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7|回复: 3

新情报:高校新一轮评估即将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8 10: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虎的最新情报:
教育部新一轮评估即将开始,其中一大改进特色是:

#用数据说话,改变以往专家驻校的方式,可以远程评估,采用公开数据。

#杜绝造假,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泡沫!

#建设数据库,实施常态和周期化监控;

#减少学校评价负担!

#对学校公开数据进行审核和验证式评估。

#确立最低标准要求,达到这个标准即为合格(不再搞评优)。


这个评估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最低要求为十项,每项都用具体的数据说明问题,都是平时公开的信息数据,很客观,无法造假。

此信息是老虎聆听教育部官员的一个讲座获得的,评估新思路令老虎眼前一亮,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由于新方案还没有最后落实,应报告者要求,老虎这里不便公开披露有关具体内容细节,请朋友们谅解!

老虎为教育部的评估改进工作叫好!
回想上一轮评估,整个高校好像被教育部QJ了一回,一个个弄得有点神经兮兮的,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评估组弄得鸡飞狗跳,甚至中华大地还造出了一个新歇后语叫做“高校评估——洲际导弹”!

为了合格,各个高校使出浑身解数,严阵以待,投其所好,好吃好喝招待着,就是来一个打前站的女秘书,一个高校七八个校长也是围着转,生怕得罪了评估组。
据传有些高校校长在全校评估动员会上公开说:谁砸摊子,我就砸他的饭碗!

教育部这次评估改革,既民主,又客观,完全采用高校自己平时公开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这就独绝了做假的可能性,也避免了劳民伤财。老虎不由得连声叫好!

同时,老虎认为评估工作开始以后,应该是数据统计与驻校评估相结合,适当进行人工干预,结合客观与主观分析。

当然,驻校评估应该是不公开的,完全是微服私访,就是观察高校的校风校纪,观察高校的教学氛围和文化氛围,观察高校的环境氛围——例如讲座、晚会、业余生活,举行突击性的座谈会,对校园学生个别走访交谈,等等。

这样将客观数据的硬性指标与驻校专家的主观感受的软性指标结合起来考察,也许更加深刻更加准确。

我们希望教育部通过这次评估,重塑自己的亲民形象,而不是冷冰冰的管理者形象,让高校不再有被洲际导弹对着随时可能发射的那种恐惧感!

附录: 怀念当年“本科教学评估”那几天!

标签:教育 高校 本科评估 教师 学生 杂谈  
来源:http://blog.sina.com.cn/zengx2007 分类:教育随笔

前两年教育部到我们这里教学评估,学校狠抓了教学质量、教学秩序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当时为了应对检查,我们把五年内的卷子都复查了一遍。从学校、各级学院再到我们的小单位,都是层层把关。就像现在查“猪流感”一样。每周都有学校的各级领导来听课,然后提意见。学院的领导更是把我们这里的每一个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甚至把他们不满意的人换下来。更有督导组的人天天在教室检查,从教师的仪表到讲课的内容甚至到教室里学生的反应都一一关心。

那是我这么多年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工作原来也还是如此地重要,不是可有可无。要不学校领导也不会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准备这个检查。

教学评估那周,学校的校车是随时在那里等候老师,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是老师有要求,那校车就一定会过来接你。所以那周你不会担心由于下课晚了而回不了家的事。最让人怀念的是,当时给每个老师配备了教学用的激光教棒。这个东西可以远离计算机当鼠标用。你只要按一下,就可以让讲搞翻页。不用回到机器边去按鼠标。另外还有一些很好的东西都用到了教室中。特别是那些用电池很凶的无线话筒,在那几天也是全天候敞开供应。教学楼里面每层楼都会有学校的某级干部在值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教室里的多媒体也事先有人帮助你打开,一切都是以一线上课的老师为中心!

本科评估当然是以“全优”而结束。一切当然都皆大欢喜。当然为了评估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由于成本问题而不得不放弃。内心的一些感觉当然也随时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

真的怀念当年“本科教学评估”那几天!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3: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大学别再折腾教授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4日09:10  新京报
  不折腾教授,就是对他们的最大支持

  新京报:《纲要》第9项问题是“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当前高校“衙门化”问题备受诟病,您怎么看?

