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89|回复: 0

关于萧山话疑问代词系统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30 12: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文云   来源:http://www1.open.edu.cn/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29939

引 言
  萧山地处浙江北部,钱塘江南岸,杭州湾喇叭口,东邻文化古城绍兴,南接诸暨,西连富阳。风调雨顺,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民风淳厚,属吴方言区。吴方言(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通行于江南100多县市,使用人口达7000万之多。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5个次方言片,其中“太湖片”即北吴语片分布面积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土语分支也相当纷杂。萧山话即北吴语片再分下来的6个小片之一——临绍小片。除萧山话外,这一小片还包括临安、绍兴、诸暨、余姚等地的方言。
  萧山话以原萧山长河一带(现杭州市滨江区)语音为标准,俗语“格郎头(音diu)夯郎头,萧山长河头”就生动表达了萧山话的源头。
  萧山话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方言土语,例如在萧山话的声调中,就和其他吴语次方言一样保留着较多古汉语入声调等。在语法句式、甚至一些基本词汇上——如疑问代词“何”、“哪”的使用方面等,所保留下来的地方土语的特点可谓面貌独特。本文选择这一语言现象——疑问代词和基本词汇,及其在疑问句式中的使用规律——所谓疑问代词系统进行考察分析,把萧山话与作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普通话进行比较,归纳出萧山话中的疑问代词系统独具的几个基本特征。


1、关于萧山话中的两个基本疑问代词的考察
  
1.1两个基本疑问代词
  代词系统是语言中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的。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在语义上有不同的分工,根据提问内容的语义表现,可分为问“人”、“物”、“事”、“空间”、“时间”等,萧山话中的疑问代词也是具有同样功能的语义类型。
  下面就现代汉语和萧山话的疑问代词语义作一比较。(见表一):
  “何”(hò)、“哪”(há)(哪噶)(háge)
语义类型现代汉语萧山话例句
谁;什么人何个、哪个阁是何个?(这个人是谁?) 是哪阁郎官?(是哪个人?)
什么;什么东西何西这是何西?(这是什么东西?)
什么;什么事何事体你何事体寻我?(你有什么事找我?)
空间哪儿;什么地方何里、何地方、哪塌化你东西放在何里?(你把东西放在哪里?)到何里启?(到哪里去?)你哈塌化痛?(你什么部位疼?)
时间什么时候何辰光明早何辰光?(明天什么时间?) 阁冒何辰光?(现在什么时候?)
原因为什么测何你测何叫我?(你为什么叫我?)
目的为什么测何你测何要启?(你为什么要去?)
行为干什么;做什么为何尬、哪尬你为何尬做?(你为什么这样做?) 哪尬会尬?(怎么会这样?)
数量多少、几噶何多噶何多橘子?(这么多橘子?)
程度高、深、多、少、长、短哪噶(高、少)水哪噶深、塔哪噶高?(水有多深、塔有多高?)给你尬多,你哪噶尬少?(给这么多,你怎么给这么少?)
方式怎么何样子、哪噶话(音wǒ)你成何样子?(你象什么样子?) 你哪噶话?(你怎么说?)
情景怎么样哪噶套格事体后来哪噶套?(这件事情后来怎么样?)
  从上表我们可以了解萧山话两个最基本的疑问代词——“何”和“哪”的用法概况。
  
1.2两个基本代词与两套基本格式
  “何”和“哪”是两个最基本的疑问代词,在萧山话疑问代词系统中,有两套基本格式,即“何X”和“哪X”,两者的使用范围较为普遍。在人、物、事、空间、时间的义项上,都用“何”的格式来表示;在“行为”、“方式”的义项上“何”与“哪”也是基本互补。“哪”中的“哪噶套”格式,与现代汉语的使用范围相比要宽。如这件事体“哪噶套”,是指这件事完成的程度,事态发展成什么样,最后的结局怎么样等;这人的病“哪噶套”,是指病况如何;“哪噶会什噶套”,指这事(人)怎么会变成这么样?一般指难以预测结局。“何X”与“哪X”在方言格式中,套用较多,但指代是明确的,表意清楚,并基本保持了近代汉语“何”、“怎么”、“哪”的用法,并且有扩展。有些情况其疑问意义也有对时间和空间的提问。如“何辰光”、“测何”等。“何”和“哪”两个基本词与现代汉语“什么”和“怎么”的疑问作用也相似。
  
