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11|回复: 0

艺术审美中的桥梁----通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7 07: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杨光锷  
来源:http://www.culstudies.com/
发布时间:2004-9-28 13:11:50



      艺术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艺术审美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通感又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通感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的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
     
     认识艺术通感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互通有无的特点,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通感。从审美统觉的角度来说,艺术通感就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其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其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力。所以,艺术通感应当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通感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感觉之间的艺术通感点,从而作艺术真实的描绘,创造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其艺术通感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所以,艺术通感能力的提高是审美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
     
     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思维,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及艺术境界:通感有"感觉直觉联想"和"情感态度联想"的方式。在艺术审美中艺术通感是使艺术符号流动起来,并产生高层次审美体验的关键之一。
     
     人对世界的感觉要靠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由此形成了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从"通感"的角度讲这五种感觉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通感"在审美教育中有着极高的价值。它要求人们,不仅观其形,更要见其神, 即从外在的形象中看到内在精神,从情感起伏中体会到它的深刻含义。因此,我认为单一感官的发展不能形成真正的艺术能力,在审美培养中应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即用"通感"丰富心灵的审美体验,用艺术通感在各种艺术间建立审美沟通的桥梁。艺术通感不仅仅发生在感觉层,它是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其间要注意"统觉"对人的意识所进行的统一整合方面的独到作用。统觉将分散的感觉刺激调动到一个整体集合内,各类不同刺激在整体作用下产生了关联。统觉的综合作用是依据关联和联想,由统觉的综合作用而产生集合观念,并引起两种统觉分析:一种叫想象,一种叫悟性。统觉中正是有了关联和联想才产生了集合观念--整体性认识。
     
     艺术的审美特征
     
     在文艺学中,根据各种艺术形式塑造形象的媒介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分别把它们叫做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在艺术审美中,艺术审美特征是通感审美的基础,艺术家和鉴赏者必须在各种艺术审美特征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并在相互间建立联系,才能使通感审美在各种艺术间自然流动。因此利用艺术通感进行审美,必须对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有所了解。下面便对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做简要分析:
     
     一、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造型艺术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绢、布、纸张。石、金属、木、竹等),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美术等具体的艺术形式。其主要审美特征是直观具象性;瞬间永恒性;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凝聚的形式美。
     
     (一)直观具象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的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造型艺术也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某些难以显现的无形事物,转化为可以直观的具体视觉形象。
     
     (二)瞬间永恒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选取特定瞬间以表现永恒意义的特性。造型艺术是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但它却可以捕捉、选择、提炼、固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具表现力和富于意蕴的瞬间, "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比如摄影艺术,摄影画面瞬间的表达,往往抓住即将抵达高潮之前的瞬间,给人的想象留下无穷延伸空间。
     
     (三)空间表现的差异性,是指造型艺术各门类内部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特性。如中西绘画运用不同的透视方法在二维平面上营造虚幻的三维立体空间,在西方油画中是用"焦点透视",中国画则运用"散点透视"。  
     
     (四)凝聚的形式美,是指造型艺术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各门类都具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形式美多种多样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在各门类艺术的具体运用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二、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表。表演艺术是以人工符号(乐音)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创造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门类,主要有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共同的审美特征是:抒情性和表演性;过程性和流动性;节奏感和韵律美。
     
     (一)表演艺术的抒情性,是指音乐、舞蹈艺术,长于表现写意,而拙于再现写实,可以直接抒发和揭示人类的内心情感,具有强大的情感震撼力。表演性是指音乐舞蹈借以抒情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艺术家现场表演的二度创作来呈现,诉诸欣赏者的视听感官才能最终完成。
     
     (二)表演艺术的过程性和流动性,是指音乐作为时间艺术,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其形象构成是在时间过程中流动展现出来的,因而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的发展变化方面更为丰富。音乐、舞蹈展现其形象的时间是虚幻的,而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
     
     (三)表演艺术的节奏感是指音乐、舞蹈都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乐音、动作的有规律反复来表达感情。节奏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则之一,对于是时间艺术的音乐和舞蹈来说,节奏更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艺术节奏的内涵是情感的变化,不同的节奏可以有不同的表情作用,从而使旋律、舞蹈具有鲜明的个性。三、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征:语言修辞性,形象间接性,含蓄蕴藉性。
     
     (一)语言修辞性,是指文学中的语言,通过语言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如语音、文法、辞格等,不仅创造出文学作品,而且本身就构成文学作品美的组成部分。文学语言的美是通过语言修辞性体现出来的。语言修辞性包括语音美、文法美和辞格美。
     
     (二)形象间接性,是指语言艺术所塑造的形象,不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而是要靠读者以语言符号为中介,通过想象间接地来体味、把握和理解,然后作品的形象才能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形象。
     
     (三)含蓄蕴藉性,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语言符号实践,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的含蓄蕴藉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典范性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语言中,真实的意义被字面意义有所掩隐,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令读者回味无穷。含混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
     
     四、综合的审美特征,综合艺术是综合地运用多种艺术符号去创造活的形象的艺术。主要有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其审美特征主要有三方面:高度的综合性、情节的丰富性、表演的多样性。
     
