎
【复印期号】199607
【标    题】“着”的语义分布及其语法意义[*]

【正    文】
           
           引言
    从句法分布上看,“着”主要呈现出如下分布形式〔1〕:
    (附图  [图])
    句法分布是语言单位的重要属性之一。但是为了了解语言单位的内在结构,必须通过句法分布来进一步
描写语言单位的语义分布。本文以“着”的上述句法分布为线索,探讨“着”所出现的语义环境,继而概括
“着”的语法意义,并讨论相关现象。
            一、“着”的语义分布
        1.1  V着
    “V着”是“着”的最简分布形式。独立成句的“V着”一般是祈使句。如:
          听着!            躺着!
    这种句子表达的意思是,要求进入某种状态或保持某种状态。有如下扩展式:
    听着点儿!      想着点儿!      看着点儿!      学着点儿!
    能够有扩展式的“V着”中的“V”,一般指具有均匀状态的动作,如听、看、想、学、拉、扶、拽等。
非均匀状态的动作,没有这种扩展式。如:
       躺着点儿(×) 吃着点儿(×) 踢着点儿(×) 打着点儿(×)
    在“躺、吃、踢、打”类动作的过程中,动作会发生态质的变化。
    有扩展式的“V着”表示要求保持某种状态,无扩展式的“V着”表示要求进入某种状态。
        1.2    SV着
    “SV着”可具体分为如下几类。请看例句:
      A  交通艇向前疾驶着。        B  灯笼在那儿挂着。
         汽车在公路上飞奔着。         菜在桌子上摆着。
         东郭先生在路上走着。         花在花瓶里插着。
    A类的S和V之间有一种“施事——动作”的语义关系, 全句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动态句;B
类的S和V 之间没有直接的语义选择关系,全句呈现出静态的特征,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句。
    A类的语义结构可描写为:施事——动作的状态呈现(动态句)
    B类的语义结构可描写为:主体——处于某种状态(静态句)
        1.3    S(,1)S(,2)V着
    请看例句:
              汽车门开着。          大门口灯亮着。
    这类句式的语义结构是:某处——某事件
    例句中的“汽车”可视为广义的处所,因为这类句中的S(,1)和S(,2)之间必有一种包含关系,即S(,1)包
含S(,2),正因为如此,可有如下转换式:
        汽车的门开着。          大门口的灯亮着。
    但是转换前后的句子的语用结构不一样了。转换前,处所是话题;转换后,处所不是话题,处所所修饰
的事件的主体成为话题。而且,转换前,事件是说明;转换后,事件中的状态成为说明。
    另一方面,由于此类句式的语义结构是:某处——某事件。因此事件中的主体也可后出现,形成如下句
子:
        汽车开着门。          大门口亮着灯。
    但是,转换前后的语用结构也不一样了。转换前,语义重心是事件的状态;转换后,语义重心是事件的
主体。
        1.4  SV着O
    从语义上看,SV着O可具体分为如下几类:
      A  大家唱着歌。   B  屋里开着会。  C  台上坐着主席团。
         妈妈读着信。      外面下着雨。     床上躺着三个人。
    A类中的SVO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动作——受事”,其动态性较强;B类中的SVO的语义关系是“处所
——不及物动作——施事”;C 类中的SVO的语义关系是“处所——动作——主体”。B、C 类是一种静态句

        1.5  SV(,1)着V(,2)(O)
    先请看例句:
      小王蹲着吃饭。        小李躺着看书。
    很明显,从语义上看,V(,1)是V(,2)的状态(方式也可看作是状态的一种抽象形式)。
    此类句式中的V(,1)和V(,2)一定不能同形,而且V(,1)很少有扩展形式,而V(,2)却可以有较自由的扩展
形式。如:
    李明眼看着被那个人抢走了钱包。
    小王笑着把小李推到了旁边。
    这说明,V(,2)是结构中心,V(,1)是语义重心。
        1.6  SV(,1)着(O)V(,2)
    请看例句:
      A 他抓着我的手不放。      B 他按着爸爸的话做。
        我们租着房子住。          我顺着河边走。
    A类的O可以省略。省略后同1.5中的句式。B类中的V(,1)是V(,2)的方式。方式是一种抽象化了的状态。
        1.7  SV(,1)着V(,1)着,(S)V(,2)
    先请看例句:
    小王说着说着,就掉下了眼泪。    孩子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从语义上看,V(,1)是V(,2)的一种伴随状态。有时V(,1)中可以省略一个V。如:
    小王说着,就掉下了眼泪。
        1.8  V着X
    请看例句:
        躺着舒服,站着不舒服。    看着好看,用着却不方便。
    这类句中的“V着”实际上是一种条件, 即作为一种状态存在的条件,因此这类句子可有如下变换:
