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称谓与领导作风来源:南方网 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gdspcn/200209090751.htm 2002-09-09 11:20:45
南方网讯 时下,在一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常听到有人称自己的领导为“老板”,并大有流行之趋势。
笔者分析,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大约有三:一是社会上称“老板”是一种“时尚”,有从众心理;二是现在的私营企业老板有钱有地位有派头,看了让人羡慕,称呼者对领导有迎合心理,同时夹杂着敬畏、向往等复杂想法;三是被称呼者确实自觉不自觉地在工作中把自己当作了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的“老板”。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老板”一词的解释是“私营工商业财产所有者;掌柜的”。对“领导”一词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率领并领导一定方向前进;二是担任领导的人;领导者。“老板”经营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最大的利润;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工作的根本宗旨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板”一词本无褒贬,但用到领导干部身上,就让人觉得变了味儿。因为能够被称为“老板”的领导干部往往是那些身居要职,手握大权,是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一把手,他们在很多时候可以像私营企业老板那样说一不二,作出重大决策,决定众多干部职工的前途和命运。
再说那些被称为“老板”的领导干部们,有的听了一笑了之,并不在意;有的听后却格外舒服,显得十分受用;更有甚者不但受用,还认为这是对自己领导权威的一种肯定的话。而在那些对“老板”称谓感到十分受用的领导干部身上,人们往往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那种变味的工作作风。因为在现实中,确有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的一把手存在“老板”思想,“老板”作风。他们手握大权,工作中事无巨细,都得经过自己点头同意,一些重大决策和人事变动或一个人说了算,或即使集体研究也是走走过场,最后还是根据个人的意志和好恶拍板决定,说话做事,俨然一副“老板”的派头。也许,这些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树起自己领导的“权威”。“权威”是树起来了,但这种“权威”拉远的是与干部群众的距离,丢掉的是民心。不可否认,在许多时候要求一把手在关键时刻要敢于决断,不能优柔寡断。但是,决断不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在重大问题决策和决定上要倾听大家的意见,对各种因素都要全面地分析一番,绝不会影响到个人的权威,相反,它有助于更好地履行一把手的职责,更好地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
个人手中的权力不是哪个领导干部的私有财产和向人民群众发号施令的工具;人民赋予的权力,为的是让领导干部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替人民办事、谋利益的。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权威,不在于别人是不是称自己为“老板”,而在于你在人民心中的位置。那些在工作中作风民主,知人善任,与广大职工同心同德,把工作做好,把事情办好,让百姓受益的领导干部,群众就会拥护你,信服你。相反,那种自以为是一把手,就可以摆出“老板”的姿态,工作决策全凭个人好恶和意志,我行我素,独断专行的领导干部的作法,正是党性不强,作风不纯的表现,对工作、对党的事业是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干部,即使再有“老板”的派头,也会让人民群众感到厌恶。
那些因被称为“老板”而洋洋自得的领导干部,是到了必须进行反躬自省的时候了,认真反省一下自己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要通过自省防微杜渐,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把存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一个领导干部,若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掌声和阿谀奉承声中飘飘然,唯我独尊,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必然会逐渐走上与人民对立的道路。
称谓虽小,作风却大,影响更大,愿“老板”这种变味的称谓在领导干部身上早日消失。(编辑:农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