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83|回复: 0

"提纲"续--第10章 问题讨论--第1\2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7 07: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章
问题讨论



关于汉语汉字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前九章,就已经提纲式的叙述完了。由此让我们对语言文字性质、功能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本章所要讲的,是有关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几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要讲这些问题?因为人们对于这些问题,争论了快100年了,至今还在争论,总是得不出一个使人们都信服的定论。我把这些问题放在这里,作为一个讨论的内容,目的就是让读者联系实际地,进一步加深对前九章所述内容的理解。


第一节
文字与符号

本节要讲如下的问题:1。文字的本质是什么?2。符号的实质是什么?区别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用以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这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本质。语言是这种工具的可听形式,文字是这种工具的可视形式。但是,文字是不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的。没有一定语言支持的文字,是不会被全体民众普遍使用的。所以,根据前九章关于人类语言和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说明,应当给“文字”下这样一个定义:“文字是表示一定的语言单词的一定的图符系统,它由字形、字音(直接的或间接的)、字义三要素构成”。所以,文字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符号”。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 人们首先把对客观事物的概念转换为语言单词,然后再把语言单词转换为图符。语言单词要表示语言,就必须按语法组织起来才行。而文字也只能表示语言的单词,并不能表示语言;要表示语言,还必须按与其对应的语言的语法将文字组织成“文章”才行。同时,因为语言是具有系统性的,所以,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也必须具有系统性。并不是任意搞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就可以当任何语言的文字的。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着一定性质的文字;反之,一定性质的文字,必须一定性质的语言来支持。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性质,决定了只有线形拼音字母文字才能与之最匹配;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性质,决定了只有方块形的意、音双表的文字才能与之最匹配。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记录、存储和传递思想信息的工具,文字是通过语言间接表示事物的。语言、事物、文字三者的关系是:文字通过语言“桥梁”与事物发生联系的;比喻语言是事物的相片,文章就是语言的翻版,文字只是翻版中的“像素”。这就是语言同文字的真正关系。
一般意义的“符号”是什么?它也是人们用以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文字与符号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从记录和传递思想信息的功能这一点上看,它们的功用接近相同。因此,有时它们可以在一篇文章里,混用或互相转化。因此一些文章中,有时掺杂着很多符号(例如在汉字文章中,加杂着“a+b=c”、“5-2<4 、“HTTP”、等等,对汉字系统来说,都属于符号);又有时在同一个文字系统中,将某些文字单体当作符号来用(例如在汉字文章中,“克隆”、“汤姆”----当作译音符号;李“兰花”----当作人员符号,等等),这就使一些人产生了错觉,认为文字与符号是一样的。
但是,一般的符号,都是人们约定的直接表示事物的书写标记。在内涵上,符号与“文字”的根本区别点在于:1、不必通过语言桥梁,直接表示事物,人们直接把事物转换为符号,所以不必特定语言的支持;2、不必非具有系统性不可。因此,用来表示某一事物的符号形状,就具有任意性和无限性;3、仅限于约定范畴内使用。4。符号表示的是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所以,一个符号,可以直接表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过程等等;而一个字或字母就不具有这么大的表示范围。而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是通用于全人类的,所以,只要事前约定符号含义和符号组织规则,就可以适用于全人类。像数学符号、物理符号、化学符号、路标符号等等。
