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99|回复: 2

纪录片《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拍摄花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9 01: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yntv.com.cn

--------------------------------------------------------------------------------


  最近,一部以回忆往事,讲述一个地方50年发展历程的纪录片《西双版纳:勐巴拉纳西》引起了观众的关注。看完之后,每一个关心西双版纳的人都掂量出了这部片子的份量,同以往拍摄版纳的电视作品相比,该片不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应该是空前的。许多人说:她好就好在两个字:实在。


         买一张纪录片“门票”的价格是2000元


  为使这部纪录片具有真实感和历史感,总编导郝跃骏要求不管花费多大的代价,一定要找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西双版纳拍摄的所有影像资料。经过多方联系,制片人员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接上了线,价格是每分钟1500元。为了在有限的经费里挑选更有效的镜头画面,郝跃骏决定自己去寻找挑选画面。已经连续奋战了30天的郝跃骏马不停蹄,又直飞北京。

  在“新影厂”找到所需的主要镜头后,还有一部1953年中国与苏联合拍的纪录片《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和70年代上影厂拍摄的纪录片《捕象记》,需要到中国电影资料馆查找。建立于1958年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是中国电影资料储藏和保管的中心,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影资料联合会”的正式成员,中国电影资料馆担负着中国电影的收藏和利用的重任。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买镜头程序和手续要复杂得多,当出示了单位介绍信,办好了非常复杂的手续后,编导人员提出“买东西是不是需要先看货”,接洽人说“当然可以,但必须你自己去。你不去也行,我们可以帮你去提片”。价格是以“本”为单位,初步算了一下,《捕象记》共有七本,每本“胶转磁费”的价格为150元,再加上“出库费”、“放映费”和“劳务费”,仅仅看完这套片子就需要支付将近2000元。至于你要不要,要多少,那都是你自己的事。还不知道这些片子是否有用,就要支付如此高的看片费,这恐怕是世界上最贵的纪录片“门票”了。如果决定要,那再按每分钟1500元的价格算。

  为节省经费,编导人员只有亲自到片库去看片。花了将近100元的出租车,来到了北京东郊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这是一个四周没公交车,找不到餐馆,进来后就再也打不到出租车的地方。四周只有一些围墙围着的一个又一个的仓库,一眼望去甚至很难找到一个问路的人。但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片库就藏在这一带。

  终于,编导人员在一个冷清的大院找到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一块小牌子,进去以后,在院落里又发现了另一个深院,大门紧闭,门口有武警看守,经过登记才得以进去。这是一个静得让人感到有几分寒意的地方。但见院内硕大的库房一排又一排,据说这里是当年江青亲自选定的地点。如果不说,你绝对不会想到这里面珍藏的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影片资料。

  看管片库的老人说:“这里存放着各类电影就有25600 部、录象节目6500部,这里还有可以存放10万部影片的地下片库。这里存放着很多当年你们根本不可能看不到的东西,而首长们经常来这里看片子。”说起当年的往事,老人有几分激动。

  改革开放以后,“片库”每年都要向社会各界提供各种用途的影片资料2000余部,但后面发生的一切还是令编导人员感到这里与外界的距离。这里的人似乎还生活在另一个时代。接下来事是几个身穿蓝色大褂的中年妇女以极不耐烦的口气说,“怎么又来了一个?他们怎么老给我们找事?”“我给你们送钱来了,怎么还不高兴?”“我们的职责是看守片库,保证每日为库房通风换气,又不是为你找片子!” 这一切,令背着钱来买镜头的编导人员大为不悦。

  以后的事也就显得更加的不顺了。用了几个小时挑出来,然后又用白棉线标好的镜头记号,竟然又被“胶转磁”的人给弄混了,找不到了,于是,所有那天在“片库”的活就全部白做……。
  然而不管怎样,好事多磨,那些西双版纳珍贵的历史镜头还是被全部买了回来,成为片子中不可多得的亮点,令第一次观看纪录片的版纳人兴奋不已。

  

         13米长的摄像机摇臂第一次被扛进了原始森林


  《西双版纳:勐巴拉纳西》是一部拍摄得非常认真的“纪录片”,许多画面甚至动用了大型摇臂。据说这是第一次在西双版纳使用大型摇臂拍摄美丽的傣家村寨、清晨和傍晚中的佛族寺院,甚至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都创造性地使用了摇臂,连贯而的画面、凌空的运动,给人以强烈而流动的美感和视觉冲击。

