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9-16 16: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破茧成蝶——徐悲鸿·蒋碧微(上)
来源:CCTV.com 2006年09月14日 13:19

1917年5月13日傍晚,上海的镜花戏园门口,人们在陆续入场。今天是越剧的前身小歌班进入上海的首场演出,将要演出的剧目是《仁义缘》,讲的是穷困书生与富家小姐私奔的故事。一对夫妇在同乡的陪同下,前来观看这场演出。
与此同时,这对夫妇位于英租界内哈同路民厚南里的公馆里,他们的女儿正在闺房中写信,这是一封写给父母的诀别书,已经打算离家出走的女儿,在向父母做最后的告别。
而离这座公馆不远的一家小旅店里,窗外的路灯在摇曳,晃出一个清俊的年轻人,他面露焦急,却隐藏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就是当时已声名雀起的青年画家徐悲鸿。
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年少时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乡间画师。耳濡目染之下,徐悲鸿很小就喜欢画画,9岁时就与父亲一同上街卖画。
蒋碧微表妹任佑春回忆说:“有一天徐达章要出去了,对儿子徐悲鸿讲,有人来你要问姓啥,叫啥。等徐达章回来,问悲鸿有什么人来没有。徐悲鸿讲有,叫什么名字我没有问。
徐达章就骂他了,你这个孩子呀怎么不懂道理。他就呢手一伸出来,有这个人的样子。哦,徐达章知道了。”
解说:原来,客人走后,徐悲鸿才想起父亲出门前的叮嘱,凭着记忆,他在手上把来客的样子画了下来。从此,徐悲鸿的才气传遍乡间。
17岁那年,也就是1912年。在父亲的包办下,徐悲鸿与同村的一名女子定了婚。此时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开始受到西方新思潮的冲击。1911年8月,《大清民律草案》编撰完成,这部草案虽然参考了西方民法中关于婚姻的条款,但基本还是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这部草案由于两个月后的辛亥革命爆发,并没有颁布。
婚姻革命,是这时期以胡适为代表、倡导民主的知识分子提出的重要口号。他们认同西方由男女二人之契约而成的法律婚姻,认为法律婚姻一则结婚、离婚均可自由,兼可再嫁。二则行一夫一妻制 ,三则男女受同等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左玉河介绍说:“对五四时期的知识青年来说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婚姻很多已经是包办,或者现在和将来有可能变成包办的。因此很多人就提出来婚姻要自主。我的婚姻要由我自己来作主。就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一种心灵的结合,是灵的结合,而不是肉的结合。”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个人的一则征婚广告。征婚人是南清志士。他要求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份征婚广告。而同年蔡元培的新式婚礼也开当时社会风气之先河。
1900年,蔡元培的第一任夫人去世了。之后很多人都来给他做媒。而蔡元培则提出来五个条件:第一条是这个女子要不缠脚;第二个需识字,就是要学习文化,学习知识;第三个是对男的保证要不纳妾;第四条是男人死后女的可以自由再嫁。第五条是双方没有感情了可以自行离婚。
这五条提出来以后当时很震惊,很多人都感觉到对当时的世风影响是非常大的。
受到新思潮影响的徐悲鸿对自己的包办婚姻十分不满,在多次抗争无效后,于婚礼即将举行时离家愤然出走。.
