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91|回复: 21

散文评论(9):少年文坛新星与教授的堕落(附:从郭敬明涉嫌抄袭看文学价值尺度的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9 14: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南方周末》最近一期的文学评论文章中看到少年文坛新星郭敬明涉嫌抄袭的消息,于是在网上查到《从郭敬明涉嫌抄袭看文学价值尺度的失落》一文(附载于楼下),读后感慨万千,有话不得不说。
      “据说是韩寒之后的又一颗文坛新星,曾两次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他所著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书累计销量近200万册。然而,就在这位所谓的“韩寒第二”风头正劲的时候,媒体曝出了他涉嫌抄袭的问题,先是读者指认他的成名作《幻城》涉嫌抄袭日本漫画《圣传》,紧接着,另一位女性作家庄羽控告《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了她的长篇小说《圈里圈外》。一时间,相关人士纷纷登台亮相,网络上“拥郭”和“倒郭”两派打作一团,许多传统媒体也做了报道。”
      文中提到“当初写文章极力褒奖郭敬明的某大学著名教授,在接到当事人庄羽的鉴别请求后,竟然拒不发表任何意见。”这位教授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为什么他不愿发表意见?他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会的主要干将,一手捧红了韩寒等少年作家,如今所捧的新星出了问题,自然必须承担责任,拒绝发表意见虽然欲盖弥彰,但利益上的考虑则是确错无疑的。一是拒绝发表意见可以维护名声,保护精神利益;一是很可能他在造星运动中有既得利益,如果承认抄袭,很可能在今后造星活动中地位难保,失去从中收取经济利益的权利。曹文轩的所作所为已经使自己威信扫地,连带北京大学受累,是一种堕落表现。
      我们再看看郭敬明的出版商的所作所为就更不能不令人吃惊: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还开打“反击战”,封闭网站言论,企图堵人家的嘴。这个出版商由文化传播者变成牟利不择手段的奸商确实令人痛心。
      市场经济带来的这股污泥浊水应当有制度来消除。我们主张对明显抄袭的作品不仅应当停止出版,回收已发出的书籍,而且应当没收作家和出版商所得收入,以警效尤。抄袭问题早已不新鲜,而愈演愈烈则是制度打击不力所致。至于网友维护郭敬明的问题,传媒应当站出来指出错误。让青少年了解,成功要靠自己的艰苦劳动,而没有捷径可走。

[ 本贴由 xychy 于 2004-1-29  14:15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14: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郭敬明涉嫌抄袭看文学价值尺度的丧失(转载)

