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69|回复: 13

北大清华等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5 12: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北京娱乐信报(北京)2007-03-05 04:28:25

核心提示:对“学术超女”于丹的批判从来没有停止。前日她在签名售新书时更是遭遇男子脱衣抗议。[url=]北京[/url]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


资料图:于丹北京娱乐信报3月5日报道

最近以来,“学术超女”于丹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她的新书《庄子心得》3日在北京首发,当天就售出1.5万册。但是同时,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近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url=]中山[/url]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十博士要于丹“下课”
于丹的蹿红一直伴随着争议,很多读者对她无比推崇,但也有不少人从未停止对她的批评和抵制。3月2日,知名论坛天涯网上出现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发起者为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徐晋如[url=]博士[/url],文中言辞激烈,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还呼吁不要再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文中甚至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
在帖子的末尾,包括中山大学博士生刘根勤、[url=]清华[/url]大学博士生王晓峰、暨南大学博士生周韬、中山大学副教授朱崇科以及于丹所任教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杨旸等人,联名表态称“要将于丹抵制到底”。记者了解到,截至昨日下午,该帖已经引起了近万人的跟帖,拥护和批评者均有之。

发起者称凭良心办事
昨日下午,记者试图联系活动发起者徐晋如,但其电话一直关机。随后记者联系到联名抵制书中排在第一位的中山大学博士刘根勤,他是徐晋如的同学,研究古典文学专业,也是此活动的积极响应者。刘根勤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参与这次活动,是因为不想让人们再受于丹的误导了。在刘根勤看来,于丹所讲的《论语》和《庄子》,都只是借了古典文本的壳,但实际上很像速成教材,不仅偏离了文本本身,也给人造成了误导。至于这样的抵制是否有效,刘根勤称不管结果怎样,都应该有人凭良心发出这样的声音。
昨日记者试图联系于丹,了解她对此事的回应,但其电话一直转移秘书台。

于丹遭男子脱衣批判
前日,于丹在京进行新书签售时,遭遇一男子强烈抵制。该男子穿着印有“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字样的T恤衫出现在现场,但是随后被保安人员推出会场。
当天,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了新书《于丹〈庄子〉心得》签售活动,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零点,据统计,现场共签售图书超过1.5万册。但是活动中也出现了尴尬的插曲,一位高个儿壮年男子进入签售会场后,脱去了外套,里面的白T恤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记者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批判。”不过,这个情形仅维持了不到1分钟,随即他被保安推出会场。忙于签售的于丹后来称没看到这个场景,但她表示并不介意。“网上这样的人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就连[url=]麦当劳[/url]和肯德基大家还各有所好呢。” (北京娱乐信报) 

-----------------------------------

关于 于丹 庄子 百家讲坛 的新闻
发表于 2007-7-14 13: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博士出书《解“毒”于丹》

来源:http://www.eduww.com/Article/Class22/Class17/200704/12536.html 2007-4-19 11:35:03

      “十博士反于丹”事件日前又有新进展,一本名为《解“毒”于丹》的图书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其主编便是“十博士”中的牵头人物徐晋如。

  在这本书中,徐晋如列出了于丹讲解中错误的地方。如于丹讲“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该书认为“庄子讲‘齐生死’正是齐同生死两极。”于丹认为“真正的逍遥游,其实就是无羁无绊的”,该书认为“庄子是在强调人生无处不在的拘束,强调不能逍遥。”于丹将“礼”解释为“礼节”、“礼让”,该书认为孔子所说“礼”是指“礼法”,是一种日常政治和行为规范等。

  首发式上,媒体对徐晋如发问,如何认定自己所编著的书里的解释是正确的。对此,徐晋如称自己在书中所纠正的错误都是常识性错误,不存在其他解释。

  上月初,包括中山大学博士生徐晋如在内的十名博士生联名在天涯发帖“倒于”,要求《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于丹对此的态度是:“十博士”对文化有使命感,而自己所讲的内容不一定每句都正确,意在提升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发表于 2007-7-14 13: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博士“越界发言”

来源:http://www.eduww.com/Article/Class22/Class17/200606/7776.html 2006-6-13 15:50:35

    超女、房地产、连宋大陆行、中日关系、国学争论……2005年留下的热点话题,成为了一群文学博士“越界发言”的主题。近日,由萨支山、杨早主编的《话题2005》由三联书店出版。

  《话题2005》主编、作者均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他们以文化研究的方法,独立撰文结合集体评议及对话的形式,对2005年的重大社会事件加以回顾、综述、探讨、剖析。作者尝试将文化研究的讨论范围再扩大,“旁及各类政经、社会话题中的文化成分,”“为流动不居的时代留下一份‘立此存照’的年鉴式文本。”责任编辑郑勇表示,“出版这类图书是三联书店的一个新尝试,我们希望一年一年做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10: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丹〈论语〉心得》热在何处?

作者:徐治道 来源:“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 2007-01-22

  在网上读到诗一首:“京城书市蔚奇观,半日签名逾万千。清早门庭人济济,夜深场外队弯弯。常闻《论语》多生涩,谁料如今当美餐。饥渴寒风全不顾,三更也要见于丹!”标题为:《于丹〈论语〉心得》签名售书盛况感赋。据媒体消息,于丹论语心得创下了中国出版史上个人单天签售记录,于丹论语讲座座无虚席、会堂内过道上都站满了听众。对于丹论语心得,追捧者有之,跟风者有之,静品者有之,挑刺者有之,攻陷者有之。总而言之,无论大家是认肯赞同、乐见其成,还是心有不服、胸有所忿,于丹本人的确是一炮走红,于丹论语心得的确是热透大江南北。那么,于丹论语心得,究竟热在何处?

  热在论语之经典。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据说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广大悉备,天、地、人、家、国、天下,学、教、思、行、德、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照涉及到个人活动、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论语》意蕴丰厚,作为一部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录文集,注疏解读者众,古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于丹论语心得,等等难计其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承载至伟,与其它儒家经典一道,表达塑造了中国人人伦日用的文化习性,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情感、信仰形态及道德行为起着主导性的影响。于丹心得之红热,岂能离开论语之经典!

