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48|回复: 0

"们”的语法意义新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7 13: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立民
来源:北大中文学术论坛/2006-3-17


一  引言

陈平(1987)提出了四组语义概念来给汉语中的名词性成分进行指称性质的分类,这四组概念是:1)有指和无指,2)定指和不定指,3)实指和虚指,4)通指和单指。下面是相对应的例子:
(1)去年八月,他在新雅餐厅当临时工时,结识了一位顾客。
(2)那天,一辆草绿色的解放牌卡车悄无声息地滑至淮海别墅顾而已家门……车停稳后,只见跳下一群身着去掉了领章、帽徽的空军服装的人。他们一进屋,就把守好每扇门窗,拉好窗帘。
(3)a.——请您从我桌子上取枝笔来好吗?——您要什么笔?——我的那枝灰杆儿钢笔。
b.——请您从我桌子上取枝笔来好吗?——您要什么笔?——随便什么笔都行。
(4)麻雀虽小,但它颈上的骨头数目几乎比长颈鹿多一倍。
在例(1)中,在划线的四个名词性成分中,“他”、“新雅餐厅”、“一位顾客”是有指成分,“临时工”是无指成分。在例(2)中,在划线的八个名词性成分中, “一辆草绿色的解放牌卡车”和“一群身着去掉了领章、帽徽的空军服装的人”是不定指成分,其他六个个名词性成分是定指成分。“笔”在例(3a)和例(3b)首句中的形式相同,但语义不一样,例(3a)中的“笔”是实指成分,例(3b)中的“笔”是虚指成分。在上面的例子中,除了“临时工”无所谓单指和通指之外,其他名词性成分都是单指成分,在例(4)中,“麻雀”和“长颈鹿”两个名词是通指成分。(详见陈平1987,参看chen2004)
这里我们还补充两组概念来给汉语的名词性成分进行指称性质的分类:①
5)个体和群体。所谓个体,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一个个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并分别看待它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汇集起来构成一个集合,如果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这个集合,我们就得到一个群体的概念。换句话说,个体是以一个具体事物为一个单位(或单元)来看事物,群体是以若干个具体事物为一个单位(或单元)来看事物(详见第三节)。汉语的量词有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之分,个体量词表示其所修饰的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个体,集合量词表示其所修饰的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群体。(朱德熙1982:60;胡附1987:36—39)下面例(5)中的“天鹅”受集合量词“群”修饰,着眼点是天鹅的群体,例(6)中的“白天鹅”受个体量词“只”修饰,着眼点是天鹅的个体。前者把若干只天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作为一个单位看待(若干只天鹅构成一个单位),后者把三只天鹅分别看待,作为三个单位看待(一只天鹅构成一个单位)。
(5)一天,丛林里飞来一群天鹅,他们一身雪白的羽毛,姿态优雅。(《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6)绿阴掩映的水面上,三只白天鹅自在地浮游着。(《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6)单数和复数。一个名词性成分表示单数是指这个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的数量只有一个,一个名词性成分表示复数是指这个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的数量不止一个。汉语用来表示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的数量差异的主要方式是使用不同的数词,数词“一”表示单数, 数词“二”、“三”、“四”等等表示复数。在这一点上英语跟汉语相同。不同的是英语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即把“一”归为一类,把“二”、“三”、“四”等等归为一类,后者通过加-s来表示,前者则不加-s。(参看叶斯柏森1988:255—256。中文版第256页有印刷错误,图中的大括号不应该延伸到“一”)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所说的“所指对象”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有单复数之分。下面例(7)中的“天鹅”表示个体的天鹅,其中前一个“天鹅”包含一个天鹅个体,后一个包含三个天鹅个体。例(8)中的“僧人”表示群体的僧人,其中前一个“批”后面的“僧人”包含两个僧人群体,后两个“批”后面的“僧人”(隐含着的)分别包含一个僧人群体。
(7)那几只天鹅看见他,欢快地向他游过来。“快点啄死我吧!”可怜的丑小鸭想。他把头低下,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可是,他在水里看见了什么?那是他自己的倒影。哦!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安徒生童话》中文版连环画解说词)
(8)我们家里养着两批僧人。一批在官寨的经堂里,一批在附近的敏珠宁寺里。(阿来《尘埃落定》)
本文打算利用上述几组概念来解释“们”的语法意义。
关于“们”的语法意义,过去相当流行的观点是“们”表示复数。(吕叔湘1940,1984;朱德熙1982;袁梅1996;石毓智2003)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们”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群体。(胡裕树主编1987;宋玉柱1982,1990;张谊生2001)我们同意后一种观点。但是主张“们”表群体的学者们并未对群体这个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并用这个概念一以贯之地分析相关的语言事实从而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全面的论证。②本文打算做这个工作。我们先把“们”的语法意义概括如下:
“们”附加在一个名词性成分的后面,表示这个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一个有定的人的群体。
这个定义包含下面四层意思:
1.“们”表示其前面的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个群体。
2.“们”表示其前面的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对听话人而言是有定的。③
3.“们”表示其前面的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人或者拟人化的物体。④
4.“们”表示其前面的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单数群体,或者说这个名词性成分所指称的群体在特定语境中是独一无二的。
