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39|回复: 0

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与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9 07: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章太  来源: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77/2007_6_11/3_77_2417_0_1181551842125.html

本文所说的我国当今的社会语言生活,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上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由于此前近半个世纪我国有效实行积极稳妥的语言政策,全面加强语言规划,同时在这一时期,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速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有效加强国内外交流,这都促使这一时期我国语言生活发生重大、深刻的变化,并且产生一些重要而复杂的社会语言问题。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和问题,影响着我国近期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作为语文工作者,我们应当关心、重视、研究这些语言生活的变化和问题。

                                          

   
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大变化,首先表现在语言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语言活力进一步增强,语言生活丰富、健康、有序地发展。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有计划有领导地进行大规模的语言规划,坚定实行语言平等政策,正确协调语言关系,有效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大力推广国家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认真进行文字改革(包括改革和创制文字),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加强管理语言信息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增强语言活力,从而促使我国的语言生活朝着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事业的方向发展。语言的平等化,用语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文字的简易化,注音的字母化,以及语言的规范化,术语的标准化等,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现。这是多么大的成就呵!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语言方言复杂,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不发达,国民语文素质不太高,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语言文字工作能够取得这样重大、辉煌的成就,语言规划能够获得如此成功,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好评和赞誉,这的确是很不容易的,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的问题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的社会语言问题,或是过去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怎样进一步执行国家制定的语言平等重要政策,有效保护弱势语言和方言;切实维护公民语言权利,包括群体语言权和个体语言权,如少数民族群体、方言群体、残疾人群体、农民工群体、移民群体等学习、使用语言的权利,个人学习、使用语言的权利等。如今,我国正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视人权问题,强调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在这种情态下,维护公民的语言权利显得尤为重要;如使用、学习母语和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权利;怎样认真研究、总结前一时期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完善和加强当今语言规划,有效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增强语言功能与活力,使语言文字更加适应语言生活变化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第二大变化是,全国语言生活的主体性与多样化正在变化与发展。这首先表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影响越来越大。近期,由于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统一市场,各族、各地社会交往空前活跃,这都有力地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迅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尽管普通话在全国还没有很好普及,但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2004年12月正式发布,在全国15——69周岁的人群中,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95%以上的人平时书写时使用规范字。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教育的普及,传媒语言影响的扩大,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等,普通话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次表现在社会的双语言生活越来越普遍,有些强势少数民族语言和强势汉语方言的活力有所增强,影响有所扩大。现在既会说少数民族母语或汉语方言,又会说普通话或其他民族语言、其他汉语方言的双语人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介绍,目前全国有10000多所民族中小学校使用21种民族语言进行双语教学,这对社会双语言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完全可以预见,我国的双语生活必将越来越活跃,社会语言生活必将越来越丰富,这是符合世界社会语言生活发展的趋势的。与此同时,区域性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某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功能和活力有所增强,如蒙古语、藏语、维尔吾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朝鲜语、壮语、彝语、傣语等,这些少数民族语言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在民族自治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以及行政、司法、教育、媒体、信息、宗教等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汉语的某些强势方言,如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语言成分更加活跃,词语更加丰富,表现能力更强,影响有所扩大。第三,表现在不少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汉语方言的活力有所削弱,其语言社会功能逐渐萎缩。有些弱势民族语言和弱势汉语方言发生急剧的变化,受普通话和强势民族语言、强势汉语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些少数民族中转用或兼用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处于濒危状态,如满语、畲语、仙岛语、仡佬语、赫哲语、独龙语、鄂伦春语、塔塔尔语、柔若语、克木语、义都语、阿侬语、登语、普标语、毛南语、土家语等(孙宏开、戴庆厦、黄行、徐世璇等);弱势汉语方言区中转用普通话或强势方言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弱势方言向普通话和强势方言靠拢的速度加快,有些汉语方言,尤其是处于某些强势方言交界处的弱势边界方言,逐渐成为濒危方言,如东北的站话,广东、福建、海南的军话,畲族说的汉语方言畲话(区别于畲族母语畲语),广东电白县的正话,湖南的乡话,海南的迈话、儋州话、蛋家话等(熊正辉、张振兴、林立芳、张惠英),还有湘南、桂北、粤北的一些土话(鲍厚星、刘村汉、庄初升、林立芳、邝永辉等),湘西山区的一些方言,皖南山区的一些方言,浙江西部山区的淳安话,浙江南部山区的庆元、遂昌、龙游话,浙江西部三江(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交汇处的九姓渔民方言(曹志耘),福建中部山区的大田话(陈章太)、尤溪话(李如龙),以及汉语各地方言中某些方言岛等。
   
