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9|回复: 0

乡土语文重返中学课堂,方言回归折射社会进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 10: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清籁 2005年8月13日

近悉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了一部供中预(六年级)学生使用语文课程拓展教材《语文综合学
习》,内中一系列反映本地海派文化的篇章,包括介绍并普及吴方言常识的部分。

教材面世后,引发一轮丰富的社会思考和多元的舆论反响。赞成者认为,作为吴方言的一
种,上海话历来是本地区江南文化及海派文化的母体与载体;上海话一旦消亡,将导致上海
文化失去固有的依托,沦为无根的文化。因此他们站在文化传承的立场上呼吁开展以方言母
语教育为核心的乡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上海人不忘本,继承并发展上海的文化血脉。同
时我们也能听到另一些人的意见,他们则站在“推普”的角度,质疑乡土文化教育可能给普
通话的推广效果带来的种种冲击或影响。有人则直白地用“退步”一词来评价方言母语教育
的社会意义。

感谢发达的当代传媒使我们广泛倾听舆论声音的愿望成为可能。它更帮助我们获得了这样的
可能性,来借助于大量的相关事实来试图全面认识这一具体事件身后的广阔背景。

这次将要发到上海中预学生课桌上的这本拓展课程教材,是针对近来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实践
逐步发现的一些薄弱之处而作出的补充与完善。作为试行中的拓展课程,《语文综合学习》
的内容每周只占一课时的必修课,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布置回家作业,不作为考试
要求。可见相关的方言母语知识学习,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不会对普通话教学构成威
胁。学生通过了解母语方言的基本常识,却可以触类旁通地增进对现代汉语体系的立体认
识。结合对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异同的了解,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学习普通话的效果。因此适量
的方言母语教育不仅不会让“推普”效果打折,还能给孩子们的语文知识及普通话知识增添
新鲜营养。

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方言母语教育也同样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本市广大的中小学
生,无论家乡在上海还是在外省市,当他们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成长、学习,就必然会与这座
城市固有的文化氛围发生接触。既然方言及其文化现象是存在于孩子们身边真实的客观事
物,并参与构成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那么教育者就当然有义务来引导他们去全面、客观
地认识这样一种存在。学习了解本地的方言文化,对于帮助本地孩子更好地于家中长辈交流
情感、外地孩子更快地适应并融入上海社会,都将发挥实实在在的益处。当学校不再忽视现
实社会环境在学生世界观形成中起到的作用,而是主动引导学生去积极地认识社会、关注社
会,破除人为造成的交流隔阂,那么孩子们与社会课堂的互动程度与交流层次将得到有效提
高,从而为他们将来更和谐地参与社会生活铺平道路。孩子们如果从小被教导或者暗示着远
离课堂外的本地文化氛围,那他们与家中长辈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必将平添障碍,这对家庭内
的亲子交流、隔代关怀等,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清除这些障碍与隔阂,给孩子们创造与长辈
们进行贴心直接的母语交流的可能,亦将是从微观上着手改善全社会人文关怀状况的有效举
措。

如同前面提到的,方言不仅是简单的交流工具,也是地方文化的产生根基与传播载体。地方
上的各种戏曲、曲艺是通过道地的方言来展示其艺术意蕴的。要使戏曲艺术代代相传,单是
详尽记录它们,显然是不够的。而让年轻一代尽量广泛地拥有了解、欣赏它们的可能,才是
行之有效的传承之道。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连父辈的方言都说不流畅听不明白,他们又将凭借
什么来贴切地领略这些用方言表演的戏曲里面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味?方言的式微,将
直接导致各地戏曲的消亡。试想一下,缺少了评弹、独角戏和越剧的上海,还将保留几分原
有的江南风情?为了避免文化断层的扩大与戏曲艺术的失传,方言母语教育的实施更显得刻
不容缓。

上海文化不仅继承了有千年教化渊源、四百年发达商品经济传统的江南文化,而且也在二十
世纪上半叶孕育了紧跟世界潮流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兼蓄中西文化
的成分,并以“改良色拉”而非“美式熔炉”的形式来组接这些原本迥异的文化元素。从上
世纪中叶海派文化鼎盛时代的现象看,本地戏曲与外来戏曲同台献艺,国语文学与吴语文学
并肩发展,民族美术与西洋美术各领风骚,江南丝竹与欧洲古典音乐交相辉映。历史上海派
文化对各种异质成分的兼容性,同当今世界认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主张不谋而合。当年海
派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兼容,主要出于对多元文化引发社会需求的商业考量,而今我们重提
“海纳百川”,又要多看见一层公民文化权利的考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2日
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承认“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
自己的作品。”我国作为《宣言》的起草国之一,也一直在致力于维护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
特性。教育部语用司司长杨光2004年7月25日在于北京召开的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指
出:“中国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为坚持语言的平等及维护语言的多样化与和谐统一作出了长
期不懈的努力。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根本上保障了各民族语言和地方方
言的使用和发展。”近一年以来,汉语方言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媒体、学者、大众与政府的广
泛关注,一系列旨在促进和谐语言生活的举措也陆续出台,反映了,人们对方言及其文化传
承的高度重视。无论舆论提出如何的见解,首先都体现出对事实的关切心态,这同样也是观
念意识上的进步。

从多维角度纵观乡土语文随着拓展课程重返课堂的现象,各方面显现的社会进步令人欣喜,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尊重人本价值、提倡和谐交流的时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23:36 , Processed in 0.0789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