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1月8日 作者:赵敦华 来源:《西方哲学经典演讲录》 / V0 m- K1 H4 X, ^- S
% w$ `9 X, t8 k7 L$ t: j一、前言
9 b$ @: n, t* p2 Y# R
) [: r8 u$ G& x( V(一)学术规范的意义 " ^" T; q- D- w6 n; C
. G5 {7 w1 a8 V# H2 ^! f
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约定俗成的常规。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了“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的概念。所谓科学共同体即是由共同的科学信念的人组成的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决定了什么是科学的定义,他们的依据也就是科学规范,科学规范决定了什么是常规科学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等内容。库恩关于“科学共同体”和“常规科学”的思想起先被运用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后来影响越来越大,被广泛地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个领域。哲学也不例外,也有一个“共同体”和“常规”的问题。
' `/ O4 n7 W9 \/ v8 @- Z% l
4 a7 B; _& G* `(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5 y* l3 k2 J% ^
4 E: C+ x$ y. V哲学是不是一门科学?从其内容与对象来看,它的确不是一门具体科学。但是就形式而言,哲学又是科学,哲学也必须遵守学术规范。所以,我们不能用科学的对象、内容、方法去约束哲学的创新;同时,我们要注意,哲学的创新必须在学术规范下进行,只有在这一规范下的哲学创新,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从而扩大它的创新成果的社会影响。 * z$ S9 q8 _9 u, d
9 i" w5 D; H+ m+ s- G
(三)在哲学界(尤其在中国哲学界)建立学术规范的困难 , q6 ?, D' u1 S
( I3 e; U9 f: d. v6 S, k0 e
什么是哲学?我说:“哲学是一门在其中人人都可称为‘家’的学科。”这不是定义,也不是调侃,它说明了哲学这门学科缺少专业精神的历史和现状。在哲学界建立学术规范不容易,而在中国哲学界建立学术规范就更加困难了。
: N# Q/ |5 A+ v* g: m
+ v- y4 z* Q6 b, s5 I传统上,中国哲学思想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格言、语录、杂谈、警句,等等。而且,在古代的生活社会中,文史哲不分家,没有职业的哲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又掀起了全民性的学习哲学的运动,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好不热闹。当下,一种典型的现象就是文化人和学术人不分,不管学什么的,都敢谈哲学,似乎哲学是人人都懂、无师自通的东西;而学哲学的人也以谈非哲学的东西为荣,似乎越普及、文化市场上越红火的东西就越是哲学的。 0 Y, J2 }& R6 l" P; [2 B$ Q" b$ n
0 `' m8 d, J. s(四)学术规范的一个具体要求 ! u; f7 w+ A7 A5 U+ B A
6 z$ Z) ]- ]2 ? a$ E& C
学术论文和随笔、杂谈、一般性的文章不同,一切学术性的作品在形式上必须有引文、注释、参考文献。没有这些形式,我可以承认它们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是有见解、有思想的作品,但不是学术论文或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和专著在质量上当然也是稂莠不齐,但是它们在形式上的统一性使它们与其它性质的作品区别开来。 & z& F2 l+ T1 L. ?9 k
. s7 f/ j& K; c) m当然,也有不同意见。《中华读书报》前几年对此有过讨论。有人认为,思想在于它的创新性,在形式上花费时间不值得,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内容重于形式,整体大于部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受什么规范的束缚。柏拉图、康德的著作有多少引文、注释,他们不还不是伟大的哲学家,为什么我们现在人不可以同样如此呢?
