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64|回复: 3

漫话神秘的“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9 20: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苏鸣

  在所有的数字中,恐怕“七”是最具有神秘文化色彩的一个数字了。长期以来,这个数字被宗教、古典文学、传统医学和民间传说蒙上了一层令人捉摸不定的迷雾。不过,“七”的神秘,并不仅仅在于这个数字的文化内涵扑朔迷离,它的神奇之处首先是来自人类不断发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翻开辞书,我们不难查到许多以“七”字冠首、并不属于神秘文化的概念。例如:
七纬:指日、月和五星。刘昼《新论.思慎》:“七纬顺度以光天象。 ”
七辰:旧时分一昼夜为十二辰,通常以自卯至酉为昼,共七辰。
七曜:亦称七耀,古人以日、月与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为七曜。范宁《彀梁传序》:“七曜为之盈缩。”杨士勋疏:“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七曜。”
七政:七政的说法不一。其一,北斗七星(见《史记. 天官书》)。其二,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见《史记.五帝本纪》裴因集解郑玄说)。其三, 北斗七星各主日、月和五星(见《史记. 天官书》司马贞索引马融说)。
七大洲:全球大陆的总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不知是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还是人类真的与“七”有着不解之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对人体中的“七”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中医学将人的耳、目、口、鼻七孔合称“七窍”;把人的情志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并认为,人的七情变化一般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如情志激动过度,则可导致内脏功能失常、气血不调而发生疾病;中医学还认为,人的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之门,称“七冲门”,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诸多客观和主观的“七”,使古代中医笃信“七”是一个概括病况病因最为完整的数字,于是,就有了所谓“七伤”之说,而“七伤”又被传统中医做了多种的诠释。其一,《诸病源候论》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其二,还是在《诸病源候论》中,作者又用“七伤”来概括生殖系统的疾病──“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其三,喻嘉言在其《金匮要略》中对“七伤”又有另一种解释,即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中医既然认为体有七窍、志有七情、病有七伤,于是便“对症下药”,总结了“七方”之说。所谓“七方”是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七种方剂的总称。
  如果说,“七”作为诸多自然现象的系统类型或个体的概数纯属客观存在;那么,传统中医里的“七”就已经附着了些许主观色彩。不过,宗教里的许多“七”更让人感到神秘。翻开佛学的典籍,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与“七”字相关联的名词,例如:
  七七:佛经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中阴生”,如童子形。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在此期间举行超度、祭奠,形成习俗,故有“七七”之称。如《北史. 胡国珍传》中有记载:“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
  七佛: 佛经认为,在释迦牟尼以前就有成佛的,其以前六代的佛名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和迦叶佛,连同释迦牟尼合称七佛。《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七宝:作为佛教名词,佛经中对七宝的说法不一。《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为“七宝”;《阿弥陀经》、《大智度论》以赤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珠、玛瑙为“七宝”;《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为“七宝”。佛教以七概括诸宝之数,对世人影响很大,人们也普遍以“七宝”来泛指各种宝物。《南齐书. 高帝纪上》中就有“不得以七宝饰乐器”之语。民间许多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也多以“七宝”为名,如:七宝床、七宝砚炉等等。
  七级浮屠:浮屠是梵文Buddha(佛陀)的旧译,一译“浮图”。有人称佛教徒为浮屠氏,称佛经为浮屠经。由于一些佛学著作把佛塔的音译“ 堵波”误译作“浮屠”,因此,不少佛教信徒也称佛塔为“浮屠”。
  七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 与太祖庙而七。”按以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共为:“七庙”。
  不但佛学与“七”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的儒学似乎也对“七”字情有独钟。汉代提倡“孝治”,宣传宗法封建思想,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经》,连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合称“七经”;北宋刘敞撰《七经小传》,以《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论语》为“七经”;清康熙“御纂”七经,以《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为“七经”。
