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15|回复: 1

[专题讨论] 网络文学出版:喜悦中裹着忧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4 12: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志雄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Special_News.asp?SpecialID=7 2003-11-1 18:22:22     



  虽然纳指低靡不振、网络经济依然疲软,然而经过一段沉寂,网络文学再度崛起,且这次来势更加凶猛,且不说老牌网络写手痞子蔡的《雨衣》、《爱尔兰咖啡》“赖”在各大书店文学类销售排行榜前十名不走,最近一本名叫《蒙面之城》的网络小说初稿在网上推出后,引起各界强烈反响:报纸连载、杂志出刊、出版社出书、影视圈洽谈改编,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引起如此强烈的连锁反应在国内尚属罕见。《楚天都市报》报道黄金书屋网站举办网络原创文学大赛的标题一语惊人:“网络文学开始叫板了”。

出版社眼中成新宠

  1999年,知识出版社将蔡志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通过纸介质出版介绍给无数迷恋网络文学的少男少女,立刻引起轰动,神州上下一片“亲密接触”,同名电影和话剧也跟着着实火了一把。2000年秋,他来到北京等地为其小说促销,有报纸称他“挥舞一下手中的大旗,在10月的京城掀起了一场网络小说出版热潮”,此话一点都不假,从2000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我一定要找到你》,到2001年3月知识出版社力捧《爱尔兰咖啡》,在书店排行榜上小有名气的就不下14部,光在2001年1月就有10部网络长篇小说被出版。

  日历翻到2001年4月,出版界更是爆出冷门:全国最大的文学专业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庆祝建社50周年之际,首次介入网络文学出版,推出网络原创文学《风中玫瑰》,并破天荒采用了BBS(电子公告牌)版式。

  面对网络文学出版再度掀起高潮,部分业内人士仿佛看到了一块新大陆,且充满信心。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孙顺林认为,网络出版和纸介质出版没有绝对、本质的差别,作者无非都是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到作品里,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心态不像纸介,还需要编辑、出版等程序,因此,网络创作者的心态绝对是放松的。网络文学中倾向于发议论,一眼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改向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想给别人看,并愿意和纸介合作,以完成其全部使命。汉青文化公司总经理唐敏说,名家大师固然有好作品,但他们往往被出版社包围,写文稿如同还债,乡村节奏、诗情画意很难再有,因此他们的作品就像商品。而网络写手一般不会受到催稿等外在影响,他们大多写的又是自己的真实生活,感觉很亲切。

  
是是非非众口不一


  然而,从根本上说,目前人们对网络文学本身还存在价值判断上的分歧。一来传统文学界难以放下矜持,或者说,他们对这股潜在但是不断发展着的力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本身也有其致命的弱点,文章内容和题材的近亲繁殖,底蕴的苍白,这些都成为它向正统的文学殿堂迈进的绊脚石。

  《人民日报》上曾有人撰文道:“网络快餐文本中的经典实在不易造就。这背后不单是作家与作品的提升,还有阅读的延伸,因为网络时代传播的交互性已经模糊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边界,消解了纯粹意义上的‘读者’,单一的‘阅读生活’正朝着批评、写作的参与延伸,使得读书成为一项多元、交互而且有些混乱、粗糙的人生节目,一项不再属于私人,不再催生个体孤独感的广场行为。譬如,目前流行的‘在线阅读’就是一种像歌会、Par ty一样的群情激荡、共鸣大于个性的阅读形式。文学是向往大众的,但如果在走向大众的途中失掉了孤独与深刻,将会成为一项新的娱乐节目,而不再是人生、社会的‘镜’”。一位大学生在《南方周末》发表自己对网络小说的看法,他说:“都说文学是心灵的慰藉,是超时空的享受,若网络小说也是文学,真不知道,它能给我什么……”《文学视界》杂志提到网络文学发展现状时说:“除了传统文学界对新生的网络文学持有种种误解和偏见外,他们自己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困惑和游移,给人一种忙于取得身份认证的感觉,不仅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而且希望着‘受招安’”。

