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霜叶红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系列短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三十二:吵、闹和争

在现实生活中,矛盾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的。所以,吵架的事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这个“吵”字主要字义有二:声音杂乱搅扰人;打嘴架,口角(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3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也是上声调,只是声母由 ch 变成 c,调值由214变成43。

       如果在一个公共场所,大家都在大起喉咙(嗓门)说话的话,那肯定就是一个“声音杂乱搅扰人”的场合,就是一个吵吵嚷嚷的环境。这个时候北方人喜欢说“太吵了”,“吵什么”等等。然而,成都人却不喜欢用“吵”字,而是喜欢用“闹”字。本来,“吵闹”就是一个词,只是北方人喜欢用前一个字,成都人喜欢用后一个字而已。所以说,上面的说法在成都人嘴头(口中)就变成了“好闹哦”(或者说“闹麻了”),“闹啥子”。在此,取的是字典上的第一个字义:不安静(见该字典第350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也是去声调,只是声母由 n 变成 l,调值由51变成23。

       同样,在说道“打嘴架,口角”时,成都人和北方人的说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喜欢说“吵”,成都人却喜欢说“争”。也难怪,“争吵”本来就是一个词,只不过北方人喜欢用后一个字,成都人喜欢用前一个字罢了。例如北方人说“他们俩吵起来了”,成都人却喜欢说“他们两个争起来了”。这里取的是“争执”的意思(见该字典第620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也是阴平调,只是声母由 zh 变成 z,韵母由 eng 变成 en,调值由55变成44。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三十三:挡、拦和短

当阳光很强的时候,街上就有许多没有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的人用手横放在眉骨处。干啥子?挡阳光。这个“挡”字的主要字义就是“阻拦,遮蔽”(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86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却不对应。普通话读作上声调214,成都话却读作去声调23。例如,在有人挡住去路时,成都人就爱开玩笑说“好狗不挡路”。

      从上面的字义可见,“挡”和“拦”是同义词。“拦”字的字义为“遮拦,阻挡,阻止”(见该字典第276页)。该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均为阳平调(普通话为35,成都话为22)。例如:口子上(街口)在修地铁站,好多挡板把路拦了一半。

       在谈及上述意思时,成都人除了也说“挡”和“拦”而外,还爱说“短”。 “短”字本身只有“长度小,缺少,短处”的意思(见该字典第108页),但成都人却还将其用于表达“阻拦”之意。例如:单位上才(刚)来电话说不开会了,快去把你们爸短回来。又如:那个人是个贼娃子,快把他短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三十四:推、揎和扌双

“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做的动作,它的意思主要就是“用力使物体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新华字典》第10版第490页)。例如:推车,推动,推磨,等等。这个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均为阴平调,普通话55,成都方言44)。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推”时,更喜欢用的是“揎”和“扌双”字。
       “揎”(音同“宣”)在字典里的释义为“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举例为“揎拳捋袖”(见该字典第541页)。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542页中,“揎”字还有方言的释义,那就是(动词)“用手推”,举例为“揎开大门”。成都人就爱这样子说,还会说:揎车子,揎窗子,等等。这个字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里的读音是对应的(均为阴平调,普通话55,成都方言44)。例如:屋头(家里)好闷哦,快把窗子揎开,透下(ha,去声调23)气(透透气)。

       除此而外,成都人还喜欢说“扌双”(song,上声调43,音同“耸”)。该字在普通话里的意思为“挺立”,而在方言中的意思却是“推”(见该字典第456页)。例如:东西要梭(滑)下来了,快帮我朝高头(向上)扌双一下。又如:他的眼镜儿架架不合适,一天到黑都在扌双一扌双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三十五:滑、溜和梭

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就是滑滑梯。那种从上面朝下滑的感觉让娃娃些乐此不疲。这个“滑”字的主要字义就是“滑溜,光滑,不粗涩”和“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溜动”(《新华字典》第10版第192页)。前面说的“滑滑梯”,前一个“滑”字是动词,是后一个字义;“滑梯”就是用于“溜动”的有着“光滑表面的物体”。这个字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里的字义相同,读音对应(均为阳平调,成都方言22,普通话35)。

       但成都人在谈到“滑”时,更喜欢用“溜”字。比如,把“滑冰”说成“溜冰”,把“地上好滑”说成“地下好溜”,等等。但是,“滑雪”不说成“溜雪”。例如:把细点儿,地板上有水,溜得很。这个“溜”是个多音字(见该字典第303页),但用于该字义时普通话和成都方言均读作阴平调(普通话55,成都方言44)。

