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2|回复: 2

从现代人文视野看方言(母语)复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 12: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裴钰 来源:《北京晚报》刊 2009-04-27 20:23:3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 ... =rela_articletagpub

前几天,我在博客上发出了《没有多样化,就没有全球化》这篇文章,这是我在北京商务图书馆涵芬楼书店的演讲稿的下半部分。今天,发出前半部分,刊发于4月18日的《北京晚报》上。谈方言的人很多,但是,从现代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方言,分析方言的人,目前还是不多,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够给今天的朋友们一个强有力的思想启发,热爱方言,推广好普通话,一起为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负责。



  大家看到我题目中在方言的后面加了一个“母语”的概念,这和我以往的角度不同,把方言当作母语来理解,从母语文化角度分析方言在现代人文中的角色和定位。这是一个方法论上的革新,和我们以前认为方言是地方性的语言,或是一种乡土性的语言,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
  这张图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母语日的宣传海报,大家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是以族群和地域划分的,所以这里面很难以国家的概念说这是澳大利亚人,这是中国人。松浦晃一郎说,“让每个民族深刻认识到各自母语的重要意义,逐渐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语言多样性和各种语言的根基问题”。
  大家想想,我们现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以及汉语教育在各个民族自治区的分量越来越大,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语言教育的多样性,不注重母语教育的话,很快你的语言教育会在外来的文化作用下瓦解。那么语言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会拦腰斩断。

  南京文化延续到清朝

  我认为中国文化是多样性的地域文化,这和日本和韩国完全不一样,中国文化从宏观上讲是中国文化,从微观上讲是多个地域性的文化,造就的是不同的方言的承载。汉语从宏观上讲是我国的母语,而方言是各个地域的汉语。我们不认为汉语言在中国境内是完全单一的。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他们的文化内涵不同,汉语言在不同地域文化中也是不同的。当然,大家都知道它的文化共性,现在要突出的是文化特性。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官话、国语和普通话的历史。官话古代讲“雅言”。我们认为的官话的概念是在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里面,推行的标准化语言。明代的官话,采用的口音标准是南京话。朱棣迁都北京后,明代才出现北京官话。

  清代官话开始的时候还是南京官话,它和明朝一样还是在公务员和士人的圈子里通用,发生演变的是,雍正皇帝把北京官话作为国音,但清朝的时候南京文化的地位仍非常高,北京官话成为国音的是在1926年。这个时候,南京官话正式谢幕。举个例子,梁启超是南方人,北京官话说得不好,光绪皇帝听不懂。谭嗣同的北京官话说得好,结果受到了重用。梁启超发奋学习北京官话,很快就在北京的政坛活跃起来。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是在1955年开始推广,普通话的概念是比较新的,而方言很多都是在千年以上。

  再来看一看国语现状,我们的普通话叫“标准汉语”,当今时代并不是只有普通话作为唯一的标准汉语存在,在汉文化圈中,分为三种。一个是普通话,在大陆地区推广。现在还存在于中国的台湾地区的话语被称国语,在东南亚华人社区存在的汉语被称华语。

  方言文化划分非常复杂。我认为有七大方言区:官话,包括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我们今天所说的北京话是华北官话的一个代表。第二个大的方言区是粤语;第三是闽语;第四是湘语;第五是赣语;还有客家话,最后一个是吴语,上海话就是吴语的代表。

  秦始皇没搞“语同音”

  再谈谈“语同音”,看一个问题不能光看未来,可能有的朋友说,我们要实现“语同音”,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分析文化问题不能仅靠理想主义来推断,要看历史!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一个口音划一的历史。到底这个概念从哪里来的?在《圣经》中出现了一个巴比伦塔的故事。在古老的时代,人们都说一样的语言,上帝一看,不可以这样,于是他把人类的语言打乱了,人类就无法团结。我们发现这个传说的概念从语言学,历史来看,这是唯一的最早的宗教化的一个语同音传说。我们看中国的史籍没有类似的传说,没有一个类似这种思想的主旨。

