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23|回复: 0

新闻标题的修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5 1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夏震霏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高级记者、文汇报新闻研究所原所长)
来源:http://www.xici.net/main.asp?doc=20613900
  


      新闻标题的制作,要领是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做标题虽不太难,但佳句十分难得。用好修辞手法,把标题做得生动形象,是编辑的刻意追求。若要炉火纯青,则须终身求索。
  修辞并非卖弄技巧,高深莫测。标题讲究修辞,是为了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把词句修饰得生动些,感人些,优美些。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力求简洁鲜明,出神入化,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可读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读性强的好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再创作,做一个好标题并不比写一篇新闻省力。常常是一夜辛苦为一题。这个“再创作”和“一夜艰辛”,功夫全在修辞上。标题上常用的修辞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做标题时可以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和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这就是比喻的方法。用好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借喻隐去本体,单述喻体,在标题中更为常用,而且富有文采,修辞效果好。
  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进入新阶段(肩题)
  胜利截流腰斩“黄龙”(主题)
  (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
  “黄龙”是黄河的喻体,但在主题上只有喻体,隐去本体,故是借喻。腰斩“黄龙”,气势雄伟,形象感人。
  二、比拟。就是将人拟物(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以人比物)。用得较多的是拟人。如:
  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肩题)
  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
  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
  (1980年9月19日《文汇报》)
  “旅行”在这里用于公文,已有“拟人”的味道,再加上“背着39颗印章”,更加形象逼真了。拟人手法的运用,当在情感饱满、物我交融之时。
  三、对偶。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便是对偶。用于标题,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962年4月29日,《文汇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一则新闻,报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忌日前夕,全国和首都文化界以及《红楼梦》研究者为纪念活动进行准备,深入细致地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对要解决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一天,在二版发表了《京华何处大观园》的长篇通讯。为了做好头条新闻标题,编辑煞费苦心,字斟句酌,终于拟定为:
  曹雪芹卒年何妨一辨
  大观园遗址有迹可寻
  这则标题,对仗工整,掷地有声,受到同行和读者的赞誉,历久而不忘。
  四、排比。同范围、同性质的事物用组织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排比和对偶,颇有类似处,但也有区别:(一)对偶必须字数相等,排比不拘;(二)对偶必须两两相对,排比也不拘;(三)对偶限定在两句内,排比无此限,常常三句以上,更显示出修辞作用;(四)对偶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却以字同意同为经常状况。在新闻标题中,力求题式美观,排比的两句或三句、四句常常力求字数相等,但未必两两相对,故此类排比句不能算作对偶。如:
  青灯黄卷笔耕勤
  旦复旦兮薪火传
  (《文汇报》1999年12月22日)
  
  此题虽然两句字数相等,但不求两两相对,故属排比。
  五、夸张。新闻标题恰当运用夸张手法,可使标题增加生气,更加鲜明生动。1983年5月3日《解放日报》一则新闻的标题是:
  后仓“老鼠”大如斗
  前店豆浆淡如水
  “老鼠”是将人拟物,“大如斗”便是夸张辞,“淡如水”也有夸张味道。这则新闻是说一家中心店有人盗窃黄豆,结果使该店做出的豆浆淡如水。
  六、映衬。是指将相反排斥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修辞格。标题中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较叙述或说明,可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收到烘云托月之效。如:去年文汇报国际版报道日本的一则消息,标题是:
  国民遇难海里挣扎
  首相挥汗球场尽兴
  这使读者想到两个反差极大的画面:一面是无情的海浪,遇难者在其中苦苦挣扎,另一面则是宁静的高尔夫球场,首相在轻松地打球。这种映衬,很能“煽情”。
  七、呼告。撇开读者,直接对第三者说话,表达激动的心情,加强词句的感染力。如:马年初一的“上视新闻”,播出关于消防队员除夕值勤的专题报道,题目是:与火神搏斗的人们,辛苦了!
