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霜叶红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系列短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10: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二十二:扶、扒和掌

人在害病两条腿没得劲的时候,走起路来就不由自主地要想扶到啥子东西来保持身体的平衡。比如说,扶到椅子、桌子、柜子或者墙壁。《新华字典》第10版第638页对“扶”字的释义,第二项就是“用手按着或把持着”,举例为“扶墙,扶栏杆”。该字在读音上成都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对应。

        但成都人在说到“用手按着或把持着”这类意思时,并不喜欢用“扶”字,而爱用“扒”字。后者的主要字义就是“抓住,把着”,字典上举例为“扒着栏杆,扒着树枝”,读音为 bā(见该字典第8页)。这个字成都人也读作 bā(音同“巴”),其字义与普通话一样,但增加了“用手按着”的意思。比如:他边走边打手机,结果遭一根树桩桩绊跘到了,半天才扒到树子站起来。

        此外,在说到同类意思时成都人还爱说“掌”字。这其实是该字的第二个义项所表达的内容。该义项的释义为“把握,主持,主管”,举例为“掌印,掌舵,掌管档案,掌权” (见该字典第611页)。成都人借以用于“扶,握”等义,比如说:掌方向盘,掌(自行车)龙头儿,掌梯子,掌竿竿,等等。例如:我要垫柜子脚脚,你来帮我掌到一下喃。该字在读音上成都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对应,只是前者为平舌音。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二三十年前成都流行的一则方言笑话。笑话说:某伙子骑洋马儿(自行车)爱显洋盘(炫耀),经常在街上丢双手(撒把)。一天,骑车经过一个口子(路口),丢双手正得意之际,突然碰到个交警。警察一看,这个娃娃不要命嗦。于是朝他大喊:手掌好!这个虾子一听,吔,警察叔叔今天爪子(读 zuázì,“做啥子”的缩合音)了?竟然对我致意喊“首长好”。他脑壳头一下(读 há)就浮现出电影儿头检阅的情景来,于是脑壳发热,得意地把手朝警察一挥:同志们辛苦了!
顶部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10: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二十三:醉和麻

但凡做过手术的人大概都晓得“麻醉”是啥子意思。词典上的释义为“用药物或针刺等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多在外科手术时采用”(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906页)。如果是很小的手术,那就采用局部麻醉即局麻,手术大一点儿就会采用半身麻醉即半麻,如果是大手术那就要采用全身麻醉即全麻。

       全麻对象在麻药起作用之后一定处于失去知觉的昏睡状态,这有点儿像醉酒汉儿昏沉睡去一样。而喝醉酒的人昏沉睡去又给(和)全麻对象失去知觉差不多。难怪不得“麻”和“醉”是连用的。

       “醉”字主要的含义就是“喝酒过多,神志不清”,字典上举例为“他喝醉了”(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651页)。如果某人因为酒量大,或者喝的酒不够多,还没有达到使之神志不清的地步,也就是说处于微醉的状态,成都人就说这个人“喝麻了”。

        “喝麻了”的人不会像醉鬼那样昏睡,他们多半脸红筋胀,处于兴奋状态,话语过多或语无伦次,走起路来也有点儿飘飘然,就是人们取笑说的“左脚打右脚”了,这个时候很容易跘跟斗儿。他们这时说话也容易“走火”,或成为笑柄,或得罪他人。

        “麻”的程度轻一点儿的,可能情况好点儿,但还是有点控制不住自己。这时朋友三四些就会说他喝得“二麻二麻”的了。喝得“二麻二麻”的人话语开始多,说话开始“走火”,这时好朋友些一定要阻止他继续喝酒,免得现宝相。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1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二十四:关、带、掩和别

“关”字(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164页),成都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相同。其字义主要是“闭,合拢”,举例为“关门,关上箱子”。这个字为常用字,不需赘述。

       虽然如此,但成都人在说到“关门”时还是有所讲究的。

        如果是顺手关上,那叫“带”。“把门带到”指的就是顺手把门关上。该字在字典上的第四个义项即为“捎,顺便做,连着一起做”,举例中就有“把门带上”(见该字典第82页)。不过,这一带,并不一定都关得很好,即不一定会“关严”,很可能还稀了一条缝缝。有时,要求把门关好,就要说“把门关好哈”。这时,就一定要关严,不能“稀缝缝”了。该字的读音二者对应。

