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74|回复: 0

[原创]音节的物理学结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 12: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台湾美农客家话“衫短裤阔,人美鼻直”这八个字读音录音:

录音1
kj.wav

注音:衫[sam]短[dwon]裤[fu]阔[fat],人[nin]美[jia]鼻[pi]直[cet]

声调调值:衫[sam13]短[dwon31]裤[fu55]阔[fat53],人[nin31]美[jia13-1]鼻[pi55]直[cet55]

声调调类:衫[阴上声]短[阴去声]裤[阳平声]阔[阳去声],人[阴去声]美[阴上声]鼻[阳平声]直[阳平声]

调名简读:[上][去][平][入],[去][上][平][入]
(其中的“阔”和“直”两个字是入声字,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舒声字“鼻”和入声字“直”两个字的读音声调是相同的,用调值来衡量都是“55”)


在这里,请注意的是第六个字“美”的声调,从听觉上就可以听到这个字的读音整个调高变化过程是“131”,那么,能不能因此而确定“美”字的声调调值就是“美131”了呢?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一个读音的调值?要准确地给一个读音标注它的调值,首先需要搞清楚音节的物理学结构。

先看看下图:
图1


上面的图1是一个用软件praat录制的读音[di]的波表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振幅。按普通话第一声声调读出来,上图中有两个波,后一个波是原始录音,前一个波是将后一个读音的音量减少75%之后得到的参照波。

在这里,我将分析后一个读音的音节物理学结构(如果看不完整,可以双击放大观看)。

1,[音节体和音节尾]
用波表记录读音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音节的波形都是在结尾逐渐减小的,就是波的结尾都形成一个“>”型尖状的一个尾巴。这个“音节尾”对读音的鉴别是没有意义的,完全不考虑“音节尾”也能清楚地鉴别出这个音节的读音到底是怎样。

2,[音节体和音节尾的波表图]
“音节尾”前面的部分就是“音节体”,音节的前声母、韵母、后声调和声调等语音学基本结构全部都在“音节体”里面。在图1中的粉红色区段就是“音节体”,粉红色区段后面部分的就是“音节尾”,从图中可以看出,“音节体”只有约0.16秒的时长(见区段上部的标签栏里的文字:0.160598(6.227/s)),选择这部分播放就可以清晰无误地听到音节[bī]的完整读音,这跟播放整个音节的效果是一样的。

3,[音节尾存在的原因]
这种情况是因为声音的能量不是一下子消失的,而是逐渐衰减到消失的,这是自然法则。这说明了每一个音节都存在“音节尾”,“音节尾”是音节结构的必然存在。

4,[音节尾存在的语言学意义]
没有意义也必然存在,这是自然的物理学法则,但是在语言中它是起语气的作用。

5,[音节尾的特点]
“音节尾”是千变万化的,它可以延长到任意时长,它的音高变化随着语气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的,它所产生的声音效果就是前面音节体中的元音的声音效果。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音节读音的听力鉴别。

[现在我们来讨论上面提到的客家话“美”字的读音]

用耳朵听上面的录音,可以清楚地听出“美”字的调高变化是先上升然后再下降,变化是在低音区,所以用五度标调法记录可以记做“131”,现行的方言声调上就是这么确定这个声调的,并且这样的声调叫做“折调”。

其实,把整个读音的“音节体”和“音节尾”的音高变化都记录下来的标调方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
1,在整个读音中,“音节体”是相对不变的,而“音节尾”却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字由于语气环境或表述人的不同,语音取样所得到的“音节尾”音高变化是不一样的。如果把“音节体”和“音节尾”的音高变化都记录下来来标调,这样必然会出现一个读音(字)有多种“声调”,象“美”字的整个读音可以读成“131”、“132”、“133”、“134”、“135”等,在实际的生活语言中甚至会是“13121”这样的音高变化;
2,在标调记录中,如果只用“音节体”来记录声调,则“美”字的声调只有一个,即[jia13];如果把“音节体”和“音节尾”全都记录下来来标调,则所得到的“美”字的声调可以是很多个,如“131”、“132”、“133”、“134”、“135”、“13121”......。这样的标调显然不够科学!因为它不能准确放映“美”字实际上只有一个读音。
3,有人会说用其中的一个记录(如“131”)来当作标准读音,但是难道其它记录就不算是标准读音了吗?难道硬要别人承认“131”才是唯一的“标准的声调”?
4,“折调”这样的标调还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会出现“132”、“133”、“134”、“135”、“13121”等一大堆不可摸捉的“变调”。普通话中的第三声[214]就是这种情况,其结果是出现了一大对莫名其妙的“轻声”,使普通话读音彻底丧失了标准化的可能!
5,在实际的拼音中,“折调”这样的拼音实际上是不可能成立,因为一个音节的拼音是声母和韵母一气呵成连发过程,是一个点(音高)向另一个点(另一个音高)的单向的一次完成的过程。所以是不可能出现中间的转折的。因为拼音不可能出现“折调”。

仔细听一下上面的“美[jia131]”的读音的时候就会发现,整个音节的时程在进行到[jia13]的时候,音节的声母[j]和韵母[ia]都已经全部读了出来,而后的[1]时段只是在延长韵母[a]的读音,上面“美”字的读音可以写成[jia13_a1],这样分开来分析之后就全都清楚了:[jia13]是音节体,而[a1]是音节尾。(这个分析过程可以用praat来选择部分时段分别播放来进行比较),所以,标准声调可以这样描述:音节体部分的音高变化模式。

6,在实际生活语言中,“音节尾”是广泛存在的,就象上面的客家话的“美”字的读音一样,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jia131]。但是,当快速朗读上面的“衫短裤阔,人美鼻直”这句话的时候(指的是干脆利落地阅读,诸位可以自己咏读体会),“美”字的“音节尾”消失了,变成了十分干脆的“美(jia13)”字。所以,“音节尾”是一种临时的音调现象,是由于人们的说话语气和其它表达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出现和变化的,而与之相对的是“音节体”却是永久不变的。
在此还我们还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A,快速朗读时语音的取样更接近于标准读音;
B,不带任何语气的因素的朗读更接近于标准读音;
C,句子中的朗读比单个字的朗读更接近于标准读音。

“折调”这种记录方法是由于对声调的物理学结构的无知而产生的误解,世界上不不存在什么“折调”,包括在《普通话拼音方案》里面的第三声“214”这样的标调也是由于对声调的无知而造成的,普通话第三声[214]设定的结果是出现许多不确定的“普通话四个声调之外的声调”,必须用“轻声”这样的补充概念才能得到模棱两可的解释,使人们无法准确读出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汉语方言声调表中的所有的折调和其它所有的由三个音高记录下来的调值记录全部都是由于对声调的无知而造成的,全部都是错误的。

7,鉴于拼音是声母和韵母一气呵成连发过程,是一个点(音高)向另一个点(另一个音高)的单向的一次完成的过程。就象两点决定一条直线一样的几何原理,声调必然是射线样的调高变化过程,不可能有什么“折调”。同时,从逻辑上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声调的基本变化有并且只有3中情况:平行声调、上升声调和下降声调,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平声、上声和去声。

8,根据古人对声调的描述尚有阴阳之分,这在物理逻辑上是十分恰当的,这就是高音区和低音区,因为平行、上升和下降等物理变化所在的音高区域是不同的。

附 中国汉语方言调类、调值总表(供反鉴):
.中国汉语方言调类、调值总表(第一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2 05:16 , Processed in 0.0992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