/ i( q' S$ m! f) g8 P' R
. ^7 z* I6 e2 C. B# \+ R/ O. S, o7 q我的意见是: * |9 ~) T$ K' S& j/ m' n6 ~
) X- }) L# M! W# f J. x
1. 直到20世纪上半期,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界还都不大注重引文、注释、参考文献。可是,70年代后,面临着“科学共同体”观念、知识大爆炸、知识产权等问题,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学术规范的形式问题。 7 ]8 {+ w7 Y9 Y( M6 I
9 s+ {2 A _! F# ~2 a
2. 古人之所以没有引文、注释上的规范,是由于当时文献少、哲学家都互相了解,没有注明出处的需要,也没有这个意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中文古籍的考证问题很多都与缺少原始出处有关,西方文献的整理、解释,也要做这方面的考证工作。
" A' b& f5 W5 ~$ _! R' [; @" W5 w- G. l r( X
3. 形式也很重要,与内容分不开。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就阐发了形式(form)的重要性。同样,学术规范的形式对于其内容的表达,也很重要。例如,一个人在论文中指责另一个学者把《四库全书》的编撰时间都搞错了,但没有交代他是在那一篇文章或哪一本书中犯这一常识性错误的。当别人问出处时,他说这并不重要。但这对那位被批评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出处,别人有什么理由相信你的批评呢?在这种场合,引文和注释就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了,它直接影响到论文内容的可信度。 1 O3 A; ?' g" _# _" ` b( E4 P
9 ~; D5 I. c4 |- y5 M+ Z二、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 ' L( n- I A& w7 p7 t8 V$ c
! a- g$ ~( F! i参考材料:H. J. Koren, Research in Philosophy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1966)一书的第六章“A Few Suggestions about Dissertations”。 2 u" S; P5 w' q- h
/ Z: _- k! `# J- u4 n/ i
一个“学术人”从一开始就要接受严格的、一丝不苟的学术训练。大家都是研究生了,都要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进行学术规范方面的严格训练。学位论文在学术规范上的要求比在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更严格。本讲将说明关于学位论文的一些学术规范和写作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g. h/ l5 o, H& J4 S* N/ s! q% M0 n/ O9 T& Q- Z+ |, Z
(一)选题(The Choice of Thesis) 8 U( M& x1 {3 n# a1 `
; z4 {5 s1 N4 ?3 }8 U1 W1 O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对论文题目的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研究的方向、角度,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败和质量。在选题时,要考虑到以下的要素。
) _5 L9 B3 r y, m5 |, k/ n# _# O8 Z6 K. c& _/ |& |, i
1.语言。研究一个哲学家必须知道该哲学家原著使用的语言,不能依赖翻译。思想和语言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紧密,翻译往往会曲解原文的概念。因此,做博士论文,不懂希腊文,不要选希腊哲学方面的题目;不懂拉丁文,不要选中世纪哲学的题目;不懂德文、法文,不要做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方面的题目。硕士论文对语言的要求可以放宽一些,但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涉及外国资料时,关键的地方不能依赖翻译,再好的中译本也只能作参考,有疑问处要核对原著(至少要核对英文本)。
# b& v7 \. r; |# J+ p- e' y! \ l2 Q8 V2 g+ X) ]
2.精力。要考虑到自己的精力,不要在短时间内,选择宽泛的题目,要小题大做,而非大题小做。诸如“论工作方法”、“论人的素质”、“论全球化的本质”等大题目,应当避免。
9 s6 C; N0 m& i
8 x3 V( m0 ^1 G" I7 q0 P3.相关知识。哲学涉及各种学科,一些题目要求对论文涉及的相关领域有所了解。如,科学哲学的一些题目涉及对理论物理学的了解,社会哲学方面的题目涉及对社会科学的了解,商业伦理学涉及商业方面的专业知识。 9 F- _% M7 Z& R) R( b) U ^' e
; e/ ~& p- e% a( N. A
4.时间。我们往往很容易低估了论文写作的时间。不要对初始的写作计划太乐观,从思想到语言的转变过程中,我们的认识会有所改变,工作量会大大增加。比较科学的计算论文的写作时间是:按照最宽裕的打算,然后再加一倍。
2 B) ^) ~5 q: v; B$ w
+ Q5 x( u' x3 A1 Z4 H& ?. T5.资料。在选择论文题目时,我们最好先检查、确认可以利用的图书资料。北大图书馆的查询系统有主题词检索,可用这一手段查询本校图书馆和可以馆际交流的资料,以确定所选题目是否有足够的资料保障。
$ w6 f. z3 n/ y% Q
* R! W, D6 j/ N: V/ z同学们在选定一个题目后,应与老师讨论题目的弹性(feasibility)。如果写作时发现题目大了,或是做下去有困难,可以把题目缩小到什么程度,可以改变到什么程度,事先要心中有数。 : S, e0 ?1 D! ]* u5 h