全国语言生活主体性和多样化的这些变化、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语言问题,如怎样正确看待语言、方言及语言生活的变化,怎样正确看待、妥善处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的关系,怎样有效保护濒危语言和濒危方言等,这已引起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重视与讨论。作为社会最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它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语言及语言生活的稳定是相对的,而变化是绝对的,否则语言功能必然萎缩,最终走向消亡。从这个观点来看,社会中的语言、方言,因为自身原因及社会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有的会不断增强其活力,成为强势语言、方言,有的则会逐渐削弱其功能,走上濒危、消亡的道路,这是古今中外皆然的现象,我们应当全面、理性去看待。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意见,认为语言的学习、使用是一种需要,人们需要普通话自然会去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不必人为去推广,推广普通话还会影响有些语言、方言的萎缩乃至濒危、消亡。因此,有些人强调要“保卫方言”,主张为方言立法,中小学校可以使用方言教学,并开设教授方言课,电台电视台可以自由使用方言播音。这些意见显然不全面、不合社会实际,我们当然不能同意。第一,国家推广普通话正是顺应社会进步、事业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也是适合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便利的需要。有了这些需要,国家才将推广普通话确定为基本国策之一,写入了《宪法》及有关法律,并从多层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而稳妥地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收到了显著的实效。第二,普通话在全国是否已经普及了,“四用语”(教学、播音、公务、社会公共服务用语)是否普遍使用普通话了,普通话的社会使用是否已经满足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社会交际的需要?如上文所引材料,在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占53%,而实际使用普通话的人比例还要少,显然普通话远未普及,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交际的需要。第三,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否真的妨碍了方言的存在与发展,有些方言的萎缩、濒危是否推广普通话造成的?答案是否定的。方言的变化、发展以及有些方言的萎缩、濒危,主要是方言自身和社会变化的原因,同推广普通话没有绝对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强势方言照样发展,甚至吸收普通话的成分,来增强其活力,不推广普通话,有些弱势方言照样逐渐萎缩,有些还处于濒危状态,甚至走向消亡。现在的问题是,面对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和问题,怎样做好既要继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又要坚定不移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同时也要及早保护方言,还要尽力保护、抢救濒危语言和濒危方言,这都需要很好研究。我认为应从观念、舆论、法律、政策、办法、措施等方面,妥善处理并进一步协调好语言关系。比如各级有关领导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加大有针对性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更大的关注;有关法律中应有这方面的内容;有力实施双语政策,切实加强双语教学,有效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创造更多条件;正确对待、妥善保护方言,为方言的使用与发展保留必要的空间,如扶植地域文化,地方曲艺坚持用方言演唱;电台电视台播音一般使用普通话,地方台可以适当增加方言播音,如地方新闻节目、某些生活节目、天气预报等,可以适当使用方言播音;汉族学校教学语言坚持使用普通话,校园语言提倡使用普通话,也可使用方言;行政、司法语言要求使用普通话,必要时也可使用方言;社会公共服务提倡使用普通话,但不限制方言等。政府应当发动、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研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普通话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各民族语言、方言各自发挥其功能,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继续保持主体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并朝着丰富、协调、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第三大变化是,外语热急剧升温,汉语的对外影响逐渐扩大。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空前频繁,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还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准备2008年举办奥运会,2010年举办世博会,以及目前英语的强势作用等,国家和国人对外语(主要是英语)的需求大增,一股强劲的外语热(确切说是英语热)在中国大地上震荡,教育部门有人提出加强“双语教育”,要求大中小学除加强外语教学,有的也能用外语进行教学,主张外语学习从幼儿抓起,要求有条件的幼儿园教学外语;学生争学外语,争考托福,许多人到了忘寝废食的程度,家长纷纷为子女聘请外语家教,有些还重金聘请外籍家教;城市路名、站名、街道名、商店名、单位名、建筑物名称,以及牌匾、指示牌、商标、广告、包装等,纷纷使用外语,有的单用,有的混用、夹用;媒体、出版物使用、混用、夹用外语的也很多;网络语言中使用、混用、滥用外语的现象更为普遍。总之,学习、使用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使用、滥用外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就英语说,在我国已经成为商务活动中的重要媒介语,并逐渐进入社会交际圈,对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外语热可能还会持续升温,英语在我国的地位还会攀升。伴随着社会对外语需求的增大和外语热的升温,社会上出现了轻视、冷落母语的现象,认为学外语有用学母语无用,学外语不下苦功不行,而母语是从小就会的,不必花力气去学习、提高,于是母语基础有所削弱,水平有所下降,母语使用混乱、表达不清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外语的水平又难以提高,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挑战,这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忧虑。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汉语在世界的作用与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国外对汉语比以前热了,国内外有些媒体把这种现象称为“汉语热”。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中正在学习汉语的人数约有3000万,2008年前可能增加到1亿人,世界各地有2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中小学校教学汉语的则更多,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急剧增加,2004年就超过10万名,南美的阿根廷等国非常缺乏汉语教师,连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也急需增加汉语教师。我国还在世界各地陆续设立“孔子学院”,教授、推广汉语,各国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也越来越多。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正在扩大,而国外合格的汉语教师却严重不足,对外汉语教材、读物、教学设备等也很紧缺,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条件需要改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需要很好加强。
   
