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00|回复: 2

关于外来语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8 23: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想写一点有关外来语的文章,可以称之为《外来语研究综述》。主要也想探讨一下关于外来词的来源、渠道、引进方式、尤其是对汉语的影响。
请各位方家赐教!
发表于 2004-5-8 23: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

关于外来语研究的文章应该网上比较多,
因为这不是什么新课题了。
您自己也可以上网搜索一下资料的。
或者,您可以把您目前手头掌握的相关资料帖到论坛来跟朋友们讨论。
发表于 2004-5-9 00: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来语”和“新造语”

作者:李 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6-6 9:21:51

--------------------------------------------------------------------------------------
      由认定“科学”、“哲学”、“宗教”为外来语,进而认为科学、哲学、宗教也是外来的学问;或者先认定科学、哲学、宗教是外来学问,然后说“科学”、“哲学”、“宗教”是外来语。这一说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乍一看,“科学”、“哲学”就是外来语,因为中国古文献中没有这样的词汇;而“宗教”,虽然中国古文献有这个词,但似乎也与现代意义无关。科学、哲学、宗教,作为学问,是和外国接轨的———所谓接轨,就是把中国的学问做成了外国的样子。而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人学习外国的科学;从严复译书开始,中国人又学习外国的哲学之类,的确是事实。于是,“科学”、“哲学”、“宗教”是外来语,科学、哲学、宗教是外来学问的说法,就十分容易地为人们所接受了。

    然而细加考察,则“科学”、“哲学”、“宗教”之类,与“坦克”、“吉普”之类的外来语不同,与“VCD”、“WTO”之类的外来语更是有别。

    被中国人指称为“科学”的东西,如果作为外来语,则应该称“赛因斯”,或者干净利落,就用“science”。而中国人也确实如此称呼过的。所谓德、赛二先生,学者们并不生疏。但是,中国人到底还是用了“科学”,这就如同现在用“汽车”、“电脑”等词汇一样,是新造了一个词。可以叫做“新造语”,但不是“外来语”。

    用新造字、词表示新出现的事物,在汉语中是经常现象,在外语中也是经常现象。事物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新事物出现了,就需要新的词汇来描述它;旧事物消亡了,相应的词汇,甚至文字也要跟着消亡。语言文字中这种新陈代谢现象,就和物种变异一样不可避免。在中国语言中,上至“皇帝”,下至“人民”,雅如“神游”,俗如“泼皮”,相对于它们的过去,都是新造的词汇。同时,诸如“黔首”、“诸侯”之类词汇,或已经、或正在走向死亡。如果今天要问,什么叫做“蝉匷”(古代的一种车),甚至专治国学者也未必知道。至于“经学”、“玄学”、“理学”、“心学”之类,也是当时的新造语,是新造之前所没有的词汇。“科学”,就是这样一种新造的词汇。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反思外国船坚炮利的原因,知道是有一种学问在支持着。对于这种学问,中国人曾经用过不同的名称去描述它,比如“格致”就是一种。后来,“科学”一词逐渐普及,并为大家所接受。延续直到今天。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用“科学”来描述这样一种新的学问呢?我们从清朝遗老们的记述中,或许还能看到一点当时的思想痕迹。据《清史稿》,光绪三十一年,“监臣奏于南学添设科学,未几,裁国子监,并设学部”。这里的“科学”,乃是一类新学问的总称,也是和读经相对立的一门学问。读经要定其心性,所以管的是德行;科学与读经相对,管的是知识。“科学”在当时的真正含义,不过是“分科”之学:“伊克坦上言:一、请崇圣学。《易》端蒙养,《礼》重师教,《书》述逊敏,《诗》颂缉熙,圣学精微,非寻常科学范围之所能及。”也就是说,《易》、《礼》、《诗》、《书》之学,是圣学,是皇上应当尊崇的帝王之学;此外的,就是寻常的“分科”之学。