9 B1 z' }6 O% Q) y$ X一般而言,论文就其选题范围来说可以有三种:(1)科学批评,这是在对当前学术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想;(2)哲学史研究;(3)做古典文本的注释性的翻译或新编一个批驳版(critical edition)。 " `: g9 h V! ~8 ]
9 k2 |% J4 S2 Y2 X; f% Z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立足点,也都有自己必须克服的困难。我们要做到一下几点:(1)要具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包括该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关键是提出充分论证的新观点。(2)如果是对古代哲学的研究,需要保证所用的文献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如果是对近现代哲学的研究,要注意哲学家之间因思想相互影响而构成的日趋复杂的思想关系。(3)要对所翻译或整理的古代文献做出详细的注释和合适的导言,以及批判性评价。 3 H" ^& q9 h/ p
: W2 j' P! d! l5 X' d* Z- {, y(二)论文的研究 " Z* y/ o9 {" Y3 u; R
] r& o' D3 k. {选题之后,我们要开始论文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一下几个步骤。 1 _# l% L) W0 j" x" w
" a5 E% Y$ H# x8 H1 E1.综述。一般说来,我们对论文所涉及的题目,需要做一个综述。在综述中,我们要说明关于论文的题目、前人的研究状况(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论述的观点)。在综述的最后,作者要提出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说明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写作方法有利于培养我们对背景知识的概括能力,以及有意识地提出新问题的创造能力。 - p A# r/ c5 A# m3 F! W4 Z
4 H5 |5 K# u5 V7 R% Q
写出一份好的综述,要求我们广泛地阅读。但在写作中,我们必须用精炼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综合的叙述,概括观点,提出问题。概括能力和问题意识是做好论文的两个关键,不但要在综述里体现出来,还要贯穿在论文研究的全过程中。
( h6 A* Q* P' j" N
" p! V G% t" G! @: ^( |$ `2.文献的综述。观点的综述是概括出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而文献的综述是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问题上的文献资料。文献综述一要求全,二要求新。
) t4 J& _: N' }) u9 O# F- N; Q. R; p! m4 u7 v: i2 F: x
3.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对于科学批判性的论文,第一手资料是与论文相关观点的经典性、奠基性的作品;对于历史研究性论文,第一手资料则是论文所要研究的哲学家的原著,而后人关于该哲学家的研究都是第二手资料。
: i4 t; W v/ S3 o& N \3 m. z4 b; t' [% A7 J/ Y. x5 y
第二手资料虽然不同于第一手资料的原创性,可是第二手资料对于初学者入门却有很大的帮助,在参阅第二手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第一手资料。学驾驶飞机,身边不可以没有教练,第二手资料的作用就相当于“教练”。 , B, D9 b+ L4 w. W! Q b
/ @8 z- b: n0 I3 [/ B3 i+ I7 R5 s
现在面临的困难是“知识爆炸”,第二手资料太多,稂莠不齐。所以我们要选择权威性的有价值的第二手资料。但是什么是权威,什么是有价值呢?对此要保持开发的心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观点之后,作出自己的判断,不能用先入为主的偏好来选取材料。 : l# A- h3 [* Y$ D7 \ s
: ~6 B6 W, |4 z8 Y4.大纲和笔记。在动笔写作之前,我们应该先有一个初步的大纲,并且以此为依据,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在搜集和阅读资料的时候,还要做好笔记。以前,老先生要求至少要做一万张卡片才能动笔写文章;现在敲计算机代替了做卡片,但计算机只是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不能代替做笔记这一研究的基本功。要充分用数据库的技术搜索资料,做笔记。 , \/ [8 F) T1 T+ g( }
% I' s8 R) `3 {9 j5.批判性评价。论文的导言包括观点综述和文献综述,论文的正文是针对问题所作的论述和论证,在论文结束之时,还需要有一个批判性评价,即对自己的问题的认识。评价又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
5 `( e2 W6 \1 [2 S外在评价——对所使用的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评价。
+ S" ^ `4 [( m) \8 ~* _4 b6 Y. T0 X: D* I6 s2 u4 g
内在评价——比如,对所论述哲学家的时代特征的分析,这往往涉及他的时代局限性。再比如,可以评价所论述的哲学家的思想对解决这个问题的导向是否正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哲学史上,无论是正确的导向还是错误的导向,同样都是有价值的。还比如,所论述哲学家的论述是否合理,他的前提是否可靠?