  当然,网络文学作为新生事物,其部分超越传统文学的地方还是深深吸引了喜好新奇、向往轻松自然阅读的广大青少年读者。乌鲁木齐市高一学生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说:“与课本上的文章和杂志上的小说相比,网络文学不仅情节简单,叙述方式自由,而且大都写的是个人经历,读起来往往有一种亲切感。”另一位名叫李文的高中生说:“网络文学许多讲述的都是内心的感受,一些话好像就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读完后,能让心里感到轻松一些。”一些中学生在谈到为何喜欢网络文学时,都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单纯和自由不羁。这一点恐怕是学生喜欢网络文学的重要原因。

  国内大型权威文学杂志《当代》今年第一期推出了《蒙面之城》,并为此加了编者按:“我们自以为先锋,已经想到‘网络文学’的发展速度会如此迅猛,会超越了‘随笔’所能涵盖的空间,但我们没想到‘网络文学’的水平提高速度也会如此迅猛。”编者按还认为,《蒙面之城》“给我们树立一个标志———‘网络文学’同‘非网络文学’比肩的标志”。

  《蒙面之城》的宁肯在接受《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写作始于网络,互动于纸质与网质媒体,网络文学概念必将消失。”

  
前行无疑多坎坷


  就在出版商们热衷于网络文学出版的时候,图书销售市场带来了坏消息:北京图书大厦三层销售的十几种网络图书中,除了知识出版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的《E网情深》、上海三联书店的《进进出出———在网与络、情与爱之间》等少数几种销量不错外,其余大部分网络文学书籍的销售情况均不如人意。例如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网络文学丛书》在2000年2-6月4个月期间仅售出30本;一些将网上的散文、随笔拼拼凑凑编成的“杂拌儿”类的网络文学图书也极少有人问津。中国社会出版社发行部的一位先生告诉记者,该社2000年在“网络文学热潮”中也推出了两套图书,但发行一直上不去。

  
问题还不只是这一点。


  前不久,社会上流传《悟空传》的作者另有其人,后来经本报记者核实,这种说法确系无稽之谈。《悟空传》的真正作者今何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慨叹道:“在网上确定作者倒还不是最难的,倒是网下对网文的滥用很成问题,很多网上作者包括一些成名的作者,其作品被网下一些刊物使用,连通知都得不到。”

  事实上,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陈希我就碰上了这种麻烦:自己发表于《橄榄树》网站的小说《去偷,去抢》,不知何时被时代文艺出版社看中并出版,编入《网络原创边缘性小说精选》丛书。事后,陈希我引一句《橄榄树》网络杂志主编揭春雨在声援他时说的话:“《橄榄树》是一个非盈利机构,更不是商业机构。但是,一些出版机构却把它看作免费文本仓库,拿来就印。这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

  从两年前引进亚马逊书店模式,到现在网络经济大幅缩水,网络文学出版是网络与书业联姻的仅存硕果,如何培育使之健康成长,是出版社与网络作家共同的使命。
 楼主| 发表于 2004-5-4 12: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网站站起来还是倒下去

作者:鲁大智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Special_News.asp?SpecialID=7
2003-11-1 18:53:58   

--------------------------------------------------------------------------------

  博库推出在线购买电子文本的模式,成为中文书库最后的斗争。中国的网上支付还不完备,电子文本的阅读硬件有待出现和改善。更重要的一点是,那些免费的侵权的网站还活着,大家还能做做大头梦。

  今天先灭了职业作家,明天关门的是网站,后天翻白眼的就是网民了。像博库那样的站,只要每个使用它的网民每月付一元钱,它就活了,可以安心做好内容。那笔钱加上网络广告,可以养活1000个榕树下规模的网站。

  榕树下创办人朱威廉说,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没有明星般的管理梯队以及几百几千万甚至几亿的风险投资,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榕树下不是那90%即将倒闭的中国互联网站之一。可是,当你需要一棵树,一片绿荫和一份宁静的时候将只有一个网站跳出,那就是榕树下。

  侵权是悬在众多文学网站头上的一把利剑。即便不赔偿作者损失,一旦撤下侵权部分的作品,真正还能存在的网站就非常稀少了。

  一个闲下来想看一本书的人和一个渴望看一本书的人是不同的。文学网站和其它网站相比而言,与生活密切度低,生存也略显困难。从最初的火爆到逐渐走向冷静,文学网站的存在,在众多的商业网站中更有理由让人关注———在“大鱼小鱼”都争相出逃中关村的时候,在红红火火又几经波折的经历中,文学网站的生存境况如何?