      躺着(的话)舒服,站着(的话)不舒服。
      看(的话)好看,用(的话)却不方便。
    这类句中的X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评价,因此可以说:
      我认为,躺着舒服,站着不舒服。
    可见,这是一种评议句,即对作为条件的状态进行评议。因此其语义结构是:
      状态条件——评议
    这样,我们可以用下表归纳“着”在各种句式中的语义特征:
   句法形式                    "着"的语义特征
V 着                      进入某种状态或保持某种状态
SV 着                     主体呈现某种状态
S(,1)S(,2)V 着                  某处存在某种状态
SV 着()                   主体处于某种状态
SV(,1) 着V(,2)()                动作的状态
SV(,1) 着(())V(,2)              抽象的状态(方式)
SV(,1) 着 V(,1) 着,(S)V(,2)        伴随状态
V 着 X                    评价状态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着”所表示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在不同的句式中呈现出不同的态势,我
们把这些不同的态势看作状态的不同的语义变体。
            二  动作的三种态势
    从语义上看,动作有三种态势。这可用下图表示:
                          B
               ┌──────────────┐
               │t(,1)                       │
               │                            │
         A     │                            │C
               │t(,0)                       │
    ───────┴──────────────┴────→
               T(,0)                         T(,1)      T(,2)
    T系列代表动作的外部时间,即动作在时间轴上表现出的属性;t系列代表动作的内部时间。
    动作的A态势是指从动作的开始到动作的结束瞬间结束的动作, 即t(,0)=t(,1)。这类动作可用动词原
形表示,如:
    到、定、死、胜、败、灭、断、来、丢、摔、塌、
    通过、粉碎、俘虏、投降、逮捕、原谅、到达、取消、完成、接受
    动作的C态势是指动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得到完结。 这种完结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1)动作的“体”。如:吃了吃(尝试体)、吃过(经历体)、
         吃了(完成体),等等。
    (2)各种动补结构。如:吃饱(了)、喝醉(了)、 打坏(了),等等。
    (3)各种数量宾语。如:时量宾语(看一小时、睡十分钟)
                           动量宾语(去一趟、来两次)
                           名量宾语(洗一件衣服、买一本书)
    动作的A态势和动作的C态势都是有变化的,即动作从T(,0)到T(,1)发生了态势变化。所不同的是动作的A
态势t(,0)=t(,1),动作的C态势t(,0)≠t(,1)。
    动作的第三种态势是指动作以一种均匀的、没有变化的方式持续进行。其典型的标志就是“着”。这就
是说,如果一个动作带有“着”,就表明这个动作进入一种均匀的、没有变化的持续状态。我们把动作的这
种态势叫做动作的“状态”。
    由此可见,状态是不同于动作的A态势和B态势的。这可以从它们同“着”搭配的情况中看出。比如,A
态势的动作都不能同“着”搭配。如:
    到着(×)    死着(×)    胜着(×)    丢着(×)
    通过着(×)  逮捕着(×)  到达着(×)  取消着(×)
    动作C态势的各种语法形式也不能同“着”搭配,如:
    吃着吃(×)    吃着过(×)      吃着了(×)
    吃饱着(×)    喝醉着(×)      打坏着(×)
    看着一小时(×)睡着十分钟(×)  去着一趟(×)
    来着两次(×)    买着一件衣服(×)  写着两篇文章(×)
    相反,动作C态势的各种语法形式间有比较自由的搭配形式。 比如:
    唱了起来/唱起来了            写了下去/写下去了
        去过了                        吃了吃
    写了三篇文章/写三篇文章      看了一小时/看一小时了
        去了三次/去三次了            吃饱了/喝足了
    当然,表示动作C态势的语法形式间的搭配也不是完全自由的, 其间也有一些选择限制规则。但是上述
能够搭配的例子已经说明,表现动作C态势的语法形式是属于同一范畴的,而“着”是同它们不一样的。
            三  “状态”、“进行”、“持续”的异同