下面分我们重点讨论一、二两项。第三项是常识,学者们的分歧也很小,⑤所以我们不讨论。第四项与第二项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把二、四两项放在一起讨论。

二  “们”表复数说评述

2.1吕叔湘(1984)详细讨论了“们”的意义和用法。吕叔湘主张“们”的作用是加在代词或名词之后造成一种复数形式,同时又指出,和英语的复数变化比起来,汉语的复数标记“们”要受到更多的条件限制。这些限制条件主要有:(吕叔湘1992:61—72)
1)只有指人的名词可以加“们”,指物的名词就不能加。
2)名词前头有了确定的数目,后头就不再加“们”。我们说“孩子们”、“客人们”,但不说“两个孩子们”、“十个客人们”。
3)在一个名词包括某一类人物的全体,即所谓“类数”(the generic number)的时候,照例不加“们”。例如:
(9)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10)你们都不是好人。
此外,吕叔湘还提出了两个意见,原话是:(吕叔湘1992:69—70、71)
4)“附有‘们’字的名词固然是复数,不附“们”字的名词可不一定是单数。这是‘们’字和西文复数不同的一点。”
5)“‘们’字的作用不完全是化单为复,又超出西文的复数语尾的作用之外。”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第二、第四两点宋玉柱(1982,1990)也提出来了。和吕叔湘不同的是,宋玉柱是用它们作为反对“们”表复数说的两个理由。
上面五点都是对有关“们”的语言事实的准确描述。这正说明了作为一个语言学大家对语言事实的敏锐的直觉,以及尊重语言事实、从语言事实出发的可贵精神。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指出,复数的概念框架容纳不下其中的第二、四、五三点,第五点甚至是与“们”表复数的断言相矛盾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同意吕叔湘“们”表复数的最终结论。下面我们用具体例子来对此加以阐释。
2.2我们先围绕上面第二点来说明把“们”看作复数标记的不可行。先看例子:
(11)a.他是学生。b.他们是学生。
(12)a.他是一个学生。b.他们是两个学生。
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学生”后都不能加“们”。按照复数说,例(11)中两个句子中的“学生”后都不能加“们”是因为句中的“学生”是无指成分,它不指称语境中的具体的事物,只指称抽象的属性,(参看陈平1987)因此无所谓单复数之分。例(12a)中的“学生”后都不能加“们”是因为句中的“学生”前面的数词“一”表单数,这与“们”表复数在语义上相冲突。
然而上述解释方式在解释例(12b)时遇到了困难,因为(12b)中的“学生”前面的数词“二”是表复数的,这与“们”表复数在语义上并不冲突(比如英语中的复数标记-s就可以与二及二以上的数词共现)。于是复数派又提出,(12b)中的“学生”后不能加“们”是因为其前面的数词“二”是表确定数量的,也就是说,和英语的复数标记既表定量的复数又表不定量的复数不同,汉语中的“们”只表不定量的复数,不表定量的复数。这个观点,如果说在吕叔湘(1984)中(上面第二点)还是隐含着的,那么在袁梅(1996)、石毓智(2003)中就完全明白地说出来了。然而在我们看来,这个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下面分两个方面来谈。
第一,如果说“们”表不定量的复数,那么它虽然不能跟表有定量的数词连用,但是它应该能跟表不定量的数词连用,其实不尽然。“们”跟表不定量的数词连用的典型例子是“一些”,例如:
(13)这样,女孩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把剩余的钱分给那些更穷苦的人们。(《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14)她感觉到自己比那些放荡的艺术家们优越。(特里尔《江青全传》中译本)
其次是“全体”、“诸位”等,例如:(邢福义1960、1965)
(15)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转引自邢福义1960)
(16)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来说一个故事……(转引自邢福义1960)
但“几个”、“数词+多+量词”等是不能与“们”连用的。例如:
(17)“蔡文才被发现了!”消息传到工人宿舍后,蔡的几名工友披上衣服就冲到工地。一名工友讲述,死者整个身体嵌在一米多高的混凝土大饼里,只露出头部,“脑袋都变形了,没法辨认。”
三个多小时后,周边废墟清理后,死者整个身体在倒塌下来的大梁钢筋下露出来,侧身躺着,双腿弯曲,紧握双拳。隐约可见的黄色衬衫和灰色裤子,让几名工友认出死者正是20岁的云南木工蔡文才。(《新京报》2005年9月9日)
(18)昨天下午3时30分,挖掘现场传来消息,让工友去辨认尸体。5名湖北木工赶往现场,周细湘的家属要求一同前往,被博大公司负责安抚死者家属人员以避免家属情绪过激为由拒绝,5名家属在工地警戒线外等候。4时50分,5名工友走出工地大门,向家属表述,没有见到周的尸体。(同上)
在上面例子中,“5名湖北木工们”、 “(那)5名工友们”固然不能说,“蔡的几名工友们”、“(那)几名工友们”同样也不能说。
再看下面例子:
(19)社员们,伫立在田野上,瞩望你;∥工人们,肃立在机器旁,呼唤你;∥千万名战士持枪站在哨位上,悼念你。 (李瑛《一月的哀思》)
在上面例子中,“社员”、“工人”、“战士”都是指的全体,即“全国的社员”、“全国的工人”、“全国的战士”,并且对听话人而言都是不定量,然而前二者后面加“们”,后者后面不加“们”。如果后者后面要加“们”,前面的数量词语必须去掉,改成“战士们持枪站在哨位上”。
第二,说“们”只表不定量,不合乎语言事实。实际情形是“们”可以表不定量,也可以表有定量。请看下面例子:
(20)歌手在比赛的时候选曲非常重要,因为很多选手大多数是翻唱歌曲,日后又会唱自己的歌,你觉得她们适合什么样的风格呢?比如周笔畅和纪敏佳,他们适合什么样的歌曲?(新浪网2005年8月24日)
(21)一天,阿里巴巴去山上砍柴。忽然,他看见远处过来一队人马。阿里巴巴忙躲起来。不一会儿,一支四十个人的队伍停了下来。只见一个强盗走到两块巨石前,说:“芝麻开门!”巨石突然分开了,强盗们搬着财物进了山洞。
过了一会儿,强盗们又出来了,强盗又说:“芝麻关门!”随后,强盗们骑上马离开了。(儿童读物《影响几代人的好故事》)
(22)谭心辉是我高中时代的好友,我们同座位,同寝室,连衣物零用钱也不分彼此。(聂华苓《一朵小白花》)
其中(20)中“他们”,听话人根据语境能够确定就是指的“周笔畅和纪敏佳”,因此他们所指的人的数量是一个有定量。在(21)中,“强盗们”与前面的“一支四十个人的队伍”同指,因此其所指强盗的数量也是确定的。其中(22)中“我们”,听话人根据语境能够确定就是指的作者和“谭心辉”两个人,其所指的人的数量也是一个有定量。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们”确实具有表复数的功能,然而我们却不能说它就是一个复数标记。事实上,表复数是它的附带意义,换句话说,它的复数意义是由其表群体的基本意义派生来的(这一点我们在第四节将要详细论述)。如果我们假定“们”的基本意义是表复数,那么就会出现很多的矛盾现象:
1)假如“们”的基本意义是表复数,那么它就应该可以与表复数的数词连用,实际上它不一定与表复数的数词连用。
2)上面我们看到,“们”表示的复数可以是有定量,那么它就应该可以与表有定量的数词连用,实际上它不能与表有定量的数词连用。
3)上面我们看到,“们”表示的复数可以是不定量,那么它就应该可以与所有的表不定量的数词连用,实际上它只能与部分表不定量的数词连用(如“一些、全体、诸位”等),而不与另外一部分表不定量的数词连用(如“几、十来(个)、十多(个)”、“千万名”等)。
