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怡情悦性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地评价《语言学纲要》的几个方面,表达了阅读本书以后的感受。文中也试图通过与《普通语言学概要》对比的方法来揭示《语言学纲要》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 语言学纲要 优点 不足
很多学校语言学概论这门基础课选用的教材是伍铁平先生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与此同时,很多学生也会翻阅叶蜚声先生和徐通锵先生合著的《语言学纲要》(下简称《纲要》)。笔者读完两本著作后发现两本教材所述内容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对《纲要》有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现简单叙述于下。
《纲要》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其所述内容基本上分为三部分: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构造及语言的发展。“贯串全书的语言结构的总框架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本世纪初阐述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纲要》序)。《纲要》作为广大高校的文科教材,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笔者认为它有以下优点。
一、《纲要》作为一部语言学的理论著作,其理论基础相当坚实。正如上文所述,《纲要》受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很深,可以说,基本上就是脱胎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它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框架,在符号、语音(如音位)、语法(如语素、词、词类)、语义(如词义)等各个章节都是牢牢以此为纲展开论述的。
二、《纲要》一改过去理论论著专业性和理论性强的语言风格,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强了可读性,许多没有语言学理论基础的读者也基本能读懂。如在讲述人的语言与动物“语言”区别的时候,作者用了一系列通俗而富有情趣的话语。“鹦鹉不是不会说话吗?不错,它能学会人类的一些话,而且说得很像,…… 鹦鹉徒有伶俐的‘口齿’,却张着鸟类的脑袋,没有分析、抽象的能力,无法学会人类的语言。”又如在讲述词的词汇意义的时候,有这样的语句:“王母娘娘、观世音,来源于慈祥的妇女形象,牛头马面无常鬼,无非是常人的躯体安上了牲口或者吊死者的脑袋”。这些简明通俗的语言,使得有些需要仔细思考的理论变得简单明了。
三、全书整体布局合理,有较强的系统性。全书的整体布局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构造和演变三方面组织,尤其是语言的构造这块内容,从语言的符号性、语音、语法、词义和文字五个方面来讨论。这较之《普通语言学概要》将文字单独来讲显得更合理一些。又如《纲要》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将这一块内容单独列成一章,笔者认为在语言学的学习中是不无裨益的。主要是明确了异种语言接触的过程和原则,这对于学习了语言理论以后的实践(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很有帮助的。而在《普通语言学概要》中只在“语言的使用”一章中利用一节篇幅比较简短地带过。
四、旁征博引,事例丰富,论述充分。在《纲要》中,笔者发现,作者在讲述完一个理论点后,都会列举大量古今中外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在讲“语法和语法单位”一节时,作者列举了6例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中所造的病句,并逐一分析,将语法问题中的一些难点基本都涉及到了。这对汉语学习或者教学都有好处。又如在论及元音时,作者列表列举了各个元音,并在其后附了大量例词,有汉语、英语、法语、德语等语种,有利于分清不易辨清的元音(如[ e ]与[ a ])。除了上述实例外,还有“洋泾浜”的词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林海雪原》等几部小说中的语言,以及一些方言俚语等。这些实例的大量运用充实了书中的内容,体现了一定的语言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使读者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产生愉悦轻松的独特心理感受。这不仅显示出作者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积累,还看出作者博通古今并了解关注最新的语言现象,给读者新鲜的语言营养。
五、书中在讲解问题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示意图和表格,使得许多例子和论述都明朗化。据笔者粗略统计,全书插入了40余张表格和示意图,而且许多都用得恰到好处。如在讨论同义词的时候,作者用了三副圆型示意图来表示同义词中的细微差别及包含关系和同义关系的区别,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阅读《纲要》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或许可以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第一、可能正是基于上述的第二个优点,书中许多地方存在着过多的形象性描写,而在必要的地方则缺乏概括性和理论性强的定理式论述。这样造成的主要问题是读者在看完大量的例子和轻松活泼的描述后,不易从例子中抽象出理论点,难以形成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比如作者在论述语言和说话的联系与区别时,列举了不少例子,使用了有趣的语句,但在大量篇幅的形象性叙述后,始终没有给“说话”一个整体性的定义,尽管读者在阅读以后可以对此进行概括,但各个知识点都相对零散,在读者大脑中的难以形成系统。又如在介绍语言是符号系统时有这样一段话:“语言是符号系统,这句话概括了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要理解它,我们先从符号说起。……”“人类用来交际的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代表事物的符号。词就是一种符号,……语言中像‘火’这样的词都是符号。”那么,到底什么是“符号”呢?作者并没有对其内涵和外延给以明确界定。虽然,“符号”一词的含义不难理解,但作为一门学科的教材,最好使涉及到的有关名词术语明确化、具体化。
第二、《纲要》在整体布局合理的背景下,某些部分的内容布局和次序都有尚欠合理的地方。比如在阐述某一问题时,如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定义、概念,并不及时加以解释、廓清。这样容易使读者产生疑问。比如作者在解释“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时指出:“词组合成结构以后,整个结构的意义总是大于个别的意义的总和,因为这里增加了语法意义。”什么是语法意义?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堆积大量的例子,直到下一章“语法意义”的概念才出现:“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叫语法意义。”如此处理行文内容的前后关系,似有不当之处,会给读者尤其是初学者带来诸多不便。
第三、《纲要》的有些引例针对性不强、不当甚至有错误的地方。如在讲解日本文字和汉字“即使写相同的汉字,意义也往往不同”的时候,作者列表比较了汉语和日语中都有的“大将”一词,说日语中的“大将”有“权威”的意思。可是笔者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都无“权威”之意。凑巧,苏州大学李明先生先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做了多次查阅,认为此处确为作者之讹误。
通读全书,获益匪浅。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语言理论的框架,使自身的思辩能力有了大的进步。尽管《纲要》仍存在一些欠妥之处,但毕竟瑕不掩瑜。应该说,《纲要》带给语言爱好者的是一个深入浅出的理论平台。像一面旗帜,指引着语言学习者进入一个新的殿堂。
参考书目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7版
伍铁平 · 《普通语言学概要》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
李明 · 《〈语言学纲要〉中的几个问题》·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002年6月
[瑞士] 德·索绪尔著、裴文译 · 《普通语言学教程》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 本贴由 怡情悦性 于 2005-1-28 12:45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