    “状态”和“进行”以及“持续”是三个意思比较接近,但必须加以区别的概念。
    上述三个概念之所以常常被混在一起使用,是由于它们都表示动作在某一时间轴上的一种存在方式。所
不同的是,“状态”是一种均匀的、没有变化的存在方式;“进行”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动作在某一时点
正在发生变化,因而是非均匀的;“持续”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动作从某一时点起向另一时点移动。
    我们可以用语义特征矩阵来表示这三个概念:
    (附图  [图])
    这就是说,虽然这三个概念都包含动作在客观时间轴上的某种延伸的方式,但由于各自的内部态势及观
察的视点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范畴。
    从动作的内部态势上看,状态是一种均匀态势,不发生变化,没有态势上的转变:进行是一种非均匀态
势,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变化后发生态势上的转变;持续可能是均匀的,也可能是非均匀的。另一方面,状
态不直接同外力发生关系,因此可以不出现施动者,而进行和持续需要外力维持,语义上需要一个强制性的
施动者。试比较:
      a、墙上挂着画儿。(不需要施动者)
      b、小王看书呢。  (需要施动者)
      c、他哭了下去。  (需要施动者)
    a句不需要施动者,也可以成为一个自然的句子,b、c 句如果没有施动者的话,不成句。如:
    b′、看书呢。(×)    c′、哭了下去。(×)
    从时间属性上看,动作的状态呈现出一种“量”的特征,即:
    (附图  [图])
    图中的虚线表示,从观察点来看,动作的状态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无从而知,即状态的时间是
无法计算时间起点,也无法计算时间终点的时量。这是一种客观时量。
    从时间属性上看,动作的“进行”呈现出一种“点”的特征,即:
    (附图  [图])
    图中的实线表示,动作的“进行”和观察点有一种同现关系,即“进行”总是伴随着一个观察点,不论
这个观察点是现在、过去或将来,“进行”总是对应于一个时点。我们把“进行”的这种时间属性称为“即
时”,即此时此刻或彼时彼刻某一动作正在进行。因此,“进行”的即时状态是观察人的一种主观切入,也
就是说,“进行”的时点属性是一种主观时点,这可以从下面的例子看出:
    那段时间,我正谈恋爱呢,没时间学习。
    “谈恋爱”是需要花一段时间的,客观上是一个时量或时段,但说话人却通过“正……呢”把它时点化
。“进行”的这种主观时间属性也可以解释如下现象:
    他正站着说话呢。
    “正……呢”表示“现在进行”,“着”表示“站”的状态,在“现在进行”中包含着动作的状态,合
理的解释看来只能是:“正……呢”表示说话人的在“现在”的时点上对动作的客观状态的一种切入,或者
说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选择。
    从时间属性上看,“持续”呈现出一种时向特征,即:
    (附图  [图])
    图中的实线表示,对于观察人来说,“持续”的时间起点是已定的;但结束点不得而知。这是一种客观
的时向。
    从外部的特征上看,“进行”和“持续”是一种动态的行为,而“状态”是一种静态的态势。
    对说话人来说,“进行”和“持续”呈现出陈述的倾向,而“状态”呈现出描写的倾向。其实陈述的和
描写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主观意图,这也是一对儿有待深化的语义概念。
            四  怎样理解“体”
    汉语的“体”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体”的理论理解有偏差。传统的、朴素
的理解是:“体”是句法范畴,不同语言的“体”应大体一样。
    其实,应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句法上的“体”,一个是语义上的“体”。传统上的理解一般局限于句
法上的“体”,而且对于汉语学界来说,又总是习惯于比照屈折语言的“体”来框定汉语的“体”。
    我们认为,句法上的“体”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表现内容,都具有民族性,都只是语义上的“体”反映
在该语言句法上的那一部分。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是语义上的“体”。
    从语义上说“体”是动作的状态。动作的不同的状态是不同“体”的基础。传统的以形态为中心的语法
研究,把“体”看作是句法范畴。这并没有错,但应该说仅此是不完全的。形态丰富的语言以形态变化反映
着部分动作的状态,形成了句法学上的“体”。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语言都是以相同的句法手段抽象相同的
动作的状态,形成相同的句法范畴(体),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动作状态在所有的语言中都以相同的形式上