  热在心得之巧妙。于丹论语心得,就纯粹学术而言,确实不是那么严谨、细密、精致、深透。但这真真不能遮蔽心得之巧妙,巧在:远离经院训诂,而是平常感悟、大众语言;妙在:不去雕凿体系,而是信手拈来、事理娓娓。她让经典回归百姓,以惊人之势流光溢彩,引百万之众聆听、凝视、品读、感悟,迅速热得“如日中天”。或许真如那些“高头专家”们所说的那样,身为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的于丹,对学术论语还只是“门外汉”。可是,有时“门外汉”的创造却真的能让“专家”意外目眩。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家老牌大饭店——柯特大饭店,经营有方,客流量越来越大,原来配套的电梯过于狭小、已无法适应。饭店老板决定扩建一个新的电梯,于是请来了全国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这些大师们无疑都很专业,经过勘察研讨,得出一致结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这样才能在每个楼层里打洞,并且在地下室里安装新式马达。老板当然不满意,因为这样做无疑会给饭店带来很大损失,就询问专家们还有其它办法吗。专家们一致坚持这是最好的办法。恰好,饭店的一位清洁工拖地经过这里,听到他们的谈话,便直起腰说:“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第二天,饭店就开始在大楼外安装新电梯。在建筑史上,这也是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职场专家当然有职场专家的优势,但巧妙正确未必都在职场专家!

  热在传媒之炒作。当今社会,似乎真的早已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任何人、事、物,但凡出名成名,就离不开媒体的炒作。于丹论语心得之红热,当然有赖于传媒的大力炒作。“《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这种悬念吸引与特色突显联手的推介,能不让人怦然心动?!“一夜蹿红”、“签售创纪录”、“讲座听众爆满”、“女版易中天”、“学术超女”、“美女学者”、“学术明星”、“于丹:让孔子穿越千年尘埃”、“于丹:灰色圣殿的时尚元素 ”、“于丹引爆百姓阅读古典热情”、“于丹风暴来袭”,这种造势与借势联动的炒作,能不吸引大众的眼球?!传媒极尽炒作之能事,于丹论语心得热得好快。传媒炒作的目的,根子或许仅仅在牟利。但于丹论语心得热所带来的,岂是经济效益所能简单囊括的。于丹论语心得能迅速红热,又岂是利益谋取所能独自驱动支撑起来的。

  热在大众之所需。大众的需要当然是多向度、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群体、不同条件、不同阶段,总会有不尽相同的需要主题。当性命存活已不成问题时,心理情感的需要自然列入了密切关照的日程。于丹论语心得,“半部论语修自身”,正契合了这种安顿心灵、快乐生活的大众需要,并通过娱乐化、市场化的方式而乘需热起。这种学术大众化也遇到了批评、抨击、谩骂,于丹说“我觉得学术有很多层面,有些层面是不可能也没必要大众化的,比如说高能物理、人文科学中的经典哲学。但也有一些学术,它有纯学术的一面,也有大众化的可能。比如《论语》,可以解读为儒教的、儒术的、儒学的,也可以解读为个人生命方式的。有解读的可能,我们为什么不让大众分享?”《论语》这样的传统经典,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百姓不仅“日用而不知”,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语言文字的流变,而与传统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远。《论语》这样的文化瑰宝,不能只放到博物馆里做陈列品,不能只放到图书室里当研究资料,应当走向大众,建立起传统经典与百姓日用的应有关联。经典,呼唤学术大众化;百姓,需要学术大众化!

  粗略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热在《论语》之经典,热在心得之巧妙,热在传媒之炒作,热在大众之所需。细致来想,究竟是谁成就了于丹论语心得之热?正是当下国人文化习性自然传流的表达整形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依赖渴求成就了于丹论语心得热。文化习性获得的主干在以家庭为基础结成的人群共同体的历史自然渊承,社会制度因素集合只不过起着后天范导的作用。当下中国人当然还是中国人,当中国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功创建着中国自己的现代物质体系、现代制度体系的同时,当然也正在创建着中国自己的现代文化体系。这种文化建设,其实正是当下国人文化习性的表达与整形,这种表达与整形因为文化习性固有的自然传流特质,注定要以传统文化资源为母体。于丹论语心得热以致形形色色的各种传统文化热,无不验证着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依赖与渴求。这次成就了于丹,下一个会成就谁?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51
发表于 2007-7-19 1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虎子 的帖子

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3: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庆东语出惊人:于丹就是2000年前的孔子

记者 巫天旭    重庆晚报    2007-08-30   

  28日,受邀参加本月31日全球通VIP大讲堂的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有“北大醉侠”之称的孔庆东,在《课堂内外》杂志社接受了记者采访。尽管此次来渝论道的主题是《从金庸、古龙看东亚武侠情结》,但认为“重庆记者还不坏”的孔庆东,对于记者们提到的《百家讲坛》、语文教育等相关问题都一一作答,并语出惊人。

  “从此再也不上《百家讲坛》”

  ——太娱乐

  自诩为《百家讲坛》“开国元勋”的孔庆东,在谈到如今《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高人气时,却并不感冒。他当场表态:“《百家讲坛》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重,我再也不会上了。”

  暗讽观众思维模式落后

  孔庆东曾在《百家讲坛》用一种侦探小说的模式剖析了“祥林嫂到底是谁杀死的”,获得轰动效应。对于此举是否是对鲁迅作品过度阐释的问题,孔庆东表示:“不是对作品阐释过度,而是对作品阐释不够。”

  孔庆东认为许多中国读者在思维模式上存在问题,“人们总是无法从课本中退出来,一看没武打就觉得无趣,而许多外国留学生反而能被文章所感动”,“‘祥林嫂到底是谁杀死的’其实就是把人们从课本中带出来了,但这只是我1991年的讲法,观众听了却觉得很新鲜,太奇怪了”。

  《百家讲坛》不是《幸运52》

  孔庆东曾把《百家讲坛》作为自己的学术阵地,但他昨日接受采访时,却表示将来不会再去了,“现在的《百家讲坛》越来越娱乐化,过度注重收视率,它又不是《幸运52》和《开心辞典》,这样发展下去不行”。

  孔庆东非常得意自己的一个预言,“我曾预言《百家讲坛》会变成评书场,没想到最近就收到消息说单田芳要上了”。但孔庆东并不认为《百家讲坛》是易中天“带坏”的,“易中天《品三国》依然还是以学术为依托。”

  “孔子就是2000年前的于丹”

  ——太缺少

  虽然对现在的《百家讲坛》不满,但对于《百家讲坛》培养出的“学术超女”于丹,孔庆东却赞赏有加,作为孔子直系传人的他,还拿自己的老祖宗打起了比方,称“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他认为,现在这种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讲论语谁都会出错