我国外语热和世界“汉语热”的升温,使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了新的问题,比如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当前的英语热?怎样合理、有效加强我国的外语教学?怎样正确认识、对待“汉语热”?怎样有效加强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什么是双语,怎样合理、有效地改善、加强双语教育?这些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与对待!对于英语热和“汉语热”,目前社会上有不同的认识,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关于英语热,我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已越来越显示其世界通用语的作用。我国目前兴起的英语热,这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应当理智、实际去看待;加强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水平,适当扩大英语的使用,这是必要的。但英语是一种外语,不是我国的一种母语,不能同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相混,对英语的作用不宜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更不能滥用或乱用,不能冲击、损害母语,也不能影响其他外语如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的教学与使用。至于英语热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如大批英语词进入和字母词的使用等,多少会影响母语的应用与规范,这当然是不好的,但这不是主流,而且只是暂时的现象,我们应当积极、宽容去对待。一方面经常监测、研究、规范这些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重视母语,切实、有效地加强母语规范与教学,增强母语功能与活力,扩大母语的作用。
   
至于“汉语热”,我给它加上引号,是表示这个“热”还有些疑问。我认为,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汉语的对外作用与影响正在逐渐扩大,世界各地学习、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发展势头很好,这是事实,是很好的现象。但世界对汉语刚有些热,恐怕还没有热得那么厉害;同世界的英语热相比,在学习、使用的人数、国家、地区、领域、场合,以及语言自身的功能、活力等方面,汉语都有不小的差距。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理性地看待自己,以求脚踏实地地把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促成汉语热早日形成!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加上我们的努力工作,积极稳妥地促进,真正的汉语热可能在2008年前后初步形成,然后进一步升温,使汉语成为世界重要的语言之一。据英国语言学家戴维•格拉德等研究、分析,到2050年汉语将成为新的人们必学的世界重要语言之一。如果国内外发展一切正常,没有大的变数,汉语成为世界重要语言之一可能还会提前实现。
                                          

