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35|回复: 0

“没有林海音,台湾文学发展会慢1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7 13: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弘  来源:新京报  2006-12-15 http://www.cul-studies.com

林海音之子夏祖焯接受本报专访,回忆台湾文坛保姆旧事


在夏祖焯的记忆中,林海音对他的主要影响主要在于为人处事的身教方面,而不是他的作品
  
今年12月1日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去世五周年的日子,此前,林海音之子夏祖焯应北京大学中文系之邀在北大做了演讲。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也正在被改编成一部动画电影。本报记者专访了夏祖焯,在北京之行的间隙,夏先生追忆了自己眼中的母亲。
  ■人物名片

以《城南旧事》享誉文坛的林海音,被认为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又被称为“台湾文学保姆”。
  
         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1918年出生,2001年去世。
  著有长篇小说《晓云》、《春风》,中篇小说《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林海音从1953年起任台湾《联合报》副刊编辑,在10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
  夏祖焯林海音之子,现任教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及台北世新大学,教授近代欧美文学、近代日本文学、近代中文小说及散文、科技与人文、文学与电影等课程,为台湾惟一工程博士出任文学教授之职。
  
        在台湾文学界,“她没有小圈圈”


  1949年,31岁的林海音与丈夫、孩子一起到了台湾,夏祖焯当时才7岁。当时,他已经在中南海旁边的一所小学念到了二年级。林海音到台湾后,四年间写了近400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1953年年底,她受聘主编《联合报》副刊,在这里任职的10年里,她造就了大量作家。
  “我母亲对政治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把《联合报》副刊尽量往文学的道路上推。所以台湾的一些作家就讲,如果没有林海音的话,台湾的文学发展会慢10年。”夏祖焯说,“母亲是一个领袖人物、冒险家和企业家,有胆有识,敢作敢为,文人经常做不到这一点,她的女性特征远不如她的男性特征。”
  在儿子的心目中,母亲不势利眼,而且很有同情心,对于地位比较低的作家特别照顾。比如,黄春明、王拓、七等生、张系国、钟理和、钟肇正等等。比如黄春明1962年的处女作,就是经过林海音肯定后刊登出来的。还有一些写作者很穷,林海音会尽量协助他们。有一些作家,因为从小受到的是日文教育,写作时要从日语转化为汉语,林海音都会费大力气帮他们修改,比如钟肇正、吴浊流等。就那时的情况来说,有一篇稿子刊登在《联合报》副刊,稿费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有一些报刊编辑就会徇私,用一些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的稿子,不认识的就不管。但是,林海音不是这样,她没有小圈圈。

  “她相信我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在夏祖焯的记忆中,虽然母亲林海音和父亲何凡(夏承楹)都是文人,但是他们从来不给子女制定什么计划或者有意识给予引导。夏祖焯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建议他学工科。而林海音对于孩子的志向基本不管,需要钱她就给,“她相信我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1965年,夏祖焯去美国念工科的研究生。临行前,林海音对夏祖焯嘱咐的是,假如你能够毕业,赶快买一部旧车,能够到美国各地去看一看。
  这样的叮嘱与一般父母所关心的孩子的学位、前途等大为不同。“母亲对我的主要影响在于为人处世的身教方面,绝对不是她的作品。”夏祖焯说,“她对于困难作家的帮助,一直让我铭记并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夏祖焯1967年硕士毕业后找到了待遇丰厚的工作,当年就贷款买了一部不错的新车。但是,夏祖焯并没有开着到美国各地去看一看,因为他从事的土木工程工作经常使他有机会到美国各地去。林海音有一次去美国看夏祖焯,夏祖焯对她说,拿到博士学位,就回内地,为祖国效劳。听到这样的话,林海音依然没有干涉儿子的选择,“她相信我能够自己做判断,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城南旧事》:台湾拍不过内地


  夏祖焯听好几个人讲过一件小事。有一个作家死了,太太带着孩子,生活很困苦。林海音大热天带着五万块钱找到了作家的住地,因为这里的房子比较相似,她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家,就在屋外叫着那个作家的名字。朱天心、朱天文姐妹听到了,就跑出一个人来说,是林阿姨吗,就带她到那个作家家里去。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林海音家里一直是高朋满座,会聚了台湾老中青三代作家与诗人,以及来自海外的客人。林海音喜欢探讨文学创作,谈著作的出版、谈生活。
  而她的丈夫何凡则喜欢谈社会、谈观念、谈世界大事。
  1985年,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主演。这部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贝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夏祖焯请一个比自己低三届的中学同学到内地,专门制作了一份录影带。林海音到美国去的时候看了,她认为电影拍得很好,对于原著很忠实。
  这部电影获奖以后,台湾有人较劲,准备斥巨资拍《城南旧事》,与内地拍摄的版本拼一下,一个姓蔡的导演准备找林青霞来演秀姑。林海音说,你们不要拍,你们拍不过人家。1990年,夏祖焯陪着母亲到上海电影制片厂见到了吴贻弓。
  两人谈了很多其他的话题,没有说到电影。这次,林海音还特地与英子的扮演者沈洁见面,两人十分亲热。
  沈洁留学日本后,林海音还在日本与她见过面。及至2001年林海音弥留之际,沈洁还专门从上海赶到台北探望。沈洁觉得,已经没有语言和认知的林海音认出了她。
  1992年,夏祖焯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夏猎》出版,1994年获得了台湾的“国家文艺奖”,获得了60万台币的奖金。夏祖焯称,自己写作的路径与母亲完全不一样,母亲看过他写的作品,认为很好,但没有提出任何修改意见。“但是,我得奖后,母亲还是很高兴。”采写:本报记者张弘

[ 本帖最后由 monkey-EB 于 2007-5-17 13:2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23:03 , Processed in 0.0676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