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曝光硕士论文抄袭:文章除地名外一字不改1 ^3 [; D/ X& s. [* U# v
2009-05-25 03:50:21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 M# r$ w$ T0 G$ j$ ^- T) Q8 _% ]* C6 e1 U5 C. V2 z( V! u! ? V; R
核心提示:5月21日中午,有网友在“天涯社区”论坛的“天涯杂谈”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直接用替换键搞定,我无语了》的帖子。发帖人在帖子中详细比较了两篇论文,发现两篇论文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 帖子一经发出就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 z* G1 u2 u( f: H% n9 K$ C- Y
; l. n& o. @9 c2 x% S
3 r; ~$ V7 I+ N 两篇硕士论文的对比。图中“中文摘要”部分基本相同 & L* _2 {- t' Q
5 \8 \4 x l: Q8 t$ |) D中国青年报5月25日报道 5月21日中午12时31分,有网友在“天涯社区”论坛的“天涯杂谈”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直接用替换键搞定,我无语了》的帖子。发帖人写道:
, C/ }4 \; C5 j8 o. D, z1 W% t* m9 w7 s; p; w1 P3 O5 q; c
“昨晚在期刊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无意中下载了这两篇硕士论文,看着题目就觉得有点诡异,打开来细看,我K,原来真是抄袭的啊,而且抄的还特别夸张,直接用替换键搞定。学术造假的新闻、论文抄袭的故事咱也听多了看多了,但看到这样抄袭的还是第一次,这可是硕士论文啊……” % Z3 h e3 H# K- W$ g. a2 o" |6 ^
, y6 P2 ~, _# H. q) Y“也不带这么抄袭的吧?” 8 z( O/ [$ M/ }( y w1 ?; J* M
* h1 `7 B. Z. N! W! F& c9 Z2 Q发帖人小萧所指的“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是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这篇被指“抄袭”的论文题为《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作者:袁×;指导教师:杨××教授;答辩日期:2007年11月;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8年3月19日”。而被抄袭的对象是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作者:曾××;指导教师:胡××教授;答辩日期:2006年12月27日;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7年7月16日。”
" g% @+ _# R& j( A7 C- F& K* O Y9 b" N7 P( F: k1 S; `! N4 j+ h1 u
小萧在帖子中描述了两篇论文的比对情况: 2 E+ V7 Z0 y% S
. q. Q' d" [8 o X' N3 D“这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把江苏的统计数据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以及一些统计指标的对比排序结果稍微改变之外,从摘要到目录到文献综述到正文分析再到后面的对策几乎完全一样,就连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也TMD一模一样,就差后面的致谢不同了,太夸张了。” 9 [$ R9 e( e+ {; T
* c S+ b! }* ~
随后他写道:“虽然说现在所谓的学术论文多是垃圾,除了自己之外没几个人看,但也不带这么抄袭的吧?”他从两篇论文中摘出了一些段落,“让大家看看怎么个满篇抄袭法”。 / _+ R" _9 R1 b& p0 D9 t# M
" Y* {/ @) J: \. B+ k2 l小萧一共列出了5处内容,分别摘自论文的中文摘要、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从贴出的内容看,两篇论文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
& W. U: k/ p& ?3 a" F v/ u
! i m' g+ u6 `, ^" E小萧告诉笔者,他发现这件事是“挺偶然的”。他目前正在看一些劳动经济学方面的书,5月20日晚,他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的书,其中第23页提到的一篇论文——《丢失的女人与茶叶价格——与特定性别有关的收入对性别失衡的影响》引起了他的兴趣,就想上网查一下这篇论文。回到宿舍后,他在中国知网搜索系统里输入“丢失的女人与茶叶”后,并没有查到该论文。于是他更换了搜索词条,转而搜索“人口与经济”这一主题的相关论文,在检索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搜索“人口结构”后,他找到了一些论文,就把它们下载下来。其中包括《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和《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它们都作为“引证文献”,被显示在一篇题为《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的论文的下载界面上。该页面还显示,这两篇硕士学位论文都被收录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 * [5 w$ A4 c$ h0 L' v7 A" B9 ?
