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93|回复: 1

《大师的教书生活》:真正的大学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2 15: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周勇 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2008-07-11
8 S' U9 l7 f* k  `4 v8 w: s6 J$ V' ~# ]% M7 I2 D+ X5 X

2 H5 S5 D6 v9 Z" w7 R& I5 |
* N( O+ l  Q2 o, s《大师的教书生活》(周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介绍了朱自清、鲁迅、顾颉刚、陈寅恪、钱穆、沈从文等人的教书生涯,将当今的教育从业者带入一种古旧馨香、历久弥新的教育生活。
) A0 y3 G! [+ `; e5 t

3 ~# n3 s: g. [( [. B* f: d0 W本文摘编自该书。7 h7 {: z# s, N4 I8 ~. j& H: N5 ~
- t7 p$ `. ^. V/ c# j; `  h8 U
复杂人事关系中天真的大学教授

# ^: g2 ]: r( R% G  _9 o! y6 e6 Z% i: g3 d) O+ R
1926年,怎么努力也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的顾颉刚去了厦门大学,成为鲁迅的同事。

5 F5 c1 p2 Y2 N( ?! \1 h$ N# s
" ]& B' `; Z4 }; X1 b. Z7 M有趣的是,等他要去中山大学投奔好友时,鲁迅也因为不满意厦大的情况要来广州。两人本无多少矛盾,但经大学复杂的人事关系一搅和,彼此之间的学术风格差异会演变成激烈的冲突。此后,他们均离开了中山大学,惟一不同的是,鲁迅从此告别了教育界,而顾颉刚则还要在大学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继续寻找纯净的学术空间。

6 H3 m/ t* p0 b$ z- [8 j) R
; t( D, P5 p) r* @: V无奈之下,顾颉刚只好答应林语堂的邀请,前往遥远的厦门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兼国学研究院主任。顾颉刚本不想去,但有时“肚子会决定大脑”,只得去了。
" t" t. `( Z# C3 }
7 o) T% f0 c* N/ z; c. ^
19268月,顾颉刚抵达厦门后,林语堂给他换了聘书,改为研究教授。顾颉刚有些惊讶,林语堂只说因为顾颉刚新近出版了《古史辨》第一册,地位比以前更高了。

, [: l, b- |0 p" A
: i7 v$ E- ?; N1 j( H; {也许林语堂认为顾颉刚身兼两大主任,职称却不如手下的鲁迅等人高,所以才会如此周旋,以便把顾留住。
( W. Q+ |0 Q1 }
+ [6 k+ s1 h8 S' i
其实,顾颉刚要求不高,他只想能读书,给他不错的薪水和科研条件就够了,但厦大国文系及国学院要想在学界扬名,确实得有名气大的学者来挂帅,新近暴得大名的顾颉刚可谓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3 k9 G. t: M$ ]/ j
6 \, L+ u& p" c& G可国文系及国学院的人并不都像顾颉刚那样缺少心机,学界的人心以及人际关系就是如此复杂,顾颉刚、林语堂以及厦大所有的人都被卷入这种复杂的局面,以至哪一方都不能实现“从心所欲”。顾颉刚在厦大的苦乃是无法安心做学问。
+ C* a1 F! v( o% r/ Y$ ^

8 C& l- O" G# r- U4 m* O: J8 q" Q& F天真的他安顿下后,便写信对老师胡适说:
# A: |; n% G7 n7 @" O3 }7 G' [( e
# _3 r* J' Z2 i4 [' F
厦门素无文化,来此后生活颇为干燥。但我志在读书,只要无杂事搅烦,亦可安居乐业。
, z  K0 ^6 i: g3 @
" q' `% D9 x8 w9 ^# X* w
他真是天真,哪里知道人家正在背后不断地给他制造烦恼,使他早点走人。他与同人的一切冲突或许都可以归结为“学术文化”差异实在太大,一方面有的人不像他那样以做学问为“真生命”,另一方面有些人喜欢做的学问与他喜欢的不一样。前一类人看重的是“位子”,后一类人则看不起顾颉刚做的那种纯粹考证学问。
0 P) H- e. D3 S+ k4 p. i* v

/ B6 M' s( [. ^顾颉刚本人一直设法回避冲突,他才来几个月便决定离开了。
& ?5 i/ B' f$ l
4 q( @9 H& m  m  Q: z
他去了新组建的广州中山大学。好友傅斯年1926年底回国就任了中大的文学院院长,能与学术文化相似的好友共事,况且中大眼下经费充裕,薪水稳定。
- d# E5 a; o' e% o4 }9 ]+ Q+ H$ z
+ ?( E% I! q2 A! j! s0 K; {0 W( u
此时鲁迅已提前去了,且不知道顾颉刚也要来,而顾颉刚仍要去,是想此行可以让外界传言他与鲁迅为敌不攻自破。可鲁迅不愿和解,声称只要顾来他便走人,以致校方安排顾颉刚前往上海为中大采购图书资料。