  

各有各的招数


  做文学网站的随意性比较大,其建立相对其他类型的网站来说更为省时省力,网上能够随手拈来的内容也多,所以近年来发展很快,包括学生社团办的校园作品文学网站,更不乏个人文学网站。有人将文学网站分为“正规军”与“游击队”。“正规军”指有资金人员、传统文学媒体背景、按网站管理规则来经营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学网站,他们有较强的编辑水平,也有相对固定的作者群和较大读者群,他们的文学主张和网站经营思路都较为清晰;“游击队”则是指那些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社团所做的网站,他们凭着兴趣爱好与一腔激情,努力想在网络文学中争得一席之地。

  在众多网站消失的背景下,号称中文世界最大的人文艺术类垂直门户网站的“榕树下”仍在正常运行,每天在做大量的更新,累计存稿50万篇,目前正在做第三届网络文学奖的前期准备工作。著名作家陈村已辞去榕树下“躺着读书”BBS的版主,他说,辞去版主是因为身体原因,主持论坛很累。和网友告别后,论坛贴出“十里长帖送陈村”的送别帖子,令陈村大为感动。两年来陈村对网站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认为榕树下和许多文学网站不一样的地方是:1,它的主要内容是原创的,不是传统出版物的翻版。2,没有因侵犯版权被查处的后顾之忧。3,人气旺盛,用户增长飞快。它的作者和作品是目前中文网站上最多的。

  网络和平面媒体不一样。网络的长处是空间无限,没有“版面”一说;网络上更新及时,修改容易。某些内容可以做到写作与阅读几乎同步;网络可多媒体化(加上声音、图像、活动图像等),有多种丰富表现手法。网络是全球的,作品的传播没有地域的限制,目前它的边界是语言的边界。但是网络也有它的短处:屏幕阅读不便且费眼;从众多作品中找出自己要读的东西有困难;写作者心态的浮躁和读者的浮躁;搞笑大受追捧,思想性较强说理充分的文学类作品在网上较难立足。尽管有着重重困难,榕树下网站仍然信心十足。“也许有一天世界能留给我们的只有骚动和纷繁,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也甘愿随之沉沦,一起消失在这诸多诱惑与灯红酒绿之中。可是,只要有一篇投稿,榕树下便有生存下去的意义,只要还剩下一颗勇于面对生活,敏于感受的心灵,我们便能找到我们的价值。”榕树下创办人朱威廉说。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没有明星般的管理梯队以及几百几千万甚至几亿的风险投资,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榕树下不是那90%即将倒闭的中国互联网站之一。可是,当你需要一棵树,一片绿荫和一份宁静的时候将只有一个网站跳出,那就是榕树下。

  今日作家网于1998年10月份成立,由鲁迅文学院主办、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从最初单纯的提供信息内容、介绍作协和鲁迅文学院的文学活动,已发展到信息交换以及出版交易和作家培训的平台。今日作家网负责人王术鑫介绍说,今日作家网目前仍在比较规范地运作,低成本、小规模、小收益。当网络还没有成为泡沫时,他们就在扎扎实实地做,不是单纯地做虚拟的网络,而是将无限的网络和有形的传统纸媒、出版机构结合起来,并没有追求“眼球经济”。他们针对文学爱好者和文学工作者举办的文学活动大受欢迎,比如他们最近举办的作家短训活动,在网上发一个消息,有很多的网友反馈回来。

  今日作家网是较早为作者和出版社搭建出版交易平台的网站。许多网友有好文章却没机会发表,而很多出版社编辑由于没有好的出版资源而“无米下锅”,于是今日作家网为作家和出版社提供文稿交易平台,逐渐形成作家经纪公司的模式,包括代理传统作家的网络版权,以及知名作家和海外版权的代理。另外,他们把传统的函授模式,纳入网络和传统相结合的远程教育模式,方便了边远地区及海外的学生。由于有鲁迅文学院和中国作协的支持,今日作家网拥有丰富的信息源,每两个月请一个作家上网答疑也是独具优势,陈忠实、贾平凹、陈染、雷抒雁、周洁茹等都曾与网友直接交流对话,使读者的时间和空间都有大的节省。目前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中有70%左右是由鲁迅文学院培训出来,因此也有利于发现新人,目前今日作家网搭建的平台已推出了多部作品,还有三本已签定合同,正在运作。

