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55|回复: 1

上大学报什么专业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0 09: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薛涌
来源: http://www.lotus-eater.net/ 2006-5-19 23:31:30  


    如今已经进入了大学报考的季节。因为自己的侄子在国内报考,我对上大学选专业的问题没有少考虑。同时,我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学生的专业换来换去,我也没有少给他们提供咨询。现在索性把这些私下的建议写出来,希望对今年的考生有所参考。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的发展一直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实用专业越来越大,越来越热,非实用专业越来越小,越来越冷。就我熟悉的文科教育而言,企业管理、法学类越来越“火”,录取分数最高;文学、历史等等门庭冷清,录取分数甚低。这一趋势,在各个层级的大学中都出现了。这充分体现了大学和学生两方面对本科教育的误解。


    我在即将出版的《美国教育的阶梯》中讨论过,美国大学生选专业,也越来越趋向实用。其中学企业管理类的最多,占了学生人数的24%以上。但是,看看精英大学,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等,却不追这个风。比如,耶鲁最流行的专业是历史;普林斯顿最热门的专业是政治学;哈佛最热门的是社会科学。历史、政治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理论)、英语(文学)、心理学等等,一直是精英大学最热门的专业。而在我们这里,一流大学的中文系,一天到晚觉得自己不实用,挖空心思开设什么编辑专业,甚至秘书专业来迎合市场,把大学变成了技术学校。许多教育者和家长在指导学生选专业时,是在误人子弟。

    我对考生的劝告有两个:第一,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教育的本质,规定了你只有在自己有激情的领域中才能出人头地。第二,尽可能避免一些“扯淡专业”,比如管理类、法学类。这些专业要求的分数高不说,教育内容近乎垃圾。对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等等,则要认真考虑。特别是文史类的传统学科,如果师资强,录取分数低,自己也喜欢,报考就会一本万利。哪怕将来做生意,上这些专业也有优势。

    为什么这样说?第一,大学性质已经发生变化。过去的大学属于少数人。一个本科文凭,就是专业证书了。如今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多如牛毛。人家不会因为你拿了一个本科文凭就把你当成专业人才。简单地说,大学越来越像过去的高中。所以,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专业人才的人,大学选专业,不应该考虑毕业后立即专业对口,而要考虑什么样的专业能够为你的研究生教育作好准备。

    第二,也正因为如此,大学本科教育就变成了通才教育,着重训练分析性的头脑、见识和趣味,并培养基本的人文关怀和人品。在这些方面,历史、文学等非实用专业更接近通才教育的目标。我对我的学生说:你想做生意就学管理类,但你拿一个本科文凭怎么能进入管理阶层呢?你还得进管理学院读研究生。但是,想考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本科学管理只能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好的管理学院,一般不愿意录取学管理出身的本科生。他们嫌这样的学生只有技术学校训练出来的狭隘手艺,没有广阔的视野和气度,成不了大器。本科越学管理,越妨碍你成为企业精英。法学也是如此。美国本科基本没有法学专业。想进法学院的学生,许多选了历史或政治学专业。因为这样的背景在进法学院的竞争中会占点便宜。这固然是美国的现实,但中国迟早要向这个方向发展。

    第三,为什么非实用的专业比实用的专业要好?因为非实用的专业教育能够摆脱狭隘的功利要求,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分析能力,使他们更有适应能力。比如我碰见一个六十岁上下的软件设计师。他事业非常成功,早已独立开公司。他大学学的是文科,研究生是学雕塑的。他现在还搞雕塑,其作品有进博物馆的水平了。但是,因为搞雕塑无法养家,年轻时到计算机公司打工,现学软件设计,一下子就成为专业人才。他告诉我,他们这一代,大学里没有软件设计之类的专业,但是毕业后碰到这样的新生事物,现炒现卖,非常成功。在他这一代干这个行当成功的,学艺术的特别多。理由大概是这些人更有想像力。如今,软件设计规范化,专业化。年轻一代科班出身的,训练出来的技术很好,但设计的产品常常缺乏想像力。特别是如今这行当纯技术的环节纷纷外包给印度。你技术好也可能丢工作。而他是艺术家型的设计师,善于在和本地公司的人际接触中,了解用户的产品需求,并有富于想像力的构思。这是远在印度的工匠型人才无法替代的。所以他仍然是个不倒翁。

