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59|回复: 2

中学语文删除名篇为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7 23: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版语文教材删除《阿Q正传》等文
来源:http://news.163.com/10/0907/14/6G02US7800011229.html

2010-09-07 14:36:48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核心提示:新学期江苏版中学语文课本删除了《雷雨》、《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等众多名篇。负责人表示,“所选篇目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

中国新闻网9月7日报道 新学期伊始,语文教材收录了哪些文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昨天,一则《各地中学教材大换血,看看被踢出教材的课文》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雷雨》等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教材中消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正方:教材更新很正常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经典,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支持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网友表示,教材的更新很正常。“我们过去的教材编写不尊重学生的口味需求,不尊重教学需要,导致审美功能与人文精神缺失。而现在正在进行还原文学审美本质功能的一次尝试,更注重时代元素,更关注人文精神,更强调教材编选内容的丰富性,这实际是对现行语文教材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一位网友说。

反方:教材求新是剑走偏锋

不少网友强烈反对语文教材有如此大的改动。“编写教材,要用一种长远和宏观的目光来选择教材内容,既要能够传承文明,又能够面向未来。语文教材大换血可以,但不应把原先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传统篇目撤换殆尽,这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啻为一种灾难。”

中立:新增的篇目也挺好

有网友认为应该客观地看待教材“换血”一事,他认为语文教材新增的篇目也有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等经典作品。编剧柏邦妮在博客上撰文说:“ 大家纷纷指责这么好的东西不应该全部抛弃。可是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于是问:‘拿出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什么?’”看到事物的两个面,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组负责人详解编撰过程——

【链接】

“让语文教材回归到人文”

各地语文教材变化

南京的语文教材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新版。从2000年开始,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改”教材进入实验区,经过不断修订,近两年已经基本稳定,目前已在江苏、浙江、山东、山西等地广泛使用。昨天,苏教社中学语文教材组相关负责人余立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和去年基本没有变化。” 帖子中提到的一些“被撤课文”,苏教版也未收录。“语文教材有变化是正常的,不必太过敏感。”

从去年开始,苏教版语文教材也增加了许多新篇目。“必修教材中有50%的篇目、作家都是过去语文课本中没有的。”余立新告诉记者,古代的经典太多了,无论选什么篇目都很正常,而近现代的作品,在学术上还存在着“经典重估”的问题,所以教材的编撰者选择哪些篇目都可能引起争议。苏教版语文教材去年就增加了海子、韩少功、曹文轩、周国平等诗人、作家的作品,学生们的反响都还不错。他认为,“所选篇目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

余立新告诉记者,新课改实行后,学生高二上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就开始上选修课了,选修教材及配套的读本中有许多未被教材收录的课文。“读本收录的作品自由度比较大,各种声音、各种风格的文章都有。”他建议,学生应该进行更多教材之外的阅读,“阅读是提升语文水平、人文素养最好的途径,现在的阅读应试性太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剔除:《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南州六月荔枝丹》《陈焕生进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牛郎织女》

新增: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杜甫的《咏怀古迹》、柳永的《望海潮》、苏轼的《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发表于 2010-9-10 09: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教材更换课文是正常现象
作者:丁启阵 来源:http://ding.qizhen.blog.163.com/ ... 0108871229220/?blog

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09月08日05:06  有篇题报道,先引用编剧刘毅9月6日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大换血”的微博帖子——该帖子称:《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名篇被踢出语文教材;由于鲁迅有多篇文章被踢出,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接着,记者就此展开调查,报道了各地主要是广东省中学语文教材课文的更换情况,列举了一些网民评论。从网民评论和文后的调查看,大部分人对中学语文教材的“换血”行为持否定态度,其中不少人情绪比较激动。

有网站编辑问我能否就此事发表一下看法,我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论上讲,任何一篇文学名文都不妨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我的意思是,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是天生就必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在我看来,语文教材更换一些文章,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事实上,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更换课文。而且,似乎也没有因此发生过“国将不国”之类的严重后果。内行人都知道,某几篇文章的入选与删去,权力掌握在教材编辑者及其上级领导若干人的手中,跟大众、网民是没有关系的。因为,除了时代环境的变迁,各地方、一拨拨的“若干人”,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语文教育观念、文学欣赏趣味、地域人文特色、出版发行利益,等等,更换课文的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

现在因为这个事情进入了民众可议论的范围,于是出现了群情激奋的局面。出现这个局面,有喜有忧:喜的是,民众终于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忧的是,大部分人还不善于利用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说大部分人还不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这是因为:人们缺少必要的冷静和理性。具体表现是:一旦看到自己曾经学过、喜欢过或感动过的文章,被删去,或者有人主张删去,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坚决加以反对,甚至进行肆意的咒骂。根本不去认真看一下别人提出的理由,思考一下其前因后果,不去看一下别人用以更换的是什么文章。举个切身的例子。我谈朱自清《背影》那篇文章,说到文中朱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节,许多人就立即以那个年代可能没有像今天这样的交通规则为理由,彻底否定我的意见,视我的意见为洪水猛兽。有人甚至以没有人因为读了《背影》后被火车撞死,来反对我。他们根本不愿意了解,我所说的实际上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人类文明行为(包括行为规则、公德意识等)的问题。

据我观察,大部分人之所以反对更换课文,是出于不假思索的维护传统的习惯(囿于成见?坐井观天?惰性使然?奴性使然?),稍稍冷静一些的,也不过有一条“它曾经感动过我”的理由——我认为,感动是很靠不住的一种行为。只要稍微回顾一下我们的人生中曾经有过的感动,就不难发现:感动从来不以理性思考、艺术水准等为前提。比如,我们曾经最感动的小说、电影,很可能只是一部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品;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在被蒙蔽遭欺骗情况下感动得眼泪哗哗的故事,一抓一大把。

之所以会出现那种群情激奋的局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百姓太缺少这种能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了。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激情便如同久蓄地下的岩浆,突然迸发。又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突然看到一堆馒头,就狼吞虎咽起来,是很容易把自己噎死的。此外还有,人们的不满情绪实在是太多了,需要发泄,需要替罪羔羊充当沙包。

冷静和理性地利用这个机会的做法是:从社会价值观念、语文教育观念、文学欣赏趣味等方面入手,以学术讨论的方式展开讨论。任何一位作家、某篇文章的去留,都可以循着这种路子进行讨论。

对于“鲁迅大撤退”现象,我个人是持反对态度的。主要理由有: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文学家,文学名著的理解不必一步到位即教材选文不妨偏难一些,鲁迅文章中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并未过时,等等。但是,在“换血”与一成不变之间,我更愿意站在“换血”一边,哪怕他们把我所喜欢的鲁迅的作品悉数踢出中学语文教材,也在所不惜。因为,一种做法或一成不变的想法,一旦成为全民族不可撼动的信念和习惯,抱残守缺,社会就不可能进步,后果更坏。每当想起我们中小学年代的一些语文课文,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心中默念:谢天谢地,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鲁迅的文章,即使语文教材一篇不收,别的地方我们照样可以读得到。试问:有谁是读书只读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的呢?同时,它也丝毫无损于鲁迅在文学史上在我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2010-9-8
发表于 2011-5-2 17: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郎织女,以后的孩子只过2.14,再也不过七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0:27 , Processed in 0.0816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