  这种呼告词,倾注了作者编者的一片深情,受众备感亲切,难以忘怀。
  八、拈连。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谓之拈连。标题中用拈连辞,信手拈来,借题发挥,形式新颖而生动。例如: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一则新华社电讯,标题是:
  餐桌上的假左真右要打扫
  “餐桌上”要“打发”的,原是残羹、鱼刺、肉骨头之类,现把“四人帮”时期餐桌玻璃板下压有的“谁不肯端饭菜,谁就是狗崽子”之类的假左真右的东西视同废物,归入打扫之列。“打扫”一词信手“拈”来,移用得很贴切。
  九、借代。就是改换名称,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一个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显示事物的特征,表达特定的感情,引来读者的联想,增加标题的生动性。
  “梁山伯”新婚燕尔
  “祝英台”快做母亲
  (1957年1月8日《解放日报》)
  这里的“梁山伯”,是指饰演梁山伯的演员范瑞娟,“祝英台”是指饰演祝英台的袁雪芬,她们当时都已建立起幸福的家庭。
  这种借代,应是广大读者所共知的,不然会令人猜测,甚至弄巧成拙。
  十、复叠。把相同一词语反复陈述,突出内容,加强语气。
  童声乐声掌声声声悦耳
  少年青年老年个个欢欣(双主题)
  本市艺术幼苗昨晚演出精彩节目(副题)
  (1983年9月7日《新民晚报》)
  通过“声”字和“年”字的反复,把中小学生的演唱盛况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而且语言也更为整齐清晰。其渊源是东林党旧址的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样用典,推陈出新,是标题制作成功的一例。
  十一、双关。用同一词语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表”、“里”两重意思,弦外有音,使标题生动而富有幽默感。
  今年1月28日《新民晚报》有一则标题:
  有欺诈怎“安然”
  无诚信“安达信”(双行主题)
  ———“两安”悬念越滚越大(副题)
  这则标题妙在“安然”既包含本意(申请破产的上市公司),又包含“安然无恙”之意;“安达信”是为其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名称,但又可解作“怎么取信于人”,一语双关,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十二、设问。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的,叫做设问。这种设问,可分为两类:一是提配下文而问的,称为提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下文;二是为激发本意而问的,称为激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在新闻标题中,常用的则是提问。
  公平秤能否真姓“公”?(主题)
  要看校秤员是不是胳膊朝“理”弯(副题)
  (《新民晚报》1983年10月10日)
  激问,带有反诘的味道。例如《羊城晚报》1983年8月29日一则标题:
  “检查生产”七天吃掉公款三千(肩题)
  
  请问电白县经委领导:像话吗?(主题)
  这个主题,带有反诘的味道:“像话吗?”自然是不像话!用这种修辞手法,加重了感情色彩,体现了编者的立场、观点,旗帜鲜明,令人拍手称快。
  十三、感叹。深沉的思想或猛烈的感情,用一种呼声或类于呼声的词句表出的,便是感叹。
  例如《羊城晚报》1983年9月26日一则标题:
  屡遭打击流浪异地而不改其志(肩题)
  勇哉,科技铁汉刘忠笃!(主题)
  二十年获三十多项创造性研究成果,七项受到奖励(副题)
  报道讲的是昆明市橡胶二厂一位自学成才的科技人员的事迹,读了催人泪下,编者受到感动,将感情融于标题,以此感染和吸引读者。
  十四、回文。是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例如:
  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单行题)
  人才开创事业事业造就人才(单行题)
  这种回文,因为有趣,故能以趣取胜,吸引读者。
  十五、仿拟。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人民日报》有条消息,是说英保守党议员丘吉尔揭露某超级大国假缓和真备战罪行,其主题是:
  缓和缓和,多少恶行假你的名而行。
  该题脱胎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罗兰夫人的名句———“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细细品读,意味深长。
  上面列举了标题中常用的修辞方式。修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使读者一见钟情,方能吸引读者读报,制作标题时便要精选最为恰当的词句,把新闻的“亮点”亮出来。具体说来,要做到四个“力求”和四个“切忌”。
  一、力求贴近口语。标题要生动,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甚至生造除了自己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而是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口语。虽是信手拈来,却是妙语如珠,雅俗共赏。
  曙光塑料制品厂的领导同志们(肩题)
  你们这样做没道理啊!(主题)
  长期占用学校操场,没道理;对上级指示赖着不办,没道理(副题)
  (1983年7月11日《羊城晚报》)
  这是一则批评稿的标题。“没道理啊”几个字,看似平淡,却语重心长,力有千钧,令被批评者无地自容:即使工厂缺货仓可以说上千条万条理由,但长期占用学校操场,总是“没道理啊”!