  于丹讲“论语”被诸多学者诟病,但孔子的这位传人却对于丹非常宽容。孔庆东认为,这么多观众喜欢于丹,是因为她弥补了知识普及上的一个重大欠缺,“有人觉得自己水平高,出来指出错误也是正常的,但不应该就此否定于丹的价值。孔子以前讲周文王,还天天被人骂呢,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但是你看看现在骂孔子的人都在哪里?事实上,孔子的话也不一定每句都对。”

  孔子也是心灵鸡汤

  孔庆东认为孔子的高明之处,其实在于他思想层次丰富,他既有高深的思想,也有让人倍感亲切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孔子和于丹都是起着心灵鸡汤的作用,励志只是孔子思想精髓的一部分”。

  “现在的大学生只配当高中生”

  ——太难教

  前段时间,传言由孔庆东参与编辑的北京高中语文课本将《阿Q正传》撤掉,用金庸的《雪山飞狐》选段代替,对此,孔庆东昨日明确告诉记者,这是一则假新闻,他从来不主张金庸的书进中学课本。但他也认为,《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确实已经不适合现在的高中生。

  学完“阿Q”只知道“困觉”

  孔庆东对如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像《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这样的文章,许多学生理解起来已经有些吃力,“年代太久远,许多学生已经无法体会旧社会如何‘吃人’,这样的课文只适合我们那个年代的高中生。现在许多高中生在看完《阿Q正传》后,只记住了一句话,‘吴妈,我要跟你困觉!’”

  孔庆东建议在高中课本中多选取《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这样通俗易懂的文章,“没办法,现在的大学生只能当高中生教,高中生只能当初中生教”。

  金庸不适合进中学课本

  孔庆东强调,学生学不好是一方面的问题,但同时老师讲课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老师居然能把《荷塘月色》这样的文章讲得很无趣,原因是这些老师每谈《荷塘月色》,总要和政治扯上关系,言必称朱自清以散文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这很容易就把学生吓跑了”。

  而他认为金庸不适合进中学课本的原因是篇幅太长,选择难度太大,“有些地方教材,居然把练就九阴白骨爪的梅超风的恐怖打斗场面编进教材,我看是连武侠小说的精神都没搞懂”。

孔庆东B面

  ●现场,有活动主办方征集的小读者向孔庆东请教关于写作的问题,没想到孔庆东居然充当起了“坏叔叔”的角色,他说:“写作就是要不断地删减,就像你以后长大了找老婆一样,喜欢的很多,但不能都娶为老婆啊,要学会‘割爱’”。

  ●孔庆东称因为自己是来自哈尔滨小地方的人,所以在北大读书时很自卑,“不小心说了几句话,却发现很多人喜欢听,还有些人居然听不懂,所以一下就建立信心了”。

  ●孔庆东对成名感到很烦恼,“以前可以两只手放开在大街上一边骑车,一边唱歌,现在必须得装得道貌岸然;以前老爱坐公交观察人,现在老是在车上被人观察”。

  ●对于金庸不断改写小说,孔庆东认为他并不是想赚钱,“金庸身体好,没事做,香港也回归了,没这么多《基本法》让他起草啊”。

  ●不管是对于“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还是武侠小说家步非烟,孔庆东只说同样一句话“我对他们是很看好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3: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评说“于丹现象”

来源:光明日报 2007-05-18           

  去年以来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应该要算易中天、于丹等人引发的现象了。尤其是于丹,她于2006年十一期间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讲解她的《论语》心得,以其通俗易懂、贴近人生的解读方式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其讲稿集成《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版,也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有人认为于丹讲《论语》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局面,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有人认为她的《论语》心得是“文化快餐”,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今年3月初,更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面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于丹现象,如何看待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著名学者陈鼓应、余敦康、曹先擢也谈了他们的看法。



于丹做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陈鼓应

  我老家在福建,小时候上过私塾,念的是儒家经典,我在成长过程中很向往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以对旧式教育持怀疑态度。可是我发现以前背的一些诗词歌赋之类的课外读物,长大以后还是很有用的。1996年,我在法国看到一个高中生学习将近20本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说明他们对传统典籍是如此重视,这让我很受刺激。相形之下,我们在传统文化素养上的熏陶还有很大差距。

  今天中国传统留下的很多“国学”,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文化遗产。1996年我们在北大召开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道家思想研讨会,世界上很多专家都来参加了,他们在很多领域都有超过我们之处。如今,中国的经典文化却跟我们的现代社会脱节了。像现在于丹所遭遇的“冰火两重天”,我是感到非常奇怪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主要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一生研究道家,特别喜欢庄子。我看到很多人在谈论庄子的时候,一开口便错,他们总觉得老庄是消极悲观的,其实不然。于丹能够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看庄子,是比较符合庄子的原意的。比如说,重视心就是重视生命的体现,从古人的角度来看,人是由“心”和“形”两部分构成的。心就是精神生命、思想生命。于丹讲庄子重视对“心”的阐发,这是很可取的地方。老子和孔子典籍中很少谈“心”,但孟子和庄子的典籍中却是大量地谈“心”,这意味着一种主体意识的呼唤,意味着对生命更加重视的时代的来临。在于丹的演讲中,有好几讲都是关于“心”的概念的阐发。

  其次,庄子在诸子中最突出的部分就在于他高扬人的精神境界。于丹谈到境界有大小,谈到了“生命的内涵”,所以让我一下子看进去了,并且很感兴趣。我觉得于丹在大致上掌握了庄子的思想精髓。还有,我对儒道的看法比较偏,崇道抑儒是我一贯的态度,但于丹对儒道互通的看法却比较包容,她说“儒道相通,温暖的情怀,朴素的价值”,还说“担当是社会的责任,超越是生命的境界”。而且她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能很自如地引用经典和比喻。比如她能引用禅宗的“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来说明心境,讲心境修养的问题时,她也讲“把恩恩怨怨看小了去,把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作为一个学者,我自己常会沉迷于纯学术研究,会掉书袋,比较学究。于丹能从生活中去阐发对庄子的理解。她讲的是自己的“心得”,所以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她持有如此强烈的反对态度。事实上,她对专业研究也很尊重。在某种程度上说,她也是在做一项传播经典的工作,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长期以来,经典都是校园知识贵族所享有的,但是现在如果能有更多人去接触,去理解,是很好的事情。像我们主要是在大学学术圈子里做一些研究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去普及传统文化,有人能做这项普及工作是很好的。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庄子,他们回答说是蔡志忠的漫画。我想将来很多学生则可能是通过于丹来认识孔子庄子,认识传统文化。(李勉采访整理)

