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音義一致:凡閩南語的讀音與語義皆符合傳統漢語音韻及字義者,即所謂「本字」。約佔全體漢字之65%。
l 同/近音字:讀音相同或相近,但字義不符合者(以下簡稱同音字)。這部分佔35%所有非本字中的62%強,足見閩南語借用同音字書寫是主要的手法。惟,這些同音字中尚有一小部分原有本字卻誤用了同音字。如:「廣話」為「講話」之誤;「可連」為「可憐」之誤。
l 訓讀字:讀音不符,但字義相符者,全文共找出24字:能(e)、人(lang)、凸(phòng)、子(kiaN)、若(na)、賢(gao)、隙(phang)、黑(o)、打(phah)、痛(thiaN)、不(m)、咱(lan)、大(tak)、多(che)、肉(bah)、返(tng)、圓(kho)、尋(chhe)、醜(bai)、豎(khia)、濺(chuaN)、猿(kao)、乾(ta)、歹(phaiN)。訓讀字出現字次佔所有非本字的21%。
l 傳統俗用字:音義皆不符,但該字於閩南語文學作品中由來已久,而且已為民間所熟悉者。共有11字:卜(beh)、阮(gun)、兮(e)、恰(kah)、个(e)、呆(phaiN)、乜(mih)、仔(a)、覓(mai)、貓(ba)、夯(gia)。出現字次約佔非本字的一成。
l 形聲造字:以聲部加形部所成之新字,只有5字:刣(thai)、拵(chun)、吪(hua)、尫(ang)、湳(lam)。出現次數不足2%。
l 非形聲造字:非形聲字的新造字。只有6字: (thit)迌(tho)、門(tú)、毝(lang)、毛(chhua)、丿(phiet)。所有新造字於歌詞中出現次數加起來不過佔非本字的6.4%,是所有用字法中最少的類型。
l 同音字:的、呢、個、邊、點、米、而家、企、埋、郁、耐、緊、執、番、度、攝、至、聽、尋、重、第、竇、添
l 形聲造字:哋、嗰、喺、呷、啫、啲、咁、噉、嘢、吓、唔、嘅、唨、咗、嚟、啱、喇、喐、咆、哂、咯、哴、咕、嘞、嚿、嘥、呃、啤、噃、啩、噲、嗌、叻、口廟、口佐、口架、口聽、趷、癐、蹘、躝、攞、贃、偔、煲、睇、俾、揸、慳、梗、佢、搵、笪、焗、儎、撻、樖、足吉、火及、亻攵、忄磨、貝舌、貝子、亻鳥、扌生、扌戒、足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