  朱清时:大学其实是个学术机构,不能按照行政那套来管。大学要想管好一定要依靠教授,因为怎么讲课、怎么开专业,教授是很重要的。学校最主要的是让老师安安心心坐下来考虑问题,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无为而治”。当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要瞎折腾。教学机构不折腾教授,就是对他们的最大支持。

  现在的趋势是我们的学校在行政化,最典型的例子是搞评估。教育部门手上有很多钱,我要给谁就给谁,但我总得知道你干得好不好,于是我就得评估,评出来好的就给钱。但是这样就把学校搅和乱了。

  新京报:现在是教授有怨言,校长也有怨言,怎么改变这种局面?

  朱清时:第一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拒绝折腾。比如像评估这种事情,学校应该坚守自己的办学规则,不要迎合上面。

  但是更重要的是,国家要改变机制,改变过度行政化,改变经费投入方式。比如提高生均经费,减少行政领导分配经费的权力,增加学校教授得到经费的权利,把教授的权重变大,把学校领导的权重变小。现在领导的权太大了,几十个亿,说给你就给你,说不给你就不给你。这种情况下,要抵制“行政化”很难。

  新京报:您说要增加教授的权重,怎么增加呢?

  朱清时:一个是增加生均经费,就是说增加每个学生的人头费,现在可能是每个学生有700元一年,这是远远低于教学经费的,至少要增加一倍。然后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也要增加。像英国、日本的大学,他们本来学校的经费就很多了。

  新京报:经费多是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办公司、办企业赚钱呢?

  朱清时:其实不是,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过,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有几位教授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要办公司,生产激光光谱仪,学校就说你们要办公司就辞职,学校不能跟商业挂钩。哈佛大学有一个基因工程的创始人,他也想办一个公司,学校讨论说学校教授不能办公司,除非辞职。

  大学过度商业化,是我们的一种误区。有一次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来访,就曾对我们的领导人说大学绝对不能办公司。

  比如加州大学是完全公办的,有政府预算,一年预算是几百亿美元,它的八个分校一年预算二三十亿美元,它靠经常性的教育投入支撑起来,不能让教授为了经费到处去竞争。我们过去改革有一个偏差就是过分强调竞争机制,结果不要说教授,科学家都要争经费,害处很多。

  培训大学毕业生做职业教育老师

  新京报: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去北航,说受金融危机影响,他最担心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您对就业问题有什么建议?

  朱清时:现在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是中国社会未来十年最重大的问题。我在教育规划纲要的会上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要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农民工。

  目前我国的情况类似于美国20世纪前半叶,当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而且两次世界大战后,大批复员人员回来找不到工作,美国就办了大量社区职业学院。中国现在需要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员再次接受教育。

  新京报:《纲要》第14项问题就是“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您有什么建议?

  朱清时:职业教育对国家太重要了,但是现在职业教育的学校太少、教师太少。我有个建议,最近这两年从大学毕业生中选出几十万来培训做职业教育老师。我希望政府现在就重视,让不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成批量地转向职业教育,让他们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

  这些大学生培训完之后,一二十个人办一所学校,政府投资,专门培养下岗职工、农民工。采取这样的紧急措施,既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也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

  校长任免要交教授们讨论通过

  新京报:在很多人看来,您做校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科大。

  朱清时:就是因为我有那样的学术背景,所以我做校长能够坚持一些自己认识到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那样的背景,想坚持也坚持不住。

  新京报:前段时间几所部属高校校长集中调换,有人感觉校长完全成了官员。您怎么看?

  朱清时:这个做法的确可能不符合“教授治校”的原则。教授治校的意思就是说学校办学的大事应该由教授集体来拿主意,比如选校长这样的大事,应当充分尊重教授们的意见。“空降校长”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把候选人交教授们讨论通过。

  在我刚当校长的时候,我是很坚持“教授治校”原则的,评职称、评教授都有严格的学术标准,行政领导官当得再大,若是不符合学术标准就不能评上。坚持到后来就发生了很大的意见分歧。一些人觉得干部能管好学校,为什么不能当教授?

