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46|回复: 4

纪录片《紧急搜救》拍摄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 19: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王 灿 坤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02日 16:11



                                                

      随着“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成功,载人航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杨利伟-—中国首位太空人的太空生活被人们津津乐道,“地球人都知道”的笑话也更新了版本。而在这些辉煌背后,《见证》栏目的镜头对准了“神舟”五号飞船的空中搜救和宇航员的后送任务,这是一部自始至终伴随着直升机的轰隆声的纪录片,零距离见证了飞船背后的航天细节。

----------------------------------------------------------------------------------------------------------
黎明,飞船飘落内蒙草原——纪录片《紧急搜救》拍摄散记之一

  

  题记:直升机以其便捷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活跃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在和平

  时期,我军陆航部队更是执行了大量的急难险重任务:如抗洪抢险、抗震救灾、

  扑救森林大火、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回收等。由于他们执行任务时行动迅及,所

  以过去很少有镜头正面地对准他们,这次我们有幸伴随着陆航某部官兵一起执行

  了“神舟”五号飞船的空中搜救和宇航员的后送任务,不仅拍摄到了大量直升机

  搜救的珍贵镜头,而且还深入细致地了解了他们的工作、训练和生活。

  
      自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试验以来,陆军航空兵先后执行和完成了多次联合性搜救演练以及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的回收任务。今年年初,我曾利用陆航内部拍摄的图像资料,创作了一部反映空中搜救分队执行“神舟”四号飞船回收任务的纪录短片,深深地被直升机极富动感的画面和陆航官兵寒冬执行回收任务的艰辛所打动,自那时起,我就萌发了一个想法:等“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时,一定要跟随他们拍摄一部反映直升机空中搜救的纪录片。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我终于以一名机组人员的身份零距离地走近了他们、走进了陆航官兵执行飞船回收的搜救行动中。 [img=right]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sj/20031202/images/101496_j71.jpg[/img]

  “好事”也怕“多磨”

  俗话说:好事多磨,但磨多了好事也就不成其为好事了。按照载人航天指挥部的部署,今年7月下旬要在内蒙古中部草原进行一次大型的联合性回收演练,陆航部队作为空中搜救分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参演。

  陆航某部接到参演命令后,7月19日下午,他们下达任务、进行动员并召集飞行人员研究了从驻地到内蒙古转场的航线,准备次日上午八时半飞抵待命地点。可当我拍完他们的准备工作走出空勤楼之后,就隐约听到天边传来了几声隆隆的闷雷,随着一阵凉风抚来,天上便飘落下了几滴小雨。“文似看山喜不平”,搞纪录片用真实的素材来讲故事,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捕捉矛盾——明天不是驾机出发嘛,今天偏偏就阴天下起了雨,多么巧妙的冲突设置。虽然雨小得还不能被摄像机拍下来,但我还是很激动,并迅速拍了一组风吹柳枝、战士们收衣服的镜头。但这时我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激动却成了以后的一种遗憾。
[img=left]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sj/20031202/images/101492_j61.jpg[/img]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起床了,这时的天虽然还是阴云密布,但雨滴却早没了。洗漱并整理好摄录器材,我们就等着去机场的大轿子顺路来接我们,可原定八点半就要出发的,都快到九点了还不见有车来,这下我有些傻了,不会走不成吧?果然,九点一刻我们接到团里的电话:天气不好、原地待命。

  于是我急忙赶到团里,问副团长袁水利,这么点雨还能挡住你这位特级飞行员?袁副一脸的严肃:雨再大点也不怕,可天上还有雷呀,你刚一升空就是一阵炸雷,那直升机上的电器和通信设备不就全“歇菜”了吗?

  那就只好待命吧,但我没想到这“原地待命”的滋味并不好受。天总是阴沉沉的,却一直没有太大的雨,走又走不了,拍又拍不成,于是那几天我只好把镜头对准了电视屏幕,一连拍了好几天的《天气预报》,当然大都是“雷阵雨”、“中雨”和“阵雨”一类的天儿。后来有一天终于见了天日,我们想这下终于可以走了,但气象台报告,内蒙古方向仍是雷雨天气,于是,一颗石头又重新压上了我们的心头。

  待命到第九天的中午,我接到了团里的通知,但不是出发,而是取消这次参加神舟号回收演练的行动计划。午饭后,我们扫兴而归,坐在返回市里的大轿子车上,有人大声说,你看吧,明天肯定是好天。

  果不其然,次日老天真的就放晴了,但这次任务的时间也早过了。

  真没想到,在我们“没事也要造出点事”的创作心理驱使下总是喜欢抓拍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时,老天还真的跟我们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让我满腔的热情化作了泡影。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 本贴由 柴禾妞 于 2004-1-2  23:32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1-2 19: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航拍趣事-纪录片《紧急搜救》拍摄散记之二