我们需要更多的于丹

余敦康

  我认为于丹能一炮走红,不只是由于她个人的魅力,更主要是由于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经济起飞,人们产生了内在的文化需要,同时这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现代化的需要。其实不仅仅是于丹,之前易中天、阎崇年、王力群也一连串地红了,但他们的红和于丹不一样,易中天品三国有故事有情节,阎崇年讲的明清帝王大家都熟悉,受到喜爱有情可原。于丹讲的是一般人难得接触甚至提到就怕的古代经典《论语》、《庄子》,能把经典诠释得如此接近生活、吸引普通大众,很不简单。

  现在能形成这种以于丹为标志的文化现象,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文革中我们“批林批孔”,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要复辟反动的奴隶制度,庄子是悲观消极的代表,是在“为逝去了的天堂唱挽歌”。现在,于丹站出来为孔子和庄子正名,让2500年前的古代先贤与现代人的心灵息息相通,让他们为现代人打开心灵的窗户,这是大好事,为什么孔子会生气,庄子会着急呢?于丹正是恢复他们名誉、在现代人心中埋下经典种子的大功臣。我相信孔子、庄子看到自己的思想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助推力,应该非常高兴才对。

  1949年毛泽东就提出,随着中国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的高潮也必将到来。我们盼了50年,现在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终于到来了,于丹可以说是适逢其时,她能一炮打红,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欢呼。孔子生气吗?庄子着急吗?我看他们一点都不生气,还高兴得很!你把我那些寓言、故事,都讲活了,你于丹真是好啊!

  于丹根据自己的体验,结合现代人的需要,用古人的思想来解决现代人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心灵问题,这正是她的聪明之处。这两本书我都看了,其中提到的问题例如讲怎样建立自己的理想、营造成功的人生,怎样在现代社会中过上心灵期待的美好生活,怎样超越,怎样看破生死,怎样摆脱名利的枷锁,这不都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吗?把孔子、庄子的思想为我们所用,相信中国社会可以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现在有人这样那样地要求于丹,说这个字讲错了,那个事讲得不对,甚至出了一本《解毒于丹》,这是什么心态嘛!我研究了半天,于丹的书没毒啊,错倒是有,有个别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她本身的定位就不是学术研究,而是针对大众讲自己阅读经典的心得体会。别说于丹并没有误读经典,历代很有名的大学者也有过误读,只要主旨是好的就可以。其实传统和现代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形式会变但精神不会变。于丹没有对经典进行“书呆子”式的考证,而是把经典中所倡导的精神与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对经典“敬而近之”,把孔子、庄子讲成是普通人,我很赞成。

  应该说于丹给我们树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这对我们学院派也很有启发。我把《周易》当做一个纯粹的学术课题研究了几十年,大部分成果只能在小范围里传播,像坐在金字塔尖上,与社会大众几乎没有联系,其实研究国学不应该总停留在学院派的圈子里,就传统搞传统,而应该适合现代人的需要。

  现在我们都应该觉得欢欣鼓舞,居然从来不读《论语》和《庄子》的普通大众,能对它们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在我看来,“于丹现象”正是中华文化即将起飞、文化建设高潮即将到来的标志性事件。真正的文化建设高潮应该是全民性的运动,不是几个学者在那里埋头苦读。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于丹。(焦雯采访整理)

学术源和知识源

曹先擢

  于丹的《〈论语〉心得》,很多人说好,我也持这种态度。但是也有提出质疑的。对这种情况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析。

  我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学术源和知识源的不同和二者的联系。历史上的典籍,在古代它们是知识源,而在今天它们不再是知识源而成为学术源了。学术源可以转化为知识源。这种转化有各种途径,可以通过社会来转化,像《论语》,由它那里流传下来的成语少说有50多条,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不作、君子坦荡荡、不耻下问、德不孤必有邻、不迁怒不贰过、文质彬彬、后生可畏、升堂入室、成人之美、欲速不达等等。冯友兰说:“《论语》简短词句,充满提示箴言”,“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这说明研究者完全可以有发挥的余地。由研究者用心得体会来介绍给大众,也是一个途径,不可或缺。于丹就是这样做的。她的成功有主客观的条件。客观上,现在竞争激烈,人们渴望文化的道德的滋养,而于丹借孔子的祥云,进行了一次人工降水作业,“润物且有声”,社会效果很好。质疑者的理由我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例如我在网上看到,于丹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这种错误以前叫“硬伤”,这点我同意质疑者的批评。今年5月9日《光明日报》12版有一篇关于于丹的报道,说“在舆论的质疑中,有一个方向集中在她对孔子缺乏足够的敬畏,于丹说其实自己的态度是‘敬而不畏’”,“我(于丹)当然敬重孔子,但是我不惧怕他”。于丹似乎没有注意到,在古汉语里,“畏”本身含有“敬”的意思,别人说“敬畏”并非在“敬”外,还有什么“惧怕”的意思。“后生可畏”,就是年轻人可敬、可爱,断非可怕。研究《论语》,在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上,是不能含糊的。我不同意有些质疑者认为于丹的个人发挥太多。对孔子的评价、研究,每个时代都会根据那个时代的要求而有所发挥。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司马迁值汉武帝崇儒之世,推(孔子)为前代之圣师”,而东汉“(班)固乃引为本朝之良弼焉”。杨伯峻《论语译注》“导言”说:“论语没有一个‘理’字,而朱熹的集注处处都是‘天理’、‘理’诸字;孔子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的重要意义,才有‘先富后教’的主张;可是朱熹到处是斥责人欲的词句”。我认为于丹的心得体会写得相当好,情文并茂,立论和取材很讲究。她讲“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是人们经常遇到的而容易糊涂、闹不明白的。大家那么踊跃地去买她的书,是对她的最好的评价。

  我完全不赞成让青少年去读经,把本属于学术源的看成知识源了。但是我们的青年学生应该读一些古典的原著,直接去接触华夏优秀的文化遗产。那种收获是不可以用读别人的心得体会而替代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3: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台:于丹安意如解读古典文学的是与非

