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83|回复: 0

学术丑闻主角为何受普遍同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3 11: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http://ccitccx.blog.163.com/blog/static/3747608200991252218977/
/ F1 C# R5 ]6 i* T! B+ A  - o! [% N$ b# A% d3 x
复旦不久前对三起学术违规事件进行处理,引起了教育界与学术界,以至社会的议论纷纷。$ ]3 N( U: N/ U# ?3 H( i/ T+ @
# [. A) }, Z5 O4 M8 F
在所有的议论中,笔者注意到一种十分强烈的声音,即质疑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并认为违规的教授、学生其实也是受害者。
$ V: n0 v/ V4 }* s0 H
. n- |! R" c; L4 Q; e- a  h指责当今的学术评价体系“逼良为娼”的声音,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但是,为什么这种“让好人变坏”的制度,却依旧在高校生长,并没有由此进行改革呢?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很多人可以指出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学术评价的功利导向,但在笔者看来,这些根源已经尽人皆知,而无法改革现有学术评价体系,恰恰在于普遍存在的“受害者”情结。# l+ D6 K0 f' P4 l, |
" a7 s" J) x0 q2 J9 L: p# l
高校领导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笔者所接触的诸多高校领导,无不对舆论对高校的评价与指责,表示“抗议”,他们自认为自己也是在努力办好学校,很多被社会定义为“堕落”、“造假”的事情实在是身不由己。比如,不按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估要求,做足表面文章行吗?这不但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声誉,还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经费,进而影响教师待遇与办学条件;比如,不去巴结、讨好上级领导部门行吗?上级领导的喜好、亲疏,往往就决定学校能否进入某个政府项目,获得某项政策支持,况且,你不这样做,其他学校会这样做,吃亏让学校利益受损的是自己;还比如,不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行吗?没有量化考核,教师可能“不出活”不说,学校拿什么“资本”去向社会交代,去获得政府的进一步投资?社会不是盯着学校出论文、出成果吗?, I  d5 t7 Y7 N: \0 {/ A8 Z
, y$ t# d4 n1 A. G" I
学校教师也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不少媒体在报道一些学术违规的学者时,都会探讨其“变质”的历程,最后得到结论,是自身放松了价值观的改造,同时深受制度之害。比如,晋升职称,要求有多部著作、多篇论文、多项课题,按照一般规律,这根本不可能达到,怎么办?只有抄袭、拼凑、造假、走后门、搞关系——要是晋升不了职称,待遇无法提高、福利无法提高、不能招硕士、不能招博士,学校中无地位,家庭都有可能不保;还比如,年终考核,又是要求每年出多少论文、申请多少项目,一个人哪有那么大本事,于是只有把精力花在申请课题上,申请来课题之后交给学生们做,并给学生布置发表论文要求——对于一名普通大学教师来说,通不过考核,就可能意味着被扫地除门,而对于一名大学教授来说,通不过考核,该是多么丢脸的事。! g, f6 J8 o: t9 O
9 U, z# e# s4 S9 e4 M  [
以上“受害者”情绪,一方面,让不少高校领导与教师,均为自己不能安心办学、安心学术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们一边抱怨现行的体制,一边心照不宣地“堕落”与“造假”,明规则基本不执行,而潜规则大行其道,甚至潜规则,某种程度已经上升为明规则。另一方面,每一个“受害者”,都以“同病相怜”的心态,对待“受害”、对待“变质”,他们首先是组成攻守同盟,确保虽然大胆做着但见不得人的事不被揭露,其次是当问题“不小心”被揭露出来之后,采取能拖则拖的态度,并有意把众人的目光引向让他们“受害”的体制,从而淡化对个体的关注,而体制在一番争论之后依旧,大家甘愿继续“受害”。
8 [1 p" p4 _  V. }5 X- a/ v
# I5 v3 U7 z( d- f2 O4 l学术评价体系的弊端,是显而易的。但是,以上“受害说”成立吗?如果所有学校领导均不去主动迎合上级行政管理部门、不追求政绩、不把办学作为短期行为,注重长期的办学质量,那么,行政管理之风能侵入高校如此之深吗?如果所有教师,老老实实做学问,最后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学校的荒唐考核指标,那么学校的指标还能玩得那么欢吗?
9 w) s- e, G* ]$ n: q
0 A7 A$ d2 K: Y* Q诚然,这样的要求,对于校领导、教师来说,实在是太高、也太难,每个人无法抗拒现实利益的诱惑,而且,如果当其他学校、其他人都那样做,而自己“特立独行”,结局可能是淘汰出局。但实际上,我们依然在大学内看到一些坚守学术底线,保持学者操守的人,他们不唯名不逐利,从眼下看,他们很吃亏,不受重视,而从长远、从历史看,他们则可能成为未来能记录下来的眼下这个时代真正的大学精神——当然,我们并不愿意看到这样“好人吃亏”的局面延续。) @! L. r, }- c9 s4 j

& M" h9 I1 @# x不唯名不逐利,可以让我们抗拒“受害”,同样,也只有从大学长远利益出发,舍得牺牲短期利益,来处理今天的既已“受害”事件,才可能重建秩序与制度——这样的制度可以确保、鼓励大家安心办学、安心学术——我们可以想象,这一过程,会是多么复杂与艰难,牵涉的人可能很多,影响面可能很大,但是,如果我们不迈出这一步,大学终难健康发展。
/ G6 T/ T2 _3 b; a0 Z
5 Y; S5 o9 l7 K+ k在笔者看来,死死揪住某一个学术不端事件,严格查处所有与其相关的人与事,并由此深入反思制度的设计,是我国教育界、学术界能回归纯净的最好突破、最好契机。我相信,很多人士,也会有同样的期待,他们期待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能以毫不手软的姿态惩治学术不端事件为突破口,并由此构建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体系。正因如此,整个社会才对大学打假,抱有高度热情。令人遗憾的是,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勇气还不够,因为一些官员与领导,也是“受害”者。
$ I; [% r- p9 f. ^" F
' |. s% @1 ^- n" u' Y/ f' G" ^其实,这不仅对教育界、学术界如此,对于其他领域,同样如此。在其他领域,不依旧是大家高谈着各种各样的潜规则,都声称自己深受其“害”、迫不得已吗?比如房地产市场中的地价黑幕,项目招标中的政府公关。暗流涌动的潜规则,催生了各种乱象,破坏了自由竞争的法则,无益健全的市场机制形成。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同样是抓住一个事件不放,严查所有人员,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不让大家再变坏、再受害的制度。眼下,就有一个“大好机会”,涉嫌为中国官员提供314次访美旅游的朗讯中国行贿门事件,给政府好好治理商业规则提供了良机,能否把握机会,检验着政府的勇气和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15:53 , Processed in 0.1168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