    他的经验,道出了实用专业的局限和非实用专业的优势。实用专业的训练太窄,学而不思,本质上和学开车没有太大区别。如今市场瞬息万变,入学时的专业,毕业时就不吃香了。而这种技工式教育根本不培养学生如何应变。非实用专业就不同。比如我讲古希腊史,让学生讨论雅典和斯巴达那种制度更适合当时的社会。我强调:即使你们毕业后去做生意,这样的讨论也是关键性的训练。比如,沃尔玛派你到一个陌生国家开分店。你必须有能力分析:在当地特殊的社会和制度框架中,哪一种组织形态最适合生存?人文教育能够把人类的经验提高到一个抽象化的高度来思考,为培养各个领域的一流人才打下了基础。而我们这里,许多一流学生打破头争着进管理、法学类的本科专业,实在是教育和人才的浪费。
发表于 2006-5-29 23: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生不是专业的奴隶

作者:薛涌

  大学,就是试一试你在你所爱的事情上能走多远,干得多出色的场所。

  上周,我为《东方早报》写过一篇《上大学报什么专业好》的文章,在网上贴出后引起一阵小热闹,但仍觉得言犹未尽。如今考生报完了志愿,吃后悔药已经来不及。不过,

专业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仍然值得反省,更何况明年还会有大量考生选专业。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根据自己的计划来经历人生的。十七八岁时的计划就更靠不住。我们这茬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进大学的人知道,现在要是同学聚会,点点人头,怕是还干自己专业的没有几个。可看下一代的孩子报大学,还是盯着专业不放,乃至为了挤进热门专业不惜降低报考大学的档次。

  我们那个年月分专业还有几分道理,因为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一部分。

  你学机床的,出来就干机床,十几年不变。所以,社会结构凝固,人生道路确定,是大家的理想。如今早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新产业几乎每年都会冒出来。那些在大学里把划版学得很精的学生,出来后赶上了计算机、互联网。学的东西没有用,有用的东西没有学。专业的价值在哪里?

  早在我上大学时,敏感的人就看到了这样的苗头,于是提出了通才教育,要求学生知识面广些,分析力强些,可塑性大一些。可惜,二十多年下来,社会上专业的变化越来越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宽,我们的专业却越分越细:经济太抽象,一定要落实到管理;管理不具体,一定要细分为旅游管理,甚至什么特许项目管理。

  现在许多大学生抱怨上了四年“学不到东西”,这和他们选专业时挑的“东西”不对多少有些关系。受大学教育不是学开车,关键不是掌握一门手艺。你去学什么特许项目管理,毕业后怕是根本拿不到任何特许项目,所学的东西也都用处不大了,而通才教育则培养的是素质。手艺学了不用就浪费。素质培养了,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行当,都对你的成功有决定性作用。

  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的大学,学生也不可能等到大学都改造好了再去读书。

  在现有体制下读大学,学生并非没有提高自己素质的主动性。比如在选专业上,以下几点建议值得考虑。

  宜虚不宜实。我们没有通才教育的大学。但是作为学生,可以选择最接近通才教育的专业。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等等“没用的专业”,常常会提供最好的大学教育。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前途也不好预测,他们不需要学得太具体,而要学会在抽象的层面思考社会和人类事物,具体技能要到工作后有了具体需要时现学。抽象地把握人类事物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则是学习任何具体技能的基础。在美国,大学质量越好,这些没有用的专业的分量和比例就越大。

  宜冷不宜热。高度专业化的大学教育是垃圾,热门专业也就是酷暑中的速朽垃圾。如今有许多热门专业,如财经类、管理类、法律类、传播类等,招生人数多,师生比例太低,常常一个老师对付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冷门专业学生少,和老师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多。另外,热门专业多是新学科,老师常常半路出家,甚至滥竽充数。

  而一些冷门的传统学科,积累很厚,碰到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的机会也大。

  即使进了接近通才教育的科目,也不要做专业的奴隶。

  我在北大中文系读大一时就有个极端的哲学:专业训练就是奴役。真正的大学教育,是追寻自己人生和社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绝不可能被人为的专业划分限制。所以,我常常逃课。比如跳过本系的文学理论,去听张广达教授的中国通史。

  我认为,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大学文史不听张先生的课就算白来了。当时追寻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长期贫穷落后。现在看来,这也许是个假问题。因为中国十八世纪以前不能说是贫穷落后。但是,这是那个时代我内心的声音。现在我阴差阳错终于以历史为专业,也多亏那时对专业的反叛。

  最后,需要提醒在大学读书或将要进大学的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在大学所学的未必是将来所用的,为什么还要全力以赴地去学?我以为,大学和退休后这两段时间,是人生中绝无仅有的非功利时期。退休后的非功利常常是无奈,大学的非功利则是一生成功的基础。读大学就是要有“过把瘾就死”的精神。

  大学,就是试一试你在你所爱的事情上能走多远,干得多出色的场所。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一系列素质,如献身精神、想象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责任心和使命感,都将是你日后在实际生活中成功的基础。

作者系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01:02 , Processed in 0.0866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