由于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徐悲鸿离开宜兴,外出求学。而这时,后来成为徐悲鸿妻子的蒋棠珍却在父亲蒋梅笙开办的宜兴女子小学开始接受西式教育。
蒋梅笙出身于宜兴的名门望族,自幼喜爱古诗,常与当地名士吟诗作画,被称为宜兴的才子。1909年蒋梅笙在当地办了第一所女子小学,他的女儿蒋棠珍便成了第一届学生。
为避战乱,1916年蒋梅笙举家迁往上海,当时的徐悲鸿正在上海勤工俭学,有一次,徐悲鸿在蒋梅笙好友同乡朱了洲的陪同下,登门拜访了蒋家。身为宜兴老乡的蒋梅笙很欣赏徐悲鸿的才气。
寒喧过后蒋梅笙便招呼客人就席用餐,饭桌上,徐悲鸿第一次见到了蒋棠珍。
徐悲鸿蒋碧微的儿子徐伯阳回忆说:“她当时梳了一条大辫子,垂在后面。前面留了个刘海,上身是穿短袄,下身穿长裙子,就是一般的学生装。父亲当时是习惯穿长袍。那是第一次正式见面,两个人之间没有什么谈话什么的。”
在宜兴上学时,蒋棠珍就曾听同学谈起过徐悲鸿。面前这位清秀儒雅的青年,多少让她感到有些拘谨。但是,饭桌上徐悲鸿的幽默让他们彼此拉近了距离。
徐伯阳回忆道:“外祖母就上了一道清炒菠菜,我父亲就马上就赞叹一句,说红嘴绿鹦哥,吃了喜多多.后来上了一盘红烧豆腐,他就马上夸她了。红烧白玉满,下肚福满堂。饱餐之后,他就总是竖起大拇指连连夸奖说,天下第一菜,宜兴蒋公馆。我外祖母当然就特别高兴。”
正在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语的徐悲鸿,周末没有课的时候,总是会去蒋家。精通词牌的蒋梅笙常与徐悲鸿讨论诗词。一老一少,互相唱和,让蒋梅笙大有知己之感。
徐伯阳介绍说:“外祖父念出一首诗我父亲会赞赏他,好诗好诗。完了随口就会念出几句来回应。所以我外祖父特别欣赏这个年轻人,的确是对他产生了很好的印象。”
徐悲鸿的每一次来访,总给蒋家带来一些轻松欢乐。蒋公馆上上下下已经喜欢上了这个青年。
每一次总是坐在一旁默默倾听的蒋棠珍,也吸引了徐悲鸿的注意。这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大家闺秀,让他感到与众不同。
就这样,一对受到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就这样从好感开始,彼此相互靠近,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慕之情悄然萌发。
徐悲鸿蒋碧微的女儿徐静斐回忆说:“我外祖母看到我父亲长得那么英俊,而且也跑得很勤,每个礼拜都来。而且对我外祖父写的诗那个表扬起来,就讲我外祖父的诗写得怎么好 怎么好。我外祖父的字也是写得怎么好。所以这样呢,我外祖父听了也特别高兴,所以当时他们两个人都非常喜欢我父亲。在那样的情况下面,他们就很感慨,说假如是他们再多一个女儿呢,那意思就是要许配给徐悲鸿。那么就可以把这个他们喜欢的这个徐悲鸿呢变成自己的女婿了。”
蒋梅笙所说的“假如再多一个女儿”,暗指了一段长达数年的婚约。在蒋棠珍13岁时,由父母做主,与苏州的查子含定了亲。祖籍浙江海宁的查家与蒋家同是官宦之家。两家门当户对,在双方父母眼中,娶亲已是早晚之事。
在中国的传统中,一般情况下是只要定亲婚姻基本上就形成。如果不发生什么大的意外或者很大的过错的话,一般很少有退亲的事。如果一个女孩子如果退亲了,那么传出去一定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按照中国的传统婚俗,定亲女子不可随便和青年男子交往,虽然徐悲鸿和蒋棠珍情有所动,彼此之间心照不宣,但受过严格家教、备妆待嫁的蒋棠珍还是选择了刻意避免与徐悲鸿单独相处的机会。
此时,知识分子“婚姻自由”的呼声在社会上日渐高涨,就在蒋棠珍定亲的那一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结婚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而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这个举动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反响。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成为新青年的革命口号。受过西式教育的蒋棠珍也向往自由恋爱的婚姻,但眼前的事实却是残酷的,不久后,查家的迎亲队伍就要登门了,蒋棠珍的内心此时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中。