  他们混淆了教授和行政领导的关系。教授是学术称号,当好行政领导未必适合当好教授,就像教授并不一定能当好官员一样。但是,在中国,所有行政领导都想当教授,这是我当校长这么多年遇到的很大的困惑。

  新京报:您怎么顶住这些压力的呢?

  朱清时:确实很难。我之所以能够顶住压力,一个是我很清楚这个是基本规律,基本规律往往是最简单、但往往也是最难做的。比如办学要坚持学术优先,不要打扰教师、不要折腾。

  包括去年评估,学校网BBS上有一些评论,说你老朱都要退休了,还要和有权势的人对着干,你退休了怎么混啊?一些学生竟然有这样的观念。

  新京报:那您是怎么考虑的?

  朱清时:他们就觉得校长不懂社会,都要退休了还得罪这些人,以后那些人整你很容易。

  但我没有过分担心这些,我觉得退休后浮华褪尽可以显出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我相信自己的真正价值,我总能找到一个地方继续好好工作。我很欣赏帕斯卡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像芦苇一样脆弱,人和芦苇的不同是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的一生至少要体会一下有思想的伟大,不能人云亦云,这是人生的价值观。

  我现在退下来以后感觉轻松多了,我今年63岁了,更觉得我坚守的价值观是不能放弃的。很多人也有思想,但是不能坚持,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我觉得很可惜。  本报记者 王石川 赵继成 北京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3: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女秘书事件引发社会热议
2008年04月21日 南方周末
    4月11日上午,为了本科教学评估,广西师范大学六位校领导隆重迎接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女秘书一事被媒体曝光。南方周末记者当天恰好在采访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他对此表示,这样的接待确实过度了,“作为一个秘书,是为学校和专家组服务的,以后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4月6日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到达桂林后,该校六位校领导全部出动,远迎贵宾,对专家组两位女秘书,亦以鲜花迎宾之礼相待。他们把这些消息与图片发在了广西师大校园网首页。

    校方没料到的是,迎接女秘书的图片会流传到互联网上,并引起媒体报道和公众非议。

    然而,这只是广西师大迎接评估的隆重礼仪中最普通的一个细节,如今实行的其实已经是“瘦身”后的迎接方案,原方案包括警车开道迎专家,后被获知情况的教育部官员要求取消。

    两位秘书只是科员,专家们也只是普通的高校教授与校长,但他们位列教育部评估中心两千余名专家库之中,作出何种结论的评估,决定着一所高校在主管部门眼中的优劣。

    今年“两会”期间,十余名政协委员集体炮轰教学评估弊病。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亦在日前表示,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在另外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情况更为严重:为了评估得优,中国的很多高校校长都用足了“手段”,有的不惜调动全校师生一起造假。

    全体起立,喊“老师好”

    本报记者于4月5日来到广西师大育才校区,这是专家组到来的前一天。校警和学生会成员守在校门口,只有戴了校徽的人才能入内。知情师生介绍,这一制度是评估前两周才开始实行的,此前很少有人戴校徽。记者借了枚校徽,走进了广西师大。

    迎评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校园。

    各种迎评的红幅挂在教学楼或者人行道上,每幢教学楼门口都竖着倒计时牌,标记着这是评估前的最后一天。学生会成员站在教学楼门口检查校徽。校园110们穿着崭新的保安制服,骑着摩托车在四处巡逻,据说为了迎评,添置了不少人手。随便找个什么人聊天,开口闭口谈的都是“评估”。连和校内的小店老板攀谈,他也在说评估:“对面那家店,是为了迎评新开的……”

    几年未擦的教学楼外墙,在这一两天也被擦净。以前没有路名的校园道路一夜之间都有了名分。平日学生们用来贴各种小公告的宣传栏也被清理,代之以学校形象广告和评估标语——在迎评期间这并不奇怪,北京大学“三角地”也在北大的教学评估时遭到了清理。它上面只剩小半张“房屋招租”的小广告,还顽固地粘着。