2003年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坛公案,当数郭敬明涉嫌抄袭事件。郭敬明何许人也?据说是韩寒之后的又一颗文坛新星,曾两次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他所著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书累计销量近200万册。然而,就在这位所谓的“韩寒第二”风头正劲的时候,媒体曝出了他涉嫌抄袭的问题,先是读者指认他的成名作《幻城》涉嫌抄袭日本漫画《圣传》,紧接着,另一位女性作家庄羽控告《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了她的长篇小说《圈里圈外》。一时间,相关人士纷纷登台亮相,网络上“拥郭”和“倒郭”两派打作一团,许多传统媒体也做了报道。
  通过对两本书的对照分析,我们发现,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的确与《圈里圈外》极其相似。不仅两书中的人物形象一一对应,有着类似“照镜子”的效果,且两书中的人物关系也几乎雷同。除此之外,《梦》一书的语言风格、故事情节也几乎照搬了《圈》,很多段落与《圈》中的描写完全一致。有人对此做了专门的统计,仅仅郭敬明涉嫌抄袭的文字部分就达数十处之多。而郭敬明本人则承认,他的确非常喜欢庄羽的作品,也看过《圈里圈外》这部小说。
  事情至此,孰是孰非应该是十分清晰的,并不存在什么疑问,然而奇怪的是,郭敬明的出版商却在舆论上打起了“反击战”,这家出版社不仅发表文章对庄羽的“动机”进行了种种“推测”,更是有意混淆引用与抄袭的界限,并且通过关系撤掉了某门户网站上的批评文章。更令人不安的是,当初写文章极力褒奖郭敬明的某大学著名教授,在接到当事人庄羽的鉴别请求后,竟然拒不发表任何意见。由于舆论的暧昧倾向,在郭敬明的网上老家萌芽网站等地方,许多低龄的文学爱好者形成了一种令人难以思议的认知,他们纷纷发表意见说:“我们只相信郭敬明”,“抄了就抄了,有本事你也去抄一本”,“郭敬明抄得这么好,又这样畅销,说明他有才华”。类似的种种不问是非、混淆黑白的言论似乎成为了这段公案的“主旋律”。
  中国文化界对待抄袭事件历来是是非分明的。湖南籍的一位著名老作家曾被发现有抄袭的嫌疑,于是批评的言论见诸各种报刊,报纸上甚至刊登了大量对照性的文字以正视听,最后,这位老作家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近年来,与余杰有关的抄袭指控也不断传出,虽然余杰本人极力否认,但还看不到有什么人跳出来为余杰“出头”。为什么在郭敬明涉嫌抄袭的事情上,情形恰恰相反呢?不仅我们的文化人士不对抄袭现象加以挞伐,反而有人为抄袭者张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文学已经丧失了是非标准和价值尺度?是否意味着文学批评界已经完全失语?是不是暗示着一个惟利是图的文学时代的来临?出版商的眼里是不是只剩下了利润,再也无须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责任?如果数十万读者购买和阅读的只是抄袭与拼凑的“作品”,文化管理部门是否也应该出面干预?
  在郭敬明涉嫌抄袭的问题上,文学界还有一种向法律乞灵的现象,似乎只有法院才能证明郭敬明是否抄袭。殊不知,抄袭现象首先是一个文学问题,也是应该在文学领域之内就可以鉴别、批评和纠正的问题,而法律的作用只是对抄袭的过错实施惩罚。把一个简单的抄袭问题推给法院,显示了当代文化良知的缺席。
  郭敬明涉嫌抄袭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文学人才的培养已经出现了拔苗助长的畸形倾向,出版社的惟利是图已经愈演愈烈,文学批评的软弱无能日趋明显,而一些所谓的“权威人士”已经丧失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如果这个事件不能早做结论,它对年轻一代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无法估量。
发表于 2004-1-29 18: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本人极为不开窍,智商偏低吧,
对少年天才,偶承认有,如曹子建、骆宾王,
那可不是吹出来的,人家真叫天才。
但偶也一直以为,文学创作,要有生活积累,
光靠天才也是不够的。
看了郭敬明的先进事迹,
让偶想起当年的耳朵识字这类把戏,
晕!
发表于 2004-1-30 10: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郭以及先前的韩寒~~他们打开了文学界的新领域~~
不管郭是否抄袭~~我觉得他已经很不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31 18: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韵芜菁年少有为,我一直对你的作品持鼓励态度。
不过你对郭敬明抄袭的认识是错误的。年轻人持同样态度的人很多,我写这篇评论也是为了端正他们的认识。
抄袭跟偷、抢行为没有任何区别,本应当受到法律制裁。我国这方面法制不健全,才使得抄袭者无所顾忌。混淆黑白或立场模糊都不对。希望你深思。
发表于 2004-2-2 12: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垃圾郭敬明

关于韩寒,我深知他的为人,而且他的文章关键在于思想的深度、语言的凝练程度和对文章结构的准确把握,但说到同门师兄弟郭敬明,我用“不屑一顾”来形容,他的文章我翻了一两页就没有兴趣看了,因为毫无思想深度的东西不会长久,靠小打小闹给报纸杂志塞钱来卖书,人人都可以,商业社会嘛,有钱什么都有了。说到新概念诸多的“少年作家”,我觉得称得上“大家”的,仅韩寒一人,其他人,都是泛泛之辈罢了,正是因为当今如同韩寒这样有个性的少年作家太少的缘故,泛泛之辈才有机可乘。上文说到的曹文轩,也不过就是一介书生靠新概念起家发达,背后藏了多少邋遢的东西大家都心知肚明。

[ 本贴由 GS-CSLU 于 2004-2-2  12:57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2-2 18: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能这么说~~~郭在文学界已经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韩寒太偏激,郭太骗冷,但正是这两人才有了现在的文学热~~~才有了对文学了认识~~~本人一直反对抄袭,我的写作原则就是作自己~~所以对于这件事我一直很冷静~~但我想文学是不分家的~~我们大家都在抄袭古人发明的文字,不是吗?当能如果他连作为写手基本的素养都没有~~~我会鄙视他~~~但在事情没结果之前断然下结论谁是谁非未免太早了~~~
楼上的可能喜欢论文所以觉得韩的思想深刻~~~而我看重语言的美和意境这是郭有而韩没有的~~请不要把两个写作风格完全不同的人来做比较~~
发表于 2004-2-3 12: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也来瞎搅和几句:)

