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2-8 22: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点简介
来源:http://www.fjnu.edu.cn/yjsc/doc/hyywx.htm
3 R. p; g, d, j# @3 Q' L" R2 ^3 E+ K5 S; K! H7 j
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是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三批硕士点。200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现已形成学科带头人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潜力较大的学术队伍。目前,该学科有教授11名,副教授7名,已获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生7名。本学科带头人为汉语史研究家、博士生导师马重奇教授。近五年来,该学科科研成果丰硕,在《中国语文》《方言》《中国语言学报》《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共出版学术专著51部,出版教材9部;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16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4项,共获科研经费83.1万元。本学科在汉语史、现代汉语与方言、汉语修辞与辞章学研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现简介如下:
+ \. `8 g. j* ^/ e( y2 {
9 j [6 g& G6 D9 t3 t( W4 a8 r(一)汉语史研究方向。+ o1 j6 c1 k; ]8 I' h: s
; P; z, E+ d5 u u本方向本学科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马重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王云路特聘教授。他们还分别兼任安徽大学和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汉语音韵、方言音韵、中古词汇、训诂、语法、文字学等,在汉语音韵、方言音韵、中古词汇史诸研究领域在全国处领先地位。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已获博士学位3名,在职博士生3名。近五年出版专著16部,在《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12篇;获省部级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5 m* U! l% i$ r6 O7 x0 G# W& U
1 d0 ^& _0 V& N# k% Z4 v" y/ @* [ 马重奇教授长期从事汉语音韵与方言音韵的研究,科研成果卓著,现已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其代表作《漳州方言研究》和《汉语音韵学论稿》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荣获福建省政府第三、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清代吴人南曲用韵考》于1995年获福建省政府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所承担的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近代福建音韵与方言学研究》和国家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研究》已结项并即将出版。. s, k, @, K8 {* \
6 l w: `! X( ~) z; m. u1 V; W2 q 王云路教授长期从事中古词汇史和训诂学研究,著有《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六朝诗歌语词研究》等,独立承担并已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古汉语词汇史》即将出版。她对中古汉语词汇的系列研究具有开拓性、突破性贡献,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并在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被北大何久盈教授论断为"居于领先地位"。 她还系统全面研究中古汉语词汇,中国社科院刘坚研究员认为其成果"取材广泛,远远超过同类的其他著作。"她还系统研究汉魏六朝诗歌语言,所发表的专著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曾荣获"王力语言学?quot;三等奖、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u1 }& x/ L- A! b. G
此外,刘永耕教授《汉语语法学论稿》曾荣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徐启庭副教授《训诂学概要》、林志强副教授《汉字的阐释》等,从语法学、训诂学、文字学等角度探讨汉语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3 P' q/ X- U0 T
0 G* Z0 X; v3 v4 u$ ^7 O
本方向着重对汉语史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涉及音韵、训诂、语法、文字等领域,已形成自己的研究格局、学术积累和群体优势,为承传和发展闽派语言学家在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文字学等方面的业绩和传统作出了应有的学术贡献,在推进汉语史研究、促进与海内外语言学界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t* S+ H0 s% H, a& t/ d; H
2 L, m( D, n; Q4 S. \2 [(二) 现代汉语与方言研究。
" p& r# U1 ]7 J) ~
" w/ v" G" F8 J; {& p. G* [. L( N 本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陈泽平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林玉山教授。本研究方向以现代汉语方言、汉语语法与词汇学、语言学理论为主要研究领域。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3名,在职博士生1名;近五年出版专著14部,在《中国语文》《方言》《语文建设》《语言文字应用》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2篇;获省部级奖6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5项。2 |$ N P( D, B! M& c
5 [! J' a1 s2 t+ n
