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42|回复: 0

美国大学的通才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4 13: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霍梅尼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2006-4-30 16:33:40      


      在研究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及其命运的时候,我注意到老一代知识分子大多是主张通才教育的。比如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早年负笈美国,怀着“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愿望,分别攻读电机工程和气象学专业,成为本世纪第一代学有所长的杰出人才。可是他们当了大学校长之后,却没有囿于所学专业,反而不遗余力地提倡起通才教育来了。我想,这显然与其教育背景即留学经历有关。最近浏览《美国校园文化》,使我对他们的深意有了进一步理解。
      该书作者亨利·罗索夫斯基,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并在该校文理学院担任院长达11年之久。据他介绍,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特别重视通才教育,即便是本科大学也不例外。他说,如果你进大学的目的是想得到一张职业证书,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话,那就错了;因为“美国的四年大学生活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接受通才教育的最好机会”。这对于那些痴迷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们,是很好的劝戒。
      通才教育又叫普通教育或文理科教育。罗索夫斯基认为,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教养的人。为此,他不但为学生安排了“与专业性或技术性课程不同的、以讲授全面知识和发展全面智能为目标的”课程设置,而且还对什么是“有教养的人”提出五条标准:

      第一, 有教养的人能够清晰准确地使用书面语言,并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第二, 他们对宇宙和社会具有判断鉴别的能力,并且不乏自知之明。

     第三, 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第四, 他们经常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并能在这方面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第五, 他们在某些知识领域拥有较高的成就。


      反之,倘若不能对学生实行通才教育,而是过早地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或者职业训练的话,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不会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人,一个缺乏鉴别能力和自知之明的人,一个孤陋寡闻、心胸狭隘、才疏学浅的人,一个不懂得伦理观念、不讲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什么成就的人。

      仔细翻检该书,并参阅有关资料,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通才教育观念其实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南北战争时期,尽管政府制定了旨在创办农学院和工学院的《毛利法案》,但是主张实行通才教育的还是大有人在。比如有一位大学校长就对学生们说:“你们与其说是在追求知识,还不如说是在批判的精神下进行思维活动。……进一所好的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和习惯。”这其实是对专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最好批评。到了19世纪下半叶,由于受德国教育制度的影响,通才教育在美国有了长足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们更是把通才教育视为制止战争的最有效的途径。战前,有识之士就明确指出:实行通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谦虚、仁慈和幽默等美德。他们认为,由于谦虚要以知识为先决条件,仁慈是对人性的深刻尊重,幽默需要过人的智慧,所以通才教育对于猖獗一时的法西斯主义,对于“把自己吹嘘成神仙,把他们浅薄的想法说成是神圣的启示”的独裁者,对于企图扼杀人性,以便让人民在国家机器中沦为工具和奴隶的阴谋,是最有效的抵制。战后,一位著名的语言学教授又进一步指出,通才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生活目标的文明化,情感反应的纯静化,……对事物本质理解的成熟化。”他甚至说:“如果我们能够解决普通教育(即通才教育)的问题,我们就肯定能够免除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种说法,与林语堂所谓幽默能够避免战争的观点,如出一辙。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当年教育界的“北梅(贻琦)南竺(可桢)”之所以令人尊敬,不仅是由于他们较早地认识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要培养“无所不思,无所不言”(梅贻琦语)的独立人格,后者是要造就只会听话、不会思考的驯服工具;而且还在于他们为通才教育奋斗多年的那种精神。我还说,当人们对专才教育、职业教育趋之若鹜的时候,人格的委琐、思想的委顿和精神的委靡,恐怕就在所难免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这本书中我又进一步看到,通才教育的确是既涉及守护精神家园、影响社会进步的头等大事。对此,我们千万不能等闲视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06:58 , Processed in 0.0705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