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6-26 23: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现代汉语博士、硕士必读书目
来源:北大中文论坛 % D" e# s ~* m/ [/ G* s
2003-10-25 17:19 / f1 F U+ V l. H
----------------------------------------------------------------------------------
( I4 z% e; C6 ~ }3 l% W8 j. Y: b! B' D v4 \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N% o7 C6 j9 ] N0 b
吕叔湘(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 b, e+ ~7 f3 Z6 ~! q, X" u
赵元任(1959)《语言问题》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 ~, a; \! ]2 E4 y" [
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 L& c$ y9 o& x8 l& s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 商务印书馆
( _. R6 Z. [+ ?2 {( T$ r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j0 O; i$ N! }* Y1 P) z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 商务印书馆9 n: O0 l e2 u* f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 商务印书馆
+ B A! z) Z: v* E8 V; \4 n朱德熙(1990)《语法丛稿》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G6 C2 z- w1 }" h0 E林焘、王理嘉(1992)《语音学教程》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T, j) s% [" h1 z
王理嘉(1991)《音系学基础》北京 语文出版社3 T- S: G7 i9 j ` x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t$ M6 u& R, }" C5 n7 v
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北京 语文出版社
c9 a1 Z' B+ u! D' Y3 h* K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6 s5 W, g- N* S, p* L* _
陆俭明(1993)《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N( z0 g2 C Z M2 l
陆俭明(1993)《现代汉语汉语句法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7 S: h7 d9 j" _陆俭明(1994)《陆俭明自选集》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
$ a% l: r8 ]7 s0 C" P+ o陆俭明(2003)《陆俭明选集》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D" y4 ]' L$ ]! O6 a2 x7 R陆俭明 马真(1999)《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本)》北京 语文出版社
# e, x1 y8 r! ^% J/ L; g+ K陆俭明 沈阳(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X% D9 C1 ]2 J) `
沈阳(1994)《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3 X L$ ~; s7 x# n! w+ j; X" u沈阳(2000,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 语文出版社. \) P5 [8 ^/ _6 y M* w; A- G* o
沈阳 郑定欧(1995,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E/ h0 x7 T6 ?# ^/ T沈阳 何元建 顾阳(2000)《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出版社8 Z# t2 H& @2 ?( I2 h
袁毓林(1998)《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0 i: r: i9 P: X6 A1 p8 b2 _
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I5 H# w1 s6 q6 v2 X& M' P
袁毓林 郭锐(1998,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2)》北京大学出版社
! ^1 C9 j6 l+ p$ `. a8 _4 d5 g# N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 m: Q6 d3 z: e9 Z( A0 s1 a詹卫东(2000)《面向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0 x8 n0 X/ e/ Q: b) Y3 z
张伯江 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7 ?' o6 r0 ?. V$ h" A6 \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v) v. |5 \; z. f; Q( i* i徐烈炯(1988)《生成语法理论》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s. ^! M; s& V0 z; C徐烈炯(1990/1995)《语义学》北京 语文出版社
9 G# A6 y7 U2 ?& G+ m. y" y1 Z徐杰 (2001)《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 F7 m5 M$ Z7 ~- F! E$ Y; D/ Q邓思颖(2003)《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R! r& f$ Y6 ^/ i. I石定栩(2002)《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R. Y8 V- A- D( r) ^
宋国明(1997)《句法理论概要》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 z9 g+ g# \, p* P9 R {9 S3 a& _6 E龚千炎(1987)《中国语法学史稿》北京 语文出版社
6 e/ ~$ o: e8 f* h% M; U5 J邵敬敏(1990)《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f/ @4 U% I+ }8 r3 {* [ g2 b' j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M! \$ l" V/ U* U, v2 M/ g7 v
- z' {/ \' \' g; K
转自http://chinese.pku.edu.cn/bbs/thread.php?tid=282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