  可这些大型设备是怎样被人们扛进森林的,后面有许多故事可说。13米摇臂是云南电视台的“独儿子”,除了它的高度之外,由于它可以产生一段正面直行移动的视觉效果,可以让摄像机从观众头顶掠过,然后,又一直把镜头运动伸延到舞台前沿,令整个运动画面一气呵成,很有大气之感。所以,这玩意非常受大型文艺晚会导演和摄影师们的青睐。然而,拍纪录片怎么也要用它?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做事过于认真的郝跃骏不这样想:“西双版纳之美,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它的热带雨林,怎样把原始森林拍得神秘动感而美丽,让人们在一个连续的空间运动中感受到热带雨林的气息,并真切地感受画面给人的魅力”。于是,摇臂镜头就显得格外的显眼和非常的不一样,成为整部作品的又一个亮点。

  然而,普通观众哪里知道,摇臂有上百个部件,拆装一次最快的速度需要两个小时,而在一个拍摄点拍不了几个镜头就必须转移,这可累坏了专门负责摇臂拆装的“张氏兄弟”。从一个拍摄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最远的上百公里,近的也有数百米。许多地方需要请数十个民工肩扛着进去,最令人沮丧的是在森林中拍摄,好不容易选择好一个可以供摇臂施展的地方,刚架好摇臂,可太阳却走开了,为了拍摄太阳迎着镜头划破雾霭的画面,工作人员又不得不移动摇臂,一次两次,最后,是郝跃骏不忍心再折腾大家,最后只有降低拍摄标准。

  就这样,摄制组在很短的时间里,在西双版纳创造了一天拍摄转移五个拍摄现场,拆装五次摇臂架,拍摄数十组摇臂画面的记录。同事们说“云南台有‘规矩’,每天只能移动摇臂一次,如果不是亲历现场,我不会相信你会这样玩命。”

  或许是劳累过渡的原因,摇臂专职摄像小从生病了,持续一整天的38度,小从是专门在学校学习摇臂使用的专业人员,除了他,摄制组没有人能够用好它;不久,“张氏兄弟”中的一个病了,小黄也生病了,摄制组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开始病倒。然而,还有两组在森林中的摇臂镜头没有拍完,最后,小从还是硬顶着拍完了最后一组画面便倒下,被急速送进了医院。于是,有人即兴编顺口溜一句:“跟着郝跃骏,没病也要生场病。”

              一万元一个的镜头

  为了用影像语言象征性地展示西双版纳的文化、传统,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摄制组策划在黄昏时分的澜沧江畔组织拍摄一场50个高5米的“孔明灯”同时放飞升空,然后用大摇臂跟移拍摄与热气球一起缓缓升起的场面。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和具有画面美感的镜头,是此次纪录片拍摄最大的场面。如果成功的话,这也应当是西双版纳首次有50个的孔明灯同时冉冉升起。
  然而,要完成拍摄却相当的不容易,因为,不是所有人做的“孔明灯”都会飞上天空,整个西双版纳只有两个傣族老人制作的孔明灯保持着相当的成功率,这是一个绝对需要技术和经验的活。同时,也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人工做出或者找到上千张具有相当韧性和厚度的土纸,还需要找到具有相当粘读的天然胶水,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艾纽老人是一个性格非常好而又令人喜欢的老人,谈好了价钱后,老人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到寺院去拜了一回,回来后一脸笑容:“这事包在我老波涛身上好了……”
  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四十多个“孔明灯”就准备好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景色最好而平坦的橄揽坝一带正好在版纳机场的航线内,而每天的黄昏时分正好是机场起降最繁忙的时候,每天有数十趟飞机从这一带飞过。经过许多与航管部门的交涉,回答肯定都是否定的。……