  8848是一家商业性的销售网站,据今年初的统计,8848在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上占72%。市场中心总监缪军介绍说,8848网站的文化专栏自网站成立时就一直开设,是重要的产品线,只是销售额不高,只占1/6。他们没有专门做过大规模的文化社区,但有功能上的变化,用户都是潜在的销售者,他们尽可能地多提供信息和辅助介绍。由于价格低、种类多,形成了良好的购书范围,形成国内最大的考试教材经营体系,涵盖全国50多种考试教材,满足读者需要。下一步,8848的文化栏目将走向专业化、垂直化。

  
在文学网站体会酸甜苦辣


  2000年初,中文网络突然刮起一股抢购作家作品网络版权的风潮。陈村说:“胃口大的不分良莠一概通吃,开出的版权使用费从千字十来元跃升到三十元以上。当然这还是很低,于是又有网站用股权来补偿。有的网站一转眼号称买了两百名作家,平价地算,也要两千万巨资啊。我当时兴奋过一下,以为网站和作家的出头之日都要到了。”可是事实上有许多泡沫。有的收买了作品的网站不但没有付出合同规定的费用,连付员工的薪水都成了问题。博库推出在线购买电子文本的模式,成为中文书库最后的斗争。中国的网上支付还不完备,电子文本的阅读硬件有待出现和改善。更重要的一点是,那些免费的侵权的网站还活着,大家还能做做大头梦。

  在这中间还穿插有两则小故事。一是陈村在自己当版主的“躺着读书”论坛转贴一则新闻,说的是法国作者禁止图书馆非授权出借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没有这方面的法律。借书就不算什么了,还有敢将几千册书一古脑儿地做到光盘上的呢!也有敢将两百期刊物的内容做上光盘廉价抛售的。那些出版物的内容是他们的财产吗?要是按法律的规定把版税或稿费都付了,他们还能那么潇洒吗?

  网友N在图书馆工作,一向信奉“网络文章,版权共享”。他认为:“从图书馆的角度说,如果互联网上的图书馆网站还是属于‘图书馆范畴',那么,根本就没必要去考虑是不是应该免费还是有偿传播电子图书的问题,做就是了,没人可以阻止你,也没有一条法律会禁止在图书馆内免费传播交流电子图书,这也许会是出版界的恶梦,也许,会是图书馆焕发青春的一次大好机遇!”陈村的回帖是:“如此说来,唱片、电影、电视、图片等等,都被图书馆收藏,那岂不是大家都要倒闭,只有你们家兴旺了吗?”

  另外的一则故事,是陈村在浏览结束时给一个网站发了个邮件:“先生您好:我是陈村。因版权原因,请取消贵站的陈村专栏。谢谢!”那专栏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使用了陈村的6篇小说,8篇散文,还有他人评论陈村作品的3篇文章。回信过了一天来了,有些怨气:“好吧,我明天把这些文章干掉。不过我有时在想,你那几篇文章内容并不多,而且本站也纯粹是公益网站,你是否要叫其他所有网站都取消呢?”陈村说,他弄错了一件事情,所谓的公益,是调动使用自己的资源和他人委托的资源,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否则只能叫“共产”而不是“公益”。我能伸手到他人口袋打开钱包分给穷人吗?另外,他不该牵扯到别的网站,他的错误不会因为别的网站的过失而变得可以忽略。

  陈村说,BBS在我国是一个有点麻烦的东西。一是管理者要从新媒体的概念出发,学习和改进管理方法。当每个人都能发言的时候,很难要求他们像媒体工作者那么专业和有职业纪律。二是用户自律,不用它做违法的事情———这其实也是聊天室、聊天软件等碰上的共同问题。还有新闻组。如果因噎废食,把这些功能都取消,那么In te rn e t的一半功能没有了。即便从纯粹的经济来说,也是毒害投资环境的。