升到句法层面。看来,合理的解释是,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着不同的动作状态,在不同的语言中,
被抽象到句法层面上,并最终形成句法范畴的动作状态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同语言的句法“体”的内涵
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同语言间对相同的动作状态没有通约性,而是说, 不同语言对相同的动作状态可
以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来表现(在A语言中用句法手段,而在B语言中可能用词汇手段;在A语言中可能使用语法
手段,而在B语言中可能停留在语义层面上)。 这就是所谓的“语法化”过程。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存在”这样的常理(常识)范畴是不同民族都面对着的,但汉语用一个“有”表现,而日语则
分化出两个:一个是表人的,一个是表物的。
    教室た15人学生かいゐ。(教室里有十五个学生。)
    教室た3个かぁゐ。(教室里有三张桌子。)
    应该说,汉族和大和民族都面对着同样的“存在”世界,但大和民族却在语言中分化出了事物的存在和
人的存在,并形成了特殊的句法范畴。
    比如,同样是人的主观愿望,汉语用一个“想”,而日语则依据不同的人称而形成了不同的句法变化形
式:
    (附图  [图])
    同样是人的心理意愿,汉语用一个词汇表达,而日语则依人称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再比如:同样是表达“状态”,汉语是用一个“着”,而日语依据“状态”的不同类型而分化出不同的
“状态”。
    (附图  [图])
    类似这样的现象,在语言的比较研究中(比较研究包括同外语的比较,同方言比较,同古代、近代汉语
的比较)是比比皆是的。不过上述情况已充分地告诉了我们:在把语言的对象世界通过语义世界抽象为句法
范畴、句法关系和句法结构时,不同民族的语言采取的策略是不尽相同的,被抽象为句法的内容也是不尽相
同的。
    在这方面,汉语表现出强烈的不同于屈折语言的“语法化”倾向。汉语缺乏屈折语言的系统的形态变化
,汉语本质上是一种意合语法,因此,对于汉语的“体”以及“体”的表现形式都应面对汉语实际,实事求
是地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刘  刚:1980,《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期
    马庆株:1981,《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2期
    胡树鲜:1981,《“着”的表情状方式的作用》,《四平师院学报》3期
    木村英树:1983,《关于补语性词尾“着”和“了”》,《语文研究》2期
    刘宁生:1985,《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语言研究》2期
    宋玉柱:1985,《助词“着”的两种用法》,《南开学报》1期
    马希文:1987,《北京方言里的“着”》,《方言》1987年1期
    戴耀晶:1991,《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期
    费春元:1992,《说“着”》,《中国语文》2期*
    [*]本文中的一些想法是在同日本学者望月八十吉先生的讨论中明确的,在此特致谢意。
发表于 2005-8-6 10: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动作的三种态势
    从语义上看,动作有三种态势。这可用下图表示:
                          B
               ┌──────────────┐
               │t(,1)                       │
               │                            │
         A     │                            │C
               │t(,0)                       │
    ───────┴──────────────┴────→
               T(,0)                         T(,1)      T(,2)
    T系列代表动作的外部时间,即动作在时间轴上表现出的属性;t系列代表动作的内部时间。
这些内容IE浏览器无法正常显示,可能换成Firefox浏览器可以正常吧!
发表于 2005-8-6 10: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字眼在南方方言可以说:[leh],[to],普通话的zhe当真是与着zhuo/zhao同源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19:03 , Processed in 0.1037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