    路边,各种学生活动、学术活动的宣传牌、预告牌一字儿排开。学生们介绍,为了迎评,大家都铆足了劲儿,把活动集中安排在专家组进驻的几天之内。为了迎评,学校食堂的饭桌都翻了新,食堂的饭菜也好吃了些。

    每个学生都被要求学会唱校歌——《育才之歌》,每人被发了评估宣传手册,本科生需要就此开卷考试。“学校已经对我们很好了,广西其它不少迎评的大学要闭卷考的。”一名学生说。

    学校还给不参加本科评估的成教院学生放了假,这一行动在校方话语体系中被称为“净化评估环境”。

    本科生以前不用做早操,但在评估前这两周,他们必须六点起床,六点半做操,七点半早读,八点上课,晚上还要在规定的教室上两小时的自习。上课时学生们要全体起立,喊“老师好”,老师则要微笑着说“同学们好,请坐”……学生们还被要求,这几周不能在路上吃零食,包括不能喝牛奶,“被专家看到了印象不好”。

    在校内,情侣之间不能拉手。学校还要求学生不能离开桂林,手机不得关机,“随时叫你,要在15分钟内到。”

    重赏之下必有勇“生”

    “没有谁敢违反这些规定,因为学校说了,轻则影响学分,重则影响毕业。”有学生介绍。北京大学在去年评估时也有过类似规定:务必携带学生证或校园卡上课,否则不能进教学楼,迟到的人会取消奖学金和张榜公布。

    处罚的压力是一方面,学校给出的奖励许诺也很惊人。

    广西师大的每个学院都有不同的奖励政策。一家学院许诺,如果评估时某班被专家组抽中听课时被评为优,学生每人可奖300元,教师每人奖3000元。另一家学院许诺,学生被专家抽到英语口语、计算机或教师技能,评为优秀的,可得300元奖金。如果某班被专家抽到听课,全班表现优秀的,该班集体奖励3000元。被专家在路上碰上,回答得优者可以奖300元。

    用金钱奖励迎评的做法不是广西师大的原创,此前广西不少参与评估的高校都有过这种做法。

    评估前的一两周,教师们的生活也不同往常。大学教师普遍不坐班,但这时,老师们却必须按时上下班。如需外出,必须向院领导报告。部分老师还被安排去试讲,因为专家可能抽到他们的课。试讲是没有学生的,听课的是学校的领导。有学院领导直白地称:“你们在专家面前表现得好不好,对学生影响的是毕业,对老师影响的是年终奖。”一位老教师对此很不满:“这种感觉很不好,我上了二三十年的课了,为了迎评却还要这样排练,太假了!”

    另有部分老师的课程被调整出评估周期。一位老师解释:“这些被调整掉的老师,要么上课不太好,要么平常不听话。学校领导怕他们在专家面前惹麻烦。”一位经历过上次评估的教师回忆:“评估专家来前,校领导要我离开学校,不要乱说,称这就是对学校最大的帮忙。”

    参加民盟中央对教育评估调查的黄嘉陵教授告诉记者,她在对高校评估的大量调查中发现,这样的做法很通行,不听话的老师常会在评估期间被“屏蔽”。她还发现,只要有一个高校创造出一种应付评估的办法,这种办法就会很快在全国高校中流行起来。因为尚未评估的学校领导常常会到已评估的各高校去“取经”。在广西师大的评估网上,也刊登着校领导向多所其它高校取经的照片。