1.3与现代汉语基本对应
  因此总的说来,萧山话的疑问代词系统不仅比较完整,表述也较为清楚,而且基本上能与普通话对应。仅从“何”、“哪”的用法来看,就可找见萧山话疑问代词与现代汉语对应的基本点,说明萧山话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至少在语法上与汉语共同语是同步的。
  但萧山话或多或少地仍然保留了自身的痕迹。如表示“原因”、“目的”的二个义项上,没有相应独立的疑问代词,一般只能用“测何”表示,与普通话的“什么”意思接近。表示物的“何西”,表示人的“何个”,表示事的“何事体”,一般均有各自的义项,分工明确,但这类表示人、物、事的疑问代词的分工,常常又可兼用作别的疑问义项。另外,表示数目的“噶何多”、表示情景的“哪噶套”,都因为音义的特殊而不能兼作他用。
2、疑问代词的常用词汇——分类对比与讨论

  2.1“何”(hò)——“何里”、“何西”、“何个”等
  疑问代词“何”,在萧山话中变调成(hò);“何里”、“何西”、“何个”、“何事件”、“测何”。
  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何”义为:(一)什么,如什么人;什么事;为何,有何困难;(二)为什么,何必如此,(三)哪样、怎样,何不……?何如?如何?(四)怎么,何至于一点进步没有?(五)哪里,欲何往。①
  2.1.1有对应关系
  对应萧山话,“何辰光”表示时间,什么时候。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②;“何里”表示地点,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何处”即“何里”,指代疑问“什么地方”。“何西”的特点是疑问代词的用法虚化:“何西”的用法与
  现代汉语“什么”相同,问这是“什么东西?”“这是何西?”或只说“何西?”“何西”在萧山话疑问代词系统中有特殊的作用,使用范围广,可替代的语义类型多。对应现代汉语“什么”的虚指多义性特点,我们由此也可以把萧山话“何西”的用法看作是“共同语化”的一个佐证。
  2.1.2是重要词根
  萧山话中“何”在疑问词汇中是重要词根。
  用作“正问”(有疑而问)的——“格是何西?”(这是什么?)“你(ng)测何去”(你干什么去),还有“有何话(wǒ)长”(没有什么话可说的或有什么好说的,即说话人提出问题希望对方回答);
  用作反问(无疑而问)的——“你测何要尬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表示特殊的反问形式的“这件事为何会尬?”(这件事怎么会这样?)说话人并无疑问,只是为了更能肯定或否定某种事实而采用疑问句的形式,这种疑问句是不希望对方回答的。
  用于选择问的——有表示原因的“你为何要启?”(你为什么要去?)表示目的的“你作何启?”(你干什么去?)“你为何西?”(你为了什么?)“夯个郎官来测何?”(那个人来干什么?)表示问人的“夯个郎官是何个?”(那个人是谁:是老师还是学生?)这些问题回答者必须选择回答。
  还有一种空对空地问:“夯个郎官是何个郎官?”(那个人是哪个人?)“哈个东西是何西?”(那个东西是什么?)
  再有一种兼用疑问,这种形式的疑问句大多是正问句要求针对着疑问代词给予回答——“何个”:“你(音ng)话(wǒ)个恁(人)是何个?”(你说这个人是谁?)“夯个郎官是何个?”(那个人是谁?)——“何里”:“你到何里启?”(你上哪儿?)“何里有应急灯卖?”(哪儿有应急灯卖?)或表示双重疑问“何个到何里去?”(谁到哪里去?)。
  最后一种是半问(信疑之间)。说话人对于某一问题已有一个估计,但是不敢十分肯定,或者是说话人已预有所知,倾于肯定,只是希望对方作更肯定的回答。例如:“你有何力气?”(你没有力气?)“你有何花头?”(你有什么本事?)希望你肯定回答:我有力气!我有花头!
  2.1.3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萧山话中的“何”(hò)无论是代人、物、事、空间,原因、目的、行为等,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除语音外,语义与语法结构可以说是能基本对应,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有语调有点有不同。
  从发音的部位上看,都是舌根、清擦音,舌根接近软腭,留出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颤动,气流从舌根的窄缝中挤出,磨擦成声,萧山话的何(hò)发音是声带不颤动,就这一区别点。
  2.1.4对应关系表
  综上所述,“什么”与“何”的对应关系可参见下表(表二)
  语 义 类 型
  什么
  何(何西)
  人
  什 么 人
  何个
  物
  什么东西
  何西(何东西)
  事
  什么事
  何事体
  空间
  什么地方
  何里,何地方
  时间
  什么时候
  何辰光,何时光
  原因
  为什么
  为何西
  目的
  为什么
  测何,做何西
  行为
  干什么,做什么
  为何,为何尬
  2.1.5关于“做何西”:
  “做何西”是一个合音词,它的用法很特殊,既可以问行为,也可以问原因和目的,与普通话相应疑问代词的配合关系用图表表示为:
  