--------------------------------------------------------------------------------------------   

      偶一直是韩含现象的跟踪者,韩含的书,文章,偶基本上都认真“拜读”过,但关于韩含的评论基本上不去看,因为偶只相信自己的视觉和脑子。偶以为,韩寒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现象“,这在于:

       首先,韩寒确实比他的同龄人优秀了许多,具体说:

      1、发现并鄙视现行中国的应试教育,而且敢于迈出“叛逆”的第一步。许多少年羡慕韩寒而始终不能做韩寒只能做自己不是没有他的才华,而是没有他的勇气;

       2、有勇气还得有实力,韩寒具备!他的语言表达自由自在,可以毫不炒作地这么说,不仅仅是他的同龄人,如今大学中文系在读或已经毕业的学生,语言运用有他这么娴熟的也不多。

      3、语言的功底来自韩寒的勤奋阅读,大量的阅读面,也是他的同龄人所不能做到的。这又与第一点有关,因为应试教育的限制,当他的同龄人都挤在高考这一座独木桥上整日里被那些毫无疑义的填空题越练越傻越学越晕越晕越练,慢慢被学校和家长们自得其乐地修炼成“准植物人”的时候,韩寒却“冒死”挣扎另辟蹊径,虽然一路历尽艰险,披满“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耻辱“荆棘,但是,崎岖的小道却远比那独木桥空气新鲜,至少不缺氧,无传染流行病的可能,于是他比较幸运地逃离窒息终于爬上成功的山顶“一览众山小“!这一点需要高智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有“创新精神“,或曰被教育界空呼烂喊的“素质”。

       其次,感谢这个让所有孩子都想逃离“受难“现场的现行教育制度!

      记不得鲁迅先生是在何时何地为何要高呼“救救孩子”了,不是说没人发现教育制度的弊病,也不是说没人不想搞点改革,但是高考的指挥棒一日不停,孩子们就永无独立发展的空间和宁日!于是,“好事者”或曰“清醒者”便想借韩寒来给大家提个醒 ,试图改变点儿什么,试图挽救点儿什么,试图“创新”点儿什么,但是!收效甚微!因为:高速公路不比崎岖小道,停下来谁都承担不了血淋淋的交通事故!

       然而,向往呼吸新鲜空气的自由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于是,韩寒便成了同伴心目中的“偶像“。

       第三,我们高举红旗迈进了市场经济化的“商品时代“

      在此忍不住引用一句最最俗不可耐的话:“时势造英雄”,没有这个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没有地毯式的商业化炒作,韩寒想“出人头地“,书商想借韩寒发横财都指挥是黄粱美梦!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才有美梦成真的可能。

      韩寒是主动的也是被被动的,是不由得他清醒还是糊涂的;书商们则是完完全全明明白白的!

      至于一楼提到的“教授的堕落“,在《桃李》和《纱床》中,张者和葛红兵已经对他们现行的生存状况作了深层次的剖析和探讨,待偶吃完早饭中饭灌饱了喝糊涂了再来搅搅浑水。某些时候,偶感觉这是个怪圈,无数次地想逃离这个圈子,到深山老林去跟大自然相偎相依,相亲相爱。。。。。。
发表于 2004-2-3 16: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喂喂~~`这个主题好象跑题了
发表于 2004-2-3 17: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寒,是上海一名17岁的高中生,他曾在“全国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崭露头角,他参赛的三篇文章《求医》、《书店》和《杯中窥人》全部入围。然后又发表文章反叛应试教育,嘲弄语文教学。2000年,他再次参加大赛,《穿着棉袄洗澡》一文获得了二等奖。后来他又凭着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平步青云。而且在前不久,他的新文集,号称“孔庆东的风格像我”的《零下一度》的隆重出版,不仅使他成为热门的话题,而且还赢得了那么多中学生朋友们的拥护。据说,他的书很受读者的欢迎。也难怪呢,现在的“学生作家”的确太少了。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今天,韩寒选择了一条必定布满石子的道路,对于我们其他的学生而言,那是一条大胆的路、另类的路。选择这条路是需要高度的自信和勇气的。这一切的基础却是花很多的时间抓紧读书。他看的书的确很多,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有钱钟书,林语堂的。我虽然没有看过那些东西,但的的确确佩服韩寒这个人。像我们其他的中学生,读书只能是一种课外活动,一种课余的“娱乐”。我们没有韩寒那样充足的时间去花在这所谓的“娱乐”上。对于韩寒而言,从长远看必然是有用的,尽管在现在它已经成为大家的话题。正所谓“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吧。

