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33|回复: 7

云南台纪录作品列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9 18: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yntv.com.cn/web/documentary_202/depot_205/




   

系列纪录片《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

《最后的马帮》(2000年)

系列纪录片:《盘龙江故事》(2001)

《最后的洞穴村落》(2002)

《在民间的手艺人系列》

《栽秧时节》

《名誉村长》

《怒江日记》

《漂亮妈妈》(上下)

《开秧门啰 》(上下)

《茶马驿栈》(上下)

《罗古箐纪事》(上下)

《斑铜人家》

《官渡古镇》

《石钟山考古》

《发现爨碑》

《易门戏社》

《重回田野》(上下)

《碗窑村纪事》

《百年白药》(上下)

《传习馆春秋》(上中下)

15集电视纪录片《高原之光——云南民族民间物质文化全纪录》

《开秧门啰》

《最后的马帮》(2000年)

《山洞里的村庄》

盘龙江故事

《春节故事:回家》

《学生村》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9 18: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系列纪录片《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  

--------------------------------------------------------------------------------


  这是一部六集电视纪录片,每集30分钟。
  本片通过对大量历史见证人的访问,以纪实性的电视语言对西双版纳建州五十年来的历史进行了有趣的影像回顾,在展示西双版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以非常“文化”的眼光,对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50年来的变迁(包括宗教与文化、教育、交通、医疗卫生、人与生态等等)进行了有益的影像纪录和探索。用客观的眼光来回顾历史,以真实的语言讲述现实,从世界的眼光展望未来。


                          第一集  团结到底

  本集以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了西双版纳建立民族自治州的基本过程、历史事件和相关的重要人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立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的民族政策在西双版纳,在少数民族地区取得的伟大胜利的过程,也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通过对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这一重大事件前后的展示,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包括傣族末代土司的故事),一个有趣,但又是必然的历史。


                          第二集  开发边疆

  本集是对西双版纳开发建设历史的一次回顾;面对解放初期的百废待兴,一支支退伍转业军人的队伍,以及后来从湖南来的移民来到了版纳,加上后来大量的知青,西双版纳的经济建设在短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创业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今日版纳的辉煌。同时,围绕对西双版纳经济开发过程的记录,讲述了包括版纳的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包括第一辆汽车开到景洪时的感人情景,傣族老百姓第一次面对这庞然大物时的有趣故事,怎样组建第一支国营马帮队运送物资的过程……


                          第三集  版纳情缘

  本集讲述了许多和版纳有着不解情缘的人物故事,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还是许许多多来自内地的普通汉族人,版纳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成了他们艺术生命的一部分。本集讲述了人们对版纳的情感,讲述了他们与傣族的感人而有趣的故事,对于在西双版纳生活过的人来说,在版纳的日子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秦怡、丁肇光、杨丽萍,陈凯歌,数十个国际知名的著名人物讲述了版纳给以他们的,以及他们对版纳深深的情感……



                          第四集  绿色家园

  本集讲述了在西双版纳人与动物与植物的特殊关系,傣族朴素的生态观(包括“砍刀树”在傣族人生活中的对保护生态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等等)、傣族充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成功范例;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热带绿洲”的故事。有人说,地球上有两块肺,一块在南美洲的亚马逊,另一块就在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目前拥有的原始森林是整个亚洲区生态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大象与人为争夺生存空间的“人象之争”,版纳人民为保护大象所作出的巨大牺牲。讲述了蔡希陶老先生对建立植物园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做出的贡献。

   

                          第五集    心灵净土  

  本集重点讲述了傣族人民世世代代追求从里到外清洁纯净的天性,人们祥和、宁静的生活,善良的天性,温情似水的性格,以及以此有关的宗教信仰;讲述了西双版纳,以傣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变迁,包括教育、传统文化,旅游等等,以纪录片的方式探讨了在西双版纳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少数民族的可持续性发展间的关系。


                          第六集  开放前沿 

  本集从勐遮的一个普通农民怎样变为能够购买大船,航行在湄公河的“新兴的傣族商人”的故事;从关垒寨,一个非常贫穷的傣族村寨,怎样变为国际航道上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看傣族普通民众生活的巨大变化。
  西双版纳,一个曾经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封闭的社会,但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变为中国对东盟开放的一个前沿阵地。聚居在西双版纳的许多少数民族与境外民族跨境而居,他们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和婚姻的往来,团结,和睦,西双版纳一直是一个最美好的故事,一个稳定的边疆。
  西双版纳在利用地区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双版纳的未来具有无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9 18: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的马帮》(2000年)  

