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1|回复: 1

董永遇仙传说戏曲作品考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0 10: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永贵 撰
《戏曲研究》第66辑

        董永遇仙传说最早与戏曲结缘是在元代,并最终赖戏曲形式大扬于世,形成经典文本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宋话本《董永遇仙传》之后,至今没有发现这个故事进入明清小说视野的任何痕迹,它只向戏曲形式一边倒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值得考虑。

        第一,这个故事所宣示的只是民俗理想,所以除了文人在笔记中偶一“实录”外,不能点燃他们的热情。除曹植将之写入诗歌《灵芝篇》,整个封建时代,文人在诗文中几乎从不咏及此事。笔者认为孝的道德身份与文人的艺术精神不相合拍,所以不能激起他们的诗情雅兴 ;同时,这个故事中也不包含文人所崇尚的爱情模式,所以只有戏曲钟情于它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两层次的“戏的因素”能获得民俗理想的赞同。一是这个故事“看了有好处”,董永遇仙传说的戏曲模式其实是元明戏曲中非常流行的贫寒子弟“发迹变泰”模式的一个变种。它能满足底层贫者虚幻的理想(遇仙妻、续娶美妻、减工时、得官、得子等),也能宣扬地方乡绅乐善好施的美德,还能推动孝道在民间的传播。二是这个故事包含了许多“好看”的成份,如民间道教的人物与魔力、以树为媒的神奇(后来槐树还开口讲话)以及各种民俗现象等。正是因为董永遇仙传说中固有的和新生的“戏的因素”能被民间广泛地认可,所以董永戏自元代以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边缘到中心的发展过程都是这个因素在起作用。

一、元曲

        元曲中已知至少曾有过两部关于董永的戏。

1、元南戏。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辑有六支佚曲,首曲名为《董秀才》,三、四、六皆题为《遇仙》,钱氏据此认为这组佚曲属《董秀才遇仙记》 。班友书先生已经论证,这组曲子的内容与董永遇仙故事无关 。但是从题名 “董秀才”、“遇仙”的关目看,“它说明在元代确有董永遇仙的杂剧存在过,尽管全书已失传,各家曲录皆不载,但留下了这个散套(笔者按,指《雍熙乐府》卷14中的一套“商调‧集贤宾”),就是确证” 。其实,班先生说法不妥,这并不是一个杂剧,而是元代的一个戏文。“此戏在《九宫正始》、《南词定律》、《九宫大成》等曲谱中收有佚曲六支。《正始》作《董秀才》,注称‘元传奇’;《定律》、《大成》俱题作《遇仙》。” 所以吴敢先生的《宋元南戏总目》(征求意见稿)也将之列在“元南戏”标目之下:“《董秀才遇仙记》,无名氏作。见《九宫正始》。残存6支曲。”

2、元杂剧。录在明代郭勋《雍熙乐府》卷14中的一套“商调‧集贤宾”是末本唱词。这个套曲虽然未点明与董永故事的关联,但内容确是董永路遇仙女的唱词,属于一个杂剧,而非独立存在的散套。班先生认为《辑佚》的六支曲子之名“董秀才”、“遇仙”指的是拥有这套曲子的杂剧名称,此说没有任何根据,所以既然有两个出处,我们不妨暂将它们认作为二。严敦易《元剧斟疑》认为:“这本杂剧或许是庾吉甫《蕊珠宫》” ,但《蕊珠宫》可能是写嫦娥的,与董永应不相干 。

        《雍熙乐府》所载套曲的重要细部置换是将董永葬父写成了“葬母”:

﹝集贤宾﹞想双亲眼中血泪滴,撇这生分,子受孤恓。又无个枝连亲眷,那里有同气相识?你来时节带得忧来;回时节带得愁回。我做了个没投奔不着的坟墓鬼。这凄凉何限何期?感的这行人痛哭,更和着这客旅也伤悲。
﹝醋葫芦﹞我如今家业无,缺饮食,为无钱葬母卖了身躯。

        董永思念双亲的模式与《董永变文》更加接近,与话本《董永遇仙传》则疏远。他说:“撇这生分,子受孤恓。又无个枝连亲眷,那里有同气相识?”这似从变文“自叹福薄无兄弟,眼中流泪数千行。为缘多生无姊妹,亦无知识与亲房”之语所化出。后几句更是对变文的改写:“见此骨肉声哽咽,号啕大哭是寻常。六亲今日来相送,随车直至墓边旁。一切掩埋总以毕,董永哭泣阿爷娘。”董永在遇见仙女前的悲伤之情与话本的情节完全不同,可知杂剧《董永遇仙记》似应产生于变文之后,话本之前。