2.3现在我们再来围绕上面第五点来说明把“们”看作复数标记的不可行。
吕叔湘(1984)提出并区分了真性复数和连类复数两个概念。事实上正是因为发现汉语中存在着连类复数的现象,吕叔湘才得出上面第五点即“‘们’字的作用不完全是化单为复,又超出西文的复数语尾的作用之外”的结论。吕叔湘提出连类复数这个概念是为了解释下面两种情况:1)“们”加在人称代词之后造成一种复数形式,或者直接说表复数的人称代词。吕叔湘说:
这里所谓复数,有两种意义。“我们”或是(a)我1+我2+我3……或是(b)我+别人。第一种意义只有在多人署名的文件内可以遇见;通常说话的时候,“我们”的意义只是“我和多少个跟我同在一起的人”。“你们”和“他们”也都有这种分别:对许多人说“你们”,指点许多人说“他们”,是(a)义;对一个人说“你们”,指点一个人说“他们”,是(b)义。例如在“你们姐儿俩里头,我总觉得你比他合我远一层似的”这一句里,“你们”显然是(b)义。这个分别在代词方面不怎么重要,但在名词方面不可不辨。
2)“们”加在普通人名、亲属、职务称谓等后表示连类复数,意思是“甲+其他人”。下面例句里加线的“们”字词组是连类复数,“们”=及其他:
(23)祥子们擦擦汗,就照旧说笑了。(转引自张谊生2001)
(24)辛楣们忙着领行李,大家一点,还有两家没运来,同声说:“晦气!”(转引自张谊生2001)
(25)四狗子和小秃们急得直打蹦。(转引自吕叔湘1984)
应该说,“连类复数”现象是汉语中的客观存在,然而当吕叔湘(1984)用复数概念来解释这种现象时,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逻辑漏洞:
前提一:在上述的(b)义中,其中的人称代词或专有名词表示单数。
前提二:“们”是复数标记。
结论:“人称代词/专有名词+们”不是合格的语法形式,因为人称代词或专有名词表单数(所指对象在特定语境中是独一无二的),与“们”表复数在语义上不相容。
而事实上“人称代词/专有名词+们”是合格的语法形式,也就是说上述结论是错误的。这说明上述推理中所提供的两个前提至少有一个是不正确的。我们看上述吕叔湘的分析,可以肯定前提一没有错,那么就是前提二错了,这就是说,我们关于“们”是复数标记的假设不能成立。
现在来看一个具体例子:
(26)你们姐儿俩里头,我总觉得你比他合我远一层似的。
这是吕叔湘分析过的例子,按照他的说明,这是对一个人说“你们”的情形,也就是说,其中的“你们”是表复数的,指听话人及其姐姐,而“你”是表单数,就是听话人。按照一般语言规则,既然“你”是个单数人称代词,“们”是个复数标记,那么二者就不能组合,而事实上二者能够组合,而且构成的是一个合格的语法形式“你们”。原因何在?“你”是个单数人称代词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就出在“们”表复数的假设上。
同理,上面例(23)(24)中的“祥子”、“辛楣”本身都是单数名词,如果其后的“们”是个复数标记,按理“祥子”、“辛楣”就不能与“们”组合,而事实上“祥子们”、“辛楣们”都没问题。对于上面的例(25)情况有些特殊,其中的“四狗子和小秃”确实是复数,按照我们上面的说法,这个名词短语是可以和“们”组合的。但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面,没有看到问题的另一面。这就是说,“四狗子和小秃”和“们”组合构成的“四狗子和小秃们”按理只能理解为“四狗子和小秃两个人”,而事实上“四狗子和小秃们”理解为“四狗子、小秃及其他人”。我们从上下文可以知道,除“四狗子”和“小秃”外还有“小顺”。(吕叔湘1992:71)

三  “们”表示其前面的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群体

3.1早就有学者很正确地指出了量词的语义功能或者说语法意义,遗憾的是这一点迄今为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大河内康宪(1985)指出,汉语量词的总体功能是表示其后面的名词是有指成分,具体地说就是,其后名词所指的对象是个别的、现实的和具体的事物。(参看陈平1987,2004)大河内康宪以“一个”为例对这个观点作了详尽的分析。请看例子:
(27)他做什么?他是学生。
(28)他是一个学生,还很穷。
(29)他是一个学生,你不能叫他去干活。
大河内康宪说,引起我们兴趣的是,说到“学生”,中国留学生马上想出例(27)这样的句子。显然这“学生”指的是身份、职业。但是伴有“一个”的例(28)(29),后面还有“还很穷”、“你不能叫他去干活”。很显然,我们可以设想这儿的“学生”是一个特定的、具体的存在。与之相对应的作为实体的“事物(学生)”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又如:
(30)你们这儿有老师吗?
(31)你们这儿有个老师吗?
大河内康宪分析说,我们来设想这样一种语境:到一所公寓去拜访一位老师,由于不知道是哪个房间,向附近的人打听。这时常用的问法是例(30),而不是例(31)。说例(31),只是问有没有从事教师工作的人,不管他是谁,是几个人。说例(30)时,问话人的意识中已经有了特定的人,这个人是从事教师工作的。例(31)适用于按照名单调查附近是否有从事教师工作的人,而对这个人是谁毫不过问,它不适用于对问话人已经知道的特定的那个老师进行提问。
邵敬敏(1993:41、42)也注意到这样一个语言事实:单独听到“鲜花”一词时,它还只是词典中的“鲜花”,是一个抽象的词。而当它与特定的量词结合时,如“一朵鲜花”、“一枝鲜花”,这里的鲜花是是实实在在的鲜花,是具体的对象。而且,“当抽象的,或无具体外形的被描述对象用上某个量词时,这个量词所固有的语义特征就能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东西,使无形的对象变为有形的对象,从而增加了名词本身的表现力。例如:一片寂寞、一串笑声、一条意见、一丝希望。”
胡附(1987:36—39)根据量词与所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把汉语的物量词分为度量衡单位、个体事物单位、集体事物单位三类。“个、位、件、间、把、条、根、张”等等是表示个体事物单位的。个别事物集合起来,构成集体的事物,集体事物的计量,要用特定的量词,例如:“双、对、副、堆、批、群、帮、班、把、片、带、点、些”。⑥朱德熙(1982:60)也作了类似的区分:“集合量词用于成组或成群的事物。例如:一双筷子、一胎小猫、一套家具、一群人、一批货、一系列问题。”这里所说的“成组或成群的事物”就是我们在引言中所说的“群体”。⑦
由此可见,我们除了建立“单数”和“复数”这一对语法范畴外(由不同的数词来表现),确实还需要建立“群体”和“个体”这一对语法范畴(用不同的量词来表现)。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面的集合量词看作复数标记呢?我们的回答是不能。这有两个理由。第一,群体本身有单复数之分,例如我们可以说“一群天鹅”、“一批僧人”,还可以说“两群天鹅”、“两批僧人”。第二,如果这些集合量词表复数,那么它们就不能与表单数的数词“一”共现,而实际上完全可以共现,如前面举的“一群天鹅”、“一批僧人”的例子。
在我们看来,“们”和集合量词一样都是表群体的语法成分,关于“们”和集合量词的关联,下面的例子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32)一群野鸭发现了他。丑小鸭非常有礼貌地向野鸭们问好。(《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在上面例子中,“一群野鸭”和“野鸭们”两个名词词组的所指对象相同,都是指的生活在沼泽地里的那些野鸭,两种表现方式都是把这些野鸭当作群体看待。不同的是,后者表现的野鸭对于听话人而言是确定的,前者表现的野鸭对于听话人而言是不确定的。我们也可以把“野鸭们”中的“们”可以换成“群”:
