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sisins.zju.edu.cn/iol/donhe/contrabiblio.htm
2000年以前国内英汉语法对比研究主要论文和论著
希望对从事英汉语法对比研究的同仁们有所帮助。有兴趣的话请看看我们的著作。
许高渝、张建理等著,2006.《二十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704017901
2000年以后的将陆续补齐
白红爱,1997,英汉动词“体”的表现形式及语义对比,《延边大学学报》第3期。 毕继万,1993,关于汉英句子结构差异,《外语教学》第1期。 陈 刚,1980,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第2期。 陈 平,1991,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 陈国华,1988,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陈世伊(执笔),1993,汉英否定句的比较,《汉英对比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四维,1984,英汉构词法比较,《长春师院学报》(哲社)第2期。 陈文伯,1978,英汉否定表达法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陈祥民,1988,汉英量词与英语表量词对比中的一个反常现象,《松辽学刊》 陈治安 ,1990,英汉复合词比较,《西南师大学报》第4期。 陈治安 ,1991,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1期。 程相文,1998,汉英造句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学习》第5期。 丁任,1993,谈谈汉英主语的差别,《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3期。 范剑华,1994,英语和汉语被动式之比较, 《华东师大学报》第3期。 付鸿军,1997,英汉被动词及其民族性,《嘉应大学学报》第1期。 甘玉龙,1992,试谈汉英语法之异同,《文科季刊》第4期。 高 伟,1986,汉英存在句,《华中师大研究生学报》第3期。 高 远,1996,英汉对比分析评述,《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高登亮等,1992,汉语对学习英语的干扰:谈英语动词的时和体,《延安大学学报》第2期。 高恭亿,1986,关于汉语和英语的结果补语,《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 高一虹, 1995,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筷子与刀叉,《现代外语》第4期。 葛维雷,1990,浅析汉英句子主语的差别,《山东外语教学》第1期。 葛校琴,1991,我对英汉句群的一些见解,《外语研究》第4期。 古今明,1985,英汉语中被动句的对比与翻译,《南外学报》第1期。 古今明,1994,漫谈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顾 阳,1997,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现代外语》第3期。 郭杰克等,1984,评"汉英比较语法",《现代外语》第2期。 郭熙煌,1996,支约论中英汉空范畴现象之比较,《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 郝世奇,1991,浅谈英汉否定词的比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郝世奇,1992,否定语素及否定词的比较,《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第4期。 郝雁南,1993,汉语量词在英语中的表达 ,《宁德师专学报》第1期。 何方明,1982,对"英汉语序的比较研究"的看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何慎怡,1992,汉语兼语式与英语复合宾语句比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何慎怡,汉英双宾语句比较,《古汉语研究》(增)。 何兖,1996,英汉语复合词构成之比较,《吴中学刊》第4期。 贺季萱、姚乃强,1983-1984,汉英动词漫谈(一)、(二)、(三),《教学研究》第1,3-4期 胡建华,1995,空指代的控制与"自己"的释义--论英汉语中间的一些参数差异,《现代外语》第4期。 胡建华,1997,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外国语》第5期。 胡明扬,1995,汉语和英语的完成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胡壮麟,1994,英汉疑问语气系统的多层次和多元功能解释,《外国语》第1期。 黄 溥,1983,英汉被动句和英语的Passivals,《现代外语》第2期。 黄懋颐,1984,英汉表量结构对比初探,《对外汉语教学》第4期。 黄昆海,1995,试谈英语的“物称”和汉语的“人称”, 《福建外语》第1、2期 黄美玉,1997,英汉复句的共同点和异质特征,《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1期。 黄滕火,1985,汉英语序比较,《集美师专学报》第4期。 纪满馨,1986,英语情态助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的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贾德江,1994,英汉数词习语的理解与翻译,《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贾德霖,1990,思维模式与线性序列,《外国语》第5期。 贾发贵,1985,英汉否定句差异对照,《外语教学》第1期。 贾仁园,1988,谈英汉动词的差异性,《萍乡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第4期。 江康撷、肖研,1981,英汉语序的比较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蒋炳炎,1996,“不但……而且”与“not only…but also”对应研究,《衡阳师专学报》第5期。 蒋国辉,1993,"汉英句子扩展机制"管见,《现代外语》第1期。 金根生,1996,英汉词组移动限制中的异同,《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 金积令,1991,英汉语主题结构的对比研究,《外国语》第2期。 金积令,1992,英语self和汉语"自己"的用法异同,《现代外语》第2期。 金积令,1996,英汉语存在句对比研究,《外国语》第6期。 