* G9 c6 _" ?1 K/ z" c! \, ?6 H A
% `5 G; Y, e/ F0 Z8 {(三)论文的写作
* D# @7 C; q }! ~' W# W& j! @; i, u+ i5 p8 z" J+ J; ~0 o
1.写作计划。论文的写作计划要求简明扼要,不能重复;条理清晰,有逻辑顺序;思考线索明确,或以时间为序,或以逻辑为序。 ) l) c. d- U3 B6 v0 R3 }5 v" U
8 f9 y, R& B) D7 l* {2.写作过程。在具体的写作之中,我们每写完一章之后,都应该交给导师审查,这样做可以给论文的下一步写作带来保障,一旦出现了问题,返工不会太大;在修改论文时,我们要大胆地修改,不必囿于已有的成见,不能吝惜已经写作的字数;在提交论文之前,必须再进行校对,因为错别字的出现会降低他人对论文的评价。我们系对学位论文的要求非常严格,每10000字的错别字必须少于1个,包括标点符号。 / u2 x {) N# |4 O& Y4 z5 T' |* m& D
+ Q' O* b R, D# W. N5 Y `7 o. V
3.内容。论文应有一下内容:(1)标题。注意论文的题目的名称在论文任何地方都必须一致。(2)前言。前言要简短,致谢一般可以放在前言之中,而致谢的内容不宜过于冗长,不要廉价。(3)目录。目录要详细一些,至少要有章节目录。(4)导言。主要是综述,通过综述,提出论文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文的结构。(5)正文。内容的分段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最好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和小结,这样可以减轻读者的负担。(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可以放在正文之前,也可以放在正文之后。如果注释方式采取文中注,则将参考文献放在正文之前比较方便。(7)后记。在论文的结尾处,可以再一次简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点,不要长。 - T M2 j4 _- g2 p9 L# }5 G
0 Y" B6 J% y( P: n! |
(四)引文 * V5 P/ G: a8 U" b" _
; H$ E! M8 h( `
论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对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学术规范的训练,而不是对哲学问题的个人化思考(personal reflection)。所以学位论文一定要有引文。没有引文、注释的文章,那只是你自己的个人化思考,而不是学术论文,更不是学位论文。同时,论文不是引文的拼接,对引文要有自己的解释,并对引文在论文中的作用作出自己的评述。有引文而无解释和评述,是论文写作的大忌,要避免。
8 y. |7 N" L# t! E' G6 d( f* O1 x/ J! i% J) Y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的引文和注释。引文的规则往往是大家最不了解,又最容易弄错的,需要特别小心。
4 J5 s$ p% x9 u' J& t4 K
3 b" U2 \ J) a对引文的要求分两部分——内容上的要求和形式上的要求。 4 U9 q) s8 ?& X
+ @# F# B+ i. C, h$ P& x1.内容上的要求。在引用对象上,我们应该引用权威人物的作品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我们选择的引用对象必须和论文的论述内容有关系。比如,我们不能因为爱因斯坦是一位物理学上的权威,在写社会学论文的时候也引用的他对社会学方面的阐述。或许他在社会学方面并没有什么论述,即使有,对于社会学而言,爱因斯坦的话也不重要。
Z1 W% S6 o1 |+ v8 T' X( d$ {$ |; x9 h' a4 v1 @
在引用内容上,我们的引文要引用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字句,引文最好不要过长,对于很长的引文,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或者在自己的概括中,插入引文的关键性字句。在引述之后,应该有自己对引文的解释和评论。 % t8 a9 C! o7 G J9 y6 f& Z3 x
" U- m1 s/ ~( s
