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张尚芳
来源: 东方语言学网
发表时间: 2004-7-4 8:09:00
上海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撰写的《上古音系》,本书对上古汉语语音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科学分析,不同于以往以韵部为中心的古音研究,是学术界久所期待的新型汉语古音学专著。
郑张尚芳教授的汉语古音学思想被国际汉学界认为是有代表性的几家“上古音新说”之一。本书的提纲性初稿《上古音系纲要》(作者在北京语言大学、南开大学的讲稿)2000即已被法国沙加尔教授译为英文在巴黎出版(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ld Chinese, CLAO 专刊5号)。郑张教授的古音体系不同于高本汉体系,与王力体系和李方桂体系也有重大差异。这一体系既跟国外最新两家学说思路相近,又对他们未能解决的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本书是作者五十多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结晶,其中一些新颖见解不但于汉语古音学说,而且对丰富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接触理论、音变理论等也有着重要意义。
《上古音系》特别注重对汉语历史音韵变化的解释,其特点是:第一,既重视文献材料,又重视活的语言材料。将上古音研究放在历史文献语言、古代对音资料、汉语方言和相关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使所构拟的上古音系统有更强的解释力。第二,以标记理论、钝锐特征、元音链移及抑制机制等理论为新的视点,观察上古音演变的动态过程,建立音变的结构模型。第三,重视突破语音史上复声母结构分析这一薄弱环节,参照亲属语言,提出基本复声母和前置复声母的结构分别和不同音变模式,包括提出流音塞化和前冠填位等,不仅对古汉语的许多复杂音韵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并解释了亲属语言中的这类现象。第四,重视上古音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从国际汉学研究的大背景上建立参照系,继承和扬弃海内外各家古音学理论,选择最具解释力的方向来建立自己的上古音体系。
全书由正文和附表两大部分组成。正文分为五章:(一)绪论,简述上古音研究的意义、范围和音系性质,介绍上古音研究的根据和方法;(二)上古音研究小史,从上古音内部的分期、音节类型特点、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拟音问题等方面介绍了海内外各家拟音的观点与分歧。(三)上古中古声韵母表,以表格形式简要介绍著者上古声韵母系统概貌及音值。其中包括30个辅音及基本声母,6对长短元音,30韵部58韵类(连表声调的后置尾在内则为151韵母)。为了说明上古音与中古音之间的演变关系,本章还介绍了《切韵》系统及其音值特征,包括37个声母,161个韵,4调类。(四)声母系统 从拟音原则、谐声分析方法、复声母结构通则和音变规则入手,介绍了基本声母、复声母结构和类型,并结合古代对音材料、亲属语言和方言对上古声母系统的音值特点做了详尽的讨论。(五)韵母系统 廓清了韵母和韵部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上古元音系统及韵母组合,并对上古“介音”、元音长短与“等”、不同收尾的韵部和韵母系统、六元音的异部通变、后置韵尾和声调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上古韵母系统的演变通则。对三等字、平声字为何特多,四等、重纽和轻唇的产生条件等皆给出说明。
附表包括四个内容:(一)郑高王李四家上古声韵母对照表,对比高本汉、王力、李方桂等家的拟音;(二)郑高王李邵五家中古声韵母对照表,对比高本汉、王力、李荣、邵荣芬等家的中古音拟音;(三)汉字谐声声符分部表;(四)古音字表,以沈兼士《广韵声系》为基础,主收广韵字已入GBK 者一万八千字(其中汉以后的字另加标记),并依声符今音的音序排列,分别列出各字的中古音韵地位、谐声偏旁、上古韵部和拟音(并附注广韵讹误的校正,字的分异关系,说文声符与甲金文初文不合处)。此表占全书很大的篇幅,给读者了解谐声系统全貌提供了方便。
本书可以作为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以作为语文教师、大学生和研究生及广大的语文爱好者学习汉语音韵学的重要读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