二、明传奇

        明代传奇至少有三种搬演过董永故事。

1、心一子《遇仙记》。

        吕天成《曲品》将之列入“新传奇品”的“下中品”:“心一子,所著传奇一本。《遇仙》,董永事,词亦不俗,此非弋阳所演者。”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列入“能品”:“填词打局,皆人意想所必到者。然语不荒,调不失,境不恶,以此列于词场,亦莫愧矣。” 从二人对《遇仙记》“词”的评判则可断明此剧与胡应麟所见 盖非其一,且还可推知另有一本“弋阳所演”的董永曲目。此剧今已佚,但在清中叶还存于世间。

       《扬州画舫录》卷5:

        黄文旸着有《曲海》二十卷。今录其序目云:乾隆辛丑间,奉旨修改古今词曲。予受盐使者聘,得与修改之列,兼总校苏州织造进呈词曲。因得以尽阅古今杂剧传奇,阅一年事竣。追忆其盛,拟将古今作者各撮其关目大概,勒成一书。既成,为总目一卷,以记其人之姓氏 。

        在这个“总目”下有“《遇仙》,杭州心一子作”,后面还有“《玉钗》,陆江楼作”。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陆江楼,号心一山人,杭州人。着《玉钗记》,叙何文秀修行,历经苦难事,和无名氏《观世音香山记》同为很伟大的宗教剧。” 其说法很可疑。《远山堂曲品》“具品”中记有两种《玉钗记》,一为“□□□心一山人”作,演“何文秀初为游冶少年,后来备尝诸苦”事;一为“陆□□江楼”作,“记蒯刚谋占紫芝园事,展转计陷,阅之如嚼蜡。” 两《玉钗》显然非为一作,郑氏已将两《玉钗》张冠李戴,更将二“心一”混为一人。二人非一人,心一山人也未必就是心一子。而无名氏二卷本《传奇汇考标目》第73条却说:“陆江楼,名里未详。《玉钗》。李元璧忠节事。”校勘记曰:“别本第一百二十九条,陆江楼,杭州人。” “别本”之说混淆二人为一人,当是郑氏说法之源头。“或谓心一子即苏眉山,《梦境记》作者苏元隽之父。然《康熙沙县志》苏眉山传云:‘晚号心一’。此心一是否就是《遇仙》作者心一子,尚有疑问。”

        李斗所记黄文旸《曲海》中所列剧目,按说是黄文旸于乾隆间“尽阅”过的,包括心一子的《遇仙》,当时当然仍存于纸墨间。此剧还见于常附于吕天成《曲品》和清高奕(生平不详)《新传奇品》之后的《古人传奇目录》中,写作“《遇仙》,心一子作。董永事” 。清梁廷(1795─1861)《曲话》卷1也录有“心一子作《遇仙》”的名目 。清道光间人支丰宜《曲目新编》在“明人传奇”中仍录有“《遇仙》,杭州心一子作” ,此书是据《扬州画舫录》中黄文旸《曲海》目录所编补的,所以道光间《遇仙》是否存世,支丰宜是否见过该剧本,则不可知也。无名氏二卷本《传奇汇考标目》第68条也录有:“心一子。《遇仙》。董永事。”则肯定只知其目而未见其实了 。

2、顾觉宇《织锦记》。

        《曲海总目提要》卷25“织锦记”:

         一名《天仙记》。按,本剧又名《织绢记》及《卖身记》。据刊本,系梨园顾觉宇撰。按,顾觉宇,明末人,字里待考,另改订有《跃鲤记》、《绨袍记》。演汉董永行孝鬻身路遇织女事,以仙女织锦偿佣直,故以为名。姓名关目,多系增饰。至以董仲舒为永子,系仙女所生,且云仲舒名祀。仲舒前汉人,祀后汉人,相去悬绝,合而为一。又引严君平导仲舒认母,仙女怒其泄漏天机,焚严易卦阴阳等书。荒唐太甚耳。