  正式拍摄的那天,数辆卡车上插满了各色旗帜,80多号人,一路敲着茫锣,喊着“水、水”,来到了罗梭江畔。13米的摇臂经过反复测试,一切准备就绪,只等黄昏时刻的到来。

  每个“孔明灯”都有三个人服侍:一人举杆、一人点火、一人调整平衡。由于纸张不够等原因,50个“孔明灯”变成了40多个。现场有人问,这四十个好没东西可象征了?郝导说:“那就象征西双版纳四十个乡镇各族人民对版纳五十年的祝福好了”。
每个“孔明灯”的平均制作价是200元,加上租车、人工住宿等费用,这个镜头的开支超过了一万元,这一万元一个的镜头,可不能出错啊,不然就难以交待。现场最紧张的除了老波涛艾纽,就是该片的总编导郝跃骏了,有趣的是,这两人都是光头,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两人脱帽拍照以示见证(见照片)。黄昏最有效的拍摄时间只有不过十分钟,需要准确地在这十分钟之内完成点火、放飞和拍摄,任何方面都不能有问题,不然,这一万元一个的镜头……,拍摄现场共有四台摄像机摆好了阵势……

  一直没有关机的摄像机拍下了放“孔明灯”的整个过程,画面极具美感而大气,然而,就在“孔明灯”飞起的那一刻,或许是摄像师过于激动的原因,四台机器、四个机位竟然都没有拍到数量众多的“孔明灯”同时升起。有的机位在“孔明灯”升起的时候开始慢慢把镜头由全景推到近景,直至推到火的特写,有的则在升起的时刻正在点烟,当飞到了一半才开机,有的在有效的画面里只看得见两三只“孔明灯”……。

  看了回放之后,很多人认为这么大的场面而可惜。但经常喜欢“啊Q”的郝导说,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过程,我们拍到了完整的过程就是胜利,这一万元一个的镜头怎么不值,因为我们参与并通过影像的方式见证了西双版纳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值!
  
  50年的历史,50年的辉煌,50年有说不完的故事……


  
  


:P:P:P
 楼主| 发表于 2003-10-9 03: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系列纪录片《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

来源:http://www.yntv.com.cn/web/docum ... -07/1057218179.html

--------------------------------------------------------------------------------


  这是一部六集电视纪录片,每集30分钟。
  本片通过对大量历史见证人的访问,以纪实性的电视语言对西双版纳建州五十年来的历史进行了有趣的影像回顾,在展示西双版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以非常“文化”的眼光,对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50年来的变迁(包括宗教与文化、教育、交通、医疗卫生、人与生态等等)进行了有益的影像纪录和探索。用客观的眼光来回顾历史,以真实的语言讲述现实,从世界的眼光展望未来。


                          第一集  团结到底

  本集以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了西双版纳建立民族自治州的基本过程、历史事件和相关的重要人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立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的民族政策在西双版纳,在少数民族地区取得的伟大胜利的过程,也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通过对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这一重大事件前后的展示,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包括傣族末代土司的故事),一个有趣,但又是必然的历史。


                          第二集  开发边疆

  本集是对西双版纳开发建设历史的一次回顾;面对解放初期的百废待兴,一支支退伍转业军人的队伍,以及后来从湖南来的移民来到了版纳,加上后来大量的知青,西双版纳的经济建设在短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创业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今日版纳的辉煌。同时,围绕对西双版纳经济开发过程的记录,讲述了包括版纳的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包括第一辆汽车开到景洪时的感人情景,傣族老百姓第一次面对这庞然大物时的有趣故事,怎样组建第一支国营马帮队运送物资的过程……


                          第三集  版纳情缘

  本集讲述了许多和版纳有着不解情缘的人物故事,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还是许许多多来自内地的普通汉族人,版纳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成了他们艺术生命的一部分。本集讲述了人们对版纳的情感,讲述了他们与傣族的感人而有趣的故事,对于在西双版纳生活过的人来说,在版纳的日子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秦怡、丁肇光、杨丽萍,陈凯歌,数十个国际知名的著名人物讲述了版纳给以他们的,以及他们对版纳深深的情感……



                          第四集  绿色家园

  本集讲述了在西双版纳人与动物与植物的特殊关系,傣族朴素的生态观(包括“砍刀树”在傣族人生活中的对保护生态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等等)、傣族充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成功范例;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热带绿洲”的故事。有人说,地球上有两块肺,一块在南美洲的亚马逊,另一块就在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目前拥有的原始森林是整个亚洲区生态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大象与人为争夺生存空间的“人象之争”,版纳人民为保护大象所作出的巨大牺牲。讲述了蔡希陶老先生对建立植物园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做出的贡献。