(32′)一群野鸭发现了他。丑小鸭非常有礼貌地向这群野鸭问好。
不同的是,“们”表示多重意义,即有定的单数的人的群体;而集合量词没有这种限制,它们单纯地表示群体。这个群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体;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既可以是有定的,也可以是无定的。
(33)“对这种人咱们一般怎么处理来着?”我指着董延平问小齐。
“看瓜呀。”小齐一声喊,一帮人蜂拥而上,把董延平七手八脚按在地上。(王朔《永失我爱》)
(34)通过多种购股方式,一批原来的企业经营者一夜之间拥有了数十万、上百万、甚至千万元股份,形成一个特殊的“新百万富翁”群体。(《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30日)
(8)我们家里养着两批僧人。一批在官寨的经堂里,一批在附近的敏珠宁寺里。(阿来《尘埃落定》)
(35)她与那批人没有过多的来往。 (特里尔《江青全传》中文版)
(36)他想起了一群人闯进了他的家,那时他正在洗脚,妻子正坐在床沿上,他们的女儿已经睡了。 (余华《一九八六》)
(37)么四婆婆远远就看到了那群鹅,鹅在清静的河面上像船一样浮来浮去,另一些鹅在河岸草丛里或卧或缓缓走动。(余华《河边的错误》)
在上面例子中,前五例是表人的群体的,后一例是表物的群体的;例(8)是表复数群体的,其他例子是表单数群体的;例(33)(36)(37)是表有定群体的,其他例子是表无定群体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我们经常在一些论文中看到这样的句子(本文作者就经常这样做,比如前面的这句话):
(38)我们现在来讨论由动词性成分组成的“的”字结构,即:“DJ的”。(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
例(38)中的“我们”包括论文的作者本人和潜在的读者。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和阅读过程是分离的,而作者在这里却设想两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作者在写作的同时就有读者在阅读,作者和读者共同探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作者也完全可以不考虑读者的存在,不考虑阅读过程的存在,这时只有作者本人,只有写作过程的存在,于是作者就会说例(39):
(39)我现在来讨论由动词性成分组成的“的”字结构,即:“DJ的”。
其中的“我”表个体,而两个句子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吕叔湘把例(38)中的“我们”看作是用复数表单数的现象。⑧
我们还需要回答下面的一些问题:
1)“们”字词组为什么总是表复数的?换句话说,群体和复数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们”与定量数词不相容,却可以与部分不定量数词相容,而与另一部分不定量数词不相容?真的是“们”与数词不能相容,还是另有原因?
3)如何解释“代词/专名+们”表示“连类复数”现象?根据群体的表现方式的分类:直接表达法和代表表达法。
4)根据群体的不同构成的分类:单纯群体和混合群体。
3.2群体和复数的关系
我们总的观点是,群体必定是复数,或者说群体必须以复数事物为条件,但复数不等于群体。先来看群体和复数相关联的一面。关于“们”和复数的关联,下面的例子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40)“嗨,我来了!” 笨汉汉斯追上两个哥哥,让他们看他在路上拣到的一只死乌鸦、一只没有鞋帮的旧木鞋和一口袋脏土。
“傻瓜,你拿这些破烂干什么?”哥哥们问。“我要把它们送给公主。” 笨汉汉斯回答。哥哥们听了笑起来:“好啊,去送吧!” (《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上面例子中“两个哥哥”和两个“哥哥们”所指相同,都指的“笨汉汉斯”的哥哥,并且在这里“笨汉汉斯”的哥哥属于复数事物,其数量是二。
根据我们在引言中对群体概念的定义,一个群体必定包含若干个具体事物,因此从个体角度来看,我们说一个名词成分指称一个群体,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名词成分指称若干个具体事物。关于群体和个体两个概念的关系的更进一步的解释,朱德熙(1982:60)的下面一段话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可数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组一组(或一群一群)地数。这类名词可以用个体量词,也可以用集合量词,但意思不一样,例如:一双筷子~一支筷子、一系列问题~一个问题,一部分人~一个人。
这就是说,我们对具体事物可以有两种切分方式,我们可以把属于一个集合中的许许多多(甚至无限多)的具体事物以一个事物为一个单位来划分,也可以以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为一个单位来划分。前者所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个的个体,后者所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个的群体。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个集合中的事物=<1>+<1>+<1>+<1>+……
一个集合中的事物=<1+1+1+1>+<1+1+1+1>+<1+1+1+1>+<1+1+1+1>+……
其中<1>代表一个个体,其中只包含一个具体事物,<1+1+1+1>代表一个群体,其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我们在图中用四来代表)具体事物。如果从个体角度看,一个群体包含若干个个体。因此“三只白天鹅”就是三个<1只白天鹅>,“一群天鹅”就是一个<若干只白天鹅>,又相当于若干个<1只天鹅>。由此可见,由于“们”是表群体的,加“们”的名词性成分表示群体,如果从个体角度来观察,这个名词性成分同时表示复数。
下面再来看群体和复数不同的一面。这就是说,复数不等于群体。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群体本身有单、复数之分。第二,如果说单数事物我们只能把它看作是个体,那么对于复数事物来说,我们既可以把其中的具体事物作为个体看待,也可以把其中的具体事物作为群体看待。例如在例(40)中,“笨汉汉斯”的哥哥是复数事物,作者是从两个角度来表现的。对于“两个哥哥”来说,作者是把“笨汉汉斯”的哥哥看作是个体,“两个哥哥”的意思是两个<一个哥哥>,对于“哥哥们”来说,作者是把“笨汉汉斯”的哥哥看作是群体,“哥哥们”的意思是一个<两个哥哥>。实际上上面的 “哥哥们”也可以从个体的角度来表示:
(40′)“嗨,我来了!” 笨汉汉斯追上两个哥哥,让他们看他在路上拣到的一只死乌鸦、一只没有鞋帮的旧木鞋和一口袋脏土。
“傻瓜,你拿这些破烂干什么?” 他的两个哥哥问。“我要把它们送给公主。” 笨汉汉斯回答。他的两个哥哥听了笑起来:“好啊,去送吧!”
但是我们不能同时着眼于个体和群体:
(40")“嗨,我来了!” 笨汉汉斯追上两个哥哥,让他们看他在路上拣到的一只死乌鸦,一只没有鞋帮的旧木鞋和一口袋脏土。
*“傻瓜,你拿这些破烂干什么?”他的两个哥哥们问。“我要把它们送给公主。” 笨汉汉斯回答。他的两个哥哥们听了笑起来:“好啊,去送吧!”