        略云: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母早背,父官运使,引年归家,寻亦弃世。贫无以殡葬,乃自鬻于府尹傅华家为佣。华居林下,素好善,怜永孝,周给之。永持银归,太白星以永孝行,奏闻上帝。帝察织女七姑,与永有夙缘,令降凡百日,助偿佣值。及永诣傅,道遇仙女于槐荫。仙女给以丧偶无依,愿为永室,永坚拒之。太白星化作老叟,力相怂恿,又使槐树应声,为之媒妁。永谓天遣,遂偕诣傅。仙女自克昼夜织锦十匹,傅不之信,多与丝以试之,众仙女皆助织。及明,十锦皆就,五色灿然。傅乃大异,待永以宾礼。傅女赛金与仙女最契。傅子狡黠,欲戏仙女,仙女用掌雷惊之。百日期满,仙女与永辞傅,令永持所织龙凤锦献于朝,曰“功名由此”。复示锦内之诗曰:“傅女为姻亦由此”。遂乘云而去,永以情造傅,傅知其孝心所感,即以女妻之。永持锦诣阙,诏擢“进宝状元”。及游街,仙女抱一子送永,遂不见。永取名曰“祀”,字曰“仲舒”,稍长,颖悟绝伦。人或诮其无母,永叩严君平。君平教以七月七夕往太白山,俟有七女过,第七衣黄者即母也。如所教,果见其母。与葫芦三枚,云授若父二枚,一授君平。祀归,以葫芦遗君平,中忽吐焰,焚其所秘阴阳等书,怒君平泄天机也 。

        除此提要外,此剧明清各论著很少著录。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杂调”:

      《织锦》,顾觉宇。《搜神记》称:“董永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主知其贤,与钱千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诣主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俱至主家。曰:‘永虽小人,蒙君恩德,誓当服勤以报。’主曰:‘妇人何能?’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百缣。’于是永妻织十日,而百缣具焉。”阅此,知遇仙之非诬也。但以仲舒为永子,则谬也 。

        吕天成《曲品》说心一子《遇仙》“此非弋阳所演者”,“弋阳所演者”当指此,《织锦记》即属“杂调”,无非弋阳诸腔。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今传奇有所谓董永者,词极鄙陋。”但其他情节一概莫知。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顾觉宇:未详其字里,仅知其为艺人,亦元赵文敬、张国宾之流。

       《织绵记》:《曲录》著录。《曲录》据《传奇汇考》 著录之,误顾氏为清人。《曲海总目提要》有此本,云:(略)。此种刊本,惜今未传。按:本事出《搜神记》,心一子《遇仙记》传奇亦演此事。明刊《尧天乐》等曲选存《槐阴分别》一折,易题《槐阴记》,当系出目而误。《万曲长春》选入《仙姬天街重会》一折,易题《织绢记》及《卖身记》,则尤为妄谬。宋元戏文有《董秀才遇仙记》题材同。清人据此剧编有《董永卖身张七姐下凡槐阴记》弹词 。

        《提要》认为董永之子演为董仲舒是“荒唐太甚耳”,以史学眼光看还可以理解,但庄先生认为《织锦记》“易题《织绢记》及《卖身记》,则尤为妄谬”,却不知何意。一个剧目演成多名,是完全符合动态传播实情的,尤其能说明该剧目演出之盛况和传播之广远,岂能以案头文学衡量之,何来“妄谬”之说?

        明末各种戏曲选本偶录董永传奇的片断,笔者所见各选刊之单出如下 。

书 名                                                  剧 名                                    散 出

--------------------------------------------------------------------------------
《新锲梨园摘锦乐府菁华》      《织绢记》                             槐阴分别
《鼎镌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 《织锦记》                          董永槐阴分别
《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 《织绢记》 仙姬天街重会
《新锓天下时尚南北新声尧天乐》 《槐阴记》                      仙姬槐阴别永
《新选南北乐府时调青昆》 《织绢记》                                  槐阴分别
《新刻群音类选》 《织绵记》                                                  董永遇仙
《织绵记》                                                                                   槐阴分别
《新镌精选古今乐府滚调新词玉树英》 《织绢记》(有目缺文)槐阴分别
《梨园会选古今传奇滚调新词乐府万象新》 《织绢记》      槐阴分别
《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 《织锦记》                  槐阴相会
《织锦记》                                                                                   槐阴分别
《方来馆合选古今传奇万锦清音》 《卖身记》                      槐阴分别
《新镌出像点板北调万壑清音》            ?                               槐阴分别

