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军
--------------------------------------------------------------------------------
词义系统的存在已经在词汇学界基本达成共识,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词义系统的性质及其类型。?
一、词义系统的性质?
根据系统论观点,词义系统的性质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整体性和有机关联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词义系统中,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各孤立要素部分之和,而是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比如,义素组成上一级词义系统的要素——义位,但义位并不等于义素的简单
相加,因为义素内部也有层次,存在本质和非本质、显性与隐性之分,义位的形成实际上是义
素筛选、分层之后的结果。?
系统的有机关联性是实现整体性的保证。整体性特点使词义系统不存在孤立自足的义项,每个词的每个意义都是在某个义系中找到位置之后比照确定的,同样,词义系统中每个要素的
变化,都会导致相关要素的连锁性反应。可以说,词义系统就是关于词义之间各种关系(层级关系、聚合关系、组合关系)、词义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外部环境关系的一个有机关联体。?
(二)开放性?
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闭合系统和孤立系统。词义系统属于开放系统。?
词义有语音形式作为载体,依据结构规则参与交际,语言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和词义系统有着密切联系,决定了词义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词义的形成是人们“词化”概念的过程,词义
的确立不仅依赖于它和其他义位的比较,还依赖于在言语使用中的语境。所以,概念、使用语
言的人、语境这些外部因素的参与,都使词义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
我们从词义系统中选取任何一个要素——义位,它都处在与外部环境交流的状态中。如,“鲸鱼”这个义位,自产生起就有语音形式:jīng yú;有结构规则:只能作主语、宾语和定
语;有理性意义:一种最大的鱼类动物。当人们对所反映的这种事物有了进一步认识后,义位
受概念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少了[鱼类]这一义素。但是在言语使用过程中,由于具体的使
用者对概念的认识程度不同,在一定的语境中把“鲸鱼”当作“一种巨大的鱼”来使用时,也会得到理解。?
(三)动态性?
词义系统的开放性直接决定了它的动态性。开放系统每时每刻都处于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中。这种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就使词义系统具有了动态性质。?
词义系统的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共时有关的流动变化。在词义系统内部,义位的内涵和外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共时状态下,它们会因语境和使用者的认识不同、目的不同而产生变异,这就是我们说的义位变
体。同时,要素在聚合关系中的分布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义位变体的导向产生新的聚合关系,如言语同义词和言语反义词。?
二是与历时有关的发展演变。词义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不同,有时是一个要素的变化,有时是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但变化的途
径是一样的,都是共时变化被约定俗成、纳入系统的结果。词汇学研究已久的词义演变问题,实际上就是词义系统动态性的具体体现。?
(四)自我调适性?
词义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但系统的各个部分不可能同时生变,变化必然始于某一个部分。当这一部分起了变化,导致它与其余部分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系统会调动与变异要素
相关的一切要素和结构,经过一连串连锁反映,重新确定位置、结构和功能,以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这个调整过程是自发的,结果是自足的,这种反馈调控机制在词义系统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比如,“的士”本来是一个外来单纯词,其中的“的”不能单独做词素,后来因为在“打个‘的’”、“一个‘的’也没有”等言语形式中反复出现,成为一个独立义位“出租汽车”,不久,又出现了“板的”、“摩的”、“马的”等词,“的”的义位在外延上扩大了,变成了“出租用交通工具”,并变成了可成词词素。词义系统的这种自我组织、自我适应的能力,保障了词义之间的协同关系不致因一个要素的改变而瓦解,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与有序。?
(五)稳定性?
词义系统的自我调适性,是由系统的稳定性具体体现的。稳定是指系统在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干扰以后,能够自动回到原来状态,或形成新的平衡状态。?
一般来说,系统的稳定状态有三个层次:稳定、渐近稳定、不稳定。第一种是通过负反馈回到原来状态,第二种是通过正反馈过渡到新的稳定状态,第三种是稳定性完全瓦解。前两种
状态在词义系统中都存在着。?
词义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实现它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而使用语言这一行为本身是充满主观色彩与变化因素的,绝对的稳定只存在于一种已经“死亡”的词义系统中,而变异中的稳定才有
可能具有词义系统应有的功能。?