当然把复数事物看作群体是需要特定的条件的,即作为一个群体,其中的事物在距离上是彼此接近的,有共同的行动或表现,而作为个体看待时就不需要这样的条件。比如下面例(5)中的天鹅是在一起飞来的,而例(6)中的天鹅却可以是各自行动的。
(5)一天,丛林里飞来一群天鹅,他们一身雪白的羽毛,姿态优雅。
(6)绿阴掩映的水面上,三只白天鹅自在地浮游着。
3.3现在我们来看群体和数词的关系。我们在前面说过,群体既可以是单数,又可以是复数,因此从理论上讲,群体并不排斥数词。前面我们就已经举例说明了集合量词既可以与表单数的数词连用,又可以与复数的数词连用。“们”的情况有些特殊,由于“们”除了表示群体意义之外,还表示有定、单数意义,因此它与数词连用(严格地说是与“数词+名词”连用)要受到较多的限制。先看例子:
(41)最后出壳的这只小鸭在小鸭中显得很特别,引起老鸭们纷纷议论。(不说“这(一)只小鸭们”)(《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42)到延安后,那些温顺、政治上落后的陕北乡下的妇女对这批强悍的女英雄们没有构成多大的威胁。(特里尔《江青全传》中文版)
(43)在蔚蓝的大海下面,住着海王和他的六个美丽的女儿,六个女儿中,小女儿长得最漂亮,在她满15岁这一天,姐姐们陪她升到海面,看看人间的情景。(不说“(这)六个女儿们”)(《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44)真正的高手都看出了个中端倪,无论是传媒专家苗棣老师,还是香港资深的娱乐人文隽先生。别的选秀节目是自己玩,大家看;超级女声是什么,是我们和这些小女生们一起玩。(《新京报》2005年10月15日)
(15)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转引自邢福义1960)
(16)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来说一个故事……(转引自邢福义1960)
(17)“蔡文才被发现了!”消息传到工人宿舍后,蔡的几名工友披上衣服就冲到工地。一名工友讲述,死者整个身体嵌在一米多高的混凝土大饼里,只露出头部,“脑袋都变形了,没法辨认。”
三个多小时后,周边废墟清理后,死者整个身体在倒塌下来的大梁钢筋下露出来,侧身躺着,双腿弯曲,紧握双拳。隐约可见的黄色衬衫和灰色裤子,让几名工友认出死者正是20岁的云南木工蔡文才。(《新京报》2005年9月9日)(不说“(那)几名工友们”)
例(41)中的“这只小鸭”中隐含了一个数词“一”,可以说成“这一只小鸭”;例(42)中的“这批强悍的女英雄们”中也隐含了一个数词“一”,可以说成“这一批强悍的女英雄们”。由此可见,同样是数词“一”,在例(41)中不可以与“们”连用,但在例(42)中可以与“们”连用。当然在例(43)中,数词是“六”,它所在的词组中不能加“们”。再比较例(17)与例(42)(15)(16)。同样是表示不定量的数词,例(17)中的“几”不可以与“们”连用,但(42)中的“一些”、例(15)中的“全体”、例(6)中的“诸位”可以与“们”连用。需要指出的是,例(42)(44)(15)(16)中的“们”可以不用而意思大致相同,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这些“们”字词组不合规范。(邢福义1960,1965)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们”与数词不一定不相容,例(41)(17)划线的名词词组后面不能加“们”,真正的原因不在数词,而是另有原因。这就是“们”作为一个群体标记,它不能与个体量词连用。在例(41)中,“只”是一个个体量词;在例(17)中,“个”是一个个体量词,而且“几”需要与量词组合之后才能修饰名词词组。它们都与“们”表群体义相冲突。而在例(42)中,“批”是群体量词,它与“们”的群体义并不冲突,虽然部分重复,但并不是完全重复(见上文)。也是因为存在着语义重复,所以其中的“们”可以不用而不影响语义理解。在例(44)(15)(16)中,其中的“一些”、“全体”、“诸位”都是数词(或者说表数量的形容词),它们直接修饰名词,不需要与量词组合修饰名词,并且不限定其后面的名词词组是表群体还是表个体,因此后面可以加“们”。当然,这些数词都是表复数事物的,因此它们后面的名词词组的所指对象很容易被作为群体看待,所以其中的“们”可以不用。同样,例(43)中也是使用了个体量词“个”,因此划线的名词词组后面不能加“们”。当然我们也发现“六”、“几”这样的数词也不能与群体量词组合后再与“们”连用,那是因为表复数的数词与集合量词组合表示复数群体,这与“们”表单数群体的语义相冲突(详见第四节)。
3.4直接表达法和代表表达法
我们认为,“们”所表示的群体有两种表达方式:直接表达法和代表表达法。直接表达法指的是“们”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指称群体中的每一个事物。代表表达法指的是“们”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指称群体中的某个特定的事物,但这个事物可以代表整个群体。前一种表达方式比较好理解,我们只举例(21)来说明:“强盗们”中的“强盗”这个名词指称包含四十个人的强盗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强盗”是四十个强盗的共名。后一种表达方式不大好理解,我们多说几句。下面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45)黄绥心觉得大部分网友并不了解戴春福老师。开始几天,他和中医学院的学生们纷纷以网友身份上网发表意见,要把一个真实戴春福老师形象告诉大家。
几天后,黄绥心们决定放弃论战。“想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都很难的,更不要说改变公众的观念。” (《南方周末》2005年8月25日)
(46)我以一个已将26年的最好年华贡献给中国青年报的老编辑的身份,代表本部门全体同事和其他部门很多和我意见一致的同事,郑重敦请党组和编委会重新设定《考核办法》的基础和内核。如果一意孤行,定要这样做的话,中国青年报的衰败两三年内就会见分晓。谁愿意看到这种结果?谁能够承担这种结果?谁愿意因此被记录为报史上的罪人?!