金积令,1998,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外国语》第3期。 金积令,1990,从移位规则看英、汉语结构上的差异,《教学研究》第2期 金立鑫,1990,英汉时地状语语序的一致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金立鑫,1994,句法结构的功能解释,《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金旭东,1992,汉语主题省略与英汉互译,《外国语》第6期。 居 红,1992,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康明强,1990,英汉状语对比四题,《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第2期。 康明强、黄惠聪,1988,英汉定语对比琐谈,(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第3期。 郎天万,1994,英汉语法异同及文化根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4期。 雷佳林,1994,试论英汉简单句中有标记主位的判断,《外语研究 》第4期 李 刚,1981,英汉被动句浅谈 《徐州师院学报》(哲社)第2期。 李 刚,1991,论英语词组移动限制条件在汉语中的适用度,《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李长杜,1997,汉英语序的重大差异及同传技巧,《中国翻译》第3期。 李定坤,1991,英、汉定语位置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第2期。 李国良,1997,浅谈英汉句型对比, 《宁波师院学报》第3期 李国强,1996,英汉句子前置话题的比较研究,《玉林师专学报》第2期。 李莉,钟岚,1995,英汉强调手段的比较,《吉林师院学报》第3期。 李黔萍,1997,英汉语被动句的限制条件,《外国语》第1期。 李荣宝,1995,英汉缩略语对比,《福建外语》第1-2期。 李淑静,1990,英汉疑问语气系统初探, 《北京大学学报》专刊。 李晓光,1991,汉英量词辖域的对比及其解释,《外语学刊》第2期。 李引、王桂芝,1996,英语被动句与强调的英汉比较 《外语学刊》第1期。 李志兴、楚至大,1991,汉英量词的比较与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1期。 李忠民,1988,英汉量词比较《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第2期。 连淑能,1983,略谈汉英语法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第3期。 连淑能,1985,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第2期。 连淑能,1992,论英汉句法的基本特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第3期。 连淑能, 1993, 英语的”物称”与汉语的“人称”,《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连淑能,1993,英语的"抽象"与汉语的"具体',《外语学刊》第3期。 廖稚章,1988,从汉英句型对比看自然语言的普遍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林书武,1983,英语的一种特殊条件句子与汉语的"越……越……"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林涛,1996,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比较,《广西大学学报》第5期。 林同济,1980,从汉语语序看长句翻译,《现代英语研究》第1期。 林玉明,1989,英语八种基本时态常见的汉语结构表现形式:兼谈初中英语时态教学,福建外语1-2期 凌如珊 ,1996,汉语量词与英语表量词的比较,《湖州师专学报》第3期。 刘 新,1983,任著《汉英比较语法》简评,《中国语文》第5期。 刘 迅、李定坤,1984,英汉被动句比较,《华中师院研究生学报》第3期。 刘法公、张从孝,1996,英汉并列词语顺序比较与原理,《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 刘福长,1992,英语和汉语中对待语言变化态度上的差异,《现代外语》第4期。 刘洪飞、张风, 1996,英汉词法比较举略, 《殷都学刊》第1期。 刘礼进,1997,英汉人称代词回指和预指比较研究,《外国语》第6期。 刘宓庆,1992,汉英句子扩展机制对比研究《现代外语》第2期。 刘宓庆,1993,思维方式、表现法和翻译问题。《现代外语》第1期。 刘宁生,1989,汉语英语对比三例,《中国语文天地》第2期。 刘青, 1996,浅谈汉语仿词与英语类比构词的异同,《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刘全福,1996,英汉叹词比较与翻译《外国语》第4期。 刘永兵、于元方,1992,英语复合宾语与汉语兼语式的对比分析,《松辽学刊》(社科)第2期。 刘宇红,1996,中英文语态差异探源,《湘潭大学学报》第4期。 卢 林,1978,汉语英语词序不同的表达《福建教育》第12期。 卢卫中,1992,英汉呼语探讨,《外语研究》第4期。 陆锦林,1979,汉英主谓被动关系句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陆锦林,1981,英汉名词转为动词的比较《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 吕叔湘,1977,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第2期。 吕天石,1985,替代与原词复现,《外国语》第4期。 吕志鲁,1988,英汉语法对比与英语教学,《成才》第4期。 罗其精,1989,英汉语拟声词的构成、功能及其翻译,《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第4期。 罗湘华,1984,浅谈英汉被动句 〈湘潭大学八三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选》。 马秉义,1995,英汉主语差异初探,《外国语》第5期。 马世沛,1984,浅谈英语及汉语介词之异同,《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第1期。 孟伟根、毛荣贵,1988,关于形合与意合,《绍兴师专学报》(社科)第3期。 牛保义,1991,英、汉语存在句初探,《外语学刊》第6期。 牛保义,1998,简论英汉语句子差异,《河南大学学报》第2期。 牛保义,1994,英汉主语对比,《外语教学》第2期。 牛保义,熊锟,1992,英汉双宾语句对比,《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牛保义、谢翠英,1994,英汉名词修饰语对比,《上海科技翻译》第4期。 