  例如:你为什么去学校?(原因、目的)
  你(唔ng)做何去学堂?(原因、目的)※你去学校为什么?(目的)
  你(唔ng)去学堂做何西?(目的)
  你在里面干什么?(行为)
  你(唔ng)在里头做何西?(行为)(※ 表示句子不成立)
  由此可见,因为“做何西”的语义配合较为广泛,因此用法也很自由,不受什么条件的限制;“为什么+动词”和“做何西+动词”在使用时都有歧义,兼有问原因和目的的含义。“动词(或动词结构)+做何西”只用于问目的。“为什么”则不然,它只能用于行为动词前面,而不能用作“行为+为什么”。
  2.2“哪”(há):哪里、哪个、哪阁
  现代汉语中表示空间的“哪”是另一个疑问的基本语义,在使用上也十分广泛,如:哪儿、哪里、哪个人,哪个东西、哪个事情、哪个时候。在萧山话中“哪”常常念为“há”、哪里、哪个东西、哪阁郎官……。
  2.2.1问时、空、状态为多
  用于时间:“哪(há)个辰光?”“她哪个辰光出事?”(她什么时候出事?)“哪噶一些工夫就做好了?”(很快或很短时间就完成了)。
  用于空间:“伊在哪(há)里”(她在哪个方位?)“你把东西放在哪(há)塌化?”(你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天上哪(há)里有云?”
  用于事物状态、情景:“哪噶”(怎么样),这件事现在“哪噶话(wǒ)”或“哪噶套叠”(这件事情现在咋样了或怎么样了)。又如:叫他一声,对方的回答也是“哪噶话(wǒ)?”即你有什么事要说或你怎么说。当事态发展为难以令人置信时,也说“哪噶会尬呢?”(怎么会这样?)。
  2.2.2构词特点
  “哪”+“噶”而成词,多用于对程度或方式表示疑问;如“哪噶”(怎么了),“哪噶长”(多少长),“哪噶宽”(多少宽),“哪噶话(wǒ)?”(怎么说)等。
  萧山土话“哪”单用时,语意显得有点复杂。如用于惊叹疑问,就显得较为特殊。例如“他出车祸了!”对方就会惊讶地说:“哪(hǎ)”!意为“怎么会出车祸?”还兼有“怎样出车祸与在什么地方”等含义。
  “哪”+量词而成词,用法已与现代汉语无异,只有读音的不同。如用于人的:“哪”+“个”最常见:“哪(hǎ)个郎官”(哪个人?哪位?);用于物的:“哪(hǎ)”+不同的量词,表示不同的疑问,如:“哪只花瓶”、“哪台电视机”、“哪间房”、“哪扇门”、“哪辆车”。
  2.3“何些”(hò sè)
  “何些”,萧山话的“何”变调为“hò”,“些”变成为“sè”音,是一个结构固定的疑问词,常用于问数目和程度的疑问词。这一疑问词与现代汉语“何”与“些”的常义颇有区别(现代汉语的“何”义为“什么”、“哪里”、“为什么”以及表示反问的“谈何容易”、“有何不可”等;“些”则表示不定的数量,“有些”、“这些”,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略微的意思,“稍大些”、“简单些”等)。
  萧山话中“何些”在表示数目时:“唔(ng,即你)格笔生意称了‘何些’铜钿”?(你这次生意赚了多少钱?)“老板给唔(ng)何些工资一月?”(老板每月给你多少工资?)“唔(ng)扣了一个上午的虾,有何些花头?”(你捉了一个上午的虾,有多少所获?)
  在表示程度时:“地里南瓜有‘何些’驮了?”(地里的南瓜有怎样大了?)“农药伤了‘何些’棉苗”?(农药把棉苗伤成怎样?);有时还这样说:“你的病好了何(hò)些(sè)?(你的病好了多少?),变成了病情(程度)的补语,后缀不见了,但疑问代词的基本内容不变。这种句式能举出许多,如:“你学习进步了‘何些’”?(你学习有哪些进步或有多少进步)。

