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怀宇 来源: 网易 2008-11-21 18:54:07
- l: u9 e! C; b# L# E- A: ] / Y; q; q( f- O1 d [9 w
我没有崇拜某一个圣人,我不崇拜孔子、孟子、朱熹,只是觉得在中国精神史上,这些人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从内心欣赏他们,尊敬他们。7 J! r! t0 z& I* I4 ^+ P7 Q9 s
( n5 i9 w3 }8 r5 r1 [6 H f6 @$ e作者介绍:余英时 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著有《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朱熹的历史世界》、《重寻胡适历程》等。- O. z( {4 T- J s

" r3 m$ n, ~* S- w
5 ^; L/ n2 G/ f- K( Y) |! c. n余英时先生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享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被誉为“胡适之后最杰出的中国学者”。从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后,余英时先生隐居“小书斋”中著书立说,笔端深含中国情怀,思想影响华文世界。时代周报创办之际,余英时先生欣然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3 u8 ]+ ~" d5 T! ~2 k
0 }, J* G4 U9 i1 x( T国学“大师”太多了
" T1 ~8 m$ b, D
' i2 a$ y9 }& Z k! @# R; I4 H* a现在的大师太多了,就是通货膨胀,贬值了。人人都是大师,那谁是小师呢?
& {( n# I; v& ?% r- s* _5 a
0 Q0 Q, I" q5 Z1 _: A' c f) _时代周报:现在的“国学热”似乎越烧温度越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 \) a, K: m$ c) o4 W
+ M5 Y( s2 h) J: }
余英时:我觉得没有真正的“国学热”可言。真正的学是不能热的、热不起来的,只有五分钟。学是要冷冷清清长期做的,如果要带一个“热”,就可以不考虑了。等于是流行歌曲,大家都狂热,流行歌曲能流行多久,就不知道了。我看“国学热”本身跟国学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有些人的思想被挖空了,要找东西代替: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很好的,我们不用向国外求什么,光老祖宗的东西已经用不完了。无非就是这样一种想法,才会搞出“国学热”来。% u# d/ A3 O) Z2 F4 u: S- _/ E
- R2 y9 J, B! Y8 F$ @. B! H2 N
时代周报: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人心不古,物欲横流”,所以必须倡导“国学”,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 ?5 z( Y9 c3 [1 G2 q6 Q$ a& _0 ~7 L" l- g
余英时:我想“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说法,每个时代都能听见。古代就有了,汉代可以这样说,唐代可以这样说,明代可以这样说,现在还是这样说,什么才是把人心复古呢?从前提倡经学的人,就以为经学可以解决一切,中国人念经学念了几千年,去翻翻清朝《四库全书》提要,经学有多少书?每一代都有发展,还不是继续“人心不古,物欲横流”?我想每个时代都有问题,没有任何一种万灵药可以通治所有的病症,只能对症下药。% y7 s3 z0 [( W6 k7 e& }
2 W7 Z. L$ ]+ T0 h1 d