9 _+ Z$ u# G3 t+ R根据小萧的介绍,笔者从中国知网上下载了这两篇硕士学位论文。经过仔细比对,笔者发现,除了省份名称不同外,两篇论文的章节结构完全一样。而论文的内容,正如小萧在帖子中所描述的那样,“除了把‘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把江苏的统计数据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以及一些统计指标的对比排序结果稍微改变之外,从摘要到目录到文献综述到正文分析再到后面的对策几乎完全一样”。 ' d* j4 Y! k: P6 u
6 `! `( F" T/ R/ K+ j小萧在下载完相关论文后,很快就注意到上述两篇学位论文的题目相似性。他先看了山东那篇的摘要,再打开看江苏那篇的,发现摘要很相似,于是开始对两篇论文的内容进行认真对比。小萧发现,尽管两篇论文的数据和一些分析指标排列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论文的结论和其他部分完全一样。他感到十分震惊,于是就想发到网上去。他还在网上查了一下该怎么举报论文抄袭的,但没查到,并且那天晚上他上不了“天涯社区”,所以就没能在当天把帖子发出来。
1 `% m, q5 E1 r3 l2 c+ Z& g: I) \8 H: ?, c Q. k, j
5月21日上午10时,小萧的导师找他谈事。在谈正事前,小萧把发现抄袭论文的事告诉了导师。“她听我说之后说可以去举报,我说不知道在哪里举报啊,发到网上算了。”小萧说。他最后选择了在天涯社区的“天涯杂谈”、经济论坛和凯迪社区的“猫眼看人”板块上发这个帖子。
8 G) `& {. Y- ^+ X7 ?3 G9 O1 V4 |: N7 B4 h* A% C. L* s" i+ V
这个被冠以“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的帖子很快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截至5月24日晚7时,“天涯杂谈”上的该帖子共被访问35650次,有292个回复,其中5月21日当天就有超过100个回复。许多回帖者对抄袭现象表示了惊讶和愤怒,甚至贴出了从网上搜索到的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但也有回帖者表示,目前论文拼凑和抄袭的现象很常见,甚至有人认为发帖人将此事“曝光”的做法“损人不利己”,还可能“别有用心”。 C% T& D5 y6 i9 d3 |. i
7 |& v% I3 i7 ]( W& O小萧对质疑他发帖动机的回复进行了回应:“没想到有那么多人骂我,土壤如此丰厚,也难怪学术如此腐败,抄袭如此猖狂了。”但他同时也在反思,“我就是在反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我这种行为进行指责谩骂。”小萧说。 $ l- E5 s( j0 _
- c! ]8 ]4 x3 Q# a5 W“当初发帖,就是因为觉得实在太夸张了,拿给大家看,希望以后即使抄袭,也不要抄得这么过分,很容易被发现的。”小萧告诉笔者,“像我这种非本专业的人都能发现抄袭,那些专业的更容易发现了。” / l3 R2 B, }" _9 A6 o
5 Y, W$ p1 ?7 m7 n
谁为抄袭论文顺利过关负责? 2 L, K1 c# C' h4 x x
3 K1 U8 T0 U- Y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抄袭”4个字,用户可以得到几千万条搜索结果。近年来,因论文抄袭引发的新闻事件也比比皆是。2008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报》曾报道了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贾某因抄袭被检举而受到取消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处罚;今年也发生了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被指抄袭论文、广东商学院一名副教授被指抄袭重庆长江师范学院一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的事件。还有一些论文抄袭事件虽未被媒体报道,却被举报人发到网上“曝光”。在小萧发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的帖子前,有网友将另一学位论文抄袭的例子发在博客中,题目取名为“奇闻:居然有如此大胆抄袭的学位论文!”。也有网友在小萧发的帖子后回复说,“名字都没改的我都见过,这个算啥最牛。”