  由于七月份的演练没有搞成,正式回收时,陆航部队要提前近一个月进驻内蒙古,一方面补上没搞成的演练,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多次的医监医保单项演练和实地实时的综合演练。

  9月27日,陆航某部参加“神舟”五号飞船回收任务的全体官兵进行了战前动员,之后开始了周密细致的飞行前的机务准备。28日八时半,五架直升机准时起飞,由京郊某机场向北开进。

  还是在1999年初秋,我为陆航部队的一位先进人物做专题,就曾接触过几天的空中摄影,但那时还没有注重同期语言的运用;去年六月份,我再次到陆航学院某训练团,拍摄学员单飞生活的纪录片,才意识到同期声的重要性,但那时只是把飞行耳机扣在摄像机的随机麦克上,虽记录了一些声音但在强大的直升机马达声跟前就显得很微弱了。这一次拍摄反映他们飞船回收的纪录片,怎么能把空中搜救分队的同期语言清晰地录下来,是一开始飞抵内蒙古就困扰摄制组的一个难题。 [img=left]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sj/20031202/images/101464_j31.jpg[/img]

  好在我们是双机拍摄,并带了两套无线胸麦,于是我们便把无线麦克别在了飞行员通话电台的送话器上,因为尽管机内十分嘈杂,但飞行员之间能够运用送话器通话,所以胸麦也同样能够拾取同期声。不过,正在我们为自己的发明暗自高兴时,晚上的素材回放让我们大失所望,因为胸麦的灵敏度远比送话器高,它录下来的除了飞行员的对话更强还是直升机的轰鸣声,我们的试验失败了,问题再一次困扰着我们。一日清晨,我猛地从床上坐起来,对还在朦胧状态的摄像小库说,我有了录音的办法啦;谁知此时的小库也一下子兴奋起来,他连忙说我也想了一个。不谋而合,结果我们俩真的想到一起了——就是把胸麦放在任何一位飞行员耳机的耳廓里,因为人能通过耳机听到机上的对话,胸麦就能够录下来,而且还能够记录下所有人员的对话。之后的试验,让我们惊喜不已,因为耳机罩阻隔了隆隆的马达声,使得同期声更加的真实自然。

  有了理想的声音,接下来就该在画面上下功夫了。由于直升机的后舱两侧的窗户很小,所以,可供拍摄的视角也特别窄,除了能拍到正侧方向的景物之外,对前侧和侧后都无能为力;即使拍到了正侧的图像其动感程度也不太理想。于是,我们就把一部手掌机固定在驾驶舱的前挡风玻璃处,来拍摄直升机起飞、着陆时掠过地面以及飞越山峦的画面。可回到驻地一看回放却傻了眼,画面景别很小、镜头也晃来晃去;原来,我们在用胶带固定摄像机时不小心粘到了变焦杆上,愣是把镜头推成了长焦。接下来,我们重新固定了摄像机,放开了变焦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试验,结果这次仍没有成功,因为我们在开机时,不知碰到了哪个按钮,拍了整整60分钟的带子,却始终是一个静帧画面。

  后来,我们对摄像机进行了重新的设置,终于在10月12日的转场飞行和飞船搜救演练中拍到了直升机低空掠地和飞越雪山的动感镜头。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1-2 1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行员老邵-纪录片《紧急搜救》拍摄散记之三


  为了保证“神舟”五号飞船的顺利回收,这次陆航某团抽调了一批飞行的精兵强将。可由于团里的飞行员年龄的断档,除了一些三十来岁的年轻飞人,就是五十开外的老将了,老邵是其中年纪最长的一位。

  老邵1950年元月出生,今年已经54岁了,按照飞行有关规定,飞行员停飞的年龄限为46岁至52岁,也就是说46岁就可以停飞了,而最高年限也不能超过52岁,这样看来,他的确是一位超期服役的老同志了。据说老邵年底就要停飞了,所以这次执行“神舟”五号载人首飞的回收任务,对他来说,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执行这么大型的飞行任务了。

  早在七月份准备赴内蒙古演练时,我们就曾关注过老邵,那时许多人都向我举荐,说你应该拍拍老邵,这么大年纪又马上停飞了,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去执行任务,确实不容易!老邵,头发略秃,面相显老,和那些书生气十足的同龄人比起来显得老多了,见人、说话略显腼腆,总是怯生生的样子,可以说从视觉形象上来衡量绝对是那种“不上相”的角色。在采访别人时,他也总说你们说了就完了,我就不用说了。他的这些表象和与之相处短短几天给我的认识,让我突然觉得应该拍一拍老邵了。