潘文国,1996,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3期。 潘祥远,1989,英汉否定形式的对比,《雷州师专学报》(社科)第1期。 潘小洛,1993,汉英性、数比较,《汉英对比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彭开明,1995,英汉名词短语对比与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4期。 彭秋荣,1983,谈谈英汉字词对应,《益阳师专学报》(哲社)第2期。 彭在义,1988,英汉并列词组的词序与翻译,《大学英语》第3期。 齐鹏、王正华,1990,名词转化为动词的英汉比较,《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第3期。 钱 瑗,1983,A Comparison of som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外国语》第1期。 邱述德,1990,信息传输与英汉结构比较,《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 瞿宗德,1996,汉语主谓谓语句的英译,《外国语》第6期。 任丁,1990,汉英被动式比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期。 任学良,1981,英汉表量词和汉语量词的对应情况,《杭州师院学报》(社科)第2期。 尚敏锐,郁婷婷,1998,汉英语言补语之比较,《新疆大学学报》第2期。 邵 京,1988,语言差别与思维差异--汉英反事实假设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申娜娜,英语省略及其汉译,《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申雨平,1995,汉语存在句的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沈家煊,1984,英汉介词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沈家煊,1985,英汉空间概念的表达方法,《外国语文教学》第4期。 沈家煊,1985,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家煊,1996,英汉对比语法三题,《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石羽文,1984,英汉并列成分排列的异同,《科技英语学习》第2期。 司显柱,1996,英汉名转动词比较研究,《外国语》第3期。 宋志平,1997,英语语序选择的若干原则探析,《福建外语》第4期。 隋慧丽,潘晓慧,1995,英汉句法结构之比较,《北方论丛》第6期。 孙 玉,1996,英汉否定比较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外语语言文学专刊)。 孙祥民,1988,汉语量词与英语表量词对比中的一个反常现象,《松辽学刊》(社科)第4期。 谭寿恒,1987,现代汉英语词序初探,《佛山师专学报》(社科)第1期。 谭正平等,1987,现代英语与汉语词类活用的比较,《上饶师专学报》(哲社)第1期。 谭中行,1987,英汉动词现在完成体的异同探讨,《淮阴师专学报》(哲社)第3期。 谭中行,1988,英汉动词现在进行体比较,《淮阴师专学报》(哲社)第2期。 汤道淮,1995,汉英词缀构词的准对应关系,《山东外语教学》第3期。 万惠洲,1977,汉英动词的学习与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第2期。 万惠洲,1979,汉英后加法构词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决第1期。 万惠洲,1985,汉英构词法的比较与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万惠洲,1987,汉英简略法构词的比较,《世界汉语教学》试刊号第1期。 汪榕培,1990,数字式略语的汉英对比研究,《外国语》第3期。 汪有序,1989,中文词序,《中国语文》第4期。 王 衡,1989,汉英语法异同辨:与任学良同志商榷,《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王 还,1983,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中国语文》第6期。 王 还,1983,All与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 还,1984,汉语的状语与"得"后的补语和英语的状语,《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 还,1986,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 还,1992,漫谈汉语一些副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王葆仁,1992,英汉造词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 王德春,1998,评王寅《英汉语言区别特征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 王东风、章于炎,1993,英汉语序的比较与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逢主,1994,论量词--英汉量词语义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外语语言文学专刊)。 王桂珍,1996,主题、主位与汉语句子主题的英泽,《现代外语》第4期。 王洪澜,1995,汉英构词法比较,《国原师专学报》第2期。 王化鹏,199?,汉英省略句比较研究, 《福建外语》第1-2期。 王建始,1987,前重心和后重心--英汉句子比较,《中国翻译》第3期。 王金柱,1988,汉语称数法教学一得:兼谈汉英称数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靖方,1981,英汉被动句比较浅析,《唐山师专学报》第4期。 王菊泉,1982,关于英汉语法比较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菊泉,1989,节奏在汉语词语结构中的作用所引起的汉英语法差异,《外语研究》第4期。 王菊泉,1991,从英语译文看汉语主语的省略现象,《语言研究》第2期。 王菊泉、宗福常,1988,英汉被动意义名词性短语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茂仁,1992,英汉造词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 王培硕,1987,英汉短语动词对比,《外语研究》第2期。 王文斌、陈月明,1996,若干英汉否定比较句的语义分析,《宁波大学学报》第4期。 王寅,英汉构词(字)比较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