     (一) 高度的综合性,是指综合艺术吸取了其他艺术的多种艺术成分,并有机融会于自己的艺术符号体系之中,使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更为丰富。同时,电影、电视艺术的综合性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使得自己成为新型现代艺术。
     
     (二) 情节的丰富性。应从艺术表现和艺术接受两方面来理解。综合艺术以人物和事件组成的故事情节来展开矛盾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创作风格;同时,作为观赏艺术,综合艺术要为观众提供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吸引观众注意力,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三) 表演的多样性。指综合艺术的戏剧、戏曲表演与影视表演,因各门艺术美学特性不同,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而它们共同的美学要求是:表演要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艺术分类并非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反,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具有非绝对性和有条件性,它们之间在审美感受、表现手段、相互汇通等方面既存在区别,又有联系,相互转化,共同发展。它们的审美特征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实现艺术通感的审美体验,必须紧紧把握各种艺术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通过感觉之间的相通与挪借,使这些审美特征在各种艺术间的审美感受中相互沟通。
     
      艺术通感的原理
     
     艺术无论有着怎样的门类特性,都是一种符号创造活动。艺术门类总是具有符号性。符号性指艺术门类必须以符号形式去呈现的特性。各门类艺术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体系去表达审美意义和表现人类情感。艺术审美就是审美主体对这些艺术符号的的进一步融合和相互破译和相互转化中,经历了从悦目赏心--到由形得神、心领神会--渐入佳境、心驰神往--悟其意蕴、明理净心的高层次审美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通感其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各种艺术间艺术符号的联络沟通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各艺术门类的符号形态由语言符号、自然符号和人工符号三种符号形态构成。
     
     1.语言符号。艺术符号的最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符号。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语言艺术即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语言符号以词语的形式存在,它比自然符号更加间接、抽象,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为欣赏者留有审美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语言符号可以凭借想象力自由描写客观事物,具有强大表现力。语言符号除了确定的意义外,还具有模糊的含义;语言符号长于叙事、推理,但也蕴含着情感,可以抒情、表意。
     
     2.自然符号。自然符号就是自然事物(也包括人类社会)的表象形式。自然符号也可以成为艺术符号。以自然符号构筑艺术符号体系,就形成侧重再现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摄影,和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等。以自然符号构成的艺术形象具有直观性;自然符号构筑的艺术符号体系,是对实在事物的模拟,能引起欣赏者的相似联想。通过艺术符号与自然符号的相似性,就沟通了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
     
     3.人工符号。人工符号也是艺术符号之一种。人工符号是人类有意识创造的符号,如各种标志、科学符号等。以人工符号构成的艺术符号体系,包括音乐和侧重表现的造型艺术如建筑、书法等。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符号,它由自然符号演变而来,但已脱离自然符号而成为特殊的人工符号。建筑艺术和书法艺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审美意义。人工符号构成的艺术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得了艺术表现的更大自由。
     
     艺术审美是由于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通过艺术符号、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人们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上的感情满足;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符号、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自然地接受了艺术家对生活美的发现和评价,经受了一次艺术美的熏陶,增加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艺术审美离不开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始于审美感受,也就是说,审美体验并不排除生理快感作基础,但是,由审美感知而进入审美直觉,就由单独的视与听而变成了心灵的活动。如果说在审美感知中是以视觉和听觉而进行的,那么,审美直觉则会调动各种于审美有益的感觉,对审美对象进行深刻的体悟,正是这种审美直觉使之贯通、联系了起来的。审美直觉调动各种于审美有益的感觉,则是通过艺术通感对感觉之间的相通与挪借来实现的。人们在欣赏作品时,经常会说"身临其境",就是调动了"身"之感觉,在这种审美直觉活动中,由视、听觉而导致全身心的投入。
     
     艺术通感现象的生理机制,是两种或多种分析器中枢部分的改道和接道,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说,这是由于不同感官知觉的"同构"。这种改道、接道或"同构"之所以能够发生,又有其生活经验的依据,是经验提供了相互作用的条件。格式塔心理学派也认为:审美心理活动不是分散的感觉印象的机械组合,而是内在的整体结构的动力系统。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印象会与脑海中原有的心理因素相联系。例如蓝色,经常地见于冷的对象;烟火,总是伴着热烈的声响。一幅画,画面布局的疏密,着墨的深浅,色彩的浓淡等必须和谐,而好的乐曲,音调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休止,换气的处理等等因素所形成的旋律也必须和谐,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虽然方式不同,但它们都有个共同依据--和谐,因此,人们感知时,可以引起不同感觉器官的"同构"。
     
     结语:文艺审美中的桥梁----通感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艺术通感是艺术审美中的 "桥梁"。 它对各种艺术的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重要作用。它对各种艺术间艺术符号的联络沟通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并通过感觉之间的相通与挪借,使审美特征在各种艺术间的审美感受中相互沟通、相互转化,更大限度地提高艺术审美的欣赏能力和欣赏层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18:29 , Processed in 0.0639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