        这些选本都冠以“时调”、“徽池雅调”、“南北乐府”、“滚调新词”、“昆池新调”、“官腔”等名目,当时选本另有直接点出腔调者如《新刻京版青阳时调词林一枝》、《新镌汇选辨真昆山点板乐府名词》、《新刻出像点板时尚昆腔杂曲醉怡情》、《新镌南北时尚青昆合选乐府歌舞台》、《新刻精选南北时尚昆弋雅调》(清顺治选本)等。可知所选曲目涉及当时流行的弋阳腔、昆山腔、青阳腔(滚调)等,其中以青阳腔最多 。但是所选董永戏只是散出,内容不完整,与《曲海总目提要》中《织锦记》全剧提要难以比合。再说它们都符合“词极鄙陋”的特征,所以不能分清哪些是选自顾觉宇《织绵记》(弋阳腔),哪些是属于青阳腔《槐阴记》。班友书先生认为“槐阴分别”戏全属青阳腔,怀疑只有《群音类选》中“董永遇仙”属《织锦记》系统 。

3、青阳腔《槐阴记》。

        因《八能奏锦》等戏曲选本均为明万历年间编定,则上表中属“徽池雅调”等董永戏也明显产生于明末万历之前或其时。其故事情节对清以后董永戏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它的情节模式与唱词系统甚至可以在近代黄梅戏里找到浓重的影子。青阳腔已将董永戏的重心置放于“槐阴别”一场上,这场戏在顾氏《织锦记》的提要中并不突出,但在后来各地方戏尤其是黄梅戏中却是经典场次了。然而,今天已不能见到一部完整的青阳腔董永戏,所以这些散曲就显得弥足珍贵。

三、清代以来的地方戏曲

        明末的戏曲选本在清初仍有广泛的影响,尚有众多翻刻本及新选本出现。所以在民间,“槐阴分别”的单出一定会有演出市场。清代乾隆以后,花雅分立,各种地方戏和地方曲艺纷纷兴起。从清末民国时期来看,《天仙配》的演出情况的重要特征是,各剧种争相移植董永故事,并有相应的情节调整和内容侧重。同时各剧种又形成自己称呼该剧的专名。从情节上看,有一点是一致的,地方戏董永故事都受到自顾觉宇《织锦记》及青阳腔《槐阴记》的直接传承,也就是说,它的情节模式的源头其实可以追溯到宋元话本。但曲艺类情节的随意性较大,多与传统模式不相合,当是受到民间口头传说的影响更直接,于是就地取材,随时成篇,终致面目各异,尤其具有浓郁的地方语境。

        在明代传奇《遇仙记》、《织锦记》、《织绢记》、《槐阴记》、《卖身记》等名之外,根据内容侧重和单出情节,又有很多别名,略如 :

名称                                                       流传地点及剧种

--------------------------------------------------------------------------------
《上天梯》(续集《双麒麟》)       湖南辰河高腔
《董永借银》《卖身葬父》               湖北麻城高腔
《仙姬记》                                           江西都昌、湖口青阳腔
《天星配》《上工织绢》《分别归天》《送子》《训子》 安徽岳西高腔
《百日缘》《董永卖身》                   楚剧
《天仙配》                                           黄梅戏、秦腔 等
《七仙姬落凡》                                   河北罗罗腔 (道光间)
《七仙女下凡》                                   河北罗罗腔笛子调
《张七姐落凡》                                   河北北词小夹调
《槐阴树》                                           山西蒲剧
《董永哭街》                                       山西道情
《仙女配长工》                                   安徽东至、宿松
《董永》《董永与七仙女》               福建梨园戏
《七姐下凡》                                       江西南昌采茶戏
《天仙送子》                                       山东柳子戏
《织黄绫》                                           山东二夹弦、河南豫剧
《孝感天姬》                                       湖北柳子戏
《仙姬送子》                                       湖南武陵戏
《七仙女》                                           湖南傩堂戏
《大下凡》                                           衡阳花鼓戏
《董永挖银》                                       广西鹿儿戏
《槐阴媒》                                           陕西道情戏
《槐树媒》                                           陕西商洛花鼓

        别名还有不少,以上各名之下虽只记一个剧种,但并不说明其他剧种就没有这个名称。有的如《天仙配》、《七姐下凡》之名可见于全国数十个剧种。这些异名虽然内容相差无几,却可以说明民间对它重塑与传播的热情。不过民间戏曲大多在社会底层活动,同时也没有固定一统的文本使之规范化,所以丰富的民间戏曲资源并没有一部完整清晰的清单。当我们说到清代至民国的董永戏时,我们的视野十分模糊,只能根据留存下来的有限戏曲剧本和后来仍然活跃于民间的地方戏演出情况以及老艺人的有限回忆,去清理这个较长时期的董永戏的发展情况。但这些名称之下的董永戏到底在时间上具体属于哪个时段实在难以辨清,所以最终仍然是一笔糊涂帐。