时代周报:在现代学术史上,“国学”一说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背景?( R6 H9 d2 U& p& D- `
% U0 }( C! `1 d2 e+ r7 A
余英时:“国学”基本是日本的名词,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就有了。最初就是要恢复日本的国粹,先是对抗中国的汉学,后来又对抗西方的东西。这个“国学”后来就传到中国来了。当初也经过许多演变,也有“国粹”的说法,同样是日本传来的。后来中国有《国粹学报》之类。章太炎提出,这些东西有所夸大了,所以改用“国故”,他有一本书就叫《国故论衡》。胡适他们提出“整理国故”,整理跟中国有关的历史种种。这样“国学”就变成中性的名词。
9 X5 n% G2 [6 |/ d3 G# w
, o5 ]# h- }' n9 `$ h q2 ^0 K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院的时候,就用过这个名词。包括我的老师钱穆先生写过《国学概论》,他说“国学”这个名词恐怕也不是能持久的。我认为把“国学”变成某一种神圣、美妙的意义,让它发生精神向导作用,恐怕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和考古学家李济之8 q9 [( v7 W1 f. P4 l& {
* a% D% e y8 ?! }5 S+ @先生反对用“汉学”这个名词一样,不想把中国考古变成“汉学”的一支。1 T' h# m+ E+ p* i: I
! f, ?5 d- h( v# Y! [0 x7 E
时代周报:在学术研究上,通与专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T' t# x, a# b
* j' T5 e7 O$ k2 R余英时:在学术上,通与专是看个人的。有人愿意是专家,他不想“通”,对“通”没有那种意识。有人故意学“通”,那种是很虚的通,许多抽象的废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尤其是现在用西方各种理论的名词,人家也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我想真正求通,是在专中求通,通中求专,两者分不开。没有具体研究,通什么呢?一到具体研究就进入专的领域。这专不是就事论事,要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看看左右,把有关的都联系起来,那就是专中有通,通中有专,不能空谈专与通。+ b G y% W u p& [* V3 k& v- w
1 o+ [7 D7 y9 c
时代周报:为什么现在大陆的学者动不动就称“大师国学”,动不动就是“通才”?
' N0 b; C) u7 F" [: t* M% X9 D) G8 ~1 q
余英时:还是精神空虚吧。这是最大的问题,学术界的人精神也空虚,总要有一些东西填补,变成大师的话,当然就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了。明朝末年官封得太多,“都督多似狗,职方满街走”,现在的大师太多了,就是通货膨胀,贬值了,什么都是大师,就没有意义了。人人都是大师,那谁是小师呢?
2 o t. d7 |% y3 P3 i, n: w
( {+ y3 q1 W* e- [9 f0 L时代周报:那些顶尖聪明的学者为什么热衷于当大师?
% w0 c/ P, i0 \% {0 y- ?/ p
, E, x9 }3 ]# W: v5 L余英时:有人学问好,聪明才智高,不一定有智慧,智慧是另外一回事。人生的智慧不是看人的聪明,中国古人讲,这个人“智可及,愚不可及”。“愚不可及”不是骂人的话,是赞美的话。西方经典《赞愚》中就说,越是愚钝的人越有智慧,愚钝的人不是言词辩诘,而是对人生有某些很深的体验。越聪明的人越是糟糕,聪明等于是一个工具,就像科技一样,用在好处也行,用来制造杀人武器也可以。这就是古人讲“术不可不慎”,做哪一行也要谨慎。这跟智慧没有什么关系,千万不要迷信什么学者大师之类。6 R+ H! G; _0 ?7 H' `( T5 u
3 K3 R5 E2 x; A6 f* [, x" O
但求面对死亡而视为平常0 y5 e* _8 m9 z+ \. A+ N$ `: C$ ~