  秦始皇没搞“语同音”,我们看秦始皇搞的那些东西,“书同文”、“钱同币”、“度同衡”、“车同轨”,秦始皇用这样的文化措施、经济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不仅是秦始皇,汉、唐、元、明、清都没有搞“语同音”,都没有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统一的口音,在民国的时候也没有搞过。所以,“语同音”不是历史的事实,从秦代到元代,汉语始终是多样性的发展,包括明清的时候,官话也是公务员和士人的交际语言,可以说是一种职业语言。“语同音”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也不是中国民族的传统。

  到底什么样的语言文化会促进统一呢?首先,我把“有利于统一”的语言细分为四点:要能促进族群之间和睦相处;要能增强社会凝聚力;要能促进民间社会的活力;要能保障地域间的和谐相处。我引用一个联合国的相关公约,介绍给大家:源于所有公民的融入和参与的政策,这种政策必须确保文化特性的存在。

  标准粤语有九个调

  方言的窘境和危机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一个是民族戏曲在全面的衰落,我们一直有个错觉,那就是地方戏曲的衰落,源于戏曲体制改革的问题。实际上还有一个方言的保护问题。你的曲艺人们听不懂,自然就会走向灭亡。第二,汉语拼音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第三,幼儿园里的单语环境;还有一个就是语言歧视。

  朋友们设想一下,如果方言教育跟不上,那么,昆曲就是一张DVD,现代人文主义不是要求你把文化保护成DVD、CD唱片。一个重要的保护方式是复兴方言教育,方言衰落失去的是戏曲的观众。保护方言的目的,在于保护我们的文化,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保护民族戏曲,年轻人不喜欢民族戏曲,不是因为题材老旧。而是他们听不懂。我们今天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是把民族戏曲都保留在光盘里、电脑里,而是要有自己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市场。

  昆曲都往DVD里推,往电脑里推。但是,昆曲在现实中的文化环境没有建立起来,市场机制自然也不会长久。某些人搞的演出,仅是演出而已,绝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是富豪,花大钱听一次昆曲,体现我的身份和品位。这是花钱买身份,买地位,而不是在搞文化保护。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保护,成了卖光盘、卖高价票、卖身份和财富的标签,这就是最大的失败。

  为什么汉语拼音的普及对方言有一个很大的压制作用?汉语拼音有四个调,标准粤语有九个调,闽南话七声八调。很多地方要求公务员、教师的普通话必须达标,孩子们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只说普通话,因为在幼儿园里没有方言的环境。

  还有一个是歧视现象,什么说上海话是有文化,或是说上海话时没文化,这都是品位歧视,我们都要反对。方言是公民的权利,使用方言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在联合国相关的规定中,方言是人们文化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自己的母语来表达,来创作,这说明,戏曲和曲艺在今天的传播、在今天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12: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多样化,就没有全球化
作者:裴钰  来源:《北京晚报》刊发 2009-04-24 22:12:21

    4月24日,《北京晚报》刊发了我的文章,“没有多样,就没有全球化”,这是我近期主张“语言教育的核心是文化传承”,普通话和方言要和谐并行。文章选取了我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涵分楼书店的演讲文字,我把这篇文章放在博客上,和网友分享。

     语言教育的核心不是交流

  我们认为语言教育的核心功能不是交流而是文化传承,举例来说,世界语已经有100多年了,它的初衷是实现世界的“语同音”,交流第一。但现在世界语人口超不过2000人。世界语本想取代英语、汉语等,却失败了。

  只要地域文化存在,方言一定存在,普通话是一种交际性的语言,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语言。普通话历史短暂,我们现代白话文的历史也很短暂。语言教育首要目的是把民族的文化特性传承下去,仅仅为了交流是低层次的。这里有几个详细的例证。走:古义是奔跑。普通话:步行;粤语中,走=奔跑。

  普通话:吃=粤语:食;普通话:喝=粤语:饮;普通话:是=粤语:系。

  粤语:佢(东晋南朝的用法);吴语:渠(东晋南朝的用法);普通话:他。

  我可以接受普通话教育,可以接受方言教育,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可以有选择的权利。学生们可以不做出选择,但当他们想要选择的时候,可以满足他们,满足他们的方言学习的要求。现在的普通话推广非常好!但是方言保护不足。方言是生活语言,普通话是交际语言。我一直在讲幼儿教育,没有涉及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因为普通话作为一种技能,学生需要它。但在幼儿园里,这就需要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从现代人文的角度来讲,你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不是为了现在而保护,而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而保护。联合国有关的公约:“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如果在幼儿教育中不压制,不排斥它的话,那么方言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