   

                          第五集    心灵净土  

  本集重点讲述了傣族人民世世代代追求从里到外清洁纯净的天性,人们祥和、宁静的生活,善良的天性,温情似水的性格,以及以此有关的宗教信仰;讲述了西双版纳,以傣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变迁,包括教育、传统文化,旅游等等,以纪录片的方式探讨了在西双版纳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少数民族的可持续性发展间的关系。


                          第六集  开放前沿 

  本集从勐遮的一个普通农民怎样变为能够购买大船,航行在湄公河的“新兴的傣族商人”的故事;从关垒寨,一个非常贫穷的傣族村寨,怎样变为国际航道上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看傣族普通民众生活的巨大变化。
  西双版纳,一个曾经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封闭的社会,但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变为中国对东盟开放的一个前沿阵地。聚居在西双版纳的许多少数民族与境外民族跨境而居,他们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和婚姻的往来,团结,和睦,西双版纳一直是一个最美好的故事,一个稳定的边疆。
  西双版纳在利用地区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双版纳的未来具有无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楼主| 发表于 2003-10-9 03: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版纳多深版纳也走进你多深

作者/来源: 郝跃骏  


--------------------------------------------------------------------------------

??每一个曾经在版纳生活过的人,一旦踏上这片热土,就无法不被熟悉的一切所包围,再平静的心都不可能无动于衷。那些版纳历史的亲历者,那些退伍兵、垦荒队员、知青,当他们看到这样一部真实、亲切地反映他们生活的影片的时候,无不感慨万端。
??叶辛(中国作协副主席):

??因为电视连续剧《孽债》的关系,很多人以为我是西双版纳知青,但我与西双版纳确实连着一根线。一是前几年,西双版纳授予我是版纳州的荣誉公民,另外,随便什么人看到我,上海知青也好、来自云南的同志也好,他们都会与我自然而然地谈到版纳。
??张洁(云南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
??从认识版纳以后,我曾经说过,以后我每一年都要去一趟版纳,让我内心那柔软方面的灵魂得到休息。每次一说有机会到版纳去,脚还没离地,心就开始激动。飞机在版纳上空旋绕的时候,透过玄窗,你会看到蓝色的天幕下绿色的胶林和竹楼,血液就会像沸腾一样燃起来。打开机仓,热浪扑面而来,接机的人群后面闪过小卜哨婷婷袅袅的身影,充满诗意。
??版纳是一个能让人的灵魂休息的地方,无论是那个地方的山、森林、水,还是人,都有一种特别柔美的感觉。这种美是由质朴的心灵透露出的。版纳最打动我的还是那种不设防的心灵,他见到陌生人首先不是提防你,而是把你当做一个特别值得信赖的人,他的竹楼是不上锁的,你可以随便上他的竹楼聊天啊、喝茶啊,该吃饭的时候,他会招呼你一起吃饭。这种感觉真的会让远方的游客觉得,这是我的一个家,我的一个灵魂休息的地方。我走遍了全国那么多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让我有这种感觉。

??张进战(北京知青,张艺谋、陈凯歌多部电影的副导演):

??我和陈凯歌当年都在版纳生产建设兵团,一干就是十多年。我们两个多少年都有这个愿望,想回西双版纳看看,但工作比较忙,一直没有机会。正好,去嘎纳电影节的前夕,我们有机会去了。我原来住的那个仓库还在,已经盖成小楼儿了。我见到的那些人,我认识他们,他们却都不认识我了。我当时见到老班长以后,实际上有好多话想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心里很难过,我就直接越过他,一个人往胶林走,陈凯歌拿着摄像机在后面跟着。到胶林我就控制不住了。因为,我们最精华的一段时间、我们的青春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我当时抱着这个橡胶树开始痛哭。

??上海知青:

??那个地方使我懂得了很多,我们除了坚强,别的一无所有。对我们的发展来说,它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再苦、再累也不怕,这是对我们人生最宝贵的支持。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还要回到我的那个第二个故乡去,看看我以前的学生,看看我的老乡,看看寨子有什么变化,有时晚上做梦都会梦见他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4 16:07 , Processed in 0.0806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