  二、力求化入诗词。这是指遣词造句要吸收诗词的长处,像诗词那样清丽、含蓄,韵味无穷。尤其是我国古代诗词曲,有许多清词丽句,“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它以想象新颖,出语奇隽,因而传诵不衰,流播久远。我们吸收其丰富营养,在制作标题时也能左右逢源,吟得佳句。
  力士一声唱汗流知多少(主题)
  本市举重健儿顶着热浪苦练硬功(副题)
  (1983年8月6日《文汇报》)
  “一声唱”和“知多少”,把举重健儿在高温季节苦练硬功的情景逼真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汗流知多少”是唐诗“花落知多少”衍化而成。
  三、力求融情入题。标题反映编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在作题时,要尽可能倾注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精心炼字了。
  1989年10月,中国足球队赴新加坡参加第14届世界杯外围赛,23日晚最后一战与卡塔尔队对阵,领先一球至87分钟,眼看就要“冲出亚洲”,跨进罗马,却后劲不足,上演“黑色三分钟”。第二天国内各报均以显著地位、醒目标题刊发消息、评论。新民晚报的编辑绞尽脑汁,给有关报道拟定了《泪洒新加坡魂断罗马路》的主题。该题确切地表述了中国队的失败及失败以后的痛苦,语句精练、形象、对仗、顺口,而且倾注了编辑们的一片深情,在全国报纸中独树一帜。
  四、力求营造意境。新闻标题亦可根据新闻提供的事实,运用精练、生动的词汇,营造一种意境,让读者顺其思路,浮想联翩。这就要求编辑多动脑筋,精心构思。《文汇报》1999年1月6日的一则标题,获得首届“文新新闻奖”标题类一等奖,可作范例。该题原为“申城今年是百年未遇的暖冬”(肩题),“市民不急保暖满街春意商家商品滞销一脸愁苦”(主题),也算过得去了,可是编者精益求精,几经深思、推敲,改为:
  冬天暖洋洋,生意冷清清,商家———(肩题)
  欲请孔明做军师借得北风激市场(主题)
  借助了典故的意境,营造了店家从愁肠难解到开拓进取的意境,引导读者由此切入,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标题的内核。诸葛亮借“东风”破曹军,编辑借“北风”解难题。前后两题细细对照、品味,不难发现,营造意境的标题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五、切忌诘屈聱牙。标题要使人读来顺口,铿锵悦耳,必须讲究音节韵律,在字数、节奏和声律等方面反复推敲,切忌诘屈聱牙。
  李家大队户户用沼气
  一年四季家家有余柴
  (1981年10月12日《文汇报》)
  上句朗读时可分“李家大队”———“户户”———“用沼气”,下句分为“一年四季”———“家家”———“有余柴”,很有节奏感。
  现在许多编辑喜欢用双排扣标题。这种对偶修辞的题式若运用得当,十分醒目,倘若生搬硬套,随意拼凑,势必弄巧成拙,读起来十分别扭。尤其是将一句完整的话,肆意拗成两瓣,弄得支离破碎,不成样子。上海某报最近的一篇稿件,用了这样一则双排扣标题:
  福州首次向交通肇事逃
  逸司机征收案件侦破费
  并列的上下句,各自不伦不类。其实完全可以不用双排扣,而是以“福州向交通肇事逃逸司机”为肩题,以“首次征收案件侦破费”为主题,读起来顺口,看上去顺眼。
  六、切忌用字冷僻。用字不生僻,读者看了似曾相识,有旧地重游之感,容易引起丰富的联想。用字太生僻,看了脑子转不过弯来,就不太想看新闻了,自然达不到宣传效果了。
  有家报纸报道上海两个京剧团紧锣密鼓开展艺术竞争,用了这样一则主题:
  青年演员挑大梁红氍毹上试比高
  “氍毹”,音qushū,是指毛织的地毯。古乐府《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见报后不少读者来电询问“氍毹”为何物。当然,如果去查一下《辞海》也能知道,不过报纸标题要是常有这种冷僻的字眼,恐怕大半读者会吓得不敢问津了。
  七、切忌以辞害寓。有则新闻的标题是:
  车床暴野十余年
  狐狸借作安乐窝(双行题)
  读者一看标题,误以为是工厂不爱惜公物,听任车床暴野,以致让狐狸作了安乐窝。其实,新闻写的是“床身”,即车床的毛坯;为确保车床质量,在对床身加工前,必须让其暴野,自然“淬火”。新闻稿原意是向读者报告一件有趣的事儿,现在这么一标,则成了一篇批评稿了。有位读者来信批评道:“床身理当暴野,何过之有?编辑误作车床,贻笑大方。”
  另外,某些编辑一味追求“卖点”,在标题上故作惊人之语,闹出题不对文的笑话。有家体育报发表一篇关于严格执行足球队纪律的报道,将《违反纪律杀无赦、斩立决》上了标题,真是吓煞人!八、切忌一览无余。有时标题也要写得含蓄,以能把读者引进似知而不知的境界为妙。让读者似知,是为了激发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让读者不知,是为了促使读者下定阅读文章的决心。所以,作题也有个意在言外之功,要做到有藏有露,藏露得当。藏则让读者联想无限,露则使读者感受强烈。
  1982年12月10日《文汇报》一版刊有一则赞扬上海镇江饮食店服务态度好,待客如亲的新闻。起先,引题为“热情待客,送茶递巾,帮助点菜,遐迩闻名”:主题是《镇江饮食店宾至如归》,副题是“十个月收到外
  地顾客来函和留条表扬近万件”。这样的标题也已不错了,但仔细推敲,总有“一览无余”之弊。后来,主题改为《客从远方来,进店如到家》、《客从他乡来,春风扑面来》等,好虽好,总不够含蓄。几经衍化,主题改定为《春风熏得游人醉,直把店家当自家》,取典于南宋林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其意而用之,而副题标为“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总体来看,这则标题符合虚实结合、藏露得体的要求。
  要是有人问我,做标题的学问有多深?我的体会是:你有再深的学问,做标题时总觉得不够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10-13 20:58 , Processed in 0.0641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