例如“van”,在英文范畴内,它是英文的一个单词,表示英语的语音和语意(大马车)。其中的字母“v”,具有文的字特性。它同其他字母a.o.i.e。。。。。之间,具有系统性关联。这些字母,只有在英语范畴内才能组成表示英语的单词;英语的单词,只有按英语语法组织起来,才能表示英语。在英文范畴之外,人们可以把它当作表示任何事物的符号。例如,人们把“v”拿到在化学范畴内,就把它当作物质元素“钒”的符号;把“v”拿到物理范畴内,把它当作“电压”的符号。在化学范畴里,人们把它按书写化学反应公式的规则,与a.o.i.e。。。。。之间发生关联;在物理学范畴里,人们把它按书写物理学表达公式的规则,与a.o.i.e。。。。。之间发生关联。在这类范畴里,就没有了英语的系统性关联了,也不必英语的支持了。只要人们事先约定它在某一范畴里,是什么东西的符号,用什么语言称呼它都可。
再如,1.2.3.4.5.6.7.8.9.0 这十个阿拉伯数字,在数学范畴内它是数的符号,并且具有扩展规则,可以说是一个数字系统。再配上+ - * / = { } ( ) < > % ~ 等符号,就是一个数学语言系统。但它绝不能成为文字系统,它只能作为文字系统中的一个数学辅助系统才能被使用。所以,任何一种书面符号、或书面符号集或书面符号系统,只能作为文字系统的一个辅助工具来用。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文字”并不是一般的“符号”,更不是“表示语言的符号”。
有些人根据“符号”经过事前约定后,可以超越语言的壁垒通行于世界各国的表面现象,就认为可以创造一种不依靠任何语言支持的“符号系统”,作为“世界通用文字”,于是就制作了一种“世界文字”。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不依任何民族语言为基础的“文字”,不能被任何民族当作文字使用。
由于一些人没有分清“文字”与一般“符号”的区别,就提出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例如“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与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拼音文字将成为世界通用文字”、“不直接表音的汉字将成为世界通用文字”等等。
“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的观点,否定了“,一定性质语言,决定着一定性质的文字的规律。也混淆了“文字”与“符号”的质的区别。按照这一观点,就可以推论成:任何语言都可以随便用任何符号来表示之。在这一推论的指导下,有人就“预见”“拼音文字将成为世界通用文字”。于是就出现了企图用拉丁字母组建汉字来取代汉字楷体的“汉字改革方案”。在这一推论的指导下,现在又有人“预言”,只表意不表音的汉字楷体,将成为世界通用文字(所谓“纵贯古今,横越四海”)。再推而论之:既然“任何语言都可以随便用任何文字或符号来表示”,汉字楷体就可以永远作为汉语的文字形式,任何改进汉字的企图都是“画蛇添足”的了。
如果“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的观点是正确的话。为什么中国同西方交流了两千多年了,互相之间都从对方学到了很多东西,唯独汉字没有成为西方任何国家的文字,西方任何一国的拼音字母文字也没有成为中国的汉语文字?
另有一些人既分不清文字与符号的区别,也不懂得文字同语言的关系,更不研究文字发展的实际过程和规律,就“唯我所用”地提出“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这三种类型标志着文字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错误观点。
实际上,文字从来就不存在“表形文字”类型。虽然文字是从图形简化而来的,但是,从文字作为一种表示语言单词的系统出现以后,它就是表示语意和语音的(间接的或直接的),而不是直接表示事物的。例如:“懊悔”、“唉”、“万岁”、“想”、“思想”、“不想”、“较想”、“很想”、“想象”、“假想”、“遐想”“设想”、“妄想”、“狂想”、 “想极了”、“不愿想”、“使劲想”、“胡思乱想”、“冥思苦想”、不但、而且、等等,这类抽象的意思,怎么能用“形”准确地表示出来?再则,表意文字也不是不表音的,只是间接表音罢了;表音文字也不是不表意的,含意不同的单词由不同的字母和排列顺序构成,如果不管读音,单看其单词结构,也能区分出含意的不同。所以,可以说,所有的文字,都是意、音双表的。只是有主和次之分,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罢了。按照以上错误观点,就错误地判定了汉字是比英文落后的文字;也就判定了汉字发展的方向就是拼音文字的方向。实践证明,这个些判定是错误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一些人对文字同语言的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导致对“文字”与“符号”认识也是错误的。这两个“错误”,导致了对汉语、汉字看法也是错误的。以这三个错误观点为基础建立的有关汉语、汉字的理论,出现了两个极端:汉字楷体是不必改变的;汉字楷体应该改为拉丁化文字。
持有两个极端观点的人们,争论一百多年了,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谁也不明白说服不了对方的原因在哪里。白耽误了改进汉字的宝贵时间。其实,这两个极端观点的人们,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两者理论基础是一样的,那就是西方的错误的语言文字学。

    第二节   人脑思维需要“工具”吗?
                    
