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88|回复: 1

陈晓卿: 关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1 16: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晓卿  来源:CCTV.com  2007年07月04日 10:56

关 门

        我的硕士导师是朱羽君,做电视这一行的大都听过她的名字。一周前,朱先生正式向学校递交了离职报告,这意味着广院的讲台上再也见不到她的身影。
  学弟学妹们昨天给朱先生张罗了一个局,场面不算大,但博士硕士也摆了一地,还有学生家长特地从外地赶来,很是温情。在祝贺朱羽君七十寿辰的横幅下,一副对联几乎概括了朱老师传奇的一生:半世纪桃李天下,七十年淡泊人生。朱先生十二岁从湖南老家跟随共产党军队南下,做文工团员,不久又经历了朝鲜战争,回国后,从工农速成中学读起,考到北京大学,最后成了一名大学教师。她的身上折射出二十世纪后半页,一个群体的命运改变历程。

  昨天很多同学的感言都说道“朱老师待我就像妈妈一样”,几乎都有这么一句,从这里能看出朱先生对后辈的情意。我是朱老师第二个硕士,她的家几乎就是我“远在北京的家”,她两个儿子的床就是我的床。好在那时硕士不多,像现在这样,教授们只能开旅馆了。但与这种亲情相比,给我感受更深的,是朱先生的细致和严厉。

  举一例。十八年前的那个初夏,兵荒马乱,三号深夜,我带着女友在彩电中心左近东躲西藏。枪声越来越急,女友恐惧得有些麻木,便对我说,上楼吧,去朱老师家!我抬头看了一眼她家的窗口,灯亮着,很温暖。但旋即又想到她布置的硕士论文三稿修改还没有完成,如果上去了,先生问起我怎么回答呢?咬咬牙,我对女友说,拼了,穿过长安街……朱老师总以微笑示人,但我见过她严厉的一面,她表现出来的失望,会让你羞愧很长时间。

  我不是朱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但和其他同学相比,我“断奶”比较晚。参加工作之后,我照样是朱先生家里的常客,在她家里看书,看片子,所以同学聚会的时候,我总是得意地说,你们学三年,我都学了八年了。九一年,在淮河水灾现场,第一次拍纪录片,完成后我拿到老师家,被一顿狠剋。不服啊,第二年再拍。记录的是在京打工的外来妹,拍到将近一年的时候,我崩溃了,想放弃。九三年元旦,在朱老师家聚餐(每年此时朱门子弟都会定时相聚),当着很多人,朱先生说我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国内电视台目前还没有人我一样,像拍英雄似的,悉心纪录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生活……我本来放弃的念头又被噎了回去。

  后来,《远在北京的家》编辑完成的第一时间,我和合作者禹成明打车直奔朱先生家。看片过程中,朱老师哭了,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当时特想说一句话,没有她,肯定没有这个片子。后来到《龙脊》的时候,每个拍摄周期回来,朱老师都和我一起看素材,每次都这样,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老师。

  后来我转作历史纪录片,经常要请教专家,时间长了,得出了一个经验:能给我做片子有帮助的是“两头的”专家,一种是七十岁以上的老先生,有解放前底子,他们真正有学问;另一种是四十五岁以下的,文革后上大学,这部分人思想解放。而剩下的中间那一档,建国后循规蹈矩培养出来的,学养不够且思想僵化。有次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想到朱老师,她就是属于中间的断档年龄段,为什么还能有那么丰富的学识同时又能紧跟时代呢?想了很久,答案并不确切,可能是两个原因吧:一来电视传播本来就是新兴的学科,二来朱先生的确为此付出了太多精力。

  朱老师是我的恩师,她在学业上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但更重要的是,她的人生态度给了我巨大的影响。她的所有学生中,极少有当官的,为人处世都很低调,但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地。昨天一干人,放眼望去,莫不如此。大家彼此谦恭地喝着酒,一副朱门酒肉臭的模样。

  朱老师一直坚持去学校授课,每次往返都是80公里。所以,昨天老师退休,大家都很高兴。有人唱道:干了一辈子教学工作,也该歇歇啦。此致,敬礼……
发表于 2007-7-15 00: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大学里认真教书和认真读书的少之又少了!早该“关门”了!

朱老师干了一辈子教学工作,也该歇歇啦。此致,敬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9 20:40 , Processed in 0.0709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