面对这样一份《考核办法》,我们不能再沉默,要公开地发表我们的意见。每一个认同中国青年报价值观的本报同仁,也没有理由再沉默。这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传统。(学术批评网2005年8月18日)
在例(45)中,根据上文可知,“黄绥心们”指“黄绥心”以及中医学院的一些学生,“黄绥心们”中的“黄绥心”是戴春福老师的研究生,是他发起和组织了在网上为死去的戴春福老师辩护的活动。因此说话人(作者)用黄绥心来代表黄绥心所在的群体。在例(46)中,“我们”中的“我”指李大同,引例作者,《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我们”指“本部门全体同事和其他部门很多和我意见一致的同事”,李大同是他们的代言人,代表他们发表意见,“郑重敦请党组和编委会重新设定《考核办法》的基础和内核”。
群体中作为代表的那个事物具有某方面的突出特点。在例(45)中,“黄绥心”是在网上为死去的戴春福老师辩护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在例(46)中, “我”是“本部门全体同事和其他部门很多和我意见一致的同事”的代言人。在(23)中,“祥子”是小说《骆驼祥子》的主人公。在例(26)中,“你”是说话人面对的那个听话人。例(47)用在一个人代表其组织总结工作的时候,其中的“我们”指这组织的全体成员,“我”是代表这个组织总结工作的人。(王还1988:166)
(23)祥子们擦擦汗,就照旧说笑了。(转引自张谊生2001)
(26)你们姐儿俩里头,我总觉得你比他合我远一层似的。(引自吕叔湘1984)
(47)我们犯过错误。(引自王还1988)
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们”所表示的群体来说,直接表达法通常使用普通名词,代表表达法通常使用专有名词。下面是两个特殊的例子:
(48)于是,临江市的诸葛亮们,小道消息分析家们,幸灾乐祸的语言家们,业余星象占卜家们,街谈巷议,莫衷一是。(转引自张谊生2001)
(49)走在前面的,是我的伯父、父亲,和他们崇拜的“专心于事业”的摩根们,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一大群他们所雇佣的工人。(转引自张谊生2001)
上面两个例子表面上看是用专名来代指群体,实际上,其中的两个专有名词都作普通名词用。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修辞上的借代手法,借“诸葛亮”来指代多计谋、善出主意的人,借“摩根”来指代大资本家。而且,真正的诸葛亮并不是“临江市的诸葛亮们”所指称的群体中的一员,真正的摩根也并不是“他们崇拜的‘专心于事业’的摩根们”所指称的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上面两个例子的表达方式属于直接表达法,不属于代表表达法。
3.4单纯群体和混合群体
我们还可以把“们”所表示的群体分为单纯群体和混合群体两种情况。单纯群体指的是一个群体中只包含一类事物,混合群体指的是一个群体中包含两类或者两类以上事物。下面是表单纯群体的例子,其中的群体都只包含一类事物:
(50)最近我经常去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大厅里,我想起许多事情。(巴金《怀念萧珊》)
(51)显然,曾云高有能力成为接管人,煤老板们除了和曾云高合作之外,其实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南方周末2005年8月18日)
下面是表混合群体的例子:
(52)一楼太平无事,职员官员们庸庸碌碌地在挂着牌子的各科室进进出出、,抱着文件端着茶杯。(王朔《永失我爱》)
(53)也不知是假不冷还是真不冷,不过时髦的男女们有一点是肯定的——派——挡不住的感觉。(转引自张谊生2001)
(54)往后的日子对丑小鸭来说越来越糟,鸡飞过来啄他,鸭子扑上来咬他,就连兄弟姐妹们也撵他走,他们说:“就让猫把你叼走好了,别在这里丢我们的脸!” 丑小鸭伤心极了。(《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其中例(52)中的“职员官员们”包括职员和官员两类事物,例(53)中的“时髦的男女们”包括职男人和女人两类事物,例(54)中的“兄弟姐妹们”包括兄、弟、姐、妹四类事物。
张谊生(2001)认为下面例子中的“们”字词组有的是由两个表单纯群体的“们”字词组归并和省略的结果(第二、第三个“们”字词组),有的是混合群体(第一、第四个“们”字词组),我们作统一解释,认为都是混合群体。
(55)解放P城的野战部队的司令员、政委们,在地下市委的基础上刚刚充实起来的新市委的第一书记和第二书记们,原地下的学委、工委、农委的负责人们,早在战斗打响以前便组建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P城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们……坐满了主席台。(转引自张谊生2001)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群体是混合的还是单纯的,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取决于说话人看问题的方式。这是因为,多个事物既然属于同一个群体,它们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而既然是多个事物,它们就必然有各自的特点。这样一来,同一个群体,如果说话人目的在于同中求异,他就把这个群体处理为混合群体;目的在于异中求同,他就把这个群体处理为单纯群体。比如在例(56)中,“司、售员们”是个混合群体,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处理为单纯群体,即“一线的普通职工们”。这个群体是相对于前面“总公司的干部们”所指称的群体的,与“总公司的干部”相对的就是“一线的普通职工”。“总公司的普通职工”包括司机和售票员两种人,如果说话人要强调这种区分,他就说“司、售员们”,如果不强调这种区分,他就可以说“普通职工们”。
(56)总公司的干部们在这种情况调薪无望,司、售员们当然不可能再提高收入,整个系统的福利待遇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转引自张谊生2001)

四  “们”表示其前面的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有定的

4.1“们”要求其前面的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有定的,这一点童盛强(2002)已经提出来了(童盛强称为“们”的定指意义)。不过他的论证太过简略且不很周全,我们在这里做进一步的论证。
童盛强(2002)说:“‘们’除了表示不计量的多数,同时还具有表示定指的指称意义。‘们’加在表人的名词(名词短语)后边,表示定指的一些人。”下面是他的例子:
(57)“同学们,安静点,秩序,我们要保持秩序!”一个代表大声地叫。(巴金《家》)
(58)没有结婚的小伙子和老光棍们,付不起娶当地姑娘的彩礼,就去求四川来的妇女。(张贤亮《灵与肉》)
童盛强分析说,例(57)中的“同学们”是用来称呼的,被称呼的对象对听话人来说是确定的。例(58)中的“没有结婚的小伙子和老光棍们”从上下文语言环境我们可以推知,也是表示特定的某些人。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童盛强对下面例子的分析不能令人满意:
(59)*汉语系有很多留学生们。   (60)*他们是我的朋友们。
(61)*去北京旅游的同学们很多。
童盛强说上面三个句子不成立,都是因为“们”前的名词短语是不定指的。实际上三个句子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59)中的“们”字词组本身是不成立的,但(60)(61)两个句子中的“们”字词组本身是成立的。即:
(59′)*汉语系有很多留学生们。~*很多留学生们
(60′)*他们是我的朋友们。~我的朋友们
(61′)*去北京旅游的同学们很多。~去北京旅游的同学们
其中的“很多留学生”确实是不定指名词性成分,所以它不能与“们”结合,而“我的朋友”和“去北京旅游的同学”可以看作是不定指名词性成分,也可以看作是定指名词性成分,所以它们能与“们”结合构成“们”字词组,并且是定指的表群体的名词词组。实际上,例(60)(61)两个句子不成立不是由于句中的“们”词组不成立造成的,而是由于句中的“们”词组使用不当造成的。对于例(60)来说是因为句中谓语“是”通常要求其后面的宾语是不定指名词性成分,而“我的朋友们”是定指成分。对于例(61)来说则是因为,“们”字词组表示单数群体,这就是说, 在特定语境下,“去北京旅游的同学”作为群体理解,是独一无二的,这与句中谓语“很多”在语义上是相冲突的。如果改变谓语,或者改变主语,句子就能成立:
(62)去北京旅游的同学们是一批学习优秀的学生。
(63)去北京旅游的同学们人很多。