      成都人在谈及“滑”时还喜欢用“梭”字。“滑滑梯”在成都人口里变成了“梭梭梭板”。第一个“梭”字用作动词,表示“溜动”。“梭梭板”就是滑梯。例如:他不晓得咋个坐起嘚,会从椅子上梭下去。又如:他们实在找不到路,只有(只好)顺到山坡坡朝底下梭。“梭”字在普通话和成都方言均读作阴平调(普通话55,成都方言44),但韵母不同(普通话 uo,成都方言 o)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三十六:痒和咬

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过,很快就要进入夏季了。夏天家除了天气太热而外,蚊子猖獗也使人烦。现在气候变暖,蚊子、苍蝇儿已经能够过冬了。老人些形象地说,现在的蚊子都长骨头了。蚊子要咬人,人被咬了之后被咬的地方就会起一个红疙瘩,而且很痒,使人难受。这个“痒”的感觉可能每个人都经历过,都有感受。它是“皮肤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挠的一种感觉”(《新华字典》第10版第557页)。这个“痒”字的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普通话214,成都方言43,音同“仰”)。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痒”时,还喜欢说“咬”字,或许是因为被“咬”了之后就会“痒”吧。“咬”这个字本身与“痒”毫无关系,它只表示“上下牙对住,压碎或夹住东西;钳子等夹住或螺丝齿轮等卡住;受责问或审讯时拉扯上不相关的人;狗叫;读字音”等意思(见该字典第559页)。而成都人却还把它用作动词,表示“发痒”。当然,这个“痒”不一定都是因为被虫咬,其他一些因素(如皮肤过敏或伤口、疮疖快好时)也会使人感到“咬”。不过,这个“咬”字成都方言和普通话的读音相差很大,后者读作 yao(音同“舀”),前者读作niao(音同“鸟”),只有声调相对应(普通话214,成都方言43)。

       例如,儿子对妈妈说:妈,我背上好咬(痒)哦,帮我抠(抓,挠)一下嘛。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三十七:响和“口昂”

“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这是2006年超级女生选秀活动的口号。想必大家对这个“响亮”都有体会。有声音,就有“响动”,所以有“声响”的说法。字典上对这个字的主要释义就是“发出声音;响亮,声音高,声音大”(《新华字典》第10版第524页)。这个字的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均为上声调,普通话214,成都方言43,音同“想”)。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响”的上述字义时,喜欢说/nɡānɡ/(阴平调44),方言字典将其写作“口昂”(见《成都方言字典》第348页)。例如:这个收音机咋个不口昂喃?又如:那边不晓得出了啥子事情,娃娃些又哭又口昂。这里的“口昂”又有了“叫喊”的意思,因为“叫喊”起来声音必然很“口昂”。

      声音如果很“口昂”,就会传得很远,所以成都人在谈到“(某事)传遍”时,也会说“口昂”,并喜欢用“闹口昂”一词。例如:这个事情单位头都闹口昂了(传遍了),你还不晓得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三十八:晚、黑、夜和晏

早上吃姜,身体健康;晚上吃姜,痨病腔腔。这是成都人爱说的一句顺口溜。现代医学也证明,早上吃姜有益健康,晚上吃姜有损健康。可是我们的祖先早就晓得这个道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见一斑。这里的“晚”指的是“早晚”的“晚”,字典上解释为“太阳落了的时候”(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96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也是上声调,只是调值不同而已(普通话214,成都方言43)。

        成都人在说“晚”时,喜欢说“黑”。比如说,天黑了,从早到黑,一天到黑,今天黑了(今天晚上),等等。而这个“黑”字在普通话里却没得“晚”的意思(见该字典第182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只是多了“晚”的字义。“黑”是古入声字,普通话读作阴平调55,成都方言则读作阳平调22。

        如果只谈及夜晚,成都人还会说“夜”。例如,夜饭(晚饭),消夜(吃晚饭),夜壶,熬夜,开夜车,等等。这个“夜”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也是去声调,只是调值不同而已(普通话51,成都方言23)。

        “晚”还有一个意思是“时间靠后的,比合适的时间居后”(见该字典第496页)。成都人在用到这个字义时,喜欢说“晏”。比如,“晏了”就是“晚了”的意思。例句:都好晏了,还不搞快点儿。又如:他天天上班都来得多晏的。这个“晏”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都是“晚,迟”之意(见该字典第554页)。读音却差别较大,普通话读作yàn(去声调51),成都方言则读作/nɡán/(去声调23),与成都话的“按”字同音。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三十九:直、正、准、巧和端