   在近代一些字典或一些文章上,常常看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或“文字是思维的工具”的说法。例如,1982年出版的《新华词典》对“思维”一词的解释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思维。人借助于语言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实的能动过程。它既能动地反映存在,也能动地反作用存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思维。”如果说不用“思维工具(语言)”就不能思维,那么没有学会语言的一岁以下的幼儿会不会思维?聋哑人没有学会语言会不会思维?如果幼儿不会思维,怎能将事物与声音关联起来?那就永远也学不会语言了。如果哑巴不会思维,他怎能与社会的正常人打交道,怎能通过对别人的察颜观色和手势等动作来理解别人的意思?按照“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思维。”的说法,还可以导出“语言不同,思维就会不同”的观点。那么,世界上的人类,有几种语言就有几种思维了。如果你学会了两种以上语言,你会有两种以上的思维吗?
    定义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理由是“人借助于语言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际上,是人用语言或文字将大脑的抽象思维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这种过程和结果,也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还需要经过别人的实践证明或思维判断来区别之,所以,它也是思维的一种对象,而不是思维的工具。工具是不具有“对、错”性质的。
事实上,人们的思维,是直接将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思维与思维对象(客观事物)之间,既没有过度“桥梁”,也不需要“辅助工具”。例如,张三对李四说:“我明日早晨就去北京”。首先浮现在他们头脑的东西是“北京”这个地方,而不是“北京”这两个文字的形状或声音。北京,是一个客观事物,是大脑记忆的一个对象;文字或声音,也是大脑记忆的一种对象,从眼上或耳上得到的对象再通过大脑的思维将它与“北京”这一实际地点关连起来,作为实物“北京”的一种“符号”。作为实物符号,可以有无数种,但它只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决不能起到帮助思维的作用。
一些人按照“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思维”的观点推理,认为说拉丁语的人们的思维能力强,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先进的缘故,所以要让汉字拉丁化,进而让汉语向着拉丁语方向退化;又有一些人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所以,汉语、汉字使中国人变得更善于思维,更聪明。如果改变了汉字,就会导致中国人的思维能力下降,所以反对将汉字作任何改进。
有人由“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观点,又导出了“文字是思维的工具”观点。应当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是以声音的形式表达的,供耳朵听的,它的通道是“嘴--------脑”;文字也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是以图符的形式表达的,供眼睛看的,它的通道是“手-----------脑”。人的五项感觉器官,感知的自然客观事物,是思维加工的对象,直接进入大脑进行思维加工;而文字或语言材料是经过大脑加工过的事物的“代号”,是思维的产物,也可以当作思维再加工的对象,而不是加工工具。
人类的思维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是天生就有的,所有的人的思维基本过程和规律都是一样的,所以,全世界的人类的喜、怒、哀、乐的引发因子和感受、表情都是相同的,就如肠胃的消化过程和规律一样似的。五官送到大脑来的东西,不管是原始自然物的反映信号,还是别人头脑加工过的信号,都是大脑的思维对象,并没有思维对象和思维工具之分,大脑本身也不需要利用思维工具来帮助思维。把思维的产物当作思维的工具的观点,是语言、文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错误观点,它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错误观点和做法。例如,坚持汉字拉丁化的人说:西方国家为什么先进?因为他们使用的思维工具拼音文字先进的缘故。反对汉字改革的人说:汉族为什么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因为汉族人使用的思维工具汉字是最完美无缺的、登峰造极的文字的缘故;改变了汉字,就使中国人丧失了世界上最好的思维工具。这些说法,都是惟我所用的随意编造的假话。
不过,文字虽然不是思维的工具,但对于儿童的思维方式(即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形成,却具有很大地影响。人们常说,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为什么不同?一些人解释说,这是中、西方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和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其实,从一开始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就造就了思维差异的基础。
