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ychy

散文评论(9):少年文坛新星与教授的堕落(附:从郭敬明涉嫌抄袭看文学价值尺度的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3 17: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郭敬明

--------------------------------------------------------------------------------
新闻出处:东阳中学 作者:高二(5)班 李楚楚 指导老师:马程辉  
     第一次认识郭敬明是在去年,好友拿了一期的《萌芽》,一个劲地催我看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从此,我就知道了一个叫郭敬明的少年“写家”。他的小说(指《梦》文)很搞笑。他的散文很有“小资情怀”。
     第一次看他的文章,尤其是小说,觉得他的风格很独特,别有一番韵味。细读后,便会觉得每一个修辞都能恰到好处地给本句增光添彩。辟如“看人的时候眼神很复杂,如同北京那些无穷无尽七弯八拐的胡同”,众所周知,北京的胡同和她的紫禁城一样闻名,其一大特点便是一条胡同一个样儿,迷宫一样,素来十分复杂,生人很容易迷路。以此作喻,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便跃然纸上了。再辟如“……每个人都是一张似乎刚从冰箱里拿出来还没解冻的脸,有些还带着霜花”,形象生动,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
     郭敬明的语言风格很独特。《梦里花落知多少》大部分是北京白话,读时就如听他娓娓道来;而《幻城》的文字则以柔媚浮华见长,以众多的定语状语补语堆砌起华丽的语句。《梦》文初读时喜欢得不得了,因为我很少读到整篇文章都用大白话——还是方言——写成的。就算是王小波的文章,也只是些许口语化罢了,方言很少出现,更不要说全部都用方言了。不过读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三)(四)时,就感觉越来越闷:一个绿豆芝麻大的小事也能鼓捣成长篇大论,大段的描写占去了一定的篇幅。而《幻城》除了华美的词藻、语句外,文章的主题显得有些苍白。而且人物的取名有些幼稚,像是初中生取的。
     然而作者哆啦A梦有对郭敬明是十分推崇的。他在《解密:郭敬明之王牌13》中写道:郭的势头将“丝毫不减地吹过印度森林,随即化为波斯沙漠的沙土暴,将富有异国情调的城堡都市整个埋进沙地。”“离销量仅次于《圣经》还有一定的距离”,“郭敬明的崛起,已成必然。”好大的口气!
     的确,在继韩寒之后,郭敬明开始流行,从《幻城》到《左手倒影 右手年华》,一个经典的出版路线已经达成,一个偶像型的作者也就是这样了。有了这个偶像,在当今这个偶像比天大的时代,没有人会在乎拥护者们抹杀掉了多少道出了鸡肋之味的杨修。现在,如果有谁还读韩寒,也许就会被耻笑为“老土”、“过时”了。依我的观点,郭敬明与韩寒相比,确是前者略胜一筹。韩寒除了一天到晚的发牢骚骂娘外,继《杯中窥人》之后也没有写出多少优秀的文字。而郭则聪明得多,他以一个“天真纯洁,不明事务的乖孩子”的形象出现,尝试着“以简单的语言表达感情。我想,凭这一点来说,他会比韩寒更为持久。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事物总是有相对的两方面。有人喜欢郭敬明,有人讨厌他;不过无论喜欢还是讨厌,他总是有他出现和存在的价值的。人们越多评论他,他也就越出名,无论这评论是抨击的,还是褒扬的。也许过了几年后,我们重新拾起他现在的作品,又会是一番新的理解和领悟。
发表于 2004-2-3 21: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业

发表于 2004-2-4 11: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有一点~~
发表于 2004-2-6 18: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敬明——中国头号文学垃圾制造者。
发表于 2004-2-6 23: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样年华,另类世界:北大陈晓明论少年写手

来源: 《文汇报》
2003年6月20日

-----------------------------------------------------------------------------------------

[img=left]http://www.china.org.cn/images/42094.jpg[/img]
    “这是独生的一代,又处在中国如此深刻变异的时代,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他们经受的冲击,也是独一份的个人经验。对于他们的经验,不是早熟一个词可以概括得了。”——对以郭敬明为代表的少年写手,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在本文中作了相当高的评价。他的独到分析固属一家之言,却能促使我们对这一代人的创作给予更真切、更深入的关注。
                                                               ——编者



    “有人从他旁边经过,可是没人知道他耳朵里叫嚣的绝望的呼喊。”这样的文字出自一个十七八岁作者的手笔,确实是令人惊讶了。惊讶的不只是这样的文字,惊讶还由于那样的早熟,那样的一个另类的世界。

