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60|回复: 8

大学语文被日益边缘化 遭遇前所未有尴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8 16: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邢宇皓
来源:光明日报
2004-2-13   

  
    提示: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尴尬的境地。高校教学体制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更让一些优秀教师纷纷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却不容乐观。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行、各类人文课的兴起,“大学语文”的未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学语文同中学语文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学语文同人文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大学语文课和学生的专业课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大学语文教材?”在近日召开的一次大学语文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的吴天明教授一口气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问题看似突兀,实际上是有感而发。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其为“高四语文”;在人文课陆续登陆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而仅在各高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程就有数百种之多,“各自为战”似乎让大学语文本身少了些权威感,也让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危机的逼近。      

  日益边缘化的大学语文

  对于“大学语文在高校受不受重视”这一问题,“原则性”的答案和“实际性”的回答截然对立。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政治思想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有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这句话说起来有点荒唐,却是事实。很多老师反映,在各自学校的教学办公会上,他们经常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学语文这门课有什么用?”不仅是课程,教师也在被日益边缘化。“‘你怎么在教大学语文呢!’”湖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郭康松教授说,他的不少同学在听说他教大学语文课时,都普遍感到惊讶。惊讶的语气背后,潜台词不言自明。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不仅在科研上不受重视,就连申报“精品课程”,也无法同专业课在同一起跑线上,“基本没有申报的希望”。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无形中“矮了别人一头”,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去上课,而“过渡”几年后,这批青年教师也迫不及待地纷纷“转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在岗的优秀教师,大多仅是凭着对大学语文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而勉强支撑。以湖北大学为例,郭康松表示,如果没有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杨建波教授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一些青年教师进行大学语文的探索,该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完全可能是另一个样子。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大学语文是否有必要开设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溯当年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曾经要求学生写一篇千字文章,不得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况,结果,95%的学生做不到。”一位老师这样告诉记者。而当记者向其他老师求证时,他们表示,没有精确的统计,“但估计差不多吧。”随着高校扩招,入学生源的语文素质更加令老师们担忧,“有的学生连假条都写不明白。”“难道仅凭几十个课时的大学语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的老师质疑。“那不正说明应该加大而不是减少大学语文的课时量吗?”更多的老师反驳道。

  在绝大部分教师心中,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只是其教学目的的一部分。“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但不能不会欣赏诗歌。我们要教会学生们如何鉴赏美”,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说。她并不否认有些学校可能将大学语文上成了“高四语文”,但她认为,“问题不是出在课程上,而是出在教法上。中学语文的部分失误在于,教师占据了所有的时间、讲授了‘所有的’知识,但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利用时间,如何自主获取知识。”同时,她认为,大学语文课有助于学生们去体会文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和体悟。“比如,现在的孩子们耐挫折能力非常差。我们在讲授苏东坡诗词的时候会结合作家的生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树立不屈不挠的人生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学同样是一种人文教育。”

  但是,也有老师提出了不同看法。同是湖北大学的王勇副教授认为,大学语文不应承载太多的教育责任。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等负载在一门课程上,“大学语文就像一辆载重卡车,它已经超载10倍、20倍了。”或许正是如此,有的高校正在酝酿用更加细化的课程代替现有的大学语文课。据悉,武汉大学正在计划设计多达50门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择。然而,杨建波认为,“大学语文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由此不难看出,不仅大学语文教学圈外的人士对大学语文有诸多议论,即便从事此项教学的教师对它也有不同的看法。或许,这也正是大学语文遭遇的又一个尴尬吧。

  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尴尬?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似乎还没有人说得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任何高校课程改革的规划中,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普及都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在这一点上,很多高校还距离目标很远。谈到这点,已年近七旬的武汉大学唐荣昆教授有些激动。“爱因斯坦说过,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随后,他又引用了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补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族群;有了伟大人物不知道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一字一顿之间,溢满老人的殷殷之情。

[ 本贴由 孙兰荃 于 2005-10-18  17:03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8 17: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语文不要忽视工具性