       但是,有时又要求稀点儿缝缝,比如说希望透点儿空气,或者一男一女在里面说话怕别人误会。这个时候就只要求把门“掩到”。“掩”字在字典上的第二个义项即为“关,合”,举例为“把门掩上”(见该字典第552页)。不过,这个字普通话读作 yǎn,成都方言在读书面语时读其对应的音 yàn,如“掩鼻,掩盖,掩护,掩饰”。但在口语中,成都人却把它读成 nɡàn。如说“把门掩到”。

        以前的老式门都是木头做的,在门背后现在装锁的位置有一个别别儿,那是用来别住门防止从外面打开的安全装置。别别儿是一个蝶形的木块,中间用钉子钉在门板上,在门框对应的地方有一个用木块做的槽子,人在里头把别别儿转来横(读作“环”)起,于是别别儿的一头就插进槽子,门也就别上了。“别”字在此用的是字典上的第六个义项,即“绷住或卡住”的意思(见该字典第32页),但成都方言这时将其读作 pie(音同“撇”),“别别儿”也就读作 piepier(撇撇儿)。

       现在有锁了,除了锁舌而外,在许多种门的背后还有插销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新式的“别别儿”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10: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二十五:吗、哇和喃

这三个字都用作助词,只不过普通话习惯用“吗”,成都方言爱用“哇”和“喃”罢了。

       “吗”字普通话读作 mɑ,成都方言没得轻声,读作 mā。二者在书面上用法一致(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321页)。不过,成都人在口头上一般都不喜欢用这个字。

        当该字用于表示疑问时,成都人习惯用“哇”。比如,普通话说“你听明白了吗”,成都人说“你听懂了哇”,也可以说“你听懂没有”。这里的“哇”读作 wā,与“蛙”同音。

        当该字用于表示含蓄语气时,成都人喜欢用“喃”。比如,普通话说“天要下雨吗,我就坐车去”,成都人却说“天要下雨喃,我就赶车去”。这里的“喃” 系借用字,普通话读作 nán,用于叠音词“喃喃”,意为“小声唠叨”(见该字典第348页)。成都话读其对应音 lɑn 的阳平调(音同“蓝”),但在借用作助词时,却读作 lān。

       此外,成都人在说“哇”时,如果口气不同,含义也就不同。比如,读作 wɑ 的阳平调(音同“娃”),就有两种意思。如果口气温和,那就是提议,这时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吧”。比如:时间差不多了,走哇!如果口气严厉,则有威胁对方的意思。比如:某人面对歹徒的威胁,为了以正气镇住对方,也会中气十足地对对方说“你来哇”,意思就是“你敢来”。

       写到这儿,我想到一则关于“哇”字的成都方言笑话。某女娃子从乡坝头来成都打工,在成都呆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成都话多好听的,于是,下决心要好生学成都话。她觉得成都人好喜欢说“哇”噢,啥子“吃了哇,来了哇,走了哇”,好好听哦。同时她还决心学习一些书面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一天,她正在楼上洗衣服,突然听到楼底下喊她接电话,于是的的笃笃(音“夺”)地跑下去。拿起听筒一听,好像是妈妈从乡坝头打来的,不过杂音大,声音没得好清楚。于是她问一句:“你是……”,突然脑壳头冒出书面语来,马上接着说,“……母亲哇?”话刚出口,就听见对方骂了起来:吔,你才进城几天哦,就敢骂你妈是母青蛙!
顶部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10: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二十六:软、火巴和瓤

谁都喜欢柔软的东西,它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成都人在说“软”字时,声调与普通话完全对应,但读的是平舌音。在字义上,二者也一样(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18页)。比如:软骨,软件,心软,脚杆软,等等。不过,这些都是书面语。成都人在口头上更喜欢用另外两个字,那就是“火巴”(请注意:这是一个字,只是电脑无法输入)和“瓤”。