    郭敬明,小小年纪就名满天下,《幻城》由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迅速就成为热销货,据说文坛红人池莉同时期的《有了快感你就喊》也不过与之打了个平手。那其他的成人写手,不用说在销售榜上是要栽跟头的。文坛的写手低龄化的趋势已经直逼小学生,这引起相当多的人的担忧。但读一读这样的作品,我相信这些担忧会消失大半。

    郭敬明的新书《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5月版),你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书名是什么意思,这样的书名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感觉和趣味。对于他们的经验,不是“早熟”一个词可以概括得了的。每一代人都有早熟的代言人或象征,但前此时代的与之相比都有质的区别。这是历史的巨大断裂造成的代沟,他们借助迅猛发展的时代成就了自己的神奇年华。看看《左手倒影》,我们这些“老人”根本就认不出那里还有我们曾经的年华。这根本就不是两代人,这根本就是两个世界里的人。

    很快我们就会弄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小少年要写书,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小少年趋之若鹜。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事,那是他们的思想、感觉、语言和趣味。其他年龄层的作家,不管你多么高明,大智如王蒙,顶尖如王朔,都提不起这代人的精神了,只有郭敬明们才能把自己的热情点燃。

    《左手倒影》写的是青春成长往事,作者把它称作是“散文”作品,但读起来更像是小说。这倒不是说它的虚构性——我相信那全部出自作者的亲身经验——而是里面写人和事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如歌如诉。《天下》篇仿武侠体,写一个少年总想着用唱月剑去杀人,倒也写得十分飘逸。《庄周梦蝶》这一篇就像是纯粹的小说了,人物和结构居然做得相当到位,性格心理,两对人物,双重结构的交叉,还真难为了少年写手如此精心的叙述。这本书中写得最好的作品就数《天亮说晚安》,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最心疼的文字”了。这些经历,也无非是学业的困惑,面临高三毕业的惶恐,但更多的是少年人的交往和内心的体验感悟。少年人的心理写到如此精细敏感的地步,也就难怪他们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了。读一读这种描写:“后来他发现了站在门外的我,他望着我一直没有说话,脸上是孩子般抗拒的表情。我们两个就那样站在黑暗里面,彼此沉默。”(该书第98页)。坚韧的个性,敏感而脆弱的内心,何尝领略过这个世界的阴郁、绚丽。梅特林克曾说过:“我们相知未深,因为你我不曾同处寂静之中”。一样的场景,一样的沉默。一个是穿越了19世纪的象征主义者,另一个却是倾听摇滚的当代少年人,完全不同的生活质感,但却是一样的让人铭心刻骨,真不简单的一代人!

    我们经常为下一代操心担忧,他们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没有下乡插队。我们会想当然——他们的内心有多么贫乏,只会啃棒棒糖,喝可口可乐,听F4,迷小燕子……但郭敬明们却有着远为锐利的性格和内心。想想那个疯迷摇滚的颜叙,那个独自住在挂满了油画的140平米屋里的少女林岚,那个独往独来的写作摇滚专栏的Fox,这些真就是一些黑色的精灵——这是郭敬明喜欢的自我写照。他们有深刻的忧郁,有着始终的叛逆,有一往无前的倔强,有永不妥协的孤独……这种心理感受,这种人生境遇,其他人写得了么?说得夸张一点,可能还真就是绝活呢。谁叫他们是独生的一代,又处在中国如此深刻变异的时代,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他们经受的冲击,也是独一份的个人经验。郭敬明,以及颜叙和Fox,可能在他们这代人中也属另类,但无疑是他们这代人内心经验最深刻的体验者和表达者。作为这样的表达者,郭敬明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这已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而是能解其中味了。眼光看得如此之透,因为他们的目光就注视一个方向,仿佛早已洞穿了未来的命运:“那些花瓣也是黑色的花朵,阴暗而诡异,可是依然寂寞地开放,然后凋零。”这是典型少年人的文字,但却透着一股末路英雄的气息。

    确实,郭敬明们其实是被武侠培养起来的一代人,再加上网络和前卫电影,当然,还有摇滚(也许后者对少年另类的陶冶来得更有力)。这是青年人的天籁之音,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声音。有这么一批少年人、青年人为这种震撼灵魂的声音所鼓舞,那就再也没有任何教导可以压住那样的节奏和旋律了。这使他们这代人乐于认同一种独来独往的游侠精神。一味做着孤独者的梦,忧伤而明媚,痛并快乐着,要的就是这另类的模样,要的就是酷的劲道。他们的经验是如此具有异质性,以至于他们又代表着我们文化向着后现代转型的早熟性。