  试想,一个年纪五十开外的老飞行员,在即将停飞的时候,去最后完成一项很值得自豪、很值得纪念的重要任务时,他一定会有不同以往的特殊心理感受,也一定会有过去所没有的行为和语言;如果我能够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无论对他本人、对我这个创作者,还是对观众都是一个值得留意并记住的情感历程。

  待命的某一天,约好了下午两点半去团里拍老邵锻炼身体的,因为其他事我们去晚了,结果,老邵他们已经练完了,但他还是给我们做了些示范,从单杠到双杠再到滚环,还真的不一般,有些动作恐怕连年轻人都赶不上。[img=right]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sj/20031202/images/101487_j41.jpg[/img]

  洗澡回来,老邵他们都穿得很少,在我对着他们拍摄时,老邵故意不让拍他的背心,我这时才发现他的背心已经破损了许多的小洞洞。真是的,都什么年代了,现在的年轻人恐怕连背心都不穿了,他还穿这件烂成了这个样子的背心?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在为女儿的出国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有时候,拍着这些人物,体验着他们的生活,连我自己都在想,这就是我要拍的纪录片吗?这就是我要展现给观众的内容吗?当然是!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但又不是,因为这毕竟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也不是我们现实生活所应该倡导的。的确,纪录片不应该只记录生活表层的东西,而应该以生活本身为依托,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尽管老邵已经54岁了,按规定到了停飞的年龄,但有多少该退休的人,一旦退了下来,却是心理上的极不平衡;我想老邵也难脱一般人的平常想法,他肯定有不情愿的念头,况且,当了那么多年的飞行员,光直升机就飞了四千多个小时(这在直升机团队是很高的),曾经的辉煌一下子没了,一时的荣耀也不会再来,他能不流连、能不怀念、能不痛苦吗?

  不过我想,老邵的这些流连、怀念和痛苦可能会比别人轻一些,因为到那时他的愿望、他女儿的理想可能就要实现了!或许到那时,他会很高兴、会很幸福的!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1-2 19: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戴着墨镜装酷”——纪录片《紧急搜救》拍摄散记之四


  过去,我对陆军航空兵这个兵种不太了解,这次与他们一起执行任务才知道,天天坐“飞机”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我们是10月28日抵达内蒙古的,29日他们进行各项飞行准备,30日和“十一”一连两天执行演练任务,真的是很辛苦,飞行途中,除了强烈的噪音,就是由于气流造成的颠簸,一般不晕车的人也会“晕机”。后来,蔡团长问我感觉如何,我不假思索地说,让我回忆起了十几年前长途跋涉坐硬座火车的滋味,嘈杂颠簸头昏脑胀……绝对不算是一件可以享受的事。我想,飞行员的身体素质一定比我好,但飞得时间长了,那份辛苦和劳顿也是肯定的。
[img=left]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sj/20031202/images/101486_j91.jpg[/img]
  其实,比飞行员还要辛苦的是机务人员,就是那些保障飞机正常飞行的地勤人员。在陆航部队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手拿改锥抹布,身穿破衣油裤,拿着手机乱呼,戴着墨镜装酷,别人不知哪路,原来航空机务。”从这些话里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工作性质,说白了就是个维修工。

  的确,机务人员天天同直升机打交道,但除了空中机械师以外他们又很少上飞机,就连执行“神舟”五号飞船回收这样的任务,他们也只是保障好直升机顺利飞行后,在着陆场站待命,既去不了着陆现场,也不能亲眼目睹飞船返回舱的尊容和宇航员的英姿。

  机务准备是例行的,按规定它分为飞行前、飞行中、飞行后和机械日四种机务准备,也就是说,哪怕直升机飞行一个架次,他们也都需要进行飞行前后的保养和准备,其工作量几乎是飞行时间的两至三倍;特别是在执行任务期间,直升机一旦出现故障,那就必须尽快排出,绝不能影响下一次的飞行。

  去年年底,也是在这个地方,他们执行“神舟”四号的无人飞船的回收任务,因为是雪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气温低、湿度大,发动机特别容易出故障,这个时候机务人员更是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有的脸被冻伤了、有的手被冻坏了,可直升机一直处于良好的飞行状态,保障了回收任务的圆满完成。