  但也因为他对写作的痴迷,使原本不错的成绩一落再落:1999年因7门功课开“红灯”留级一年;2000年又因期末考试成绩开“红灯”,被迫休学一年。在这之后,2000年9月20日他曾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我是个不服教育的小混混》。在文章中他说“就我而言,理科已经对我完全没有意义……如今的学习为了明天的荒废,那学习的意义何在?”同样作为一名中学生,

  我们也都明白现形教育体制的弊端,虽然我们也同样讨厌它,但我们没有韩寒那样的勇气去反抗它。我不得不承认韩寒的勇气和极强的个性。但又不得不承认韩寒选择的这条路,在今天的社会上是行不通的。也许将来会有大学,像他向往的北大或其他的大学来录取他。当然,我们也都希望是如此的。至于韩寒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呢,大概因为他不因为别人的期望违背内心的声音,因为他做了我们不敢做的事,因为他说了我们不敢说的话。

  有人说韩寒是“偏才”,而韩寒却说“他们老说我是偏才,我书法好,作文好,音乐好,摄影好,足球好,我怎么是偏才?”;还有人说韩寒是“天才少年”,而韩寒却说“最反感人家说我天才少年,什么少年作家!我不会因为别人说什么就不敢做什么。”

  韩寒虽然是一个特例,但他是优秀的,这也许真的只是在几个方面,因为他的理科的确不理想。我们是不可能走他的路的。首先就是他很多方面的“独特”。它不被社会所接纳,而且受到多方的议论。其次便是他的大胆,这更是社会不能接受的。记得几年前,也有一个十岁的少年,著成了长篇小说《真心英雄》,她好像是叫张笑天。那时济南的报纸杂志上大版的报道,评论,几乎都是在批评这些小孩子“常用字还没认全,见过的东西还没见过的教科书多,只会从一根小草里看出什么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操起了长篇”。而现在的“韩寒现象”也绝对不亚于当年的“真心英雄”引起的社会各界的评论。我们并不清楚世上倒底有多少个像“真心英雄”和“天才少年”这样的同龄人。可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是这个时代的少年,只是他似乎更加特殊,更加有个性,更加受“关注”。因为什么?因为他是“反叛的例子”,都是同类中的“异类”。可是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的中学生朋友们拥护支持呢?因为他有一种独特的思想“只要我想上面穿西装,下面穿短裤、凉鞋,我就穿,我不会因为人家说什么,就不敢做”。我们想这样去做,虽然我们都是有着这种“叛逆”的少年,可是我们没有这样,至于为什么呢……恐怕没有人能回答不上来。

  可,生活也并不像穿西装配短裤这样简单,也并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这已经成为了社会现象。思考一下《饿乡纪程》中的几句话“生活也好似行程……何况自然现象比社会现象简单得多……社会现象吞没了个性……”。

  韩寒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荒废的学习”,也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的竞争。只是很多人从偏激的角度看来,他的思想有些像文化大革命时代的黄帅。的确,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是有那么一点相似“我是……我不用学……”。而且,韩寒的什么“至于我常听到的学习数学是为了练习逻辑思维能力的说法,我觉得那纯粹是李洪志式的歪理邪说……不开罢了,为何要阻止别人看呢”,“对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的研究的人,数学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绝对足够了,理化也只需学一年”,这些思想对于韩寒本人而言是正确的,他的确是说出了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行动。而对于我们这代人,每一门功课都必须精益求精,而且要学习到倒背如流的地步。这并不是什么歪理邪说,这只是每一个中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说得不客气些,“韩寒你既然不想学数理化,你完全可以不学,而为什么又要阻止别人学呢?”想想未来的社会,所需要的是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当然也正如韩寒所说的这些人不可能是“全才”。即使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很高很高,就算他是“王朔第二”,而没有一点数理化知识,我们也许会想象到他在未来的社会上仍然不会有立足点的。不用多久,就会是这样子的。如果“偏科”可以有用一时,从长远看它必然是有害的。可在当代,韩寒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学新苗。因此,也是可以谅解的了。如果时间倒流两年,等到时钟再走到今天时,韩寒却是一个不仅文科好,理科同样出色的学生,也许媒体的报道上就会说“韩寒的思想与文革时期的黄帅截然不同……”,而那时也会有很多的学生说“韩寒在写作方面有特长,我们要学习他……”,至于那些多余的评头论足也就没有了。