* T' X( b1 q4 r, I3 \
7 @* k+ W' k! a) F$ N“所有的抄袭都是剽窃他人成果,对其他不抄袭的人造成不公平,但学位论文抄袭能过关,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我觉得学位论文抄袭能通过,责任最大的不是抄袭者而是把关的人。”小萧告诉笔者,“把关的人,不单单是导师,还有盲审专家、答辩委员会等,如果不好好把关,那谁不想抄袭啊,毕竟认认真真写,真的很辛苦。” & |9 g4 B6 L2 N+ @% v) Y
, L/ V: n% F1 Y1 s他在帖子里也写道:“据我所知,不是说一般学校都要求导师对自己学生的论文严格把关吗?这是怎么把的关啊?自己学生完全抄袭了别人的论文导师都没发现?据我所知,硕士论文答辩前不是要送出去盲审吗?这盲审的专家就真是瞎审了?据我所知,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都有5个以上的专家吧,怎么就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是抄袭的呢?眼下又将是各个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了,不知道又将有多少篇抄袭的论文会轻松通过。” ) s g: s4 Q9 E5 S
网友“明月光”在帖子后回复道:“我觉得这个学生太离谱了,几乎连一个字都不改,他的老师绝对有责任。如果我指导学生论文,我肯定会看看相关文章的。另外,这个人几乎一个字都没改,说明他的导师估计也没改过一个字,如果真的指导过,怎么可能一个字都不改?”
- y' W l/ f; x' T* h
; {2 M, b! i" {$ \$ g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指出,在讨论抄袭的现象时,要区分商业作品的抄袭和学术作品的抄袭。前者主要涉及作者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问题,而后者主要是学术道德问题。要杜绝学位论文抄袭的学术不端现象,除了学生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之外,论文指导教师也应当起到监督和教育的作用。 1 [9 q$ }6 ]* g$ |
* g3 b T+ q1 X, o4 S) r, w) [ R小萧告诉笔者,“我的导师对我的论文要求挺严格的,我们这个专业,都是要求实证分析的,都要有一定的调研。”但他也坦承,对学位论文进行盲审的制度本来是好的,但是在有些高校成了“走过场”,没有真正做到。“我上回拿到学院去交,他们说是让我自己送,我还问他们说不是盲审吗,怎么现在是自己送了?”他还指出,在学位论文评审中,也存在很多人情关系。“评审的都是互相评的,你评我的学生,我评你的学生,这样的话就难以保证客观性了。” / K# ?. }% m0 ]. N- j7 X6 C1 m
! _, B. U, a9 {9 I当然,学位论文通过与否的关键在于论文的答辩,实践中也存在学生的学位论文因涉嫌抄袭而当场被答辩委员会否定的例子。北京某高校的赵老师告诉笔者,他有一次在做答辩委员的时候,发现一位学生的论文中有“拼接、抄袭”的嫌疑,于是便在网上输入相关的文句,结果发现确实存在抄袭的现象。他当场向该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位学生无法作出回答,后来他的学位论文也没能通过该次答辩。赵老师指出,尽管目前有一些硕士研究生以后并不打算做学术研究,但硕士学位本身就是一个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是一个学术研究行为,因此,本着最基本的契约精神,学生一旦选择了攻读硕士学位,就应当遵守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杜绝抄袭、拼接等学术不端行为。而作为答辩委员会,也有义务对学生提交的学位论文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把关。
$ V) S* g5 m+ }* B7 N+ @; H2 _+ t) n7 j8 O8 w' O) w1 U
小萧告诉笔者,他之所以发帖,就是觉得这样抄袭的都能通过层层审核与答辩,最后拿到学位,对那些辛辛苦苦写论文的人太不公平了。“我想举报,就是希望学校以后把关严一些,当然是希望所有的学校。”
, J$ u5 ~9 y' C6 x1 g; G" K; S4 }: X( Z- Z/ A C8 |/ f# D$ J