迎评马拉松
    评估前最后一两周的准备只能算是临门一脚,背后则是长年累月的马拉松。
    广西师大的“迎评马拉松”开始于2007年4月。
    一位学校教师介绍,广西师大在2001年的本科教学随机评估中得的是“良好”。2003年教育部开始进行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一开始学校也没有太紧张,认为得个“良好”就可以了。但后来,像桂林医学院、玉林师院这样的学校都得了“优”,学校领导的压力一下子大了起来。教育厅的领导也是下了死命令,这次评估是非得优不可的。如果不得优,以后学校领导就很难向主管部门交代,政治前途也会变得岌岌可危。
    所以学校在一年前就开始紧张起来。
    从某些方面看,学校的准备工作给学生带来了好处。学生被安排进行英语口语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和普通话培训。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一半左右被翻新。在2007年一年,广西师大共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费达四千余万元。
    在评估前,第二文科综合楼造了8年都迟迟没有建成,但为了迎评,去年12月就竣工了。这种评估带动的教育投入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深圳大学曾为了迎评,在1个月内添置了价值3000万的设备。教育部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告诉南方周末,评估目的之一,就是要推动滞后的教育投入。
    但一些人担心高速扩张后的质量问题。广西师大为了评估,去年在新扩展的雁山校区加速建房,赶在新生9月份入学前建成了一期学生公寓。但数名雁山校区学生告诉记者,为评估而造的雁山校区简直让人难以忍受,老师一讲完课就要匆匆返回市区,白天晚上工地噪音不断。去年下半年,学校在两座楼之间架了一座观景桥,又忽然倒塌。学校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学生们则更担心建筑安全问题。
    这一校区的总预算逾十亿,学校自有资金并不多,主管部门又只投入了数百万元。有教师担心,这个为评估而建的校区,很可能会越来越成为广西师大的包袱。

    每个班都有“信息员”

    高校除了要为“迎评马拉松”中建房子,还要重建教育档案。

    广西师大的所有本科生试卷被重新检查。一位教师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做出琐碎的重改的:比如一道十分的题,以往的习惯是打上分就行了,但评估标准要求注明得分点在哪,扣分点在哪,“从来没见过大学教师要这样改试卷的,改得我们都没有休息日。”

    许多论文也重新修改,分数也是如此。一位论文指导教师称:“有被重新改过的论文,学校叫人帮我写评语,还签上我的名字,但有的我的名字都签错了。”

    一位参与了论文制作的学生回忆:“改一改评语,发现有明显抄袭的论文就扔掉。学校平均给我们15元/篇的报酬。”

    学校还要求教师写教案与教学日志。该校一位教师对此不赞同:“我讲课有十多年,了然于胸,跟本不用教案。但现在却用管小学老师的方法来管我们大学老师。许多教师不愿写,学校或者老师个人就组织学生从网上下载一些教案造假。”

    尽管这种做法在教育部文件里被明令禁止,但犯禁者仍众。更有一些高校,为了给新造的论文与教案做出逼真的效果,在水里浸或锅里蒸然后风干,以使看起来像旧的一样。为了减轻评估负担,杜绝造假,今年3月教育部评估中心发文,称检查的教学档案从最近三年减至最近一年。

    这种做法引起的伤害并未能在短期消失。去年,江苏淮阴工学院一教师因为反感学校在评估中逼迫他造假而状告学校。民盟调查教育评估问题的教授黄嘉陵发现,不少教师由于不满教育评估,加深了与学校的对立情绪。

    一些广西师大的教师就是如此。政治与行政学院的一位院领导在一次教师大会上警告教师们:“你们给我注意点儿,我们学院每个班都是有‘信息员’的,这信息员就像苏联的克格勃……”

    据多方了解,该校学生中确实有这样一批信息员。一位已从该校调离的教师告诉记者,他有一次在上课时说了几句对评估不满的话,就真的被学生告了密,当天就被院领导找去谈话。

   “不是给你用的”
    这样一场让人不得轻松的“迎评马拉松”,在广西师大,4月5日晚上,终于接近最后冲刺阶段了。

    这一天晚上,12名专家与两名专家组秘书的个人照、简历均被贴在了广西师大的校园网内。有辅导员告诫学生说,要准确无误地认住专家的容貌,不管在什么地点遇上了都要好好表现。

    这些由教育部评估中心委派的专家,或是大学校长,或是权威学者。学生们都有点紧张,在一个班级的最后的动员大会上,一位教师这样安慰他们:“都别紧张,专家不会太得罪被评的学校的。今天如果不给我们评个‘优’,说不定明天我们校长就以专家组的身份去评他们呢。”

