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22|回复: 0

真实的魅力 ——解读电视纪录片《求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 10: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赖黎捷
来源:四川大学新闻系2000研

--------------------------------------------------------------------------------
  有一种力量,不甘贫困的力量,在震撼着我们;有一种亲情,充满关爱的亲情,在感动着我们,永不停息。这是《求学》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也是《求学》的真实的魅力所在。
  《求学》记录的是偏远山区一家四代人的求学故事。这种题材我们并不陌生,然而编导将这个不算太新颖的题材,通过生动细节的敏锐捕捉,通过人物性格的立体刻画,通过精心构筑的镜头语言,表达得真实感人,充满魅力。正如编导曾维新所希望的,《求学》实现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感动。这种感动来自于全程跟踪纪实手法的运用,来自于对现实的创造性再现。因为真实,我们震撼;因为真实,我们感动。
  纪实是电视纪录片的本体特征。真实是纪实的根本与生命所在。真实的生活是具体的、实在的,都可以用镜头捕捉到,但是如果把它纯自然地再现出来,那就会变得散乱而呆板,没有活力。如果在其中渗透进作者的思索和感悟,即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只有使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想的品格、人类的品格,才能使节目具有审美的价值和艺术的价值。《求学》正是将创作者对求学历程的理性思考融入片中,即“什么才是让中国人绵延数千年求学也罢科举也罢但读书不止的真正精神流动。”(曾维新:纪录片《求学》手记)使该片实现了对现实的创造性再现。这些再现是活生生的、具体的。
  捕捉出其不意的生活细节,努力取得最佳艺术效果。《求学》最动人心弦的是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生活细节。细节描写,是电视纪录片的基础。由于长度限制,要求细节精炼和典型化。在传情达意、刻画人物,诠释内心世界方面,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生动的细节是无声而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在《求学》中,这样的细节大致有三类。一类是表现山区艰苦生活条件的。比如,三个孩子放学后到菜地里生吃萝卜解渴;母亲尼玛茶用燃烧的竹片为孩子们照明;82岁的祖母拄着拐棍背柴等。环境的艰苦与人的不甘困苦甚至苦中作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中老祖母蹒跚的步伐,孩子们啃萝卜的津津有味引人深思。一类是体现亲情与关爱的,比如9岁的二姐和7岁的小弟配合默契地喂牛——姐弟情;奶奶套着皮筋的一端,两姐妹跳皮筋——祖孙情;大雨中放学归来,妈妈为小弟擦头,祖母为二妹洗脸——母子情、祖孙情等等。这些生活细节的自然记录,凝结了四代人彼此之间浓郁的亲情。第三类细节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比如大姐足麽牵弟弟过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被淋湿的二妹披上;片尾,姐弟俩在院子里边跳边唱“数鸭”歌,活泼可爱,童趣顿生。
  人物语言的典型与个性,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境,把山里人的可贵品格以及他们向往知识的执著与艰辛,活脱脱展现在观众眼前。小弟的一篇《我的理想》道出了他天真而朴实的愿望:“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阿爸阿妈减轻负担……长大了向五姨那样……”理由也很简单:“阿爸今天上矿山,明天下山来,太辛苦了;阿妈白天做农活,晚上给我们讲作业,到现在阿妈也想读书……”,是生活的艰辛,是一代又一代家人的追求在激励着孩子。祖母的遗憾:“一辈子睁眼瞎,想读都没法读”;舅舅的教育:“现在就是要有文化,……有文化了打上等工,不会上当受骗,……省歌舞团、中央歌舞团等着你呢……”朴实的语言诉说了几代人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梦想。精神与信念的探求和原生态的人物语言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创作主体借物说话,为我所用,体现出主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味之不尽的审美享受。《求学》就是这样用生活说话,用人物说话,探求了让中国人绵延数千年求学的精神流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2:14 , Processed in 0.1390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