--------------------------------------------------------------------------------


  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静静地流淌着一条发源于西藏,流经中国、缅甸和印度,被称为独龙江的大河,这个大河流域有一狭长而极为偏僻、封闭的区域。每年的十二月到第二年的六月,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隔绝了这里除了通讯联络外与外界的一切往来。这就是被称为“死亡河谷”的独龙江峡谷。

  在这个“死亡河谷”里,居住着四千多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的独龙族。千百年来他们能够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为他们自有一套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从其中获取物质、文化生活所必需的生产及生存方式。
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国家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靠最多时有五百多匹骡马,“性质”为国营的“国家马帮”,每年运送600吨左右的粮食和其它生产、生活物资进入独龙江流域,以救济独龙族兄弟。

   每年的六月,大雪刚刚解冻,由“国家马帮”和从西藏察瓦洛远道而来的马帮组成的壮观的运粮队伍就开始出发了。一个月后,马帮开始进入雨季,这是马帮运输最为残酷和艰难的季节,也是马帮大量生病或苦累死亡的季节,直到十二月,大雪把驿道完全封死后,马帮才可以得到修整。每年平均都有80匹极副耐力的高原山地马活活累死在这条须行走六天的山“路”驿道上……。

   1997年4月,随着一声声轰鸣,沉寂了数千年的高山原始植被和珍贵树种被一颗颗放倒,从未露出过的石头被炸药爆破的巨大威力掀起,不停地朝着山下马帮驿道上行走的马队和行人飞落下去……

  望着一天天向前延伸的公路,马帮人看着一匹匹为他累得吐血的马,心理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马帮,曾经是他们的一切,是他们生活的所有部分……

  一首赶马人唱了好几代的山歌又在峡谷中响起,可人们正忙于按上级要求,“在本世纪结束前,结束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没有公路的历史”,不停地开山放炮,没有人还有功夫倾听这歌声的述说……

   制作人用半年时间跟踪这支“国家马帮”,从雨季到冬季前的艰苦经历:纪录了在公路开通之前,在这个特殊地区赶马人普通、感人却鲜为人知的生活;包括怎样为抢运粮食而被大雪围困等等惊心动魄的场面。

  这是一部对“正在消逝着的历史”的一段真实的影像纪录。由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和云南红塔影视中心联合拍摄,全片共四部,每部 40 分钟。共160分钟。 

后记:

  1999年9月,中国交通部的重点扶贫项目,由贡山通向独龙江的公路全线开通,并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当年年底,组建了四十年,一直由贡山县交通局管理的这支国营马帮被正式解散,所剩的最后一百五十多匹骡马全部被拍卖。那支最后的国家马帮,永远地留在了本片的影像画面上……

  第一部《翻越高黎贡山》

  第二部《倒霉的雨季》

  第三部《提前到来的大雪》

  第四部《冲出死亡围困》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9 18: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系列纪录片:《盘龙江故事》(2001)  

--------------------------------------------------------------------------------


  第一集:门前有条清清的河

  本集从盘龙江的源头说起,讲述了一条小河流与一个城市相随相伴的故事,讲述了昆明的母亲河盘龙江怎样伴随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以及怎样养育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脉络。这是对昆明的母亲河盘龙江历史所作的一次影像回顾,也是昆明人与盘龙江的一次历史情缘。

  第二集:流淌中的记忆
  本集是许多昆明人对当年的盘龙江所做的一次眷恋与回忆。这条曾经养育过昆明城和昆明人的盘龙江,曾经留给昆明人的是清澈的江水,是江边的童趣,是温馨而美丽的情感交融的画面,曾经是流淌在心中的记忆……。

  第三集:温情盘龙江

  本集讲述了当年盘龙江边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包括江两岸传统的老街道、手工作坊、茶馆和叫卖声等等。

  第四集:江边驿站

  盘龙江历史上的桥,盘龙江的航运,修建在盘龙江边的当时中国的第一条对外铁路,以及围绕铁路所发生的故事……。历史上盘龙江沿岸所形成的种种经济活动表明,盘龙江边一直曾经是当时昆明城的商贸、运输中心,然而,时至今天,它仍然是昆明商贸的一个重要交汇点。

  第五集:治江的年代

  盘龙江养育了昆明城,对这个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同时也曾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集讲述了盘龙江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水患和至今仍留在普通人心中的记忆,讲述了人们怎样治理这条盘龙江,江水是怎样改道的,以及这种对自然的“改造”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集:忧患母亲河

  本集讲述了盘龙江的污染问题。城市的污染不可避免的滋长,盘龙江成了昆明人的心头忧患,拯救母亲河,成为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目标。

  第七集:江水作证(上、下)