    不管怎么说,郭敬明的文字洁净流畅,他有很强的描写能力,能够把握一种情境,并且贯穿到底。喜欢写作孤独和忧郁,但也时常透示出明朗和空灵。那些气息和气氛的创造,都可以看出他的文学天分很高,积累不薄。就让他们去书写吧,文字的力量比任何力量都来得更内在和更温馨。

[ 本贴由 柴禾妞 于 2004-2-7  03:1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2-6 23: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抄袭和捧杀:郭敬明的双重迷局

作者:橡子
来源:http://www.tianyaclub.com
2003-12-17 23:00:00

----------------------------------------------------------------------------------------------------------
??  
   在读完《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之后,我陷入了对文学的悲悼之中,而这种情绪在我读完池莉的《火与冰的缠绵》时也曾袭击过我。如果不是为了谨慎、全面、客观地鉴定这本书与《圈里圈外》的亲缘关系,我想我不可能读完它的前十页!怀着惋惜而愤慨的心情,我想告诉那些迷惑的人们和作者郭敬明本人,《梦里花落知多少》不仅是对《圈里圈外》的抄袭,而且是非常拙劣的抄袭。我想进一步说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一本坏书,它空洞无味、胡编乱造、情节涣散,没有文学的价值。
  
   郭敬明,这位被炒作为“韩寒第二”的年轻人,他显然非常聪明,在对另一位女性作者庄羽的小说《圈里圈外》进行模仿和抄袭的时候,他不是对原文进行大段抄录,而是做了“搅拌式处理”,试图以此做到不露痕迹,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对自己所写的内容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体验,他所操作的也是完全不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所以,终于还是露出了马脚。
  
   郭敬明的抄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物形象的设置和安排,尽管《梦》一书中的人物普遍比《圈》中的人物要年轻那么几岁,但两本书中的人物几乎是一一对应的。林岚是初晓的翻版,顾小北是张小北的翻版,姚姗姗是张萌萌的翻版,闻婧是李穹的翻版……最可笑的是,《梦》也像它的母本一样设置了一个“妈妈桑”,只不过把名字改叫为“火柴”。在《圈》里,年轻的鸡头奔奔是一个非常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但《梦》中的火柴干瘪而概念化,完全失去了性工作者的神采。由于郭敬明的年龄局限和生活经历的贫乏,他也照搬了《圈》一书中的人物关系,他们的爱欲关系如同一团乱麻。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纠缠的情感关系、他们生活的过度戏剧性,本来是《圈》一书的败笔,但郭敬明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也无力改变这一点,甚至迷恋这种戏剧性,于是索性玩起了乾坤大挪移,照搬不误。
  
   我说过,郭敬明所写的是他不了解的生活,除了东拼西凑以向出版社交稿之外,他无计可施,所以,在《梦》中我们就得以“温习”庄羽在《圈》中写到过的那些情节。比如,李穹和初晓借游戏之便抽张萌萌耳光的那个小段子,稍稍改换了一下面目,就出现在《梦》中。初晓和胡军同处一室、被她未来的婆婆堵个正着的故事,变成了林岚和陆叙住在一起,被陈伯伯抓了个现行。两个情节的气氛、叙事走向、情境完全一致,比照抄还要一致。类似的照搬在《梦》中比比皆是。不仅如此,《梦》还抄袭了《圈》里的许多细节与情景,如火柴骂林岚找鸭子、林岚花七百块钱买个玻璃盘子等等,看到大量这样的相似和雷同之处,读者无法不为郭敬明感到脸红。
  
   郭敬明大概是太迷恋庄羽的风格了,他索性连庄羽的个性化语言也照抄不误。郭是四川人,在上海读大学,他试图完全套用庄羽的北京痞子腔,但许多地方似是而非,甚至十分可笑,但这并不妨碍他灵活运用庄羽的句子。“挥舞着鸡爪子”、“挥舞着菜刀”,“有钱的能用钱砸死你,有权的能用权玩死你”,“谁受得了你的狗脾气啊”,“把汽车当作飞机开”,“老百姓卖血才能喝碗粥的地方”,相同的句子大量出现在《梦》中,但被郭敬明使用“搅拌术”进行了模糊处理,他或许以为这样一来就不会被人发现,但是他不懂得,庄羽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即使拆散了放在不同的情节里,它们仍然非常扎眼,人们照样轻而易举就能把它们找出来。
  