闽方言研究的代表作有:陈泽平教授的《福州方言研究》、《福州方言熟语歌谣》、《福州方言词典》。这些成果,对闽方言的丰富资源做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开掘,并探讨了闽方言与汉民族共同语和闽台区域文化的关系,得到著名方言学家王福堂教授的赞赏。王福堂教授评论陈泽平的成果说?quot;发掘深入","不仅提供丰富的方言材料,而且有研究的方法和观点的说明",认为"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分析细致的著作"。此专著获得福建省政府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他即将出版方言学专著《福州方言词汇研究》等,将进一步拓展闽方言的研究领域。
3 y! W% k1 d7 E" @9 a% S
8 b1 l0 D& U0 a+ k3 S+ i 本研究方向在汉语语法学史和词汇学研究方面也形成自己的特色。林玉浇淌诘摹逗河镉锓ㄑ?贰肥枪?谕獾谝徊肯低橙?娴暮河镉锓ㄑЮ?返淖ㄖ?S崦粝壬?凇缎颉分兄赋觯"林玉山同志新作《汉语语法学史》一书的出版,是语言学界的一件大事。"他的《<马氏文通>简论》也产生较大影响。在同义词、反义词研究的成果也很多,有《同义反义词典》等四部著作。林玉山教授主编的《辞书学概论》和《中国辞书编纂简史》等均属开拓性的著作,深受学术界的好评,也荣获获福建省政府第一、二、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各一次,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8 w: D+ {; Z+ e3 v
( ^ T/ s0 g: u* \8 ]5 M" N 李延瑞教授和林新年副教授合著的《现代语言学概要》,除了介绍国外现代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阶段的理论学说、研究方法外,还探讨了现代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探讨了国外语言学各个阶段的理论、方法对汉语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被同行评价为"此书不仅内容丰富,观点独特,而且在方法论上也有所创新"。 此专著获得福建省政府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外,沙平教授的《汉语描写语法学方法论》《汉语研究三视角》、王化鹏副教授的《汉语词汇学概要》等,也对国内外语言学新理论和新方法有所评述和阐发。
: h8 \8 C5 I! t/ [8 n
& t" n6 V8 q& x: `) B; h0 u- ^! { 本研究方向着重对现代汉语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对闽方言八大次方言区的调查研究,都较为全面、系统,富有成果,已形成自己的研究格局、学术积累和群体优势。目前,闽台两岸的学者都在加强对闽方言和现代汉语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本方向的学者将努力为此作出积极的贡献。 " [1 u! ~3 l3 P+ a
# _" v5 B% z7 ]: _1 A5 M/ P(三)汉语修辞与辞章学研究。
8 _! r, ^& U; I# C# E
: r) C- z2 G( ~& \$ M% | 本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谭学纯教。本专业方向以接受修辞学、文艺修辞学、辞章学为主要研究领域,并拓展到对语言艺术与汉语写作的综合探讨。目前本方向有教授4名,副教授2人。近五年出版专著10部,在《修辞学习》《语文建设》《语言文字应用》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篇;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1项,省部级奖5项;承担各类课题12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 Z3 l. O* ?1 B! @; h3 C. x
* }- o6 U5 o3 V3 y
本研究方向在国内较早建立了接受修辞学理论和辞章学理论,文艺修辞学重视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系统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谭学纯教授的《接受修辞学》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方向。香港中文大学郑子瑜教授、复旦大学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修辞通史》称此书"在中国修辞学发展史上有开拓新领域之功";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认为此书"建立了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接受修辞学这一修辞学分支学科"。谭学纯教授的《小说语言美学》出版后,《文艺报》发表了王华建先生书评,高度评价此书"建立了创作-文本-读解的完整过程"的理论构架。谭学纯教授的《接受修辞学》一书的出版,改变了长期以来修辞界重表达、轻接受的研究现状,重建?quot;表达-接受"双向互动的研究新格局,"这无疑给汉语修辞学在9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修辞学通史》),并在整个人文学科建设的意义上,呼应了北大汤一介教授提出的"建立中国化的阐释学"构想,以富有民族特色、又借鉴西方理想资源的接受修辞学研究,被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作为"接受反应文论的'中国化'"成果之一,予以很高的评价。, N, S- m( h: A& n2 i4 N' r
+ H; e. _5 G7 Y( N( r d. j( i5 P
早在1993年,福建师范大学即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辞章学研究所,郑颐寿教授为所长,现兼任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会长。多年来本方向逐步建立了汉语辞章学的体系,先后推出《辞章学概论》、《辞章艺术示范》、《新编修辞学》、《文艺修辞学》、《中国文学语言艺术大辞典》、《辞章学辞典》等。这些论著以风格学为核心,着重探讨文学语言的表述及其特征,并提出"比较风格学"的理论框架。他的《辞章学概论》被香港《明报》、菲律宾《世界报》称为国内首部辞章学专著。他在《文艺修辞学》中强调的"四元六维"结构,是对文艺修辞学研究的新贡献。祝敏青教授所撰《小说辞章学》等专著也在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将写作学与辞章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深入探讨汉语写作的内在规律,是本研究方向的又一特色。潘新和教授长期从事写作学的研究,著有《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等。这些论著援引新例证、运用新方法,着重研究汉语写作的语言表达和修辞艺术,在语文教育界影响颇大。
" n& s1 @# |2 z# t/ h* }, ]- `. j# k7 a5 L4 @5 A! [
汉语是富于表现力和形象性的语言形式,本方向从修辞学、辞章学、写作学三个有机联系的视角切入汉语研究,不仅对汉语内在结构的动态系统获得新的阐释,而且也是探讨汉语文化的一种新途径。本研究方向的深入发展,将对以汉语为媒介的语言交往与文化交流,做出学理上的回应与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