由于“汉语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即让主语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事物,而让宾语去表示不确定的事物”,(朱德熙1984:96)而“们”字词组正好是“已知的确定的事物”,因此它做宾语时要受到很多的限制。但是句子的宾语并不总是排斥“们”字词组。例如:
(59″)学校领导昨天看望了汉语系的留学生们。
(60″)我喜欢我的朋友们。
(61″)我明天要去火车站接去北京旅游的同学们,他们要回来了。
下面是摘自一些文章的例子:
(13)这样,女孩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把剩余的钱分给那些更穷苦的人们。(《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64)伊丽莎伤心地离开王宫,去找她的哥哥们。(《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65)狮子王扫视了一下众动物们,发现弟弟刀疤没到场,一丝不安涌上了他的心头。(《狮子王》)
下面我们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们”前的名词性成分是表示确定的群体的。
(21)一天,阿里巴巴去山上砍柴。忽然,他看见远处过来一队人马。阿里巴巴忙躲起来。不一会儿,一支四十个人的队伍停了下来。只见一个强盗走到两块巨石前,说:“芝麻开门!”巨石突然分开了,强盗们搬着财物进了山洞。
(32)一群野鸭发现了他。丑小鸭非常有礼貌的向野鸭们问好。
(50)最近我经常去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大厅里,我想起许多事情。
(66)我们出了医务室,只见楼道里站满了人,都是工地的熟人和朋友,几个工地领导正在做大家的疏导工作。董延平等人和他们激烈地争执着,所有人义愤填膺地帮着董延平说话。一见我们出来,楼道内喧闹的声音立刻平息了,连头儿们也停止了说话,人们一齐望着我们。(王朔《永失我爱》)
(67)王子骑着马来到女孩居住的村庄,他向村民们打听谁是村子里最贫穷同时又是最富有的姑娘。 (《安徒生童话》连环画解说词)
例(21)中的“强盗”就是指的前文提到的“一对人马”以及 “一支四十个人的队伍”。例(32)中的“野鸭”就是指的前文提到的“一群野鸭”。例(50)中“老朋友”就是指的前文提到的“我”的老朋友。例(66)中的“头儿”就是指的前文提到的“几个工地领导”。例(67)中“村民”就是指的前文提到的“女孩居住的村庄”的村民。
如果一个名词词组是不定指的,即使它是表群体的,其后面也不能加“们”。试比较:
(34)通过多种购股方式,一批原来的企业经营者一夜之间拥有了数十万、上百万、甚至千万元股份,形成一个特殊的“新百万富翁”群体。(《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30日)
(42)到延安后,那些温顺、政治上落后的陕北乡下的妇女对这批强悍的女英雄们没有构成多大的威胁。
例(34) 中的“一批原来的企业经营者”不能说成“一批原来的企业经营者们”,但例(42)“这批强悍的女英雄”后面却可以加“们”,虽然这个“们”不是必须的,但“一批原来的企业经营者”后面是一定不能加“们”的。又如:
(68)现在已经不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21世纪,女性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巾帼不让须眉”,女性可以自食其力,可以靠努力去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身价千万,又岂是那些男子汉、大丈夫的专利?特别是一些还没有踏出校门的女学生,还不曾拼搏争取,就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终身依托,想着成为千万阔太,这样的人太没志气了,而所谓的幸福,不过是金钱所堆砌的美梦罢了!(《南方周末》2006年1月5日)
(69)嫁人永远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我一看见那些年轻美貌的姑娘们,被几个富豪,挑三捡四,横秤竖约,像国王选妃一样,就感到的人的尊严和人格受到了亵渎。(《南方周末》2006年1月5日)
例(68) 中的“一些还没有踏出校门的女学生”不能说成“一些还没有踏出校门的女学生们”,但例(69) 中的“那些年轻美貌的姑娘”后面却可以加“们”。
下面讨论两个与“们”的定指意义相关的问题。
4.2“们”的管辖范围问题
“们”的管辖范围有多大?一般的看法是,“们”是附着于词之后,不是附着于词组之后,除非这个词组是联合词组,但即使如此,这个词组的修饰语也不属于“们”的管辖范围,比如在下面例子中,张谊生(2001)就不认为“我”属于“们”的管辖范围。
(70)据我伯父、父亲们的说法,……(金庸《连城诀&#8226;后记》)
我们认为,就普通名词性成分而言,“们”是附着于词组之后的。比如“北大的副校长们”,一般的看法是“们”附着于“副校长”后面,“北大的”是修饰“副校长们”的。而我们认为“们”是附着于“北大的副校长”后面的。下面(A)是张谊生等人的分析,(B)是我们的分析:
(A)〔北大的〕〔〔副校长〕们〕      (B)〔〔北大的〕副校长〕〔们〕
我们的理由是,前面我们说了,“们”字词组所指称的群体对听话人来说是确定的,它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是定指的。而一个光杆名词是无指成分,并不具有加“们”的条件。只有加上特定的修饰成分,它才成为有指成分,成为定指成分,这时才能加“们”。因此从逻辑上讲,必然是先有修饰成分加上光杆名词,而后才有“们”加光杆名词。比如“北大的副校长们”有确定的所指,而对于“副校长们”我们就不知道它何所指了。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比如事前听话人已经知道来的副校长是某个学校的),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例(71),对方一定会感到突兀,而他说例(72)就不会有这种感觉。
(71)*副校长们都来了。     (72)北大的副校长们都来了。
对比下面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们”是附着在整个词组上,而不是只附着在词上:
(73)那些年轻美貌的姑娘们   (74)*一些年轻美貌的姑娘们
这与同样作为后附成分的方位词、结构助词“的”的情况是相同的。例如:
(75)贝塔双脚朝天,跌落在软软的东西上。(《贝塔和舒克》连环画解说词)
(76)爸爸的爸爸的爸爸  (引自陆俭明1985)
例(75)中的“上”是附着于“软软的东西”上的,例(76)中后一个“的”是附着于“爸爸的爸爸”上的,即:
(75)〔〔软软的〕东西〕〔上〕  (76)〔〔爸爸的〕爸爸〕〔的〕(爸爸)
当然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许多光杆名词与“们”直接组合的例子,但这些“们”字词组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确定的所指,单独拿出来就不知它们是何所指。例如:
(57)“同学们,安静点,秩序,我们要保持秩序!”一个代表大声地叫。
(77)园主是财主,而喜艺术。他死后,继承人们组织了委员会,把园子作为招待艺术家来创作的地方。 (转引自张谊生2001)
(78)甚至这种自卫反击不再是个人的行为,在广州天河区中海康城社区就组织过一度让“飞车党”胆寒的组织化反击—— “伏击队”。中海康城的小区内部管理被业内认为是一流的。但是,业主们告诉本报记者,出了康城就不安全了,晚上8点后几乎没有人敢在康城外步行,否则十之八九会遭抢。(《南方周末》2005年8月25日)
例(57)中的“同学”是指说话的那个代表所面对的当时在现场的那群同学。(77)中的“继承人”是指园主的继承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人的继承人,在语义上相当于词组“他的继承人”。(78)中的“业主”是指广州天河区中海康城小区的业主,而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业主。如果把上述例子中的“同学们”、“继承人们”、“业主们”分别独立出来,我们就无法将它们与它们各自所指称的那个特定群体联系起来。
4.3“们”表示单数群体
一个“们”字词组所指称的群体是在特定语境中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们”字词组相当于专有名词。不同的是,专有名词指称的对象是个体,而“们”字词组指称的对象是群体。比如上面例(57)中的在现场的同学、例(77)中的园主的继承人、(78)中的广州天河区中海康城社区的业主 ,如果从个体角度看都是复数事物,如果从群体角度看都是单数事物。因此其中的“继承人们、”“同学们”、“业主们”都表示单数群体。
一个专有名词后面不加“们”表示个体,加“们”表示群体。比如在例(79)中,“方舟子”指方舟子本人,“方舟子们”指“方舟子及其追随者”所构成的群体。
(79)我在《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之一中曾告诫方舟子及其追随者:……
那么,对于方舟子们吹毛求疵、一味揭露的“英雄业绩”,是不是应该重新估价了呢?(学术批评网2005年8月18日)