大家都用过笔,对笔杆的“直”都有体会。所以,对“笔直”一词也很理解。如果一条路笔直地通向某处,我们就说这条路“直端端的”。字典上“直”字的第一字义就是“不弯曲”(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624页)。成都方言也这样用,读音也对应(阳平调,普通话35系卷舌音,成都方言22且为直舌音)。

“不歪”就是“正”。一个人行得端、坐得正,人们就会说他“行为端正”。 字典上“正”字的第一字义就是“不偏,不斜”(见该字典第621页)。成都方言也这样用,读音也对应(去声调,普通话51系卷舌音,成都方言23且为直舌音)。

如果把两个东西不偏不倚地对上,那就叫“对准”。这时的“准”有“正确”的含义(见该字典第642页)。成都方言也这样用,读音也对应(上声调,普通话214系卷舌音,成都方言43且为直舌音)。
如果恰好碰上某种机会,那就叫做“碰巧了”或“凑巧”。这是“巧”字的含义是“恰好,正遇在某种机会上”(见该字典第396页)。成都方言也这样用,读音也对应(上声调,普通话214,成都方言43)。
上述几个说法,在成都方言里都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述,那就是“端”。例如:

1、把“直”说成“端”。“一直向前走”成都方言则说“端走”或“端端走”。例如:那个人说的端端走,抵拢(到头)倒拐(拐弯)。

2、把“正”说成“端”。“很正”则说“端端正正”。例如:他在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的。

3、把“准”说成“端”。把“对准”说成“对端”。例如:瞄准的时候,要对端靶子哈。
    4、把“巧”说成“端”。“碰巧”则说“碰端”。例如,成都有一句著名的歇后语:缺牙巴咬虱(音同“涩”)子----碰端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四十:跨、迈和 /qia/

在路上如果遇到小沟或者水凼凼(水洼),咋个办喃?除了可以绕过去而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跨过去。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金钱板段子《秀才过沟》。段子中的那个秀才在前往老表家吃晌午(读作“嫂午”)的路上,就遇到了一条小沟。到底咋个过沟,却难到了这位迂(读作“曰”)夫子。他翻翻随身带的字典,证实了“单脚为跨,双脚为跳”。于是在到底是“跨”还是“跳”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还是跘到沟沟儿头了。“跨”的第一个字义就是“抬起一条腿向前或旁边移动”(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267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也是去声调,只是调值不同(普通话51,成都方言23)。

如果要抬起脚跨大步,那就是“迈”(见该字典第322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也是去声调,只是调值不同。

成都人在说到“跨”和“迈”时,喜欢说“□”(qia2,音同“拤”)。这个字在方言字典头有几种写法:①上面是“大”,下面是“步”(《蜀籁》);②将“假”字改称“”旁(《蜀语校注》);③跨。

所以,上述说法在成都人嘴头就变成了:遇到沟沟儿□qia2(跨)过去就是了嘛。那么近,几步就□qia2(迈步)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0: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之四十一:稀、软和饧

夏天来临,天气越来越热。及至盛夏,许多人都爱喝稀饭。“稀”者,含水分多也。例如,“稀泥巴”就是下雨后泥地上形成的含水分多的泥浆,如果非常稀,成都人还把它叫做“泥□□ni2kao2kao1”或“稀□□xi1kao2kao1”或“稀泥□□xi1ni2kao2kao1”。这个“稀”字的字义之一就是“浓度小,含水分多的”(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12页)。该字的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音同“西”)。

天气炎热,有时候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糖块或发面甚至干饭会变软、变稀。“软”字大家都很熟悉,该字的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普通话214,成都方言43,音同“阮”),只不过前者读直舌音,后者读卷舌音。

但在谈及糖块或发面甚至干饭变软、变稀时,成都人并不说它们“稀”了,而是喜欢说“饧”了。“饧”字就有“糖块、面团等变软”的意思(见该字典第535页)。而且,成都人在说“饧”时,还有“坏了、变质了”的含义在里面。所以说,“稀饭都饧了”实际上说的是“这个稀饭不能吃了”,因为它们“饧”了一般都有馊臭味了。“饧”这个字的读音,成都方言读作xin3(音同“醒”),普通话则读作xínɡ,二者声调不对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8:50 , Processed in 0.06154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