西北政法大学讲师褚宸舸指出,目前高校学生论文抄袭很普遍,像感冒一样,不治理就会成为H1N1,也是要传染和死人的。他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有许多。如果就事论事从具体行为者的角度分析,论文抄袭者(学生)并未养成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之心。知识结构欠缺、写作能力低下是内因,指导和审阅教师把关不严是外因。问题都出在教育上,教育难逃其咎。
9 N. s8 A0 F& H- @6 e; b d2 L% U& g
7 x" r6 R: V5 r8 Y5 q1 R% L. O' y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抄袭检测系统” 8 j1 V+ ?( ~6 A; s0 Z% z% V
7 i, V# X( ~* B1 C' W7 T7 [, K
在小萧发布的帖子后有不少回复认为,现在高校论文抄袭的现象比较普遍。“抄袭这种现象,在现在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但严重抄袭的还是比较少。”小萧说,“如果发现了这样严重的抄袭,都没有一点想举报的心,人人都这样,那么以后抄袭就更泛滥了”。 1 a) {4 z) ~* J6 N
- p& h* F' z9 t: p+ @5 q- D
但是,事后追惩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位论文抄袭的问题。恰逢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于2008年年底完成了对“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开发,因此,部分高校在今年启用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帮助完成对学位论文的检测。7 F3 }8 F9 v9 |+ A9 D1 Q/ U
2 p' V" T: l+ r# e4 o西南政法大学是启用“抄袭检测系统”的高校之一,如果论文与已有文献的相似度被检测出超过10%,就会被要求修改。这让一些毕业班的学生惴惴不安。由于担心检测结果显示相似度超过标准,有些学生还提前开展了“反侦查”,即通过网上的其他检测系统先作一次“预测”,再针对预测的报告对论文进行“整改”。 8 j, I$ y+ p8 u y, h" Y0 q
; ]% Y9 L% r5 q- p, D2 [6 s3 m
研究生小张采取的整改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注释的形式注明出处,二是再换一种说法,变得更加“委婉”,三是干脆把不重要的删掉,省得留下“后遗症”。经过“预测”和整改后,小张提交了硕士毕业论文的定稿。5月21日,学校将论文的检测结果反馈给每位毕业生,小张的论文“初审”过关,她也松了一口气。但对面寝室的小王则没那么幸运,她的论文被“标红”(即被标注与其他已有文献相似的内容)的部分超过了10%,被退回要求修改。但小王认为,该“抄袭检测系统”的科学性和稳定性有待改进。首先,她自己编的500余字的案例被“标红”,让她感到十分不解;其次,她引用的一些法律条文和法律术语也被“标红”,而她认为这些内容应属于公共资源,不应属于已有文献的内容。此外,“抄袭检测系统”将小王已经做了注释的内容也“标红”,并记入“相似度”统计的总量,这让她对系统统计的科学性也产生了怀疑。
( q: X# f2 P$ b( X; W$ m8 t5 y
; I% i# c( v$ W$ d+ |/ u8 Q+ R但小王和小张都表示,“抄袭检测系统”的应用本身是一件好事,这至少对所有毕业生形成了一种威慑,所以大家在完成毕业论文时的心态是宁可质量差点,也尽量不要抄袭。小萧也认为,尽管他所在的高校并没有这个系统,但“有这么个系统还挺好的,不在于这个系统能检测多少,而在于它至少能起到震慑作用”。
z1 w& P4 {8 h2 \4 \* |2 Q5 i0 s
+ R. d0 n. w1 ~0 Y! g1 S) s, L曾在西南政法大学就读的褚宸舸老师也认为,“抄袭检测系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一些师弟师妹也告诉他,“抄袭检测系统”给写毕业论文的学生敲响了警钟。但他认为,技术手段不是万能的。技术手段和刑法一样,只是一种威慑和事后措施,杜绝论文抄袭的关键是如何进行事前预防。他担心采用“抄袭检测系统”后,高校会对学位论文的检查环节投入过大,却放松了对论文写作环节的把关。“杜绝抄袭的关键在于预防,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抄袭检测系统’上。” (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