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10|回复: 0

中西艺术史研究回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8 23: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育德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4-9-26 17:24:25     


西方艺术史研究

艺术家的生活史
[img=left]http://cn.cl2000.com/discuss/gouchen/jpg/image002.gif[/img]
  在西方第一本可称为艺术史的著作是由佛罗伦斯画家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所着的《艺术家的生活》〈Lives of the Painters 1550、1568〉。此书涵盖从14世 纪迄至16世纪米开兰基罗的艺术。《艺术家的生活》应是西方16世纪以前最完整的艺术史著作,影响了之后所有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之艺术史的记述。

美学的探讨
[img=left]http://cn.cl2000.com/discuss/gouchen/jpg/image004.gif[/img]
  其后大多数关于16、17以及 18世纪艺术的著作则倾向美学的探讨,讨论艺术类型的本 质,或将绘画与雕刻比较,或将绘画与诗词比较之类的「比较艺术」。于17与18世纪,另有 一类的艺术研究则是鉴赏,由于有些鉴赏家因应收藏家之要求,对艺术品的真伪与作者从事鉴定并导出结论。事实上,艺术史的研究有一层次的考量就是鉴定,因此,鉴定与欣赏之间有时难以截然划分,因而两者也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现代艺术史研究系将艺术视为历史时代之产物,从此观点出发而形成不同于18世纪以前的艺术史研究,也奠定了今日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德国的考古学家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于1764年完成《古代艺术史》〈History of the Art of Antiquity〉,详述希腊雕刻的起源、成长、成熟以及雕萎,与以前有关艺术史之著作有所不同。温克尔曼所讨论的不再仅仅是艺术家或艺术品,而着重艺术品的风格分析。更重要的是,他将风格的发展与希腊的政治、社会等因素列入考量,因此艺术品成为历史的见证。各个时代产生各自不同之时代背景的风格,也因此形成「时代风格」这个重要的艺术史观念。

从外观分析美术作品──客观的美术史学的成立

[img=left]http://cn.cl2000.com/discuss/gouchen/jpg/image007.gif[/img]
  19世纪的德国学者采取相当客观的方式来研究艺术品,将艺术表现视为材料与技巧的反映,不同的材料与技巧决定了艺术表现的风格。这种方法倾向历史研究的方法学,对基本的艺术记录有很大的贡献,并以之为基础来探索艺术表现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属于艺术史研究学院式的历史学派。例如瑞士学者柏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于1860年出版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不强调个别艺术家的探讨,可称为「不列艺术家名字的艺术史」,仅就艺术品的形式与功能来探讨15世纪时期之艺术表现与发现新世界的关系。
  李格尔的形式分析对后来的德国艺术史学者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瑞士学者柏克哈特「不列艺术家名字的艺术史」则为他的瑞士籍学生渥夫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继而发扬光大。于1905年出版的《艺术史的原则》〈Principles of Art Hisotry〉,以数个风格对照的大原则来分析艺术的演变, 如同里格一样,渥夫林亦认为艺术品反映一个民族、时代、或社会。
[img=left]http://cn.cl2000.com/discuss/gouchen/jpg/image010.gif[/img]
【图像学】、【图意学】──文化史的美术史
  李格尔、沃林格以及渥夫林皆强调风格分析,也就是以眼睛所见到的视觉现象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并以之为基础来探讨艺术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但同时也有另一派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艺术史。德国汉堡的学者瓦堡〈Aby Warburg,1866-1929〉从人类学与神话的角度来研究文化史,探讨希腊罗马之艺术形式对西方艺术的持续影响。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受到瓦堡史观的影响,则发展出图像学〈iconology〉─将视觉符号视为文化的象征。其实,图像学并不与风格分析的史观相左,反而具体呈现了里格所持的观点,也就是文化史是奠定在艺术品的结构分析之上。