不论中、西方,对儿童的启蒙教育,都是首先从识字开始的。西方儿童学习的文字是拼音字母文字。这类文字,是一种规律性较强的文字。老师教儿童如何按发音方法正确发音,教儿童如何按组词规则拼写单词,如何按语法规则用词组句。这些识字教育,实际上成了认识和实践科学规律的教育。这就使儿童们的头脑里首先形成了按规律做事的思维方式,树立了必须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的观念。识字以后,再学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全都是科学规律。从孩童到成人,所接触的,又都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充满一切角落的环境,这样,一种讲究实际、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的思维方式就伴随一生了。所以,人类的主要科学理论首先由西方人建立,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兴起,就是必然的了。
而中国的儿童,首先学习的是汉字,这是一种没有规律的文字。老师怎样教他们的呢?就是让他们死记硬背每一个字的形状、读音和含义。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读、写,一点道理也不讲,其实也没有道理可讲。儿童们只能机械而枯燥地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写。要是写错了,老师就罚写10遍,再写错了,就加罚20遍、50遍。中国的儿童,就是在这种高压下,度过童年的。你看看现在一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那一个写字的右手食指第一节,不累得向外弯曲近90度?快乐的童年变成了辛苦的童年。这种启蒙教育,在儿童的头脑里首先形成了“不讲究科学规律,只按前人的规定做事”的思维方式,树立了“压制、服从、忍耐、就可成功”的观念。当然,在以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时,也能认识到科学规律的重要性,但在他们思维方式中,“压制、服从、忍耐、就可成功”的观念已经“先入为主”了。这种思维方式,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才能的。所以,中国从前虽然有不少发明创造,却没有出现一种科学理论来说明某一发明的原理。因此,即使发现了某些可用的物理现象,也不能进一步开发利用。像火药、磁铁、合金、药物、韵律、诸葛灯、等等。所以,中国历代文人的“因循守旧,鄙视科学创新”的现象和中国长期发展迟缓的现象,就是必然的了。
在此,可能有人会说:“谁说汉字没有道理可讲?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讲了‘六书’造字法----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就是道理。”这六种造字法,是道理,但是,不识字的儿童能听得懂吗?虽然是一种道理,但不是汉字系统中的规律。作为一个系统,组字规则应当是统一的,也就是说,组字规则只有一个,否则就失去了规律性,就没有可循性,没有实用意义。正是因为汉字有六种造字方式,才使汉字失去了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使汉字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例如:柯、科、颏,你按“六书”中的任何一种组字方式来统一理解这三个字,其中有两个字就一定是错的。这样,学生怎么能用这“六书”来统一读写所有的汉字呢?所以,你教给学生“六书”又有什么实用意义呢?
我这样分析,并不是提倡将汉字改为纯拼音字母文字。因为纯拼音字母文字仅适用于语音单载的多音节词语言,不适用于语音多载的汉语。这一道理,我在很多论文中都已经说过了。我是主张将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汉字楷体,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的。升级后的汉字新体,继承了汉字楷体的一切优点,克服了楷体的一切缺点,并能与楷体实现“无缝转换”。它具有高度的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成为一个严谨稳定的汉字系统。它与汉语实现了完全的匹配,像汉语一样易学。它既容易学习又容易机器处理,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文字。学龄儿童不用一年就可以学会读写任何新体汉字;它又是儿童启蒙科学实践的第一教材。在学习和使用新体汉字的同时,就形成了与西方人一样的按规律做事的思维方式。
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理论基础高,创造能力低。很多人把根源归咎于中国的教育方法,其实,终极的原因是无规律的汉字所导致的思维方式。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启蒙教育开始转变,而转变的起点,又必须从改进汉字楷体开始。

第三节
汉字能成为世界全体民众的文字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17:52 , Processed in 0.0986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