  “天才少年竟不容于学校,我们的教育体制到底怎么了?”

  问得好!!!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我个人感觉现形的教育体制应该真正的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不仅抓好智育,而且更加注重德育和体育的培养,还要培养各个方面的不同的“人才”。但,录取招生的方式没有变,一纸文凭简单地成为学识和能力的象征,升学率仍旧是学校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因此各学校的教育方式也还是不能改变,素质教育也便成为了空谈。可不学也是不行的,我们是要上大学,要考研究生读博士的……在这些原因之下,已经形成了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书”的氛围。课本除去课堂时间外,还占去了我们宝贵的课外时间。那么,我们的视野能不狭隘吗?我们能不除去学习外一无所能吗?我们能不变得没有一点灵气跟活气吗?能永远只会坐在教师里,读那读不完的书,写那些不完的作业吗?!……我们青少年的天真活泼的特性完全被抹杀掉了!!这样下去,社会还会进步?科学还会突破?人类还会发展?学习不仅成为了负担,而且完全为了应付考试。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像李一粟那样幸运,凭着一纸作文就能上大学?难道要成为“韩寒第二”?难道……相比之下,韩寒的思想是简单的多了。“这便涉及到读书的问题,记得一句话,所谓教科书就是指你过了九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关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可在教育体制大改革之迹,仍然有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固守着传统的思想不变,仍然认为素质教育就等于思想倒退,只有通过应试教育才能上大学。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什么思想的倒退,而是对学生的要求更高的一种表现。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在抓好学习的同时,也要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提高上去,比如说是道德素质,艺术素质,体育素质,这一过渡,其实是要求学生们做得更好。

  还记得去年的“减负”吗?有人认为那是坏事,还有人认为那是好事。问问我们学生吧!“减负之前比时间,减负之后比效率”。而且学校又提出了“给老师减负”的口号,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的努力,能够只让老师讲一遍的知识就搞明白的知识,决不讲第二遍。然后就是通过老师对拓展题目的讲解分析,学会举一反三,使自己真正掌握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眼看着课堂上知识量的扩充,还有自学能力的培养,加上自己成绩的上升,我们能够不感谢“减负”吗?减去了多余的“书包”负担,也减去了自不如人的心理负担。这便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第一步。而且考试的题目也渐渐的从客观题,转变到能力题和理解题。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这不也是要求学生提高素质吗?那,高考增加作文分数,也并不意味着“真正有自己的见解风格的高手会被扣去更多的分”。韩寒在这里的观点有点让人无法接受。“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如果用他的思想看问题,那么济南中考的改革不更是不近人意了吗?(济南的中考由“3+2X”制变为全部都考制,另外加试英语口语和物理化学实验)这其实是对我们更高的要求。也许有人要问:“你就不怕你们的中考了吗?”怕?怕有什么用?将来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如果不面对,那就是逃避,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且未来的社会也不会因为这些而接受你。何况,每个人都是有能力办到的。所以应该说“同学们应该为战胜自己,全面进步,成为未来社会的‘人才’打好基础。”

  “韩寒现象”已经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了,今天我谈到它,也许明天会有人批判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仅仅谈了我自己对韩寒的感觉,和对他的话的理解——有褒有贬,有攒同也有否定。但是我仍然认为韩寒是出色的,他的《三重门》、《零下一度》也是成功的。韩寒本人的优秀和他的作品的好坏是不取决于别人的评论当中的。所以我不仅佩服他,而且尊敬他,也希望他能够找到一条更加适合他的路,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的绚丽多彩。同时,如果他愿意,仍然希望他还可以写出几篇好的文章和作品来。我想总会有人为他喝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8 22:41 , Processed in 0.1158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