  10月13日,就在我们向着陆场站转场准备正式回收的前一天,飞行中,机务人员发现一架直升机的防沙系统出现了故障。尽管是刚刚飞行归来,尽管大家都很累,可机务中队还是组织了几名机械师进行排故,因为他们知道,初冬在草原上执行任务,风沙比较大,如果防沙系统出了毛病,就会直接影响飞船的迅速搜救和宇航员的及时后送。那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五摄氏度,但经过他们一个下午的努力,防沙系统的故障终于被排除了,几位机械师被冻僵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14日傍晚,也就是正式执行回收任务的前三十多个小时,八一电影制片厂想利用陆航官兵待命的时间,飞一个起落,拍摄一下空中搜救分队夜间出发的镜头。当时,指挥部的命令一下达,飞行员们就立即准备图囊去停机坪了,路上一些老飞行员们却说,我们飞倒没什么,关键是人家机务,你一个起落哪怕几分钟,机务也要做飞行前和飞行后的好多准备,大冷天的。可机务官兵却没有说什么,默默地把直升机准备好,保证了八一厂的顺利拍摄。此时机务官兵们都清楚,在他们的片子里,从来不会有自己的镜头!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1-2 19: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向着陆点——纪录片《紧急搜救》拍摄散记之五

  
     凌晨五时多,虽然有月高挂,但天仍然很暗,直升机空中搜救分队从着陆场站出发飞往理论落点,开始了“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的紧急搜救。

  不到六点,远方的地平线上已经泛起了鱼肚白,继而是一抹淡淡的橘红,地面已经隐约可见,此时,舱内的搜救队员们已耐不住性子都争着往窗外张望,因为飞船着陆的时间快到了。我们所乘坐的这架直升机由飞船返回轨道的延长线往回搜索,所以在到达待命空域后要慢速度盘旋,等待飞船的到来。约十分钟后,担任机械师的机务大队大队长秦达华拉了我一把,指示我向前方看,透过驾驶舱的挡风玻璃,我看见天空中有一道微弱的火光,我赶紧拍摄,但在寻像器里却是红红绿绿的舱内指示灯的反光,于是我又朝前观望,这才发现一个花白色的降落伞飘然下落,因为天色越来越亮,我终于抓拍到了飞船返回舱着陆前优美的舞姿。回京后,为了配合军事部新闻组的同事发“联播”,我曾把这个镜头贡献了出来,审片时,新闻中心的主任李挺说,这个镜头以前还没有过有多长用多长。于是新闻播出时一下用了近20秒,后来一些有关“神舟”五号的特别节目中也多次使用了这个镜头。
[img=right]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sj/20031204/images/100663_t1.jpg[/img]
  据陆航团的袁副团长介绍说,他们参加了五次的回收,唯独这一次是看着飞船降落的,当时他所驾驶的第一架直升机几乎和飞船同时着陆。但遗憾的是我们坐在直升机的后舱,由于视角有限,无法拍到飞船落地的那一瞬间。

  直升机一降落,机械员还没来得及放梯子,我就跳下去直奔返回舱,因为我乘坐的是团长后送宇航员的第二架直升机,所以在我赶到返回舱跟前时,那里已经有几个搜救队员在开飞船的舱门。按照回收指挥部的要求,等飞船一着陆,搜救队员就立即在返回舱四周围上三道安全绳,但因为现场的记者太多,再加上许多人都想拍点录像和照片,着陆点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这时,负责维持秩序的官兵们不得不手拉着手把照相和录像的人挡着,给医护人员一个为宇航员检查身体的空间。但因为搜救队员人手比较少,陆航团的袁副团长就命令机组人员也拉起手来帮忙,这一帮我倒有了理想的机位;但紧接着现场又乱了,我不得不把摄像机连同三脚架一起举起来,用最高的机位拍摄了杨利伟出舱并被抬向保健车的镜头。

  从保健车出来,杨利伟要乘坐直升机转场到呼市附近的空军某机场,这时现场又一次忙乱起来,此时,我早已经爬到负责后送宇航员的直升机机头上,不管地面秩序多么混乱,我是“独坐泰山”,稳稳地拍下了杨利伟步入直升机的画面。当时许多记者都特别羡慕我的这个机位,也想偷偷遛入直升机,但都被机组人员给拦住了;就为这次“特殊的优待”我还陪机组人员喝了几杯酒。

  在后送的途中,我有幸近距离地拍到了首飞宇航员杨利伟,按照医监医保的要求,负责后送的这架直升机上已经安装了担架床,可杨利伟登机后就一直坐在专门的椅子上,虽然显得有些劳顿,但精神却一直很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同机的飞行员、机械师以及搜救指挥部的人都纷纷与杨利伟合影留念,我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位摄影师也凑起了热闹,除了合影还让杨利伟签了名。

  约半个小时,直升机抵达空军某机场,这时负责运送宇航员去北京的波音客机已经停在了机场上,经过转机,载着首飞宇航员杨利伟的专机隆隆起飞,飞往首都北京……而此时,直升机分队的行动还没有结束,因为他们还要在进行一天紧张的飞行准备后,组织五架直升机编队飞回营地,这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次新的转场任务。



(编辑:东子?来源:CCTV.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 05:07 , Processed in 0.0806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