来源:人民网 读书频道 2007-04-25            

  最近一年,于丹和安意如在同一时间段扮演了相似的古文化的解读者的角色,而她们不同的学术背景以及生活经历又使她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于丹的朴实淳厚和安意如的清新淡雅都深深地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以及读者。与此同时,关于她们的比较、议论以及批评的声音都源源不断。文化频道特在此开辟专区,让网友辩论“于丹安意如解读古典文学的是与非”。欢迎发表看法。

  当事人:作家安意如为于丹鸣不平

  安意如在博客上发表了《正见》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同为古典文化解读者于丹的理解和支持。同为古典文化的解读和传承者,安意如这么写到自己对于丹式解读的赞同:“所有的至理名言都是简单的,出乎你意料的简单。所以她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文字浅显,却是娓娓道来一些被人遗忘的小故事,再徐徐说出一番道理。就是钱钟书先生笑言,佛家道理精深,文辞鄙陋。。。虽然于丹所说的典籍我都读过,仍是希翼看见另一种诠释的见解。她的书给最深的感受就是贴近生活,几乎无一处不是故事,这以事喻理的特质倒是深受《论语》《庄子》影响,与圣贤育人之道相通。”

  正方观点摘录:

  网友:于丹与安意如:淳厚与清纯


  这个冬天, 真是寒冷。 一个人的夜里,有两本书在我枕畔成了温暖我心头的火焰。安意如——一个让人觉得古典又舒服的名字,是一个认识不久的书迷也是朋友让我认识了她。于丹——被称为2006年的文学超女,带给多少人心灵的快乐。她们一个清纯,一个淳厚,一个诗意,一个朴实,在这冬日里,寒夜把盏,梅淡茶香,静听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人也开始变得自在和轻盈,哪里还知白日喧嚣与烦扰。
   
  如果说于丹是淳厚的,安意如便是清纯的,她们两人为初现的复古潮注入了新的活力。读她们的文字,象是在和一个知心朋友说话,宁静、舒适、温婉,如于丹所言,那是心灵所需的快乐生活,特别是在我这个略显浮躁而又有些不安的年龄。她们如同冬日里一杯暖暖的花草茶,让我从唇齿到感官的每个细胞,都浸润了这个季节所没有的芬芳与余温,最终带着甜美的梦酣酣地睡去。

  杨澜(来源:《新闻晚报》):安意如、于丹、易中天都欣赏

  杨澜的:“最近因为邀请安意如做客《天下女人》,而读了她很多书。网络上对她的评价颇有争议,一个脑瘫的人,靠自己卖书自助旅游,读了她的书以后我对她是很欣赏的,读她的古诗词还是很享受的,我虽然不是很懂,但还是认为她写得很美。”
   
  杨澜坦言自己也看一些畅销书,“于丹写《论语》、《庄子》心得,我后来都进行了阅读,我和她比较熟,我觉得都写得挺好,像于丹、易中天、安意如,都以个人的经历在做一个翻译者的工作,怎么样把古人的思想和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一个真实的联系,带来联想,我觉得都挺好的。也会看一些政治、历史方面的书,这些都是我挺喜欢的。”

  反方观点摘录:

  中大博士生:媒体应有良知不该炒作于丹、安意如


  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糟改崑曲时,人们不知已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阉割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

  《解“毒”于丹》:她们在创造文学的“麦当劳世界”

  文学的情况也是如此,“在贵族制度下,读者吹毛求疵,人数不多;而在民主制度下,却不难迎合读者的心意,读者的人数众多。因此,在贵族制度的国家,文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可能使文人得到很高的荣誉,但绝不会使他们赚取大量的金钱;而在民主制度的国家,一个作家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和小小的名气。”?   

  可惜,任何虚假的荣誉,在时间激流的冲刷之下,都不能不褪去其镀在表面的浮华。安意如很快就被揪出是抄袭;而于丹在文史积累上的不足、对文化经典义谛的任意曲解,也令所有读过原著的人大摇其头。本书收录了我的师弟、师妹们给《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二书挑错的文章。然而,与网友们挑错的文章不同的是,对于孔子和庄子的微言大义,本书倒颇作了一点发挥。读过原著的朋友,不妨看一看,本书的解释,是否有曲解甚至硬伤之处,我们对于一切基于学术的批评都将从善如流;而不曾读过原著的朋友,也不妨了解一下,在于丹的“心得”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天空。?

  中立派观点:

  《中华读书报》:解读图书市场风向标


  图书市场近几年来经历过励志、青春文学等不同的热潮,现在又有“复古”的潮流,比如兴起解读古典诗词的热潮,并不是偶然现象。“五四”以来有反传统的倾向,但还是继承传统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没有被破坏。尤其是当下,社会越浮躁,读者越是需要追求内心的平衡,越需要回归传统。这种潜流最初是隐约的,需要借助物或产品的契机才能进入流行阅读趋势。从刘心武的揭密红楼开始,易中天、于丹,以及安意如的解读诗词,这种复古和回归传统是自下而上的,应该能够更持久。杨文轩表示,现在弘文馆仍然在开发传统经典的解读,比如他们将出台湾作家朴月的《西风独自凉》,未必都是诗词,也包括以新的视野去评析经典的作品;更不完全是来自网络。在安意如之后,他本人也在网络上搜索,却没有发现好的写手。这类作品需鉴赏、需积累,没有足够的储备不会出现优秀的作品,所以相对来说,不会像青春小说一类作品发展那么快。

  《民主与法制时报》:个性品读挑战传统经典

  易中天之后,品读历史者明显增多,个性品读者更是成为焦点。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又以标新立异的观点大谈《论语》,而由其讲稿结集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起印60万册,自签售会后的一个月内,销量突破100万册。而80后女孩安意如剑走偏锋式的古诗词解读,显然也创造出现代人鉴赏古典诗词的另一角度,其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畅销证实了“品读”这一契合大众需求模式的成功。
   
  易中天、于丹、安意如们的个性品读,显然比原汁原味的传统经典更令大众神往。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3: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的去政治化——《于丹<论语>心得》简评

作者:贝淡宁 来源:读书    2007-08-10  

于丹的《<论语>心得》已经成为出版界轰动一时的事件。从最新的统计来看,该书在中国的销售量已经突破四百万本。世界其他地方也关注这个现象,主要的报刊媒体开始谈论于丹现象,诸如“孔子回来了”之类标题非常典型。在此之前在中国出版的书引起如此关注的可能是毛泽东的“红宝书”吧。如果说毛的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过分的政治化,那么,于丹的书的问题则正好相反。

