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515732.html) f$ U8 O S* {7 f+ z
* f L: r( P# b! V

! ]; D' N) c) a邱 炯画
; U! M* S v* D& k( w; c2 M! T
9 f9 B- \2 c( s6 W* |' K1 P 提要 对学术腐败行为,所谓的“理解”其实是对学术规范的误解,所谓的“爱护”其实是置原则于不顾的袒护。对他人学术不端的“宽容”,也许还潜藏着到关键时刻同样希望人家“放我一马”的有意纵容。作为社会的良心和眼睛,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应该担当起维护学术道义的主要责任。
! [# o* q% @! Y' @9 J- f9 H* F: n. n b) v8 ~0 {- o) a
( q: `# u! p$ { E8 S·人民日报:学术腐败之我见 何处吹来浮躁风 06月21日
; n% \5 a% s: n5 r* W% G ]$ B) Q. b6 y$ z! m& o
·人民日报:学术腐败之我见 仅靠自律是不够的 06月19日
$ d$ h9 Z* E" q3 Z! A4 d
, |+ k1 {" x% q* ]7 e5 d8 ^9 ]9 k! ?4 Z) n9 }5 @! _# I
“见过造假的,没见过这样大胆的。”“汉芯”事件的主角陈进偷梁换柱,将买来的芯片磨去商标,充当“自主研发”的成果,轻松骗过数名院士领衔的鉴定委员会。为什么如此拙劣的骗术竟能得手?一名受骗者长叹:“实在是因为其程度之恶劣,已经超乎常人的想象。”; _8 y5 S$ k: ~# J1 R* D
- j- z$ l# X) f+ Y. K 如果这确已超乎想象的话,那么还有更超乎想象的事情。“汉芯”事发后,一些上海交大学生告诉来访的记者,自己对这起丑闻并不感到惊讶,“陈教授真不走运,他撒谎被抓住了。在众多造假者中,他可能不算是最严重的。”在网络上,持类似观点者同样不乏其人。5 { V% L, \; l0 u2 z+ c7 [1 h
4 b1 c, L1 M7 x0 o0 e$ u& }- q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大学教授王铭铭因抄袭被撤销行政职务时,就有博士生认为是校方屈服于新闻媒体的压力,放弃了学术自由的传统;宣称“学位论文确有抄袭和剽窃的,也要处理指导教师”的某大学校长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出现论文抄袭后,不仅少有人真去追究校长的责任,更有人怀疑揭露者“别有用心”;一名教授在参选院士的关键时刻学术论文被质疑造假,几次三番到质疑者单位和家里去息事宁人,一些网民对此的评价是:“为了不影响当选院士,拉拉关系属于人之常情。”, T$ _- X6 E/ D$ v
& W( p* z5 W* i6 a0 j
在这些“人之常情”里,我们读到了什么?是理解?是爱护?还是宽容?( j: p' b+ A& V- \
6 T- n5 z) D3 h( ?% j0 U# p& h
应该承认,在引进现代科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对其中学术道德规范的理解和重视是不够的。不少学生念到大学毕业,对“引文标注是对读者负责、对被引述者的尊重”这一条还懵懵懂懂,认定“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学术界对论文作者的署名,少有严格执行的“行规”,写论文的人喜欢拉大旗作虎皮,拉个名家进来以便论文更好发表;而挂名者在论文出现问题时往往置身事外,一推了之。同行评议,你好我好大家好,“都在一个圈子里混饭吃,何必跟人家过不去?”遇上对学术腐败的揭露,旁观者总爱往“私人恩怨、打击报复”上想,当事人则时时流露出“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委屈……
# i) s% b6 ?8 I. t8 |8 l; E
% ~# S: T' n% M4 f 旁观的社会公众也好,当事的专业人士也罢,对这些行为的“理解”,其实是对学术规范的误解;对科技人员的这种“爱护”,其实是置原则于不顾的袒护;对他人学术不端的“宽容”,也许还潜藏着到关键时刻同样希望人家“放我一马”的有意纵容。 ( r# ?) ?; I/ \; p- ^3 i
今天,所有人对猪肉注水、尿素发豆芽、鳝鱼喂避孕药、面粉里拌滑石粉之类的掺杂使假已经深恶痛绝,而对学术腐败的危害,不少人还未有太深的切肤之痛。毕竟,这些丑恶更隐蔽,离普通人的知识背景和日常生活更远。
- g: X8 M+ E. H! C5 Y! g7 P/ ?8 E o3 h8 y7 U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作为社会的良心和眼睛,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应该担当起维护学术道义的主要责任,不只是从严律己、洁身自好,更应拿出批判的勇气和建设的智慧,来揭露丑闻,整肃风气,完善制度。 1 H& L3 [4 e. G& e& N# o! g
. w1 H- b6 A. P 学术反腐,同样需要“亮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