二、词义系统的类型?
词义系统本身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别,这是我们研究词义认知的关键性工作。?
(一)从不同的语言角度划分?
不同语言有不同语言的词义系统。概念是没有民族性的,但词义却是有民族性的。各种语言的词义系统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或群体的思维方式和民族色彩。最被人们熟悉的例子是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的不对应性。在汉语中,人们对于亲属关系区分得非常详细,“叔叔”、“舅舅”、“伯伯”分属三个义位,而英语中只有一个义位和它们对应,那就是“uncle”。与此相反,汉语中“看书”、“看电视”、“看电影”中的“看”属于同一
个义位,而英语中却分属三个义位:“read”、“watch”、“see”。因此,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决不能把一种语言的词义系统套用到另一种语言中,必须仔细地对照两种词义系统的差别,才能做到翻译准确。?
(二)从不同的时间段划分?
即使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词义系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如果把这种变化用时间横断面切分的话,会得到有明显差别的词义系统。例如,同是汉语,在古代畜牧业发达时期,
对牲畜的划分就特别细致,在《尔雅·释畜》里,记录了各种马的名称,有的从公母角度出发,有的从高矮出发,有的从毛色出发,这些义位到今天已经归并为一个义位了。可以说,词义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共时平面上,词义系统也有静态和动态之分,这里不详述。?
(三)从词义认知角度划分?
人们掌握词义一般有三条途径:通过在语境中反复体会、通过查词典中或教材中的释义、通过别人的解说。几种途径得到的词义并不相同,这里我们必须分清三种词义系统的区别。?
1、理论词义系统?
所谓“理论词义系统”,是一个个词经过成千上万次的使用,被语言群体公认了的、约定俗成的词义系统。这种词义系统没有具体的语义指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为大家所共同理解,并且代表了当时科学发展和认识的最高水平。我们构建词义系统,应该是以此为标准建立
的“理论词义系统”。?
2、词典词义系统?
所谓“词典词义系统”,是指根据词典的义项分合原则和释义内容所建立的词义系统。这种词义系统的特点是,可以凭借现成的词典学研究成果,有依据,易确定标准,易把握。但“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辞表达词义,强调的方面、详略也可有差异。”(符怀青:《提高辞书质量〓促进辞书繁荣》,《辞书研究》1994年第3期。)不同的词典在编写体例、释义原则上有很大差别,本身也不能保证释义和立项的完全准确。但目前人们建构词义系统和分析词义时,多以此为依据。?
3、个人词义系统?
无论是“理论词义系统”还是“词典词义系统”,都不可能被个人完全掌握。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在顺利完成交际,但他们各自的词义系统却不尽相同,这就是“个人词义系统”。因为“虽然概念是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人们对某一类客观对象认识的反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正确、全面地掌握了每一个概念,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所掌握的却是和他认识的词汇意义一致的不完全概念”(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如,对“酱油”一词的理解,一般人已获得的概念可能是“调味品”、“咸味的”、“液体”、“接近黑色的”,但是,对这个词的另外几个意义成分“用豆、麦作材料”、“酿造而成”的掌握程度就可能因人而异了。“个人词义系统”只要在约定俗成的范围之内,就是自足的。但如果交际双方的词义系统不在一个层次上时,交际就会受到影响。如:当听到“今天的菜酱油放多了”时,持上面所述不完全概念的人都可以达到交际目的。但当听到“今年这个地区豆类收成不好,酱油价格将提高。”这句话时,只掌握不完全概念的人就有可能不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
只有“个人词义系统”才是可以真真切切感受的词义系统,但以往的词义研究中,忽视了对这一类系统丰富多样性的关注,由此也忽略了人们在词义认知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具体性,这是词义研究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
我们在分析词义现象时,首先要确定,应该把研究放到哪一种词义系统中去,如,对于义项的分合,应该把它放到词典词义系统中研究,对于词义的演变,应该把它放到理论词义系统
中进行研究,对于语用中的理解错位,则应该把它放到动态词义系统和个人词义系统中进行研究。这是保证词义研究科学性的一个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