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为什么于丹的书这么受欢迎?实际上这本书很薄,其中大量引用《论语》原文,接着是现代汉语译文,这类工作以前做过很多次了。于丹的著作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于丹的书开始于她在中央电视台的讲座。她在黄金时间向亿万观众讲解《论语》。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得到官方媒体支持的。但是这不能作为主要原因。在很多情况下,听教授阐述理论或者经典哲学著作是非常乏味的,人们不会期待听众有这么热烈的反应。

所以,于丹走红的重要原因在于于丹本人。她显然非常聪明,从我个人来说,我当然佩服她对汉语经典的娴熟,好像已经将经典烂熟于心了。她的女性角色也是重要因素。男尊女卑似乎是儒家理论与实践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人们甚至可以说“父权制”是儒家学说的致命弱点。但是反驳儒教将父权制合法化的观点的最好理由或许是让一位典雅的女性知识分子显示她在认真研究儒教,于丹正好充当了这个角色。当然,这仍然无法解释她为什么受到那些不关心理论问题的普通民众的欢迎。我猜测她的性格魅力在起作用。她表现出迷人的魅力和道德热忱,也就是古代的儒家所谓的“德”或者“道德力量”。对于西方观察家来说,最接近的情况就是宗教狂热者充满激情和使命感来阐述圣经对当代人生活的意义。当然,于丹和他们有很大的不同。不像煽动性的狂热分子,她没有用永久毁灭的威胁恐吓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她兼收并蓄、旁征博引,显示了开放的心态,这是宗教宣传家很少具备的素质。她在书中广泛涉猎了其他宗教和哲学家如道教·、基督教、黑格尔等内容。在美国背景下,就好像美国布道家葛理翰牧师(Billy Graham)在做弥撒的时候引用佛教、伊斯兰教、儒教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于丹并没有把儒教作为宗教来辩护。她逃避了形而上学观点,也没有明确反对儒教作为伦理和政治哲学与其他宗教基础和睦相处的可能性。这是我觉得儒教吸引人的地方(这和把儒教看做需要形而上学基础来和佛教、基督教抗衡的观点正好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让于丹更强大些吧。

于丹的书出版也恰逢其时。我们知道,中国是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国,随着经济的复兴,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应运而生。如果考虑到受儒教影响的东亚国家在经济上的成功,儒教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韦伯式观点越来越受到广泛的怀疑。与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不同,儒教从来没有发起反对现代化的大规模行动。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现在轮到中国肯定自己的文化遗产了。于丹的书正好做了这个工作,让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感到自豪,同时显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要求是和谐一致的。

但是现代性也有不好的一面。随着经济上的进步,人们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一个曾在监狱中待过的朋友说连监狱的管教干部都梦想着开公司,赚大钱。我的朋友为这些管教感到遗憾,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肯定是要失望的。在城市,人们发现找到好工作越来越难,即使你从名牌大学毕业。对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竞争肯定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期待和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减少期待,这正是于丹提出的忠告:不要过分担心你的汽车、房子和职业,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最重要的是你的内心。只要你有信心和自我价值的强烈认识,你就会感到幸福。你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世界。

但是它并没有到此为止。现代性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人们越来越原子化,越来越讲究个性,而社会责任感和关心别人的愿望在减弱。但是至少在中国,多数人并不想被人看做只关心自己。只关注个人生活美好显得太自我为中心了。我们要想真正自我感觉良好,也需要对别人好。这里,于丹也提供了让人感到舒坦的观点。而且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多大的努力。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关注于我们自身的幸福。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别人也能从中获益,整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所以在我看来,于丹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信息的内容。她诊断出现代中国的抑郁不适,告诉人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容易的方式,只是需要一点内省。她还激起人们成为好人的欲望,如果我幸福,别人也会幸福的。

歪曲《论语》?

于丹的书成为一些儒学专家猛烈批评的靶子。我的学术界同行对她的著作不屑一顾。主要的指控是她把《论语》简单化了。比如在谈论语言和行动的关系时,于丹的结论是“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63.4)。论语中有些语句或许有这样的解释,比如“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但是显然肯定不是每包话都先由行动开道。如果那样的话,就无法向别人讲述未来的行动计划了。

我们也不应该太学究气。于丹的听众是大众,不是专家,我们没有理由要求细致人微的、有分寸的解释,独到的学术成果,或者对评论传统的深刻认识。专家和普及者三间是有分工的,这种分工对双方都有利。普及者可以从专家的见解中学习或者结合专家的观点,专家也可以从向当代世界展示经典价值的尝试中学习一些东西。我们这些讲授和研究经典的人应该感激于丹的贡献。她显示我们的工作能够而且应该对学术圈外的人提供帮助。这样一来,质疑我们工作的价值就更加困难了。

对于丹更严重的指控是说她歪曲《论语》。如果她误读或者误译了《论语》,我们就需要担心了。这意味着她在利用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的权威地位传播自己的思想。如果是有意这么做的,我们要质疑她的学术品格,如果不是有意的,我们要质疑她的学术水平。

但是就我所知,并不存在明显的误译,至多有些引起争议的诠释。比如于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66),但是她弱化了《论语》的精英主义思想。的确,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成为君子(“有教无类”,15.39)。但是相信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有点太牵强了。实际上,正好相反,他认为少数君子能够而且应该统治大众。孔子显然相信有些人比如宰予有无法克服的道德缺陷(5.10)。他还认为普通大众有思想上的局限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不是每个人的动机都一样,孔子说他只教导那些迫切愿意学习的人。于丹没有提到这些段落,或许是因为这样的观点不适合她心目中的读者。但是她或许已经大大歪曲了孔子最初的观点。

这有什么关系呢?孔子的时代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他的观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或许他根本没有想到大部分人都可以受到体面的教育、追求自己内心幸福的社会。因此于丹更加平等的思想或许更适合现代社会。但是如果真是如此,她应该更加明确地指出她是在改变孔子的思想(如果不是颠覆的话),而不是简单的阐释。