作者:黄健民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5-10-13
 

  目前,将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很多新大学语文教材,已经按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位进行编写,一些大学语文教师更强调选文的人文思想,而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文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首先它蕴含在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范畴之中,是我国倡导的整个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该是整个人类最可宝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教育;其外延融会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之中,贯穿于全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和高等院校各专业、各学科的高等教育,无不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学生从老师、社会、家长的身上,获得具体而丰富的以“真、善、美”为核心内涵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当然包含在人文素质教育之中。  
  中文专业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说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理科的各门课程,也都包含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由此可见,把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课,观点新则新矣,但定位过于宽泛。大学语文包含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但不等于人文素质教育。它除了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属性外,还有一些非“人文”的属性,即具有工具性的属性。因此,大学语文的定位,应该是高级语文课,而不是人文素质教育课。  
  为什么会把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课”呢?笔者分析,可能还是从大学语文选编的各类文章所具有的“文以载道”功能来认识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一直都强调文章所载之“道”,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而忽视文章中是如何表达主题思想的,忽视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功能。正是这样,长期以来,语文课一直演化为思想教育课、修身养性课。现在,我们如果把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课,提法虽然不同,也很时髦,但实质仍然是一样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大学语文教育中非“道”的因素,即“工具性”这个属性。  
  语文是工具,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语文是“表情的工具”,是“应付事势万应的工具”。叶老所说的工具,不是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而是指人们形成见解、阐述真理、沟通心智、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乃至生存发展所须臾不能离开的语言中介。它活在人们的口头上,承载在书面的语言中。它是构建文段、文章、文学以及各种文化形态的有机元件。现在大学生文章中的辞不达意,错别字较多,等等,正是因为语文工具的缺乏。叶老强调:“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  
  大学语文是高级语文,它比中学语文更广、更深、更高,有质的区别。但大学语文毕竟还叫“语文”,否认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的属性是不妥当的。更何况,我们的大学生,尤其理科大学生,普遍语文水平不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不强,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阶段依然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潮流中,还应该保留过去正确的东西。  
  黄健民 (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
发表于 2005-12-18 14: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大学时学的是外语,爸爸一直都在提醒我,要把外语学好,首要条件就是要把母语学好,因为没有人的外语水平能够超越自己的母语水平。爸爸的话当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例如新加坡华人青少年的母语水平就未必能比得上他们的英语水平,但是对于我来说,爸爸的话却一直是最有力的提醒。但是大学时我们这些外语专业学生是怎么学语文的呢?第一学期,学的是古代汉语,好像班里除了我没有谁喜欢学的;第二学期,学的是公文写作,说实在的,如果以后当秘书,可能还要用到,否则那学期学到的东西基本是没有用的。结果,到三、四年级学翻译的时候,很多同学就遇到困难了:中翻外,外语的水平又高不到哪里去;外翻中,明明是能读懂那些外语句子的,可中文就是表达不出来,一个汉语句子写出来,竟然不怎么通顺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想着,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学语文该怎么学,我是不知道,但外语专业学生的中文课程,实在是该好好调整了!!!
发表于 2005-12-18 17: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去站长专栏里看看吧:

To: foglia_fu网友并跟老孙头斑竹聊聊

湘里妹子站长对孙兰荃斑竹
“关于大学语文被日益边缘化 遭遇前所未有尴尬”主帖的回复并与foglia_fu网友讨论。
发表于 2005-12-20 13: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语文充其量是高中语文水平,有什么意义呢!

发表于 2005-12-20 21: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大学阶段我们起码应该学的就是从更丰富的角度去读文学作品啊!您不知道我们班上英美文学时上得多辛苦却又多享受!教我们的老师是我们学校毕业的英美文学硕士,她选给我们的文章不是很好读的,而且她要求我们一个星期读一部作品,然后评论、讨论,她也会在上课的时候跟我们交流她的看法。那个学期我们好像直接跟莎翁、爱伦·坡等大家对话了。厚厚的英文原稿,不能用精读的方法去读,但是我们都尽力读下来了,而且辛苦得津津有味!到了写小论文的时候,更是谁都冲到图书馆找各种评论以及相关资料。那时真的想对所有人说:学文学真有意思!
发表于 2005-12-22 08: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大学语文也应该这样精读研讨!

发表于 2005-12-22 17: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作品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于在学习某个课程的过程中精读了多少作品,我觉得是次要的。因为如果学完了某个课程之后就再不读书,那有何用?
发表于 2005-12-23 14: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语文应该是这样的

初中阶段泛读,不提任何要求目的,但是必须读,读完给大家讲故事,讲你喜欢的人和事。

高中阶段进一步阅读,可结合一些思考题来读。

大学阶段精读,结合社会、时代、影响等进一步研读。

初中还什么都不懂,出高深的问题他如何弄得懂啊。
想当初,在一本红宝书兴天下的年代,我们就是这样无忧无虑读过来的呀。
现在想想收获不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7 10:20 , Processed in 0.0725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