& ]$ I* g& ^6 F" r
三不朽是很好的,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要付出很大代价,牺牲各种功夫才能立德、立功、立言。我想遗臭万年的人就比求三不朽的人多得多了。
% @) {' `8 s! A! r1 |1 T1 ?& N1 Q( n, @0 @& p
时代周报:一些在文化、学术上很有成就的人物,到了晚年为什么会产生“不朽的焦虑”?4 u6 r% ]* |6 a& y
+ b# n, [3 n+ M" ?" B" ~- _4 W
余英时:人到老的时候,怕死是一定的。你要记住孔子的一句话:“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年轻的时候是好勇斗狠,要跟人家拼打、斗争,老年就越怕自己失去这个世界,越想抓紧“得”。这个“得”不光是财,主要是名誉:人家承认不承认。怕寂寞,这就是黄宗羲早年讲的一句话:“士大夫不耐寂寞,何所不至。”只要你不耐寂寞,什么事都会干。老年人就怕这个世界把他丢掉了,他没有地方可去,没有东西可以抓得住,所以一抓住一个东西就占有,无所谓节不节了。越到老年越可怕,年轻的时候不会意识到死亡,到了中年以后,死亡的威胁就存在了。
) }0 v) i% S* ^( J2 L
7 N3 T: Z5 }. P* d2 ?9 G儒家讲死亡,就是面对它而视为平常,这是真的儒家精神。胡适到英国去见剑桥的大主教,就说:对死根本就不怕,死了就死了,没死以前就做我该做的事。这就是张载所说“存,吾顺事”。活一天,我就要尽一天责任。责任有很多,对子女有责任,对太太有责任,对父母有责任,对兄弟姐妹和朋友都有责任,能尽多少算多少,不能人人都靠你。尽我最大的努力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我的专业是研究历史,就希望把我的历史研究好,不是曲解历史,不是为了某一种利益而搞一个学说,也不是为了赚钱而写一本人人都买的书。做历史研究也罢,做哲学研究也罢,得到某种程度的真理,把已有的真理向前推进一步,那我的责任就尽了。至于人家的评价怎么样,对你是不是欣赏,生前是不是得到承认,这都不重要。这样你就心安理得了,就没有那么多的惶恐。最怕的就是不安,老想要怎么样,这是心理上最难克服的问题。, |0 l8 X2 t7 L6 l
1 A) e% o e: k5 b/ g: ]“不朽的焦虑”起源很早,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子产,不信灵魂不朽,认为魂、魄最后都会散失,这便引出《左传》上讲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以身作则,大家敬重你,觉得你是一个楷模,可以拿你作标准。立功是对社会有贡献,自然不朽,人家永远会记得你。立言是你说的话或知识上求真理,科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能够创造出很新的想法,对一个时代有很大的影响,那也可以不朽。这就是所谓三不朽,中国人把死寄托在这三不朽上。这三不朽是很好的,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这样,要付出很大代价,牺牲各种功夫才能立德、立功、立言。0 T3 l9 B/ n' Y5 W: k
# W# ?. }3 N) G! ^0 O* ~如果不想花那么大的功夫,又想不朽,有什么办法呢?就做坏事。这就是东晋桓温说的名言:虽然不能流芳百世,我也可以遗臭万年。遗臭万年也是不死,所以,我想遗臭万年的人就比求三不朽的人多得多了。) j. T4 x: {& M0 H s2 p
& @5 R) m* _; F6 r+ D5 \1 u
要恢复人的尊严9 |9 @/ ]6 m, r5 I# F2 k
; p& u2 n3 ]' I4 B
语言本来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必要创新,可是我觉得“分子”这个含义现在太坏了。讲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都可以,为什么不能用知识人呢?我的意思是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