或许更严重的是,于丹的观点并不像乍一看那么吸引人。按她更加平等的思想,如果我们集中在自己的内心,培养内在的信心的话,都可以成为君子。但是如何做到这点呢?她呼吁我们不要把物质财富作为生活的目标,限制对这些东西的欲望。到现在为止,这个观点还没有多大争议。我想象不出有任何哲学家或者神学家会反对这些主张。但是,究竟该怎么办呢?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培养内在的幸福呢?任何企图寻找现实指导的人注定要失望。她的有些建议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她说拥有正确工作态度的人不应该做超过自己分内的工作(42),以及君子不应该集中所有精力在工作目标上(64),这两种态度共存于一身远非易事。除此之外,获得内心幸福的方法仍然是神秘不清的。于丹没有谈到比如祈祷和打坐等任何别的传统模式。而且,她弱化了儒教机制的重要性。显然对孔子来说,终身学习是自我修养提高的必要和重要手段。在书的最后一章,于丹深人地讨论了孔子自己人生阶段及成长过程的名言。她讨论了学习对孔子早年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把孔子付出的努力最小化了。对于孔子来说,学习是永不停息的知识积累过程。她为什么不提到这点呢?这里我再次猜想这个观点和她的人人平等可以不费力气获得启蒙的愿望是不相容的。在孔子看来,只有少数人有足够的动机和智慧投入到不断的学习中去。他的话现在看来仍然是真实的。毕竟,孔子自己也否认已经实现了成为君子的生活(7.33)。如果于丹清楚表达这个观点,将会失掉部分读者。但是她能提供什么作为替代呢?除了让人瞥一眼内心外,并没有提出提高自我修养的任何其他方法。

更让人吃惊的是,她弱化实践的重要性。在于丹看来,内在的生活是关键,适当的勇气可以克服缺乏专业技能的局限性,正如剑书术新手仅仅通过作茶师时掌握的心理素质可以打败武士(30.3)。但是儒教是以行动为基础的伦理学:人们通过参加不同的仪式来学习,学习如射箭和音乐等不同的技能,完成不同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实践中学习的一个关键就是孝,对父母长辈的关照。正如孔子所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人(仁)之本与”(1.2)。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实践孝道,他就不可能成为道德完美的人。这样的话,就排除了许多人:在当今中国,往往是上年纪的父母关照孙子孙女而不是成年的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至少在父母非常老迈之前。这里,如果于丹明确表达孔子孝道的观点将再次失掉许多的读者。可她提出的替代方法是什么呢?拥有正确的内心是不错,可我们如何做到呢?

于丹提出的相对比较具体的建议似乎与孔子的观点不一致。比如,她讲了一个故事,隐含的寓意是我们应该帮助离我们最近的人,我们应该毫不耽搁马上就做(17)。但是这更接近基督教的思想,撒玛利亚人帮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孔子看来,我们做什么取决于我们占据的角色以及与我们交往的人。我对父亲比对陌生人有更多的义务(13.18)。我们应该反思这样不同的义务,而不是不顾后果地投入行动。于丹的说法也与孔子为别人树立典范的个人性格不一致。比如她引用孔子的学生子游劝说我们应该避免与人太过亲密,包括我们的朋友。但是子游不惜牺牲人间温暖也要强调礼仪的观点是很有名的,这未必是孔子的主张。孔子自己即使不是充满激情,至少是感情深厚的。他听到优美的旋律就忍不住唱起来(7.32),也为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去世而伤心难过(11.10)。对于受儒家思想熏陶以讲义气而自豪的山东人,这有什么奇怪呢?于丹不必重视过分亲密的社会交往的观点可能更多来自庄子,庄子似乎对自己妻子的去世非常冷漠。按照庄子的观点,最好“随遇而安”,用冷静和稳定的方式屈服于命运而不是释放过度的感情。的确,于丹确实在书中几次明确提到庄子,所以她并没有掩盖其对《论语》的解释带有道家的色彩。在现代社会提倡道家的应对方式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人有各种各样,背景和性格都不同,喜好自然不同。有些人从与众人畅饮高歌中得到极大的快乐,也有人从自我牺牲中,从朋友没有任何折扣的忠诚中得到这种快乐,即使这样的行为可能不完全是理性的。其他人可能更倾向于于丹提倡的淡漠的、疏远的自我认识。这也无妨。但是,于丹著作的最大问题是受道教思想驱使而努力把儒教思想去政治化。

《论语》的去政治化

孔子是激进的社会批评家。他对当时统治者的评价很低,从一个国家辗转到另一个国家,希望找到愿意接受他治国思想的明君。值得注意的是他提供的是政治批评:孔子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个人品格,而是鼓励那些拥有统治权威的人采用胜任和仁的方式管理国家。我们知道,孔子没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被迫以教书为生。但是孔子不仅仅限于教书,他仍继续批评政治当局,指出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用仁政的观点奠定未来政治改革者诞生的基础。

当然,儒教一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就变得保守了。但是孔子思想蕴含的批评精神不是肤浅皮毛的,勇敢的儒家思想家如黄宗羲就是对政治现状的激烈批评家,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于十八世纪的儒家思想家章学诚来说,儒家思想家不管具体情况如何,都应该永远是社会批评家:他认为历史作为永不停息的时代变迁在不断重演,不同的思想倾向被过分强化,追求道德完美的个人的任务就是抗拒主导性时尚的过分泛滥,以便保持平衡。遗憾的是,于丹没有讨论这样的观点。她的书的突出特征就是将《论语》去政治化。

当于丹讨论政治篇章时,其中的政治内容被省略了。比如在子贡问政的著名段落中,孔子回答说政府应该获得足够的武器和粮食来防御,老百姓应该对统治者有信心(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接着孔子被问到要把这些按重要性排顺序,他说充足的武器在最后,人民的信心最重要。于丹把这个段落解释为国家应该关注人们的幸福而不是GDP的规模(10)。但是我们怎么判断人们是否幸福,是否对政府有信心呢?于丹暗示它是个人内心的感受,而不是政府为人民做的任何事情。为了说明她的观点,她指出颜回在贫穷环境中也很幸福的例子(11)。但是颜回是个非常糟糕的例子。一方面,他没有把幸福作为追求目标,他追求的是道,要成为好人,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个信念和承诺给予他力量,生活在贫困中同时不沮丧、不失去道德追求。但是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英雄主义。孔子不认为普通大众能够在没有充分资源的情况下获得幸福,或者按道德行动。他说政府的首要责任是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需要,只有在满足基本需求后才去教育他们(13.9)。所以获得人们信心的关键条件是为他们提供基本生存需要。一旦信任存在,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战争)剥夺他们的食物才是合理的或者可行的。