王寅,1990,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区别特征(上),《外国语》第6期。 王寅,1992,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区别特征(下),《外国语》第5期。 王跃洪,1993,英汉句法歧义比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王之光,1998,论英汉数与量关系的表达,《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 魏志成,1997,英汉时间主语比较及翻译,《外国语》第1期。 文 熙,1992,简评《汉英语法比较》,《语文研究》第3期。 文 旭,1994,浅论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外语学刊》第2期。 吴昌,1995,英汉使动动词比较,《福建外语》第1-2期。 吴景荣、王建之,1981,英汉词性漫谈(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4期。 吴军,1996, 英汉介词的转类现象, 《殷都学刊》第2期。 吴丽萍,1995,英汉句子主谓关系对比, 《浙江大学学报》第3期。 伍铁平,1987,就比较级和系统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给王还教授的一封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伍雅清,1994,论英语和汉语的形合和意合的差异,《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 夏晓蓉,2001,英汉V-R结构与非宾格现象,《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熊金丰,1991,汉英缩略语比较探析,《龙岩师专学报》第1期。 熊卫国,1986,信息中心与强调--英汉强调句法手段比较,《华中师大研究生学报》第3期 熊文华,1996,汉英定语、状语、宾语的位置,《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熊文华,1979,汉英名词的对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熊文华,1983,汉语被动句式的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熊文华,1988,汉语和英语单复数表达手段的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熊文华,1998,汉语和英语的省略句,《汉英语比较研究--'97论文选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徐家广,1983,汉英句子成分表示法的差别与翻译,《英语辅导》第2期。 徐凌志韫,1993,汉英疑问句的比较,《汉英对比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徐世华,1996,英语不定冠词与汉语“一”加量词的对应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徐子亮,1987,汉外语法比较研究述略,《语文导报》第3期。 许国璋,1991,语言对比研究的阶段小结,《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许余龙,1989,英汉远近称指示词的对译问题,《外国语》第4期。 许余龙,1990,试论应用对比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外国语》第4期。 许余龙,1996,汉英篇章中句子主题的识别,《外国语》第6期。 许余龙,1999,英语X-able词的形态与语义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许余龙,2000,英语X-able词的形态与语义特点及其中译,《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许余龙,2000,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外国语》第3期。 阎晓红,1987,英汉省略新探,《华中师大研究生学报》第2期。 颜洪恩,1988,试论英语否定因素翻译技巧,《外语研究》第4期。 杨莉藜,姚文洁,1998,英汉比较动词纵深,《外语教学》第2期。 杨启光,1990,汉英句子的比较理论:理论与方法的探讨《暨南学报》(哲社)第3期。 杨启光,1990,汉英名词比较,《学汉语》第12期。 杨启光,1992,论汉英民族的句子观与汉语句子的生成,《暨南学报》(哲社)第二期。 杨自俭,1992,论英汉语法学发展的共同趋向,《外国语》第4期。 杨自俭,1997,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序。 杨自俭,1997,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序。 杨自俭、李瑞华,1990,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外国语》第3期。 杨自检、栾雪梅,1989,英汉成语对比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第2期。 姚乃强、贺季萱,1982,汉英词序异同初探,《教学研究》第2期。 姚小平,1996,对比语言学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叶邵宁,1997,汉英缩略词异同浅议,《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余富林,1996,英汉缩略语比较,《中国科技翻译》第3期。 喻家楼、胡开宝,1997,析汉英语中的有灵、无灵和动态、静态句,《外国语》第5期。 袁昌明,1990,英汉语法比较与翻译,《中国翻译》第2期。 苑锡群,1983,英汉定语、状语的位置和翻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苑锡群,1990,汉英代词比较,《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詹晓宁,1989,英汉结构歧义的对比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 张 杰,1988,英汉否定浅析,《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第3-4期。 张 勇,1991,英汉状语从句中空范畴问题的对比探讨,《松辽学刊》第4期。 张本慎,1997,汉英感叹词的跨文化透视,《外语教学》第4期。 