2 x; E! r% k4 [! d }+ x% G5 i
5 I" Z$ N1 @$ C3 D6 V, |时代周报:为什么你现在把“知识分子”一词都改用“知识人”?
$ O/ f, W8 f8 E' z4 @7 n7 K
; \8 S6 q5 E, J! ^余英时:“知识人”这个名词是我现在提倡的,第一次是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士与中国文化》第二版,我在序里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我就尽可能用“知识人”,而不用“知识分子”。原来我也用“知识分子”,那是随俗,因为语言应该随俗。但我现在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过去“分子”用得太可怕了,分子是右派分子、坏分子,什么都在里头。“知识分子”已经用了几十年,从前是一个中性的词,后来就变质了。所以我不想再用。我记得可能是看了已经去世的语言学家陈原谈“分子”的文章,受到他的影响。西方用“intellectual”,就是知识人,日本人也用“知识人”。我给日本学界写过一篇文章,用的是“知识人”这个名词。讲知识人等于中国人讲读书人一样,讲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都可以,为什么不能用知识人呢?我的意思是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我要恢复人的尊严,因为语言是影响很大的东西,语言一定限制你的思想,用暴力语言,就是鼓动暴力。) @/ i: Q/ x, d/ _6 N
, c8 k/ ^$ Y8 e% e时代周报: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源流可以追溯?: t! n% |- ]0 r2 X. P3 j
6 v+ V; O' x+ O0 x$ h( x) c+ N& I+ d* f余英时:中国对人权是一样尊重的,在王莽时代有诏令,不能买卖人作奴隶,这比西方还进步,西方整个古代以至早期基督教都视奴隶为当然。人都有权益,人都有尊严,这在中国早就有了。中国的观念跟西方的价值可以结合起来的。
& c* x! ^, Z" X. i1 @" d
' X9 {8 N2 G+ M. h7 V从前中国还有士大夫阶层来控制,政权也是开放的,开放到一定程度就是科举,要做官必须先考试,这个考试是比较公平的。从汉武帝开始,中央设有太学,地方上也推举人才再送上去。这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好事情,不要以为是小事情,这是不容易的。西方在中古时候一个是武士阶级,一个是有钱的商人可以有特权,然后是世袭的贵族。这些在中国很早就消灭掉了,世袭制度基本上在春秋战国以后就不再实行了。唯一世袭的就是皇帝,这个没有人碰它。中国的政权很早便开放到“四民之首”的“士”(即知识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成就,但这一开放并没有形成“民主”。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知识人便自觉地努力,想作进一步的开放。追求民主,便是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人的尊严”。儒家早已有“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念,这一思路在现代与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的大潮流汇合了起来。" k9 P2 x, K+ z0 F0 Z2 V
p/ p. j. S8 ]" y! ^, A
时代周报: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如何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a$ g- D3 q& k: N p9 ~ [
5 E: F) u) Z o6 o$ {! N7 R/ I; K余英时:我想你们年轻人自己要努力,要自己把自己当人,不要盲目服从上面的权威。我认为每个人要争取自己基本的人权,不要随便被人剥夺了。如果人家给你“恩赐”,给你点好东西,你就感激涕零,这就不太好了。人就应该量才适性,自己有多少本事,在什么环境,尽量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是人不能光为自己着想,我们念中国书,受中国文化影响,不能只管我一家,其他就不管。因为小时候受影响,有社会责任感,但是责任感也不能无限膨胀,膨胀到连家都不顾了。起码的责任是对家里人有承担,这以后才有余力为公家做事,这是很简单的人生道理,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才能够慢慢走上现代社会,只能求一点一点地变。; S" V0 T8 [8 h5 E; n1 R( X
6 |7 w$ X6 p/ p d3 ^5 U; s我从来不把任何个人当神一样看得不得了。古人今人中好多人我都很欣赏,很尊敬,但我不觉得我要崇拜某一个人,想变成某一个人。我怎么可能变成爱因斯坦呢?爱因斯坦是一个个体的生命,我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为什么要做他呢?就算有一个人是物理天才,也不一定能成得了。每个人都要成就自己,完成自己。我没有崇拜某一个圣人,我不崇拜孔子、孟子、朱熹,只是觉得在中国精神史上,这些人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从内心欣赏他们,尊敬他们。% Z: \" X7 l+ U# ] W. B$ x" W5 ?
3 s9 C( ]7 z8 v8 v9 K! \
现在想到的是,在这个时代我能做什么,那就是做自己。我没有英雄崇拜主义,也不会自愧不如,因为我天生就只有这么多本钱,只有这么多才力。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这是遗传决定的,还跟我的环境有关系。如果小时候没有八九年在乡下,我对传统的社会与文化便不可能有亲切的认识。但我没有机会上现代小学、中学,便注定不能成为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了。我只有一点对中国文史的底子,就只能做我自己。我并不是傲慢或者自负,人只能知道自己有多少本钱,就做多大的生意。不要看别人是大富翁,我也要去做大生意,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总而言之,尽力完成自我,同时也知道尊重别人,这是所谓“博学知服”,即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的最好办法。
, ~7 }- R+ q1 R) w( m( {- z9 E) w
w/ N! q! d9 D' D(余英时专访下篇详见12月1日《时代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