“们”字词组的定指性也与此有关,正因为一个“们”字词组所指称的群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它一定是定指的。例如
(80)北大的副校长们都来了。      (81)他是北大的一位副校长。
北京大学目前在任的副校长共有七位,他们是:陈文申、林建华、柯杨、岳素兰、鞠传进、张国有、海闻(据北大校园网)。他们一起构成北大副校长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是唯一的。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在任的副校长的群体有很多,但作为在任的北大的副校长群体却只有一个。一个普通名词可以指称同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但加上“们”之后就相当于专有名词了,⑨只能指称一个确定的群体。比如,“北大的副校长”在没有加“们”之前可以指称七个人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而加上“们”之后就只能指称包括全部七个人在内的特定集合了。

附注:
①我们还可以提出几组相关的概念:定量和不定量、近指和远指、一和多、全体和部分、合指和分指,关于这些概念的定义和表现方式,我们另文讨论。
②比如胡裕树(1980:337)提出“们”表示“群”的意义,“‘群’是不计算数量的多数,同它相对的格式是计算数量的多数”;宋玉柱(1982,1992)提出,指人名词后边加“们”“不管具体变化如何,所指为‘全体’则是一致的”,群体就是“把同类的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示”。前者很容易让人把“们”理解为表示不定量的复数,后者很容易让人把 “们”与“所有、全体、诸位、任何、每(一个)”等看作是同类成分。当然我们相信,他们的本意并非如此。而且前者还加了下面一句话:“用了‘们’,前面就不能再用表示定数的数词和量词了。我们可以说‘全体同学们’,但是不能说‘三个同学们’。”这就更容易让人误解。
③为了称说的方便,我们在行文过程中有时用“有定”和“无定”这一组概念来替换“定指”和“不定指”。后者是从名词性成分(表达形式)出发的,前者是从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表达内容)出发的。
④我们可以用“语境”这个概念来对这里的“拟人化动物”一词作些解释:在现实语境中,人就是人,物就是物;而在说话人设定的语境中,物也是人。不过说话人设定的语境可大可小,大到整个语篇,如童话、神话故事,小到一个句子,如修辞学上讲的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⑤事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些。吕叔湘在《动物称们》这篇短文中列举了一些动物名词后面加“们”的例子。我在老舍的《骆驼祥子》、阿来的《尘埃落定》等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简单一些物体名词后面加“们”的例子,最突出的例子还是“它们”,这个词是在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如何解释这些例子(当然并不排除其中有“们”字误用的现象)看来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
⑥我们更愿意把“一些”作为一个单位看待,同“所有、诸位、任何”等一样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数词(相对于“一、二、三、四”等等而言),或者一种数量形容词。
⑦一些学者把“社会、家庭、队伍”等等看作是集合(群体)名词,实际上这些名词的所指对象也是个体,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支队伍是由一群人构成的,但并不等于一群人,因为这些人必须是有组织的,一群人加上一定的人际关系,加上特定的组织方式就构成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支队伍。(参看王海明2002:460—461)而我们所说的群体概念是不考虑人际关系、组织方式这些因素的。
⑧袁梅(1996)称这种现象为“假性复数”,并用另外的两个例子对此作了解释,可参看。
⑨关于专名和共名(普通名词)的性质及关系,参看詹人凤(1997:24—27)。

参考文献
陈平(1987)《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重庆出版社,1991年。
陈建明、曾明、刘国荣(2004)《离散的数学结构》,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胡附(1957)《数词和量词》,《汉语知识讲话(合订本)》(3),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胡裕树主编(1987)《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1940)《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吕叔湘文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
吕叔湘(1984)《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
吕叔湘(1984)《语文杂记》,《吕叔湘文集》第5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
陆俭明(1985)《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短语》,《现代汉语句法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
宋玉柱(1982)《关于“们”语法意义及其他》,《语法论稿》,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宋玉柱(1990)《汉语名词没有严格意义的“数”范畴》,《语法论稿》,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宋玉柱(1992)《关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一些思考》,《语法论稿》,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石毓智(2003)《汉语的“数”范畴与“有定”范畴之关系》,《语言研究》2003年第2期。
邵敬敏(1993)《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童盛强(2002)《 “们”的定指意义》,《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
王海明(2002)《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
王还(1988)《再谈“都”》,《门外偶得集》(增订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邢福义(1960)《论“们”和“诸位”之类并用》,《语法问题探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
邢福义(1965)《再谈“们”与表数词语并用的现象》,《语法问题探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
袁梅(1996)《“们”的语法意义及其实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张谊生(2001)《“N”+“们”的选择限制与“N们”的表义功用》,《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
詹人凤(1997)《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朱德熙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
奥托&#8226;叶斯柏森(1988)《语法哲学》,何勇等译,语文出版社。
大河内康宪(1985)《量词的个体化功能》,大河内康宪主编《日本近、现代汉语研究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Ping Chen(陈平)(2004) Identifiability and Definiteness in Chinese, In  Linguistics  42(6) 1117-1172

(作者陈立民,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09:12 , Processed in 0.1014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