        相信看过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人都还记得那个四川方言小品《火巴耳朵》吧。火巴耳朵者,耳朵软也。这是成都人洗刷(揶揄)那些怕老婆的人的说法。在开玩笑时,人们会说某人是“火巴耳朵协会会员”,简称“火巴协会员”。在二十多年前,不少成都人在自行车旁加一个边斗用于搭人(载人),一般都是搭载老婆娃娃,于是人们就将这种改装后的自行车也叫做“火巴耳朵”。成都人在生活中很喜欢用这个“火巴”字,如:火巴红苕,火巴泥鳅,火巴肘子,火巴噜噜(读作 lū)的(很软和的),稀溜火巴(非常软),火巴和(软和、软弱),等等。例句:奶奶没得牙齿,饭菜要煮得稀溜火巴才吃得动。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014页已收入“火巴”字,并注明是方言用字,用作形容词。字义有二:①(食物等)烂糊;软和。②软;软弱。举例为:①老牛筋炖不~,饭煮~了; ②经劝解,他的口气~多了。不过,成都人并不说“口气火巴”,而是说“下火巴蛋”。

        此外,成都人在说到身体软弱无力时,还会用“瓤”字。例如:连到加了几天班,人都整瓤了。又如:妈妈说她的脚杆这几天瓤得很,不想出去耍。上述字典第411页和词典第1139页都有“瓤”字,并都对其在方言中的用法作了说明。不过,成都方言只有“软,身体软弱”的形容词用法,并没得“不好”的含义,从不说某人“技术瓤”。例如:这张纸太瓤了,换张硬点儿的嘛。这个字的读音,成都方言与普通话声调完全对应,只不过前者读平舌音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二十七:推、揭和掀

“推”字大家都很熟悉,不论普通话还是成都方言都读作阴平调,且字义相同(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90页)。例如:推车,推崇,推举,推理,推磨,推算,推脱,推诿,推销,推选,等等。

      “揭”字普通话读作 jié(见该字典第231页),成都方言仍读阳平调(音同“节”)。二者字义相同,用法无异,都表示“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以及 “使隐瞒的事物显露”和“高举”之意。例如:这个盖盖(盖子)太重了,我一个人揭不开。

      “掀”字普通话读作 xiān(音同“先”),成都方言则读作 xuān(音同“宣”)。在字义上,普通话为“揭起,打开”,举例为“掀锅盖,掀帘子”(见该字典第519页)。成都方言也说“掀帘子”,还说“掀幕布,掀铺盖,掀席子,掀罩子(蚊帐),掀裙子”。例如:她看到他睡到这阵(这会儿)还不起来,气得来一下就把他的铺盖掀了。

      此外,对那些能够拿起来的东西,也可以用“揭”字。比如,也可以说“揭席子,揭铺盖”。但却不说“掀锅盖”,而是说“揭锅盖”。

      此外,在成都方言中,“掀”字还有“推”和“弄翻”的意思。例如:他看到汽车对到她撞(音同“闯”)过来,赶紧一掌把她掀开。又如:车子陷(音同“汉”)起了,大家下来帮到掀一下。这两个例句中的“掀”都是“推”的意思。再如:他气得来一把就把桌子掀了。这儿的“掀”则是“弄翻”的意思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二十八:洗、刷、涮和浪

洗洗刷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谁也离不开的家务活,洗碗就是其中一个每天都要做几次的活路。“洗”字的基本字义就是“用水去掉污垢”(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15页)。比如说,洗脸,洗脚,洗手,洗锅,洗碗,洗衣服,等等。这个字普通话和成都话的用法一样,读音符合对应规律。

       北方人还喜欢说“刷锅,刷碗”等,而成都人是很少这样说的。以前,家家户户的灶房头都有用竹子做的刷把,洗起锅来很方便,尤其是要去掉那些巴锅的污垢,少了刷把还不行。这时就会说“拿刷把把锅刷一下”。随着刷把退出现代厨房,“刷锅”的说法也就在一般家庭里消失了。不过,在集体食堂和餐馆里还能见到这种刷把。以前,洗碗、洗锅都可以用丝瓜布(即丝瓜络),不过这种天然的东西现在在城头已经少见了,而是代之以百洁布了。“刷”字是古入声字,在用作上述字义时普通话读作阴平调,成都方言则读作阳平调。

      洗碗时如果只是把碗放在水里摆动,或者在锅里、碗里放一点水摇动,那就叫“涮”(见该字典第451页)。有时人们在餐馆里吃饭对碗筷的卫生状况不放心,就会向服务员要一点开水来,把碗筷都涮一下。