  普通话和方言有什么区别。很简单,方言也有沟通的作用,第一是地域沟通;第二是情感的维系;第三是生活语言,我们在生活里使用方言,这是一个历史,也是现实的反映;第四,它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香港语言教育的“成功”

  我们讲汉语的语言,有两大块:普通话是交际语言,方言是文化传承+生活语言,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汉语语言。我们应当把普通话推广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2006年香港居民5岁以上人口的生活语言统计,91%的人说广州话。作为生活交流,9%的人用的是普通话、英语和其他的方言。交际语言的统计,我们会发现:使用普通话的是40%,其他60%,1997年回归之后,我们在香港推行的语言政策是无为而治的政策。香港是一个标准的普通话推广的典范,它正确推广了普通话,把普通话当作交际语言来对待,生活语言还是广州话。香港的例子说明,我们的方言教育,和普通话教育是可以保持平衡的状态,和谐并行的。注重母语保护,也能保障普通话的推广。

  普通话是可用的,方言是可爱的,我们爱语言,归根到底是爱它的地域文化,北京话对于我来讲是可爱的,我要在北京长期的发展,肯定要和北京文化和解,你不爱它怎么行?方言不是大熊猫,把方言保护成DVD、保护成光盘。这不是文化保护。对方言,必须要热爱,如果你不热爱,你会发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心灵是没有“根”的。

  民族文化是多样性的文化,在北京,所以传承的自然是北京的地域文化,不可能传承南粤的文化。没有这些文化土壤,文化环境就不存在,也谈不上继承跨地域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一个概念上的,具体实践层面的,就是要传承你所在的地域文化。

  星巴克+老舍茶馆

  我还要说一个重要的话题,全球化和多样化。有人问我,方言教育是不是逆潮流?因为现在各地的沟通很紧密,中国正在实现一体化,这个多样化和全球化是不是矛盾的?

  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是外来的文化要进入到本民族的地域之内。比如,我们在北京有话剧,甚至有小剧场演出,包括个别放原版的外国电影,这些外来的文化进入北京,我们有多样性的文化政策,打开了门,全球化才会进来。

  如果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全球化,多样化是全球化的前提。我们强调全球化,因为全球化是现代人文主义的目标,如果北京没有西方文化的影响,你会发现北京是一个单一,一个苍白的地方。这个文化环境就不是现代的文化环境。现代人文讲究多语教育。现在仅仅是把英语引了进来,德语、日语、法语教育还远远不够。

  我们的社会文明的程度,不仅仅是体现在单语水平上,还要体现在多语的水平上。当然,现代人文的全球化,不是霸权化。传播汉语,是给其他国家的人提供汉语学习的权利,而不是用汉语来统一全世界。

  坚持多样化就是迎接全球化:文化的特性就是要迎接多语教育。方言教育搞不好,外语教育也肯定搞不好,因为这是在搞文化封闭和单语教育。

  多样化,当然不是一个城市有星巴克代表西方文化,老舍茶馆代表民族文化,这个城市就是国际化了。方言就是文化多样化的标志,我们判断一个地区的文化,不是按照明信片、照片上的样子,而是按照这个地区的文化系统来看。北京有北京文化的教育系统,也有各种民族艺术传播的空间,关键是,要从政策上来认可和保障多种民族艺术的传播、生存和发展,所以才说北京是一个国际化多样化的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12: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ha--2 于 2009-5-2 12:35 编辑

和洪晃老师探讨“方言复兴”问题

视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cs2j.html
(2009-03-29 12:54:18)

    在去涵芬楼书店做方言讲座的前夕,我来到洪晃老师主持的节目《亮话》,和洪晃老师谈了方言和母语问题。方言问题,实质上还是语言问题,具体一些,就指向语言教育的问题,这一点,关键还是思想建设层面的问题,我站出来,到书店,到电视节目,写文章,反反复复地谈,就是希望我们今天的语言教育能够多样化,能够按照现代人文的原则去实施。而我也是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事在人为。

    网上有了节目的片段视频,放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人文问题,是属于每一个愿意表达自己意见的人,我们每位关心中国文化的人,都应该表达自己,这不是我们的权利,而是我们的义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6:32 , Processed in 0.0993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