    黄嘉陵教授在调查教育评估中发现,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风气的确在评估中蔓延。她得知,四川某高校在接待专家组时,专家组组长握着该高校校长的手说:“我们是来还情的。”后来该高校果然得了“优”。

    4月6日一早正戏开场,所有的倒计时牌都被撤掉了,各教学楼门口检查校徽的岗哨也撤掉了。整个校园在专家们面前显得自然多了。

    评估专家们来了。他们被隆重迎接到下榻的高级宾馆,学校迅即给每位专家配备了一辆车、一个司机和一个秘书。

    小车不够,学校还向有车的教师租了几辆,一天支付几百元租金。

    学校的礼仪队亦配套跟进,一个深知内情的学生称,礼仪队为了侍候好专家,连什么时候给专家倒茶,每次倒茶花几秒钟都经过严格训练。

    每个学院的评估负责人都要24小时不关机,随时恭候学校调遣。第二天专家要走的路线都要由信息联系员陪同专家的秘书事先探察好,连专家们从左面进还是右面进,他们都已做好了事先设计。甚至在专家要去进餐的食堂,也事先安排好了一些学生,专门在那里做津津津有味之状。多名受访的高校教师指出,这些不是广西师大的原创,是许多高校在迎评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学生们被“抽到”口语或做实验等专家评估时,会被提前一两天通知。记者了解到,有位育才校区的学生被抽中口语。他在专家测试前的两天就已被告知。那两天他别的什么事都没干,只练口语。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分析这类现象时说,无论哪个学校,被评估高度调动起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专家高兴,要让专家给打个“优”。

    据了解,4月11日评估结束后,专家组已初步给广西师大打了“优”,但尚需教育部评估中心作最后核准。

    4月12日,广西师范大学从评估状态回到了正常的放松状态。一名学生去了图书馆的洗手间,在评估期间,他曾看到洗手间前所未有地放了洗手液和手纸,还喷了除味剂。但是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他问图书馆的清洁工,清洁工回答:“这些东西是给专家用的,不是给你用的。”
为什么大家都陪着教育部玩这个游戏,包括北大清华等名校。
看来还是为了多抢点蛋糕,说明教育部掌握的蛋糕足够诱人,值得大家为之疯狂。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3: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大学别再折腾教授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4日09:10  新京报
  不折腾教授,就是对他们的最大支持

  新京报:《纲要》第9项问题是“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当前高校“衙门化”问题备受诟病,您怎么看?

  朱清时:大学其实是个学术机构,不能按照行政那套来管。大学要想管好一定要依靠教授,因为怎么讲课、怎么开专业,教授是很重要的。学校最主要的是让老师安安心心坐下来考虑问题,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无为而治”。当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要瞎折腾。教学机构不折腾教授,就是对他们的最大支持。

  现在的趋势是我们的学校在行政化,最典型的例子是搞评估。教育部门手上有很多钱,我要给谁就给谁,但我总得知道你干得好不好,于是我就得评估,评出来好的就给钱。但是这样就把学校搅和乱了。

  新京报:现在是教授有怨言,校长也有怨言,怎么改变这种局面?

  朱清时:第一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拒绝折腾。比如像评估这种事情,学校应该坚守自己的办学规则,不要迎合上面。

  但是更重要的是,国家要改变机制,改变过度行政化,改变经费投入方式。比如提高生均经费,减少行政领导分配经费的权力,增加学校教授得到经费的权利,把教授的权重变大,把学校领导的权重变小。现在领导的权太大了,几十个亿,说给你就给你,说不给你就不给你。这种情况下,要抵制“行政化”很难。

  新京报:您说要增加教授的权重,怎么增加呢?

  朱清时:一个是增加生均经费,就是说增加每个学生的人头费,现在可能是每个学生有700元一年,这是远远低于教学经费的,至少要增加一倍。然后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也要增加。像英国、日本的大学,他们本来学校的经费就很多了。

  新京报:经费多是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办公司、办企业赚钱呢?