9 B6 U2 e$ d, o6 v# t/ C& c9 X9 C" p5 i
顾颉刚带着一笔经费在上海、江浙、北京转了4个月,尽情搜集经史子集、档案、地方志、家族志、个人生活之记载、账簿等16种社会文化生活史料,共计12万册,自己过足了史料瘾,又为中山大学开展高水平的史学及民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e$ \- L5 h% b# l6 B  ~  R" E4 E2 R! r$ L' C9 J, V

! `# {3 `, i- s7 E- W: o2 y
还是北京适合做学问

3 F! w; i# u, k  T. s: R19271月,顾颉刚回到中大后,鲁迅早已远走上海。顾颉刚任史学系教授兼主任,讲授《中国上古史》、《古代地理研究》、《孔子研究》、《春秋研究》等课程,主编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发起民俗学会,教学更是深受学生欢迎。

9 V; @( Y2 y$ @2 ~" [( \5 F8 L
, U9 A  S  N8 L) o. n. b9 O顾颉刚自己也非常喜欢寻找并大力培养得意门生,乃至学生的恋爱、经济问题都要操心、提供帮助,与他们形成了“家人父子”般的深厚情谊,这让人想起当年他做学生时与老师胡适的感人交往。

  o: \' n/ O  T* y6 N& o) R: @4 K* N& I6 ~' v
彼时主持校务的朱家骅是信任顾颉刚的。由于朱常会接触一些书商,他得知顾颉刚替中大购书时自己要的书没花公家一分钱,以至书商都说从未见过如此为公家做事的人。顾颉刚向他申请科研经费,他无不批准。
7 N: p) e3 Y" ~& N5 p  m) x1 A

' W2 t3 O) x. X$ m0 N" g可不久问题就来了,由于“得势”以及他来校不久便取得了很多学术成绩,同事又开始对他侧目而视。顾颉刚知道暗中作梗的教授们也是北大出身,且比他资格老,但他们出不了什么成绩,又不期望别人出成绩。

# x6 i: L, u5 @# O3 q- L7 E6 n7 _- j+ j( i% X; S
这样当然让顾颉刚感到失望。于是他想回北京。学生们群起反复挽留,直到没有办法挽留后又自发组团为老师饯行。
$ o' x5 _+ R( h' W
- M/ w  C1 ]% R% w3 n
1928年春,燕京大学再度给顾颉刚寄来聘书,说从哈佛大学得到一大笔研究基金,只等他去做研究,顾颉刚决定前往。傅斯年得知后非常气愤,扬言若离开便到处毁坏他。朱家骅那边同样难以请辞,以至拖了近一年,顾颉刚方得以脱身,到19299月才正式到燕京大学就职。

- `" I+ J( U* F/ _9 v# N- C& [3 M8 y- p0 k: p# n8 [9 e) m" P3 @8 V
燕大的确适合他,学校史学领衔人物洪业与他同年,且志趣相投,另一位大将邓之诚也以做学问为自己在大学里任职的第一使命。顾颉刚的教授生涯总算有了欣慰的体验,其间他对钱穆的发现、相知与提拔亦可以说明这一点。

% L# @# G( u  X( _0 g! ~+ x8 C3 k1 i9 ^2 h
, f) j. H' L$ Q/ v3 m
因得意门生而起的“爱恨情愁”
; P' F9 h1 F. `; z0 O4 d
/ g8 m+ [; N+ x" E- r+ p
在燕大,打击他的不是别人,竟是自己不甚懂事的爱徒。
; h% O3 q  A. f/ `

, N# w1 _. s+ c+ r从中大来北京时,顾颉刚带上了一位爱徒何定生,后者天资聪颖且有志于学,乃至为了追随顾师甘愿退学。顾颉刚有意要栽培何定生,并承担起了他在北京的生活费用。

% Q. e8 Q# C/ m2 i8 N6 t
0 `' \' l; h+ l0 _/ n; q- m2 O或许因为过于敬佩老师的学问,亦或许想快点报答老师的恩情,何定生趁老师回苏州老家为父做寿之际,在老师主持的朴社出版了一部《关于胡适之与顾颉刚》,其中对胡适进行了批判,以显示顾颉刚的学问其实已超过了学界领袖胡适。
3 ^4 ?, q! C( V9 H: U. ?% p
; ~. r. Z- W, c7 g
此书犹如在学界投下了一枚炸弹,顾颉刚与老师胡适的深厚交情因此出现裂痕。这件事可以说是顾颉刚有生以来遭遇的最沉重的打击,胡适可是他恩情最重的老师啊!