张次兵,1994,从《红楼梦》的句子结构特点看汉英句法结构的差异,《英汉语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凤春,1994,英汉重叠词的比较与研究,《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江云,1991,英汉否定形式的比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1期。 张江云,1991,英汉否定形式的比较,《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第5期。 张克定,1994,英汉语双宾句对比研究,《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克溪, 1996,谈“复合宾语”的英汉比较辩证,《青海师专学报》第2期。 张克溪,1996,英汉词类形态对比,《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张明田,1983,英汉语句型共性初探,《河南师大学报》(社科)第2期。 张培成,1995,英语(N——)V第五类与汉语摹状动词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张盛龙,1990,英语复合宾语和汉语兼语式的比较,《广州师院学报》第3期。 张婉婷,1998,从英汉省略的比较探讨英汉句法特点的异同,《吉首大学学报》第3期。 张婉婉,张菲,1998,对英汉语言中“省略”现象的辨析,《四川大学学报》第3期。 张维耿(执笔),1993,词语的次序,《汉英对比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勇,1991,英汉状语从句中空范畴问题的对比探讨,《松辽学刊》第4期。 张玉兰,1997,英语和汉语否定式的差异,《河南师大学报》第3期。 张允若,1981,汉语兼语式和英语复杂宾语,《江西财经学院学报》第1期。 赵 钢,1989,非典型主谓结构:英语句子和汉语词组的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赵世开,1980,英汉疑问代词的对比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赵世开,1981,英汉不定代词的对比研究,《现代英语研究》第2期。 赵世开,1981,英汉指示代词的对比研究,《中英语文教学》第1期。 赵世开、沈家煊,1984,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语言研究》第6期。 赵伟河,1992,汉语中的量词在英语中的表达,《外语学刊》第1期。 赵永新,1980,谈汉语的"都'和英语的"all",《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赵永新,1983,汉英被动结构比较,《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赵永新,1983,汉语的"和"与英语的and,《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赵永新,1984,汉英句子成分省略的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赵永新,1986,谈谈英语和汉语比较方式的异同,《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赵永新,1988,汉英祈使句的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赵忠德,1982,浅谈数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夸张作用,《大连外语学报》第1期 郑文,1990,英语省略句的应用范围及其在汉语中的表达法,《南都学坛》第5期。 钟书能,1997,信息结构--英汉被动句主位强调说质疑,《外国语》第5期。 周福芹, 1996,英汉词语因素反序现象比较谈,《东北师大学报》第4期。 周时挺,1986,and和"而",《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周志培、冯文池,1983,英汉语被动句的比较与翻译 《中英语文教学》(英文版)第3期 周志培、冯文池,1990,英汉语比较方式的异同与翻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朱万麟,1981,以兼语词组为谓语的汉语句子与带复合宾语的英语句子比较 ? 邹长虹,1991,英汉被动句初探,《广西师院学报》第2期。
*******
张 今、陈云清,1981《英汉比较语法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志毅,1981,《英汉语法比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任学良,1981,《汉英比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洁敏,1982,《汉英语法手册》,北京:知识出版社。 徐士珍,1985,《英汉语比较语法》,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万惠洲,1988,《汉英构词法比较》,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 杨自俭等,1990,《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杭州大学外语系,1991,《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刘宓庆,1991,《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王 还,1993,《汉英对比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重德,1994,《英汉语对比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任学良等,1994,《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傅新安、袁海君,1994,《汉英比较语法指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王 寅,1994,《英汉语言区别特征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 李瑞华,1996,《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邵志洪,1997,《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熊文华,1997,《汉英应用对比概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刘重德,1998,《英汉比较与翻译》,青岛:青岛出版社。 萧立明,1998,《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