   在任何一个从事文字行当的人看来,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都无疑是抄袭之作,但奇怪的是,面对着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作家、批评家、出版者仿佛集体失明了,没有人站出来严正地指出这一点,相反,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操纵着可耻的辩护,一篇题为《到底谁抄袭了谁》的文章赫然出现在千龙网等网站上,这篇文章的作者“秀秀”以一种阴毒的口吻和试图把水搅浑的方式为郭敬明辩诬,并且把庄羽的维权行为暗示为趁火打劫的不义之举。如此颠倒黑白,实在让我这样的旁观者气不打一处来。为什么会有人为抄袭者辩护呢?因为郭敬明是出版社的摇钱树,如果这棵树被砍倒了,出版社不仅丧失了大量的收成,反而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无论事实到底怎样,出版方是一定要偏袒郭敬明的,这一点连傻子都明白。
  回顾郭敬明由一个少年习作者被炒作为天才的“膨化”过程,我不得不点到两个令人尊敬的名字,他们是曹文轩和陈晓明,这两者都是文学圈里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为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一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我80年代在北大上学的时候,还听过曹文轩老师的课。在检索郭敬明的资料时,我赫然发现曹文轩老师竟然就是“膨化”的始作俑者,他对郭敬明的那本据说抄自日本漫画的《幻城》所下的评判不仅是肉麻,而且丧失了最基本的学术尺度,对照曹老师对郭敬明的吹捧和他当年给我们的教诲,我简直怀疑那些话不是出自一个人之口。曹文轩老师,你的确在捧杀郭敬明,而且,你与新概念作文竞赛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变成了商业操作,你也成为了一个商业棋子,这与学者的严肃文化身份是不相称的。相比起来,陈晓明先生要委婉得多,他只是举出了郭敬明的一小段文字,然后把他与梅特林克并置在一起,暗示阅读者,郭敬明已经高明到了与文学大师平起平坐的地步。我想审慎地问一问陈晓明先生,这真的是一个严肃的批评家的真实看法吗?还是出版社借你的嘴在说话?
  
   郭敬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很无辜,他一方面声称法律不保护情节,一方面又认为抄袭之争是成人世界的事,他不想参与。他也许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他已经是一个有着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忘记了他从出版社手里拿到的版税,他也许沉浸在天才的幻觉中不能自拔,甚至试图像《铁皮鼓》中的奥斯卡一样放弃成长。那些想从他身上赚取利润的人有没有告诉他,文学从来都是艰辛的事业,需要漫长的生命体验和寂寞的劳作?有没有人告诉他天才这个词的反讽意味?当他被过量的吹捧“呵护”着的时候,他还能否从梦中醒来?
  《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出版方自然会负隅顽抗,甚至还有可能借力打力,推动抄袭之作的热卖。我们不妨冷眼观望,这个年代的出版者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丧失对文学的责任感和社会良知。要知道,在他们的疯狂炒作之下,郭敬明已经成为许多少年习作者心目中的样板,这种巨大的负面效应将会是潜移默化的,而谁会来为受到误导的心灵负责?
  
   据说,《梦》和《圈》两本书已经被人送到曹文轩老师的手里。我盼望着这位我所敬重的学者能够仔细地阅读这两本书,并且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因为他已经被推到了是非之争的风口浪尖上,没有转圜的余地。推托,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发表于 2004-2-8 00: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年前的一个早上醒来,
吟出一句好诗,自己自豪得不行。
几个月后,我才发现这是古人早有的名句,
暴汗!
虽然并没发表,更没人发现。
发表于 2004-2-8 00: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

衣服当时能拧出几桶水丫?
后来晒干了没?
被俺发现了哟!
发表于 2004-2-8 00: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柴禾妞 于 2004-2-8 00:09 写道:
被俺发现了哟!

你是怎么发现的?
除了那早上我可从来没诵过这句诗呀!
难道那早上在床上的是……
呵呵!开个玩笑。
对于抄袭,
古人说得有理:
不是师兄抄古人,古人诗句合师兄。
郭敬明学着点吧!
发表于 2004-2-9 12: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有一天,郭敬明会明白,为什么韩寒的《三重门》重新搞了一下封面装潢就又变成了热卖中的热卖,而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被唾弃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05:05 , Processed in 0.07104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