  真实记录了昆明市委、市政府和盘龙区委、区政府为治理盘龙江所付出心血、汗水,盘龙江治理工作的艰巨性和困难,盘龙江是怎样变清的,盘龙江两岸是怎样变绿的。昆明市是怎样将治江与昆明市的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9 18: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洞里的村庄》  

--------------------------------------------------------------------------------


  这是八集系列纪录片《山洞里的村庄》的第三集。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喀斯特山区,有一个叫做“峰岩洞”的溶洞里共住着一个由五十六户,二百八十多人组成的汉族村庄,在这个已经延袭了八代人的洞穴村落里,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使全村人凝聚在一起,共同面对险恶的自然;在这里,这个山洞“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共用一个“大屋檐”;共奉相同的神灵;共饮一个水池;共同行走一条通向外界的山路…… 
 
  多少年来,这个山洞里的村庄一直靠火把油灯照明,人们过着尽管贫穷但却是宁静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从远方接来的电线拉到了村距村里不到十公里的地方,村长不愿放弃这次难得的“获取光明”的机会。为动员村民们集资拉电,村里开始不宁静起来。

  每天中午,村民们依旧聚在山洞口聊天,说着山里的笑话;人们仍然微笑着大哥、大婶相称……。然而,在不同的经济利益和共同的贫穷面前,各种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再次开始在暗地里爆发。

  几个月过去了,村里仍然没能通电,明争暗斗仍在进行着……

  终于,一件偶然的事使村民们终于齐心合力地抬回了电杆,这个山洞里的村庄终于亮起了电灯。家庭与家庭,家庭与村社,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这部影片的故事主线。

关于《拉电的故事》: 
 
  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一个十分看重人与人亲情关系和群体利益,并以宗族和群体利益为第一需要的社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经济利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切都是具体而现实的……。面对共同的“大家庭”然而却不尽相同的利益,如何解决并协调村社内部出现的利益冲突;中国最基层的村社机构∶“村民委员会”是怎样管理和运行的;村长李朝万是怎样对全体村民行使职权并承担责任;这些山洞里的村民们又是怎样与自然抗衡?等等,影片做了细致的观察。

  其实,我们想告诉观众的还不仅仅是这个村庄怎样集资拉电的感人故事。贫穷可以使一个村落紧紧地聚合在一起;也可以使村落、家族和亲戚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复杂。然而,影片中发生的许多事并不仅仅是因为贫穷,一种延续了或许比这个山洞村庄更长时间的思维定式,一种不仅仅是这个村庄所独有的“文化”,支配着他们今天在洞中的生活和行为。

  本片纪录了中国一个偏僻的山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瞬间。

  本片曾获:
  获法国“1996 FIPA”长篇社会报道“评委会特别提名”
  挪威“第17届NAFA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德国“格廷根 ‘96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英国“第五届皇家人类学协会电影奖提名”
  意大利“39届波波里国际电影节”(‘ 99)
  荷兰“影像中的影像”影视人类学电影节‘2002(BEELD VOOR BEELD)

[ 本贴由 山地之阿飞 于 2003-10-29  22:55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9 18: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民间的手艺人系列》  

--------------------------------------------------------------------------------


一 狮虎面具
(编导 冯晓华 摄像 冯晓华)
当追溯某种文明的历史,尤其是歌舞、美术、手工艺的历史,保持着文化“原生状态”的云南总会让人不断的发现惊喜。本片通过对彝族撒尼人毕志光制作“狮虎面具”的纪录及面具在民间使用状态的纪录,讲述了面具所包涵的撒尼人文化背景及发展历史,展现了民间艺人精湛的手艺及独特的撒尼民间文化。

二 走近葫芦丝
(编导 王 芳 摄像 王军中)
你熟悉那段美丽的旋律吗?你了解这件乐器背后的故事吗?著名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带你走入民间,追寻葫芦丝久远、动人的乐音,如泣如诉的曲调将一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娓娓道来……
本片没有把视觉单纯放在葫芦丝制作流程上,而是充分利用了电视“视听结合”的优势,反映了葫芦丝与傣族民间文化及民族个性的关系,节目风格清新明快,情节性较强。


三 1.银色季节、2.猫金福
(编导 杨瑾屏 摄像 秦 帆)
本片讲述了两位手艺人的故事。1.寸发标,鹤庆县新华村人,以制作“九龙壶”而闻名。本片纪叙了寸发标制作“九龙壶”的整个过程。2.猫金福,本片讲述了他学艺、制作“瓦猫”的故事。两个片子都通过工艺品带出了当地文化、习俗。

四 剪纸情缘
(编导 念东 摄像 赵大川 韩俊 秦帆)
张月仙是个73岁的老人,60年前,剪纸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开始走进她的生活,并从此承载着她人生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经历着世事的变化。本片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通过真实再现等多种手法,叙说了老人人生经历中的剪纸情缘……