新的艺术史学

[img=left]http://cn.cl2000.com/discuss/gouchen/jpg/image014.gif[/img]
  贡布里赫〈Ernst Gombrich,1909-〉则延续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以当时新发展的知觉心理学来研究艺术。自从1960年代以降,艺术史研究的方式趋向多元而且范畴扩大,有许多学者运用社会学与政治学的理论来研究艺术品。有些人更在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与角度上加入马克思思想,与佛洛依德的心理学。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研究艺术史亦是一种新的思潮,开风气之先者,以诺克林〈Linda Nochlin〉与帕洛克〈Griselda Pollock〉最为著称。换言之,将艺术品置于文化、思想的脉络中来探讨,以彰显出艺术品在内蕴风格之外的外在文化价值。至于艺术史研究的范畴,也由西方传统的建筑、绘画与雕刻不断扩展,延伸至当代艺术与通俗文化,亦兼及于西方世界以外。例如中东的回教艺术、东方的艺术以及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的中南美洲艺术。
  
  从以上所述,可以清楚获知现代西方艺术史着重于艺术品的风格分析,也就是对作品从事仔细的视觉观察,藉以判定个人与时代风格的特色,再将个人与时代风格置于文化的脉络之中,进一步以社会学或政治学来阐释,或从神话或心理学角度来申论,或以美学来解释,不一而足,但其根本皆以视觉所作的风格分析作为基础。也因此,西方之艺术史教学非常重视风格分析。

中国艺术史研究

  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起源比西方更早,其研究亦自成一格。早在晋朝顾恺之于公元380年左右着有《魏晋胜流画赞》,作品的论述即就个别画家之作品的风格一一描述。1:南齐谢赫在大约公元500年着有《古画品论》,列举六法,将以前的27位画家分等为六品〈第一品至第六品〉。对画家之个别风格描述不多,主要着重于作品评定高下。2:《古画品论》可谓开启中国艺评之先河,影响后世深远。
  唐朝的朱景玄于760年左右着有《唐朝名画录》,以「神」、「妙」、「能」、「逸」四格来讨论唐朝126位画家。由此观之,传统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有一支系以绘画为主,而且着重高低品第之评论,换言之,在传统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中。有一支着重个别画家在艺术史的排比地位,亦即着重艺术评论。此种特质明显与西方艺术史之研究截然不同。

  另有一支则较类似今日的艺术史研究方式,为较有系统的画史整理。这类研究最早应属唐朝裴孝源于639年所着的《贞观公私画录》,虽然只录有作品名称,但基本上已具有画史的规模。张彦远于847年完成《历代名画记》十卷,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具规模之画史。张彦远之《历代名画记》可谓开启中国绘画正史之先河,除了提出明确的史观之外,亦对绘画理论有深远的贡献。最明显之例,即强调绘画用笔的重要,导致日后的「书画同源」理论。

  宋朝郭若虚曾于1074年左右着有《图画见闻志》六卷,类似《历代名画记》体例。之后有邓椿于大约1170年完成的《画继》一书,亦可称中国艺术史经典之作。该书并开新的体例,将书中所提及之219位画家,依身份地位分类。绘画则依题材分为八类。对绘画史的研究,已从较为主观的品评,转移到较客观的分类讨论。宋徽宗所编的《宣和画谱》二十卷,成书于1120年左右,则为规模最大的画史。除了记载的画家达231位之外,也记载了6396幅作品,其体例则以《画继》的分类方式,进一步将绘画分成十类来讨论。

  到了20世纪有郑昶于1929年著述的《中国画学全史》,试图将艺术的发展以内涵或功能的特点来概括。这种分期的论着角度显然受到西方史学研究的影响。俞剑华则于1937年出版《中国绘画史》,按朝代依章节有系统的讨论中国绘画史。该书可称是30年代最有系统的中国绘画史通论。然而《中国画学全史》与《中国绘画史》均偏重传统史料之整理,完全缺乏根据作品所作的风格分析。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自从五四运动以来,各学科纷纷接受西方学术之影响,唯独艺术史一门,研究者本已不多,又未能接受西方艺术史研究的新方法。相较于其它学科,中国艺术史的研究, 显然离西方艺术史的发展甚远。当务之急在于援引西方艺术史研究的长处,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的特色,开创出现代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学术之路。

  美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以它为对象加以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精华,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品质,并增加对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美术史,并使这门学科更为普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5:19 , Processed in 0.1143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