   
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第四大变化是,社会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丰富,语言文字使用比较混乱。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等发生急剧、深刻的变化;旧的状态改变了,新的状态正在逐渐形成,总的状态呈现既丰富多彩又复杂乏序。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语言生活十分丰富活跃,语言使用比较复杂混乱。比如各种语言、方言的语音、语法结构成分普遍发生变异,语音、语法使用错误随时可见;词语极大的丰富,使用十分灵活,词语应用混乱现象比较普遍;新词语层出不穷,外来词大量涌入,古语词时有复现,字母词使用泛滥;城市社会方言正在分化,新的阶层方言逐渐形成,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阶层方言、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方言等的雏形逐渐形成;特殊群体,如新新人类群体、农民工群体、小商贩群体、大规模移民群体、残疾人群体等的语言特点及语言问题逐渐显露;网络语言极其丰富、活跃,特点比较明显,语言混乱、失范普遍存在;还有农村城镇化的语言问题,西部大开发的语言问题,信息处理中的语言问题,等等。
   
语言生活的这一变化,使人们眼花缭乱,社会反响较大,有的拍手叫好,有的摇头疑惑,有的大叫失范,有的冷静观察。到底怎样看待这些现象,需要很好研究。我认为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的这一重大变化,主流和总体情况是好的、积极的,这表明我国的语言及其使用的活力与发展,有利于语言生活的丰富和多样,有利于社会语言表达与交际。对于那些语言变化、变异现象,那些新的社会方言,那些特殊群体的语言状态,以及相关的社会语言问题,需要认真观察、监测、调查、研究,提出有材料、有数据、有分析、有研究、有说服力的报告,供各方面决策参考,有的要会同各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对于那些语言文字使用混乱、失范的现象,包括新词语、外来词、字母词等,其情况比较复杂,而且有诸多原因,需要认真监测与研究,并采用行政、学术、教学、舆论、示范等各种办法加以引导与规范。规范要积极而稳妥,要有一定的弹性与宽容度,要指令性和指导性相结合,以期取得实际效果。至于网络语言,那是一种社会特殊群体语言,它与全民语言有共通性,需要遵守共同的基本规则,也有自己的明显特点,如形象性、调侃性、隐蔽性、虚拟性等,语言使用灵活多变,交流信息时有缺失,语言普遍失范,有些语言粗俗。对待网络语言应持实际、宽容的态度,多观察、研究,并进行必要、适当的引导,在约定俗成、自我调节和指导规范的基础上,网络语言必将逐渐朝向丰富活泼、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生活还有其他一些变化和问题。面对这些变化和问题,我国的语言规划遇到了重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极好的机遇。为了妥善、有效处理和解决当今社会语言问题,促使社会语言生活持续丰富、健康地发展,要着重强调或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
.坚持科学的语言规划观,全面看待语言规范问题;既要对语言及其使用进行必要的规范,又要谨慎、宽容地对待语言规范,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在社会中存在和使用,不可能保持纯而又纯,语言的规范是相对的。
    2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其他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当中有关语言文字的规定,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管理语言文字工作。
    3
.进一步完善、执行国家的语言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解决社会语言问题的职能。
    4
.有效实行双语政策,切实加强双语教育,改进和提高双语教学,为民族地区推行双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切实、有效保护、抢救濒危语言。
    5
.正确、恰当地对待方言,在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同时,要适当、及早保护方言,特别重视保护弱势、濒危方言,使方言在方言地区继续发挥作用,同地域文化并存发展。
    6
.认真、严谨地研制、推行各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进一步加强语言信息处理中的语言问题管理,切实、有效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增强语言交际功能和信息传输能力。
    7
.改进并加强语文教学、外语教学,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外语教学水平,增强全民族语文素质。
    8
.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强社会语言生活观察、调查(随意、实地、随机等)、监测与社会语言问题研究。
    9
.认真总结我国过去语文革新、语文建设的经验,继续关注、研究、借鉴国外语言规划先进理论与方法,藉以促进我国语言规划顺利发展。
    10
.积极筹备、成立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妥善收藏、保存语言文字文物、实物、图片、资料、图书及音像制品等,对国民进行语言文字知识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并利用博物馆资料,加强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问题的科学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5:38 , Processed in 0.0922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