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49|回复: 0

解读葛红兵(2):要读懂学者教授作家葛红兵的论文不容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31 17: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解读葛红兵必须先读他的论文。我在网上查到葛红兵的一篇论文《个体性文学与身体型作家》,披露在楼下。我们来看一下这位新锐学者教授的学术思想,究竟离尼采和卢梭有多远,因为他自比尼采,评者认为他像卢梭。我是搞语言学的,虽然学历不高,但自认阅读任何论文不会有理解障碍,可是读葛红兵的论文却让我怀疑:是自己语文水平太低呢还是智商太低?抑或是理论水平太低?我竟然碰到了理解障碍!下面列出几条原文,让读者评一下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是我的问题,还是文章作者的问题。
1、人类“战胜”自然的方式不是在客观上发展自己的力量与自然敌对,而是企图以自己在道德上的“善”也就是在主观上以自己的人格的善来获得自然这个超越“人格”对人的谅解,
[“获得自然这个超越“人格”对人的谅解”是什么意思?如果是“自然这个超越‘人格’对人的谅解”。“自然”有“人格”吗?还是。。。。。。]
2、它的主导主题是道德的规训与诱惑,他的主流故事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结局多是大团圆,这类小说的完成形态是中国现代的鸳鸯蝴蝶派小说。
[学者教授连代词“他”“它”都可以混用,的确令人惊奇(我也曾经用“它”指人,那是被指者不大像人)。还有,什么是“完成形态”?]
3、“只要真实地认识了自然,就可以改造自然”,对“真”的认识、“真”成了人类这一时期不仅是生产活动而且几乎一切活动的中心。
[这句话换成:“‘只要真实地认识了自然,就可以改造自然’。“真”和对“真”的认识成了人类这一时期不仅是生产活动而且几乎一切活动的中心。”也许好读点,但又怕曲解了原意。]
4、小说审美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是“情”中心时期,这时的小说创作不再以审美之外的目的,如伦理学的“善”的目的,如伦理学的“善”的目的,认识论的“真”为自己的要求,而是回归到自身,以自己的本身为目的,也就是说以审美为目的。
[这是从原文剪过来的,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大概该用“以”的地方省略了,因而费解。]
5、它是个体的人、感性的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人、感性的人”存在的被遮蔽性而对无蔽局面的追求,是存在论的,情感中心的。它不是认识论的,认识论强调的是人对客体世界的服从,它也不是伦理学的,伦理学强调的是人对异己力量的敬畏,这两种都面临人对自我的丧失,它是存在论的,是人对的存在的本原的体验。
[这里“被遮蔽性”和“无蔽局面”令人费解。句末“是人对的存在的本原的体验”可能多了一个“的”。]
      懒得再列举了,以免浪费时间。网络文字也是媒体文字,是要给人看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随便写,写得读者看不懂,即使拿不到稿费。这样的语文水平也可以当学者教授,我怀疑中国教授的整体水平是不是太低下了,葛红兵的学位和名声是不是炒作出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5:32 , Processed in 0.1053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