3、现代萧山话传统代词系统的弱化倾向
  
  3.1“何西”的淡出
  综上所述,萧山话中疑问代词系统,具有其显明地方特点,但就其语义类型分工来看,“何X”和“哪X”的模式与现代汉语中“什么”和“哪”的模式很接近,尤其是普通话中“什么”用法的拓展,使得萧山话中与“什么”处于相当位置的“何西”也相应地有了类似的发展。但“何些“在萧山话中虽然语意为“多少”、“哪些”、“怎么样”但语音语调因说话背景难有规律可循,在语义上也较特殊,这种口语用法已经开始少见,一般大都用“多少”“哪些”“怎么样”来替代,语义变得单纯明确起来。
  3.2语境依赖增强
  萧山话中的疑问代词与现代汉语的词语一样,不能离开具体的语义环境或背景。如现代汉语的“我去看病”,医生说时是给病人医病,病人说时是去让医生治病。萧山话的“哪噶套”,问话人指的是“什么样”、“怎么样”,而答话人的“哪噶套”是指“这么样”、“这样子”。不结合具体的语义环境就难懂或误解其意。但在具体的语义环境下,方言障碍也就不明显了。常见的是,说土语者指着某样物品说“诺”或说“诺!来答阁里”等。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开放的语言环境中,萧山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沟通并没有太大困难。萧山话中一些土语色彩过重的疑问代词,在与外来人员的交往中,将趋向逐步同化,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3分化现象突出
  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的状态,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的方言。①如上海人永远使用上海方言,杭州人始终说杭州话。由于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又主要在一定区域内使用,因此也就习惯地以地区来指称。萧山的中西部以标准萧山话著称,本文的疑问代词亦以此展开分析的。而到了萧山南部,由于同诸暨一带的人缔结姻缘的较多,生活上交往较频,因而产生了萧山方言中的“亲属语言”,语言中交杂浓重的诸暨口音,这种语言现象在楼塔一带盛为流行。在楼塔、临浦两地,共同把“何”(hó)发成hè(喝)的音(后舌擦音),如“何个”(hè gé),“个”的发音短而轻,有弱化和脱落的现象。萧山东部的瓜沥、头蓬一带,也因交往与婚姻关系,融入了绍兴话的成分,也产生了“亲属语言”。语音语调中带有较重的绍兴话的口音。比较明显的“何个”发“海(háī)个”或“哈(hǒ)个”的音;
  “怎么样”说成“呐(nè)噶套”或“什噶套”,把“是不是”说成“阂老”(hé lǎo)。有时还把某样东西说成“格个佬舌头”。无论萧山话怎么分化,其疑问代词系统从词汇和语法上看仍是稳定的,差别仅在语音而已。而方言分化本身,则是对语言地方浓度的稀释。
  