五 彩凤展翅
(编导 张寰东 摄像 张寰东)
700多年前,驰骋草原的北方汉子跨草原,渡丽水,收大理,来到了群山连绵的西南大地。他们策马扬鞭,威镇一方。然而,让人骄傲的辉煌却那么短暂,残酷的现实阻断了这些草原儿女的回乡之路,无以计数的人们隐姓埋名,改头换面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而兴蒙乡蒙古族同胞七百多年以来,面对历史的风云变幻,在通海坚守着祖先的传统。本片通过一位制作蒙古彩衣的老人,记述了云南通海蒙古人的生活情态。

六 1.彩扎人生张德和、2.巧织云霞南景涛
(编导周卫平 摄像 周卫平)
本片讲述了两位手艺人的故事。1.张德和,一个个精美的小香包,一串串代表着美好祝福的小挂件,涵盖了一位生长、生活在大理剑川84岁的白族老人张德和的一生。2. 南景涛,一位出生在孟连娜允土司府的“公主”。儿时的耳濡目染,陶冶了南景涛的性情,也为后来的生计练就了傣族纺、织、染、绣的本领。如今75岁的南景涛仍然生活在娜允古镇里,编织着灿若云霞的傣锦,伴随她的仍然是吱吱的纺车声。

七 彝族刺绣、凤羽砚
(编导 李云亮 摄像 李云亮)
本期讲述了楚雄州武定县万德乡的刺绣手艺人和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的砚台世家的两个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彝家刺绣的精彩和凤羽砚的文化气息。

八 鼓在傣家
(编导 韩 俊 摄像 韩 俊)
本片讲述了傣家的两种鼓1.光邦,盈江县支那乡的帕安然老人制作光邦的过程及支那乡人民对光邦的热爱。2.象脚鼓,盈江县姐冒乡弄勐村线波罕亮,从40岁开始学习制做象脚鼓。 本片通过介绍制作工序透出了傣家人的聪明、勤劳,对生活的热爱。


九 落幕
(编导 冯晓华 摄像 冯晓华 王 琨)
在腾冲县固东镇的刘家寨,还有一个以刘永周老人为首的皮影戏班。皮影戏是一个在中原几乎绝迹了的古老民间戏种。这种中国最古老的手工皮影,今天只是孤独的停留在这班老艺人的手中,这个最后的皮影戏班面临着没有传人,资金困乏,观众凋零的现状,老艺人们不愿与现在商业运作同流合污的清高姿态与他们一生的执着形成对比。这些经典的民间传统文化何去何从,这是本片客观记录中留下的一个思绪……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9 18: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栽秧时节》  

--------------------------------------------------------------------------------


  讲述了居住在海拔300米的河谷地带的傣族人的稻谷已经出穗了,而住在海拔1000米的壮族、哈尼族才刚刚开始插秧。栽秧使具有互帮互助传统的人们聚在了一起,有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此,人们还演绎出了不少动人的友情故事,也由之而使不同民族的年轻人结下了一段段美好的姻缘……

??播出时间:2001年5月20日 责任编导:曹 玮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9 18: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秧门啰 》(上下)  

--------------------------------------------------------------------------------


  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澜沧江峡谷的西岸,有一个以白族支系拉玛人为主的小山村──兰坪县中排乡烟川村。在拉玛人的传统习俗中,一年一度的开秧门是拉玛人最为重要的日子,按照传统的习俗必须由本村的最高行政长官家先开秧门,随后其他的人家才能开始栽秧,在开秧门的这一天,每户普通村民家都要派人去参加开秧门的仪式和帮助主人家栽秧的劳作。在公元2001年这一已沿袭千百年的传统习俗却遭到了两户普通村民的冲击……
  为了沿袭传统和推广旱育稀植育秧的农业科技,村民委员会早已决定由村民委员会主任家先开秧门。村中兽医杨堂方家已七十八岁的老父,看到家庭兴旺,儿孙成器,他希望自己家也能率先开秧门。村民和凤兰家的男人都在外打工,家中缺少劳力,她家也想抢先开秧门,以获得其他村民们的帮助。
  本片以三户人家为了争夺抢先开秧门的矛盾为故事主线,通过矛盾的产生、发展、转化,真实的记录了在西南边陲的这个小山村,既饱含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充满了矛盾,在新世纪初年的变革与发展。反映了随着中国农村民主化进程的深入,渐渐富裕起来的普通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
播出时间:2001年11月4日 责任编导:曹 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4 19:52 , Processed in 0.1128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