  各文学网站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商务的运作。已有一些不错的网站因缺乏资金被迫关站。今日作家网王术鑫也提出,其它困难都可以想办法自己解决,唯有资金问题是个大难题。一般书稿出来,从修改到出版、发行有三、四个月,网站对资金的回笼又有限制,有时看好青年作家的作品,却不敢买下来,只能说等出版社看好了再买下。其次就是人员的问题。文学网站低成本,不可能高薪聘请出版界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

  办网站也有很多苦衷,包括网络版权的使用和文学作品的联接,因法律不健全而遇到一些纠纷。王术鑫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人往杂志投稿,当稿件发表后又被出版社出版,能说是杂志侵犯了出版社的版权吗?能把杂志销毁吗?网站的业务和纸版类同,如果这种情况也算侵权,那么对于第一家发表文章的网站太不公平,他们就遇到将作家首发到今日作家网站上的稿件因其他网站买断了独家版权而不得不撤下的问题。目前的文学网站已非常被动。侵权是悬在众多文学网站头上的一把利剑。即便不赔偿作者损失,一旦撤下侵权部分的作品,真正还能存在的网站就非常稀少了。对于网络版权的纠纷,受害人即版权拥有者也有他的难处甚至是对不同的侵权网站有着不公平的对待原则,当然除了炒作因素除外。对于个人书库站点、公益书库和商业公司、社会团体站点,版权拥有者起诉的往往是后者。一方面他可以很容易找到侵权的当事人,另一方面他也能从胜诉中找到他应有的权益,试问版权所有人们谁又会从茫茫网络中起诉那些很难找到的个人站点的拥有者呢?于是侵权的个人站点依然存在,侵权的作品网上依然盛行,正规的文学站点何必花钱去购买作品,找个个人站点做个链接不就完了?大环境的影响和相关法律的不健全阻

  碍网络版权的健康发展。但是,当看到作家的网络作品得以出版,网络文学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也被搬上了纸媒体,有的甚至搬上了银幕。他们也觉得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他们最值得高兴的。

  
文学网站 走向如何


  文学网站生命力之顽强出人意料,一些文学网站偃旗息鼓了,同时又有更多的文学网站在破土而出。文学网站大多拥有相对固定的用户,而且文学爱好者的忠诚度较出于功利目的而去注册的某些网站用户要高得多,这便对文学网站的人气不旺能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

  但网络文学前景的改观却并没让文学网站的日子风光一些。大多数文学网站的内容不是无偿刊用便是转载,有些好的原创作品,也属于作者友情提供,便无法理直气壮地要求拥有版权。难以保护作者的权利,也是文学网站面临的尴尬。

  陈村认为,如果版权的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引发无数官司,还必将阻碍中国网络的生存和进步。中国的作家是那么善良可欺,上千名作者被无数次侵权,只有6个作家曾经起诉但在网上被群起而攻之。好笑的是,这个官司胜诉了,他们的作品依然被大量侵权。他说:“我们的法律从来不把侵权者罚到心痛肉痛倾家荡产。如果街上的小偷,被抓住了,只消把偷来的钱还人家,并且还能搬出种种歪理纠缠,谁不想偷呢?在我看,网站既然能够负担所有的营运费用,为什么偏偏不该支付书籍电子版本的版税呢?我看到,有的网站为了自我保护,把涉嫌侵权的一部分划出实体,无奈地把自己好端端的一个站弄得很难看。我看到,网上做新内容的动力十分微弱,因为费尽心力地做,最多保持几天的独家并有被起诉的危险,倒不如学学多来米算了。这样的网络环境,还会有更好的明天么?我还看到,因为缺乏可以操作的商业模式,众多中文书库处境危急,朝不保夕。今天先灭了职业作家,明天关门的是网站,后天翻白眼的就是网民了。像博库那样的站,只要每个使用它的网民每月付一元钱,它就活了,可以安心做好内容。那笔钱加上网络广告,可以养活1000个榕树下规模的网站。我实在弄不懂,网民每年至少翻一番,那么多人热衷的事情居然无法活命。

  文学有文学的规律,而网站有网站的规律。选择文学是种理想,但毕竟做的是网站,文学与网站都不可偏废。业内人士认为,适应了网站的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经营文学,不妨多做些网站的推广宣传,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一些评论活动。认为文学网站应尝试走商业化的道路,趁早考虑赢利模式,从传统文学刊物走过的路当中可以得出有益的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23:18 , Processed in 0.1609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