  3.4共同语化加速
  同一方言或土语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差异是方言分化,而方言的分化往往代表某一传统的方言土语的消失过程。所以从萧山话的分化现象看,其共同语化现象正在加速。经济高速发展的萧山,正在经受汉语普通话的强力冲击。然而,不少萧山人仍在使用萧山话这一现象反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年龄越大交流障碍越大,年龄大小对交流的影响程度是成正比的。周恩来同志在一九五八年指出:“解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全国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而奋斗,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使用一种共同语言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我国汉族人民中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①
  推广普通话,即推广民族共同语,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

结语:走出地域经济的萧山要求有共同语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政策给地处江南的杭州萧山地区注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今天的萧山成为全国著名的富庶之地,萧山经济正朝着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国际市场为导向,出口创汇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的区域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地的交流日益广泛,萧山话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尽管它在语汇语法上,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影响,而从共同语发展的趋势和速度来看,其“顽固不化”的独立性仍是每每可见,笔者所论的疑问句式与代词系统是一个典型。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的语言形式。在多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虽然这样,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性质也不一样。共同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它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②近年来,外来人口快速增长,民工潮使萧山的人口素质发生了一些变化,来自各地的方言与萧山话成了人际间语言交流的障碍。因此本文写作的另一目的,是为使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群大体上能看得懂、听得懂、会使用萧山话,缩小与外来人员的方言差别,消除语言障碍,进入快速的人际交流通道,以适应工作、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徐通锵、胡吉成主编《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萧山市委宣传部、萧山地方志办公室、萧山日报《萧山百年百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赵纪来主编《可爱的杭州.萧山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温儒敏主编《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李庆荣主编,《现代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静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萧山县志编纂委员会《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指导教师评语:

  语音差异是方言差异中最直观和最系统的,因而汉语方言的研究通常侧重于语音,以语音为切入点而忽略了词汇和语法的研究。本文从萧山话“疑问代词”入手,就萧山方言疑问句使用中频繁出现的“何”、“哪”等基本疑问代词、结合其语义和用法(附带语音)与现代汉语进行对应比较,侧重对萧山话疑问句的词汇、语法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萧山话疑问句式的结构规律和特点。论文的材料比较充分,结构完整且规范,论证也比较严密。
  作者能运用本专业学科的专门知识,有目的进行方言研究(作者认为,萧山话与地域外的语言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疑问代词上),同时由于将方言研究集中于基本词汇,又作限制为疑问代词,论题大小合宜,故分析得也比较透彻。从立论角度看,文章具有一定的新意。

濮方平(男,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杭州校区教务处长,中文系教授)
终审意见:

  本文选题值得赞赏的地方是以小见大,从小处着眼做文章,立论较新,这值得那些写毕业论文动不动就要论《红楼梦》、论现实主义、论鲁迅等等从大处着眼而又无法驾驭的同学选题借鉴。本文分析萧山话中的疑问代词,涉及面很小,为深入透彻分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行文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进行对比,很好地揭示了这些疑问代词的用法特点,对于疑问代词的发展趋势,也结合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作了分析,显示了作者较好的语言学功底。论文表达上还需要进一步润饰,比如开篇第一段,阐述对象显得很乱,不如从介绍吴方言开始引出萧山话。文章多处出现的现代汉语一词,似应改用普通话更为恰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1 12:21 , Processed in 0.1162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