  朱清时:其实不是,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过,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有几位教授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要办公司,生产激光光谱仪,学校就说你们要办公司就辞职,学校不能跟商业挂钩。哈佛大学有一个基因工程的创始人,他也想办一个公司,学校讨论说学校教授不能办公司,除非辞职。

  大学过度商业化,是我们的一种误区。有一次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来访,就曾对我们的领导人说大学绝对不能办公司。

  比如加州大学是完全公办的,有政府预算,一年预算是几百亿美元,它的八个分校一年预算二三十亿美元,它靠经常性的教育投入支撑起来,不能让教授为了经费到处去竞争。我们过去改革有一个偏差就是过分强调竞争机制,结果不要说教授,科学家都要争经费,害处很多。

  培训大学毕业生做职业教育老师

  新京报: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去北航,说受金融危机影响,他最担心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您对就业问题有什么建议?

  朱清时:现在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是中国社会未来十年最重大的问题。我在教育规划纲要的会上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要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农民工。

  目前我国的情况类似于美国20世纪前半叶,当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而且两次世界大战后,大批复员人员回来找不到工作,美国就办了大量社区职业学院。中国现在需要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员再次接受教育。

  新京报:《纲要》第14项问题就是“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您有什么建议?

  朱清时:职业教育对国家太重要了,但是现在职业教育的学校太少、教师太少。我有个建议,最近这两年从大学毕业生中选出几十万来培训做职业教育老师。我希望政府现在就重视,让不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成批量地转向职业教育,让他们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

  这些大学生培训完之后,一二十个人办一所学校,政府投资,专门培养下岗职工、农民工。采取这样的紧急措施,既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也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

  校长任免要交教授们讨论通过

  新京报:在很多人看来,您做校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科大。

  朱清时:就是因为我有那样的学术背景,所以我做校长能够坚持一些自己认识到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那样的背景,想坚持也坚持不住。

  新京报:前段时间几所部属高校校长集中调换,有人感觉校长完全成了官员。您怎么看?

  朱清时:这个做法的确可能不符合“教授治校”的原则。教授治校的意思就是说学校办学的大事应该由教授集体来拿主意,比如选校长这样的大事,应当充分尊重教授们的意见。“空降校长”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把候选人交教授们讨论通过。

  在我刚当校长的时候,我是很坚持“教授治校”原则的,评职称、评教授都有严格的学术标准,行政领导官当得再大,若是不符合学术标准就不能评上。坚持到后来就发生了很大的意见分歧。一些人觉得干部能管好学校,为什么不能当教授?

  他们混淆了教授和行政领导的关系。教授是学术称号,当好行政领导未必适合当好教授,就像教授并不一定能当好官员一样。但是,在中国,所有行政领导都想当教授,这是我当校长这么多年遇到的很大的困惑。

  新京报:您怎么顶住这些压力的呢?

  朱清时:确实很难。我之所以能够顶住压力,一个是我很清楚这个是基本规律,基本规律往往是最简单、但往往也是最难做的。比如办学要坚持学术优先,不要打扰教师、不要折腾。

  包括去年评估,学校网BBS上有一些评论,说你老朱都要退休了,还要和有权势的人对着干,你退休了怎么混啊?一些学生竟然有这样的观念。

  新京报:那您是怎么考虑的?

  朱清时:他们就觉得校长不懂社会,都要退休了还得罪这些人,以后那些人整你很容易。

  但我没有过分担心这些,我觉得退休后浮华褪尽可以显出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我相信自己的真正价值,我总能找到一个地方继续好好工作。我很欣赏帕斯卡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像芦苇一样脆弱,人和芦苇的不同是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的一生至少要体会一下有思想的伟大,不能人云亦云,这是人生的价值观。

  我现在退下来以后感觉轻松多了,我今年63岁了,更觉得我坚守的价值观是不能放弃的。很多人也有思想,但是不能坚持,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我觉得很可惜。  本报记者 王石川 赵继成 北京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07:19 , Processed in 0.1157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