在引用位置上,引文可以在正文之中,也可以把引文放在脚注里或者附录中。放在正文中的引文是必要的非引不可的证据。但是另一些枝节性的引文可以放在脚注里。或者在正文中将引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引文比较重要,而且特别长,我们就可以将引文作为附录附在正文之后,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经过翻译和整理的古籍,更值得采取这种方式。 ( k! b E7 `6 w! u E
[; w2 m i( [( p
2.形式上的要求。对引文出处一定要有所交代,这是对引文形式上的要求。一般说来,引文的形式有三种:脚注、尾注和文中注。尾注由于计算机的功能,现在已经逐步被淘汰。
7 q3 x/ S' V+ @3 y9 T @4 w" o2 ]& b9 s: W4 k
(1)文中注。对于中文古典文献,大部分用的是文中注的形式。比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v) A+ h! u1 j( C
1 M) T$ S( x" e' {对于同一文本,在论文中大量引用的话,我们可以在第一次引用时用脚注详细说明该书的资料,而后面的则可以用文中注标明页码。如:“——。”(34页)
/ b7 ~; d3 F2 }
( M3 q% ~4 g b" h如果我们将参考文献放在正文之前,并且对参考文献的作者、书目有比较详细的介绍,那么在正文中,我们就可以用文中注。例如,假设罗素有三本书都是出版于1921年,可以在参考文献中对罗素和与他相关的书目这样介绍:
5 t A% R E+ zRussell , B. , 1921 (1) The Analysis of Mind , George Allen and Unwin Press, London.
0 ]9 k" }. I, ]: b% k/ S$ G& ^(2) —————— ) a# \# F/ \8 c/ e' ^1 y- D
(3) —————— 2 Z9 [( z y7 P3 w" d6 s
; y* C9 Y/ N* K% n! Q( j/ S" r* O
假设我们在正文中引用The Analysis of Mind 中的内容,就可以在正文中直接用括号表示,即(Russell, 1921(1) , pp. 56-58)。目前这种文中注的形式比较流行。 ( G+ s, @" e6 n. |( h4 x
2 W# S8 k! x X9 @) T
(2)脚注。脚注的内容不仅仅介绍引文的出处,也可以包括自己的议论。如果自己的议论和正文的主题线索有所偏离,可以把这些议论放在脚注,作为正文的补充,这样不会影响行文的连贯。
% [0 E" z) o/ S" N8 @7 v( W8 n# _% V# Q9 m% M* L
在用脚注注释引文的出处时,脚注的内容要包括:(a)作者,如果是第一次引用,那么要写作者的全 9 r1 z$ m2 ]5 k+ @
称;(b)书名,外文书名和期刊名要用斜体字,中文用书名号《》;(c)文章名,外文文章打双引号“”,中文文章用书名号《》;(d)如果想省略重复出现的书名,外文可以用op.cit(同一本书)或者 ibid(同上),表示和上一次的引文出处是同一本书。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写:Russell, op.cit , pp.55-58。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式的脚注不能和上一次引文脚注的间隔太大,而且如果两者之间已经引用了其他的书目,则不能用这种省略形式;(e)出版社,包括出版社的地点;(f)出版年份,以书的版权页为准;(g)版本;(h)引文所在页码,单页用p.的形式,而要表示引文从16到20页的时候,就用pp.16-20的形式,而pp.157ff则表示引文在157页之中和之后多次出现。
6 W) Z! b, O- U2 t, r下面我就罗列出一些外文引文的脚注作为示范:
& I) Z5 `; V+ A4 p9 @; @# A P$ U" g+ h; q
(A)书
5 V$ t! v7 c0 p# L* O! D3 G! O( b- ^Andrew G. . van Mels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quesne studies, Philosophical
4 C# n/ R0 {& |7 s* l. ~) VSeries, 13),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Pittsburgh, Pa. , 或(Pittsburgh, Pa. :
+ n4 F9 K9 U, O2 } X @! T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 2nd ed. , 1961, Ch. Ⅲ, Sect. 4, pp. 156-158.