当然,我不想做出不公平的评价。于丹很可能同意政府有义务确保人们获得基本的生活需要。她所批评的只是对GNP增长的盲目崇拜,表示除了金钱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对人们幸福很重要。但是本篇在探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她能够而且应该更多谈论政府该如何赢得人们的信任。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状况开始恶化的时候。这里于丹本来应该提到孔子强调激励大众道德正直的领袖的重要性(比如12.19),或许还可以添加一点对于当今中国官员腐败猖獗现象的批评,或者她还可以建议采取比如考试或者民主选举等其他获得政治合法性的手段。但是,她没有这样做。结果,付出的代价是她背叛了孔子自己的政治理想。

她在其他一些篇章也隐去了批评性内涵。于丹提到君子应该关心更大的善,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家庭或者亲友的善。这当然很好。但是她接着说这个观点变成了儒家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7)。当然,这句话连每个中学生都知道开头的“天下”和“国家”几乎是可以互换的。不管用哪个词,都表示普通人应该关心国家,为它的富强做贡献。但是于丹没有提到这句话来自十七世纪儒家社会批评家顾炎武,他的思想中有更多叛逆的思想。顾炎武明确区分了国家的灭亡和天下的灭亡,指出普通人的义务是针对天下的,而维护国家或者朝代的长久的责任是统治者和官员关心的问题。

于丹讨论了“和而不同”这句名言,强调在人际交往关系中宽容和尊重差异的重要性。这固然不错。但是于丹把这个思想琐碎化了,当她说作为晚宴的好主人意味着照顾到每个客人,而不只是熟悉的一帮朋友。其实,“和而不同”是有政治含义的。“和”与“同”的对比来自《左传》,很明显指的是统治者应该在谋士中广泛吸纳不同政治观点。当代社会批评家拿这个说法敦促政府宽容不同意见,而不是向全体民众强行灌输单一的国家意识形态。当然,于丹没有讨论这样的观点。

或许于丹这么做并非仅仅因为政治上的谨慎。我猜想她对道教的热爱可能也扭曲了她对《论语》的阐释。在《论语》中有一个看似困惑的篇章,也许是整本书中最长的一篇,或许有“没有政治性”(或者反政治性)的解释。于丹花费了几页的篇幅谈论这一篇,全文引用和翻译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坐在一起,问他们各自的理想。第一个学生子路说他想管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他将打败外国军队,战胜国内灾荒,三年之内让民众有勇气。孔子撇嘴笑笑表示怀疑。冉有谦虚些,说要治理小国,让民众富足,至于修明礼乐就要等待贤德君子了。公西华说得更谦虚,他仅能够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看来让人困惑的地方是曾皙的回答,以及孔子对他的回答做出的反应。曾皙说他要和朋友一起洗澡后,一边唱歌吟诗,一边往家回。孔子的反应是赞许性的回答:“吾与点也。”正如人们可能期待的,于丹认为这篇意味着自己的态度比对政治的承诺更重要。她求助于朱熹的权威(在书中唯一一次求助他的权威)说曾皙的理想似乎渺小,但是实际上比别人的更优越,是因为曾皙的目标是培养内在的态度和自我陶冶,而不是具体的计划。后来,她再次讨论曾皙的理想,使用道家的语言指出欣赏大自然的重要性(93)。还提到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解释孔子对曾皙理想的欣赏(99)。

但是如果该篇仅仅是关于追求个人幸福,或者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那是非常奇怪的。这样的观点与书中强调社会关系和政治承诺的重要性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在笔者看来,该篇是关于政治承诺的,但是孔子的强调政治承诺的手段不单单是管理国家。考虑一下该篇的末尾,孔子和曾皙对话时解释他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反应。孔子说,他们仍然在思考社会和政治承诺的重要形式,即使他们没有谈及国家权力之类的重量级字眼(于丹没有认识到末尾的讨论的重要,如果她的解释正确,本篇应该在曾皙的理想那里结束才对,没有必要再写下去了)。那么曾皙的理想又如何呢?如果放在《论语》的其他篇章的背景下意思就清楚了。孔子指出与关系密切的人的非正式社会交往以及对歌吟唱的重要性,这是支持社会和谐的信任纽带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曾皙描述与朋友一起吟诗唱乐有助于形成社会信任也即“社会资本”(借用当代社会科学的用语)。孔子赞同这种活动是因为它是在道德上可行的更高层次的政治活动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子路认为仅仅通过个人性格和正确政策来做出改变就能管理国家,但是他忽略了能够让那些政策有效实施的社会信任的必要性,难怪孔子最不赞成他的理想。如果我们用这样的解释来分析曾皙的理想(以及孔子对这个理想的反应),整篇文章的意义就更加明确了:政治承诺大到体现在管理国家的理念,小到与亲密朋友间的非正式交往的准则,而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更重要。  

当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阐释进行争论,这正是学术界的任务。但是有必要关心一下于丹努力把《论语》去政治化的政治原因。她的阐释并非像表面上那样与政治毫无干系。通过告诉人们他们不应该抱怨太多,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关注内心幸福,弱化社会和政治承诺的重要性,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于丹实际上转移了造成人们痛苦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以及导致人们生活巨大改善所需要的种种集体的解决办法。比如,如果我缺乏工作机会,我应该反思自己的失败而不是思考社会和经济结构及财产所有权模式。实际上,她倡导安于现状,其观点是保守的,支持保持现状的。孔子的在天之灵一定十分不安。
发表于 2007-9-3 09: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觉得于丹很棒,
她可谓在文化界掀起了一种"于丹效应",已足矣.

何谓"于丹效应"?
偶的歪解是
好多年了,人们不曾读书,
好多年了,人们不去读古书,
好多年了,人们不去读古而有智慧的书.
于丹来了,
她讲了她读那些古而有智慧的书的心得,
一已之得而已,
现在却掀起了一股重读经典的热潮.
还长了许多人的志气,
"读书干嘛要觉得书太古奥读不懂啊,"
只要能读得像于丹这样有心得就行了.
多好的效应啊,
多好的读书氛围啊,
中国就快百年不遇这样的事了,
那些什么博士批判个啥劲啊.

不过也不能过于批评这些博士们了----他们也是大大有功劳滴
他们的口诛笔伐倒是成了<于丹<论语>心得>的一副促销良方,
值得肯定值得肯定.



明年北京奥运不是讲要"人文奥运"吗,
不是说要借奥运东风提高全民素质吗,
多读读论语等圣贤书,
绝对好处多多.

偶觉得孔庆东的看法很值得提倡,于丹这样的人其实是"太----少----了".

[ 本帖最后由 深涧聆鼓 于 2007-9-3 09:5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6:06 , Processed in 0.0688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