        最早从文献上辑录董永戏的是杜颖陶,他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搜集此类剧本,辑成《董永沉香合集》 一书,于1955年和1957年两次出版发行。该书包括地方曲艺和地方戏两类,共收十部董永剧作,其中一种是敦煌变文,一种是元杂剧散套(改为“套曲”),两种是明传奇散出(改为“单出”),其余是清代以后的。四种是曲艺类,只有两种是地方戏。另有四支民间小曲:《劈破玉》、《寄生草》、《岔曲》、《背工》。

《董永行孝变文》 变文 据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中世卷》及《中国俗文学史》
《董永遇仙记》 (拟名)杂剧 明嘉靖间刊本《雍熙乐府》卷十四
《织锦记》 传奇 明奎壁斋刊本《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选》
《卖身记》 传奇 顺治辛丑(1661年)刊本《万锦清音》
《小董永卖身宝卷》 宝卷 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张七姐下凡槐阴记》 挽歌 清末湖南益阳头堡姚文元堂刊本及湖南中湘九总黄三元堂刊本(黄刊本题:《董永行孝张七姐下凡雀(鹊)桥会》)
《大孝记》 评讲 清末云南焕文堂刊本、鑫文书局石印本,四川清末铜邑森隆堂刊本、旧抄本。
《董永卖身张七姐下凡织锦槐阴记》 弹词 上海槐荫山房及元昌印书馆石印本
《董永卖身天仙配》 黄梅戏 安庆坤记书局刊本、高河埠顺义堂刊本
《槐阴会》(原题《槐容会》或《华容会》) 湖南花鼓 清末湖南益阳头堡文元堂刊本

        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记有8种版本的《董永卖身宝卷》(含《董永沉香合集》中一种),两种版本的《天仙配宝卷》和一种《路结成亲宝卷一种》目录 。
解放后各地方剧种都编有自己的《剧目汇编》,黄梅戏《剧目汇编》所收《天仙配》剧本十分庞杂,其中黄梅戏改编本《天仙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1958年1月所编《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安庆市文化局1998年1月重印)第四册曾收录所老艺人胡玉庭口述本《天仙配》(安庆坤记书局刻本校订)──这是黄梅戏老本。1954年9月,《天仙配》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取得成功后,由陆洪非先生改编的(也参考了班友书先生此前改编的《路遇》一折和对全剧的改革框架)《天仙配》获剧本一等奖。该剧本“先后由安徽人民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收入《安徽戏曲选集》、《安徽戏剧选》、《华东地方戏曲丛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选集》、《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卷》。” 这个本子虽然只是黄梅戏一家的演出本,但是它却是一个全新的剧本,当时许多剧种都是根据这个本子移植了《天仙配》。

        新本《天仙配》问世之后,它本身也处在不断的修改之中:“《天仙配》拍成电影后,舞台剧作了一次修改;81年赴香港演出又作了一次修改;至于这其中大大小小、反反复复的改动更难以精确统计。” 同时,因为其悲剧结局不能满足民俗心理,所以各种续编本也层出不穷。陆洪非先生说:“‘文化大革命’后,这出戏又重见天日。广大观众看到它既高兴又不满足,急切希望七仙女下凡与董永团聚……。一时间,《天仙配》的续集像雨后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有《七仙女二下凡》、《三下槐荫》等等,仅我读到的就有三十多种(其中有的还搬上了舞台和银幕)。” 80年代还出现过《天仙配‧下集》 。这些续集都让董永遇仙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但它们很快都淹没在新本《天仙配》电影的巨大影响之下。进入90年代后,还出现过四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七仙女与董永》。

        2003年9月为配合“首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暨董永文化旅游节”的举办,由李建业、董金艳主编齐鲁书社出版的《董永与孝文化‧艺文篇》除了收录以上董永故事的戏曲作品(含明刊选段)外,还收录了湖南花鼓戏《槐阴会》、浙江婺剧《槐荫树》《槐荫分别》、湖北楚剧《天仙配》《百日缘》、四川灯戏《槐荫配》、安徽黄梅戏老艺人口述本《天仙配》、黄梅戏电视剧《七仙女与董永》(续《天仙配》)、京剧《董永》、吕剧《圣贤楼》等剧本。这是目前所见收录董永遇仙传说剧本最多的集子。

[[i] 本帖最后由 Artvine 于 2008-11-20 10:46 编辑 [/i]]
发表于 2008-11-21 08: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这个不怎么关心,我关心的是董永的儿子什么时候开始说成是“董仲舒”的,什么时候又演变成了其他的名字 ?
由于缺少资料,没有办法寻找演变的脉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14:52 , Processed in 0.0990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