  文学源于生活。由于我国古代文化深厚的底蕴中也包含了“七”这一数字的神秘色彩,于是,古代文学中冠以“七”字的文体、书目令人目不遐接。西汉枚乘著文,题作《七发》,文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探问,向他叙说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论道七事,指出腐朽生活的弊害,予以启发,终使太子感动,出了一身大汗,病即痊愈。后来的学者纷纷仿效其体,以作讽劝之文。由此,“七发”(或直接称作“七”)就相沿成习,作为古代辞赋的一种文体而固定下来。后人作“七”的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辨》、曹植的《七启》、王粲的《七释》、左思的《七讽》等等。《昭明文选》列“七”为一门;《隋书. 经籍志》曾录有《七林》十卷,是专收“七体”的文集。“七”除了成为一种文体以外,古代文人还把它作为书目的定数。如西汉刘歆撰《七略》,编辑宫廷藏书,成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南朝齐王俭撰《七志》,分经典、诸子、文翰、军书、阴阳、术艺、图谱七志,附佛经、道经二类。在先秦文学的一些篇名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七”的深刻印记,如《七月》,这是《诗. 风》的篇名。诗中写及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间每月为贵族从事的农业劳动和生活情况;《七谏》,这是《楚辞》的篇名,分《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等七章;《七哀诗》,这是汉未王粲所作的诗歌篇名。从汉代的民间歌谣相沿而成的“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这一诗体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
在古代神话中,“七”也是很重要的。古代神话中就有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传说。《荆楚岁时记》:“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杜甫《牵牛女织》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音乐中的“七声”也是一个典型的“七文化”:中国古代七声音阶中的七个音级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和变宫。
  其实,并非大雅之堂方可有“七”,民间的一些七数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封建时代,休弃妻子的理由被人称为“七出”。《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 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洗,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七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大戴礼记. 本命》中也说:“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嫉去,多言去,窃盗去”。百姓常言所谓“七件事”即指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事情。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不过,我们在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去考究“七”的神秘时,别忘了并非中国人才对“七”情有独钟,“老外”早就对它开始关注了。在古罗马王政时代(前755-前509),就传说有“七王”,他们是:罗慕路斯、努玛. 彭庇里乌、图路.荷斯提里乌、安库.玛克乌、塔克文.普利斯库、塞维.图里乌、塔克文.苏佩布。欧洲中世纪早期有“七艺”之称,其全称为“七种自由艺术”(拉丁文septem artes liberales),是对古代希腊、罗马学校中所设立的一般文化课程的称呼。包括文法、修辞、辨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七科。“七曜历”,即以七曜纪日之法,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古代埃及)。公元一世纪时,罗马人用之,后通行其它国家。“七德”,是西欧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术语。他们把古希腊人的四主德(节制、勇敢、智慧、正义)看作“自然的美德”,外加上对上帝的“信仰”、对来世的“希望”和对人类的“博爱”这三个“神学的美德”,而名之为七德。古巴比伦人把“两河流域”神话中的诸神与观测天象中的星宿联系起来,共尊“七主神”:太阳神沙马什、月神辛、火星涅尔伽(战神)、水星纳布(智慧神)、木星马尔都克(众神之王)、金星伊丝妲(爱情神)、土星尼努尔达(胜利神)。认为每天有一位星神值勤,七日一轮回,后世七天为一星期导源于此。
  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源远流长的社会生活根基,神秘的“七文化”也不例外。人类社会发现的任何规律都是从循环往复的自然或社会现象中总结出来的。浩茫宇宙、广袤天体中客观存在、反复出现的“七”数,使远古时代的人们感到这似乎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定数”,于是,他们笃信“七”才是一个能与客观规律相符相承的数字。我们知道,“八”因之与粤语“发”字谐音,当代人为它附会了吉祥色彩;“十”因之为汉语单字数字之极,人们又赋予其以“完全”、“圆满”之意蕴。而“七”则不是这样,综观上述漫话中所例举的“七”数,我们并不能发现其中蕴有如同其它数字所具有的对事物凶吉的主观判断。“七文化”所反映内涵,主要是古人用一些自然“定数”来诠释某些社会现象、类推其它自然现象。诸如七伤言其病,七方治其症;七册成其卷,七言成其体;七出为其休,七事称其全……因此,在数字文化中,“七”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被披上了一层“规律”和“定数”的色彩。
发表于 2004-3-1 11: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侃“七”

  读后细想,在十个阿拉伯数字中,人们还真的对“七”情有独钟呢:
  天上有七颗大行星,地上有七块大陆地,一周有七天,宗教认为人生有七大罪过,中国古诗中有七绝、七律,就连彩虹都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看来数字“七”还真是奥秘无穷呢。

  

[ 本贴由 沧海蝴蝶 于 2004-3-1  11:2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3-10 14: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万不可穿凿附会!

各位的言论、研究,在下看后十分佩服,但是,此类问题只可说说而已:比如,七色之论便不完全,无论现代光学色光学者,还是配色画家,都以五色,红、黄、绿、兰、紫,或六色为真谛。气么,就是七,没那样神秘!
发表于 2004-3-10 14: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上述言论中,游一错误之处:“气么”,该为“七么”。致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09:39 , Processed in 0.1935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