    当时归在“科学”名下的,有以下诸科:政治、法律、历史(分中、外、万国三史及中外地理)、文学(分中、英、法、俄、德、日等)、医科(分医学、药学)、格致科(分算、星、物理、化学、动植物、地质)、农科(分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工科(分土木、机器、造船、造兵器、电气、建筑、应用化学、火药、矿、冶金)、商科(分银行及保险、贸易及贩运、关税)。

     这些“寻常科学”,是由于“欧风东渐”才逐步热起来的。也就是说,主要是西方传来的。西方传来的学问,起初干脆就称为“西学”。所谓“欧风东渐”,实际上也就是“西学东渐”。那么,此时的儒者,为什么不径直称这种学问为“西学”,而要称其为“科学”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在他们看来,这些学问,虽然是“欧风东渐”后才热起来的,但并不完全是西方传入的,所以不能简单地称为“西学”。比如法律、历史、文学、算、医等,过去的教育制度中,本来就有这些科目。过去分科以举士,所以称为“科举”,现在分科以治学,所以称为“科学”。这不是说过去治学就不分科,而只是由于现在分科特细,使分科成为了现代学术的特点罢了。过去的学问,最高者为修身养性。孔门四科,首要就是德行,而其最终目标,乃是成贤成圣。新的学问,其目的主要是求知识,于是和“science”就有着对应的关系,指称着同一类东西。不然的话,就难以理解“science”为什么最终会被称为“科学”。

     把外国词汇译成中国词汇,基本原则是两个词要互相对应,指称着同样的、至少是相近或者类似的事物。如果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则需要再造一个。如果再造的不合适,或者干脆就造不出来,那就是只好音译,甚至原样搬进。过去我们搬进过,如“佛”、“涅槃”、“般若”、“菩萨”等都是;现在我们也在搬进,“芭蕾”、“坦克”等都是。今后这种搬进会越来越多。但“科学”不是,它是我们新造的,用以指称一种新的学问的词汇。

    既然是新的学问,又是欧风东渐后热起来的,那么,这不说明中国原本没有科学吗?然而,可以用新造的词汇描述新的事物,只能说明过去曾经有过类似的东西,否则这种新造的词汇就无法使人理解。自然,需要新造一个词汇,也说明过去的和现在的并不一样,否则就无须新造。不过孩子虽然不是成人,但成人是从小孩长大的,所以小孩也可以称之为人。中国古人追求知识的学问虽然不如现代人,但他们也是追求知识,因而和科学同类。我们只能说,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哥白尼、牛顿以来那样的科学,但要说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进而又说连“科学”这个词也是外来的,则失之过勇。

    “哲学”也有类似的情形。中国人最后之所以选取“哲学”作为“philosophy”的对应词,也当是因为中国古语不仅有“既明且哲”、“知人则哲”、“能哲而惠”之类的话,还有“哲王”、“哲人”、“哲夫”、“哲妇”之称,特别是孔子自称和被称为“哲人”,影响深远。因此,在中国语言中,“哲”,就是智慧。而这个译名,也是准确地把握了中国固有的这门学问的本质。

    至于“宗教”,更不是什么外来语,而是中国人用自己的词汇去指称“religion”。这个新造语说明,在中国人看来,“reli鄄gion”乃是一种“教”。什么“教”呢?“宗教”;而不仅仅是“礼教”、“名教”、“儒教”、“佛教”、“道教”,等等。而“宗”,依《说文》:“尊祖庙也。从宀从示。”而“示”,乃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也就是说,“教”是与神有关的“教”,即《周易》“神道设教”之“教”。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宗教”自称的是佛教。释法经《上(隋)文帝书进呈众经目录》中有“发明宗教”语,其后的《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祖堂集》、《禅林僧宝传》等佛教著作中,“宗教”已经成为他们自称的非常普遍的用语。所以当中国人用“宗教”一词去称呼“瑞里君”(religion)的时候,真实的历史过程不是因为人家叫“宗教”自己也要叫“宗教”,而是中国人看到它和佛教,还有儒教、道教是一类存在物,所以才用自己固有的语言去描述它们全体。说“宗教”是中国固有语言,因为此时的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06:34 , Processed in 0.0965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