5 x: S1 a5 @; C: r
; o5 W- j. j& t; P! v# S. R* W何定生与顾颉刚的关系广为人知,加上闲言碎语,胡适怎能不怀疑顾颉刚?顾颉刚接连去信给老师均不得回复,又怎会不觉得天塌了一般——与良师益友之间的亲密感情正如学问一样也是顾颉刚念兹在兹的“真生命”啊!
0 j7 D; Y+ L5 m5 d0 ]! {

/ O6 I( n# o) i尤重感情的顾颉刚不久前已失去了与好友傅斯年的旧情,此次再要失去与老师的旧情对他来说真是承受不起。这件事再次印证顾颉刚除了爱学问之外,还是一位重感情的大学教授,对理解的妻子,对敬重的老师,对中意的学友与学生,皆堪称深情相许。
" p  x0 V: C/ A& z

9 X2 A, n2 X' _$ F$ z拿何定生来说,即使闯了这么大的祸,责备之后顾颉刚仍会原谅他,只希望他勤奋好学。

' p' B: E& H+ J/ _3 |# D
( Q& e% g1 H: Z3 |( F无奈何定生怎么也学不会老师的安定与冷静。何定生在杭州西湖邂逅了一美丽女子,从此陷入感情旋涡,任凭顾颉刚怎么规劝都不能回头。这次顾颉刚彻底绝望了。在给爱徒的绝交信中,顾颉刚说道:
' W3 V+ e3 y) Z5 O: o4 Z3 t
8 v+ V+ q1 n; O1 |
我给你钱,无论借也罢,赠也罢,而所得的结果只有看你一天到晚的颓废,……唉,写到这儿真把我气死了!

; J: o" r$ e3 _3 R$ ^$ |+ ]/ w- Y% e. a' @9 r) @+ B
两天后悲痛欲绝的顾颉刚再次去信说:
6 g+ g3 q5 K; H  U3 |" n
+ o8 r7 i" A! K. P+ \  G8 L7 \
我爱你的有志气,能用功,所以带你北来,现在呢?……定生所显的好身手在哪里呢?唉,说到这上我的心碎了!定生,你已经亲手把我一颗爱你的心打碎了。
2 |7 E; w: Z" g

& g3 R' C- Q$ b# ^7 ]2 Q  X7 Q后来何定生醒悟了,最终在台湾大学任教,但无论从学问发展来看,还是就对老师的理解与感情而言,他似乎均比不上侯仁之、谭其骧、童书业及杨向奎等同门学友。

! S' @  i( i2 p3 p  o: z5 ^; }5 `- f! w
日军入侵之后,顾颉刚辗转于西北、西南、重庆与家乡等地,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苏州社会教育学院等,其间家事也是变故不断,但顾颉刚的学术心灵与志向始终都是坚定的。

& h, [9 B( p0 P
7 @8 A* r- L* E: X诚如周予同所言:

' R5 O* ?: B, L0 J! b& u* S- f& S$ E/ R5 B  D! Y* ]# i
颉刚在我们朋友中,是低着头努力的人,他不说空话,不喊口号,也不做什么《国学概论》、《国学大纲》一类空疏的无聊的,甚至于抄袭而成的文字,……只有我们的颉刚……才真真是沉醉于学术的人。

5 h8 ^4 \4 K9 c$ S  |0 y( w$ {9 @" R) d& j/ ?& g7 h
顾颉刚始终没忘的是当年他对老师的承诺:
0 q4 {& Q) O* L2 N. x1 K
" v& ~) ^3 J% ~: a/ f
先生评我为“最富于为学问而学问的趣味者”,实为知我之言,我决不谦让。……我自知我的学问实在浅薄幼稚得很,但学问是我的嗜好,我愿意用全力去研究它。

- ~. f, O. a0 Q- ?$ `* r1 g% @; x
[ 本帖最后由 梦的轻波 于 2008-7-12 15:30 编辑 ]
发表于 2008-7-16 00: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如今:

大学产业化,
4 ^- f' f) [* b5 r4 J! }, {大学市场化,
4 e4 H. K: w4 H+ k* L: p' O3 A- C& h大学生垃圾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1 21:42 , Processed in 0.0787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