看着无助的蒋棠珍,徐悲鸿心中充满了痛苦,虽然两人均没有表达感情,但彼此情属已是两人心中的默契,而对于曾经身受包办婚姻之苦的徐悲鸿,更是下定决心改变蒋棠珍和自己的命运,于是,徐悲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几天后,朱了洲受徐悲鸿之托,找到了蒋棠珍。
徐悲鸿蒋碧微的女儿徐静斐回忆说:“有个朱了洲,那个人就来问我母亲,说现在有一个人要带你去日本你愿不愿意跟他去。后来我母亲想了一下说我去,那么朱了洲就说那你去,
你哪一天,那么你要到什么地方和他会合。那么这个事情呢是完全瞒着我外祖父、外祖母干的。”
原来,那天徐悲鸿在离开得到蒋家后,徐悲鸿找到了同乡朱了洲,告诉他私奔的打算,请他打探蒋棠珍的意见,朱了洲闻听大吃一惊,在那个年代私奔毕竟是一件涉及家族名誉的事情。但是由于新思潮“婚姻自由民主”观点的影响,当时青年男女因反抗包办婚姻而私奔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当时上海的《申报》,每天都可以看到因私奔引发的民事,刑事纠纷。
考虑再三后的朱了洲决定帮助这对有情人。在征得蒋棠珍的默许后,三人开始商议具体的私奔事宜。几经商议,私奔的日期定于5月13日晚间,因为这一天小哥班将在上海首演浙江地方戏。由朱了洲出面邀请酷爱听戏的蒋梅笙夫妇前往观看。蒋棠珍将有宽裕的时间来准备行装。而徐悲鸿提前几天向蒋梅笙夫妇告别,宣称前往法国读书,并秘密的住进离蒋家不远的旅馆里,等待与蒋棠珍会合前往会合。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不是法国,而是隔海相望的日本。由于担心路程遥远,又在异国他乡,生计问题能否顺利解决还是个未知数,蒋棠珍人生中第一次走进了当铺。
徐静斐回忆说:“到了当铺以后她心里头蹦蹦直跳。她吓死了,也不敢进去。后来看看两边。没有什么认得的人,然后偷偷的一下溜进去,把那个东西往那个柜台上一放。人就很害怕的就把那个头别过来,也不敢问是多少钱。后来那个当铺里的人就把这些东西看了,估算一下有多少钱,把那个钱递给她,她连看都不看是多少钱拿了以后就偷偷地就跑出来了。”
与此同时,徐悲鸿积极筹备护照等出国手续,在临行前,徐悲鸿专门刻了一对水晶的戒指,并在给蒋棠珍的戒指上刻下了“碧微”二个字,这是他给未婚妻蒋棠珍新取的名字。1917年5月13日晚,徐悲鸿把刻有未婚妻名字的戒指,放在贴身的口袋里。在旅馆里焦急的等待着,等待着蒋棠珍到来的那一刻
上海的镜花戏园里上演的《仁义缘》正到了高潮环节,蒋梅笙夫妇兴致盎然,在一旁的朱了洲,面色复杂,心中惴惴不安。
蒋公馆里,蒋棠珍的信已经写完,这封信,是写给蒋梅笙夫妇的诀别信。
夜幕遮掩下,徐悲鸿和此时已改名为“蒋碧微”的蒋棠珍匆匆踏上了为爱而私奔的路, 这一年,徐悲鸿22岁,蒋棠珍18岁。
徐静斐介绍道:“因为我母亲跟查家已经都订过婚了,而且婚期好像都已经定了。现在我母亲突然跟人跑了,那么这个婚结不成了跟查家就没法交代了。所以当时处于非常无奈的情况下面。我外祖母呢就跑到苏州去买了一个棺材,棺材里呢满满的装了一棺材的石头。然后把那个棺材盖上,雇人把那个棺材抬到那个庙里面。请了一些和尚就在那念经,念了好几天的经,然后还给了那个庙里给了好多钱。然后从苏州回来以后呢就是说我带女儿到苏州去玩,我女儿得了急病在苏州突然去世了。还表示得很伤心的那个样子。那么跟亲戚朋友都讲我女儿去世了。”
破茧成蝶,为爱私奔的徐悲鸿和蒋碧微上演了一场现实中的《仁义缘》,只是,迎接他们的,是一片可以翩跹起舞的天空,还是一段悲壮的不归路?
责编:红立
[ 本帖最后由 柴禾妞 于 2006-9-16 16:1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