1 B5 A" ?3 h4 P
+ C/ a& V J) M0 S$ A这个示例不仅说明了书名和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等内容,也说明了这本书是一个系列出版物中的一本。 ( }6 D6 u& o2 d& }
: X; _5 p6 L) W4 Q2 x7 l(B)论文集中的文章
) l( s: M- Y4 X: QHelmuth Plessner , “ On Human expression_r_r ” , Phenomenology : Pure and
5 p; H; J R; r- x& FApplied , ed. by Erwin W. Straus ,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 Pittsburgh , Pa. , ( \ v& V' i* }8 j) X: ]6 }. z7 ]
1964 , pp. 63-64.
( o+ b* I! g3 p( j. a
& X; J( ~9 X' D% H8 K" J4 o注意,该论文集的主编放在书名之后。
' @/ }( o# d: c! {
, w" Q7 X, k& X# P) Q(C)期刊中的文章
- T7 j6 R u- J8 C/ X. c
m/ e3 V& P- w! X- r eMark Fisher, “Category-Absurditie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
' b5 q4 Q0 I7 R9 z! F0 a vol. 24 (1963-1964), pp. 260-267. % v# ?6 d+ [& z; U2 I: ^+ _
7 E) O1 a% |; |1 T# t- r注意,期刊年代放在总卷号后的括号里。 ( I$ r8 b, S4 n4 {
" r6 f0 U/ o" ^
(3)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防止一些不规范的注释。
2 `" Q' i& d- j5 h1 B2 G9 x- n: W. {. F! V V3 ?) }1 V! D
(A)外文书的引文注释不要翻译成中文,如写成“《存在与时间》(德文版)”之类的不规范注释。因为我们做注释的目的在于方便阅读者的查证,而将外文书的引文再翻译成中文的话,会给查证带来麻烦。
( g6 _' h0 e+ [' G" Q, T) W( g# B7 H/ J- w
(B)在引用的时候,用一本书尽量用同一个文本,不要一会儿用中文版,一会儿用英文版或德文版。但是当我们对这个文本的翻译有疑问时,可以参考另一个版本。对文本的变更,需要说明理由。 9 m* U8 |, c- X9 E; t( ^
, @# A6 b9 L ?# v4 o1 ?(C)尽量不要采用转引。实在需要转引,但又找不到原书,应该用标准页码的形式。比如:“《圣经·创世纪》11:12”,表示引文在《圣经》“创世纪”的第11章12节,同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胡塞尔等人的著作也都有了标准页码。但如果我们采用的是这些著作的中译本,还是需要进一步注明中文本的资料,包括翻译者。对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没有标准页码的文献,它们的版本比较多,可注明卷章节。 v: V6 P0 `+ w; f6 m
/ o ^0 a S9 i& d
(五)参考文献 4 j' S, M/ \$ \& K
0 V2 c- U" n' h; M7 X" Z
参考文献和引文注释基本相同,但是在引文注释中,按照外国人习惯,作者的名字在姓氏的前面,而且作者的名字除第一次出现之外,可以用缩写,形式如“I. Kant , ——.”。但是在参考文献中,姓氏在名字的前面,用逗点与名字隔开,名字也可用缩写,形式如“Kant , I. ,——.”。 / d5 N" t- g6 Y3 ?) c5 g* ]
* r, A) p' Z/ R, T参考文献要适当分类,可以将中文参考文献和英文参考文献分开,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序,比如按照作者姓名字母的顺序进行排序。还要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参考文献分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