       但是,成都人在“涮”东西时,并不爱用这个“涮”字,而爱说“浪”字。例如:接点儿水把洗脸盆浪一下。又如:把盅盅儿浪一下再接开水喝。“浪”字在字典中并无此用法(见该字典第279页),究竟成都人为何这样用,尚待请教有关专家。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二十九:钻和拱

小时候当娃娃,最喜欢东钻西钻的了。树林林,竹林林,都是娃娃些爱钻的地方;人堆堆,人圈圈,也都是他们爱钻的地方;甚至桌子底下,椅子底下,床底下,也成了他们可以钻的地方。没得办法,娃娃家就是爱动,就是要动,因为他们正在长身体,正在长智力。

      这里的“钻”是一个引申意义,即“进入”之意(《新华字典》第10版第650页)。这个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都是阴平调。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钻”时,更喜欢用的是“拱”字,并将其读作“共”音。该字本身并没有“钻”的意思(见该字典第155页),仅仅是一个借用字,本字尚需请教专家。这个字成都方言正读为“巩”音,只有在用于“顶动,向上”之意时才读作“共”音。例如,字典上所说的“拱手,拱抱,拱肩膀(成都人只说“耸肩膀”),拱门,拱桥”等等,成都人都将其中的“拱”字读作“巩”。而在说娃娃些到处乱钻时,才读作“共”。例如:这些娃娃,一天到黑到处乱拱,身上整得稀脏八脏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三十:赊、欠、差和争

“赊账”一词对于欠钱一方来说是很愉快的事,因为他或她暂时不用付钱就可以消费。而对于债主而言,则是一件烦心事,因为该自己得的钱总归还没有到手。这个“赊”字的第一字义就是“买卖货物时延期付款或延期收款”(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31页),而其成都方言读音 sê 和普通话读音 she 都是阴平调,符合二者的读音规律。

      “赊欠”一词与“赊账”同义,因为“欠”字的第一字义就是“借别人的财物还没有归还”(见该字典第391页)。除此而外,该字还有“缺乏,不够”之意,如:身体欠安,欠一把火,等等。
       在谈到后一个字义时,人们还会说到“差”字。这个字在用于“欠缺”之意时普通话读作 chà(见该字典第47页),成都方言却仍读作 cā。例如:差一个人,差两百元钱,差三颗螺丝,等等。

       然而,成都人在说及“欠缺”时,却喜欢说“争”字,且其读音符合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这个字在字典中已经注明,在方言中有“差,欠”之意(见该字典第620页)。成都方言里的许多说法完全符合该义。例句:①我们这桌还争一个人。②他还争我两千元钱没有还。③电脑后头还争几颗螺丝。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三十一:凑和斗

很多人都喜欢凑热闹,哪儿人多就朝哪儿去。这里的“凑”字主要的字义就是“聚合”之意(《新华字典》第10版第73页)。例如:凑数,凑钱,凑人,等等。这个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凑”时,更喜欢用的是“斗”字,并将其读作“豆”音。该字用在方言里有“拼合,凑近”的意思,字典上的举例为“那条桌子腿还没有~榫,用碎布~成一个口袋”(见该字典第105页)。

    成都人喜欢在说“拼合”时说“斗”。例如:他的手杆(手臂)跘(音“半”,摔)断了,那个歪医生没有给他斗好。又如:这个娃娃好聪明哦,拿香香棍儿(香烧完后余下的细竹棍)斗了一条龙。

   成都人在说道“凑近”时也喜欢说“斗”。例如:这几个娃娃在看啥子东西哦,脑壳都斗拢一堆(凑在一起)了。

   成都人在说到“凑数”时还是喜欢用“斗”字。例如:来来来,我们几个斗一桌。又如:她妈妈住医院了,我们几个斗了点儿钱去慰问她。再如:材料斗齐了,你把它挼(зua*,阳平调22,“整理、编写”之意)成一篇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斗”字用在这里不能读“陡”音,因为那又是一个意思了。

       * з 系本人创编的《张氏成都方言拼音方案》中表示辅音[z]的声母,系借用的俄文字母,其读音即为[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3:47 , Processed in 0.06303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