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65|回复: 0

熟语中的白旄黄钺--一谈汉语言文字中的军事文化痕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4 12: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苏鸣

    熟语(亦称习用语)是词汇中固定的短语。汉语的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等。这些固定的短语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化的。熟语一般由基本词汇组合而成,但一个熟语往往比构成它的基本词汇具有更加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历史文化背景包括了千百年来军事历史文化在熟语中的深厚积淀。由于熟语具有比较稳定的结构和语义,被人们从古至今传承、沿用,因而,我们不难从中探寻到军事历史文化的各种信息。
一、源于军事活动的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简洁精辟、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各种语言都有成语。汉语成语的结构具有定型性,大多由4个字组成,结构凝固,不能随意变动词序和成分;汉语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通常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概括出整体意义。成语一般都有出处,各个时代的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言语作品,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短语经过反复引用或加工,逐渐趋于定型,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在汉语中,有许多出自远古时代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发号施令”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中国源于古代的成语有不少是在军事活动中产生的。1996年1月,长征出版社出版了佟玉斌编写的《军事成语》,收词7500条,这是迄今为至收录军事成语词数最多的一部辞典。源于军事活动的成语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而且因其富于稳定性的结构,使军事历史文化得以浓缩其中,成为军事历史文化的“语言化石”。汉语中源于军事活动的成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的军事思想渊远流长。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军队和战争已经出现,古代军事思想也逐步形成。比如,关于“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攻”、“先人有夺人之心”等方面论述,已出现在《左传·军志》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军事思想开始蓬勃发展,大量军事著作应运而生。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清代,中国经历了十多个封建王朝,其间,军事思想不断发展,军事理论著作层出不穷。据统计,从先秦到清代前期,中国先后有2300多部兵书问世,这些军事理论的文字成品不但记载了丰富的古代军事思想资料,也为军事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从沿用至今的汉语成语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中不少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比如,“以奇用兵”,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老聃提出的作战指导原则之一,语见《老子》,原意为用兵作战不要拘泥于常规,要以巧妙的方法和兵力部署来克敌制胜;“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是春秋时齐相管仲提出的作战指导思想,语见《管子·制分》,原意为进攻敌人的强处会遇到困难,而进攻敌人的弱处则容易获得成功;“上兵伐谋”,是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提出的军事原则,语见《孙子·谋攻篇》,原意为运用计谋使敌人屈服是最好的用兵方法;“兵不厌诈”,也是孙武提出的军事思想,他认为用兵打仗必须运用诡计达到目的;“可见而进”、“知难而退”,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提出的战略思想,语见《吴子·料敌第二》,原意为在于我不利的战略情况下,不能与敌人交战;“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提出的战略思想,语见《孙膑兵法·强兵》,原意为国家富强才能使军队强大;“刚柔相济”,是先秦军事著作《军攕》中提出的谋略思想,原意为在军事行动中果敢和智谋应当因事制宜地巧妙配合;“因势破之”,是汉代军事著作《黄石公三略》中提出的军事思想,原意为应当顺应形势去破击敌军;“胜败无常”,是明代军事著作《投笔肤谈》中提出的军事思想,原意为战争中的胜败不是固定的,可以互相转化。这些成语都是古代军事思想的精炼表述。
    (二)概括古代战计兵法
    汉语成语有不少出自古代作战计策和兵法。比如,出自春秋军事事著作《孙子》的成语有:首尾相应、以逸待劳、避实击虚、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避其锐气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吴子》的成语有:先声夺人、以众击寡、因形用权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司马法》的成语有:示众示寡、徒以坐固、因其不避、从奔勿息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孙膑兵法》的成语有:营而离之、规而离之、以异为奇、客倍主半、居生击死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尉缭子》的成语有:示无示有、阵密锋疏、背水一战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六韬》的成语有:外乱内整、高垒伏锐、挠而攻之、反败为胜、分进合击等等。明代军事著作《三十六》更为典型,几乎每一计策的名称都进入了汉语成语的宝库,例如: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偷梁换柱、指桑骂槐、上层抽梯、反客为主等。这些成语早已为人们所耳能详。
    (三)浓缩古代著名战例
    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收录了许多著名的战例,这些战例的名称或采用的主要战法被凝固为四字格式记载下来,久而久之,演变为成语而沿用至今。比如,“围魏救赵”这一成语源自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国。孙膑采用了围攻魏国都城大梁来解救赵国的策略,使魏军事得不撤离邯郸,回救本国,赵国因此而解围。此后,人们就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的军事策略称作“围魏救赵”。又如,“假途灭虢”这一成语源自春秋时期晋国攻虢、虞两国的战争。据《左传·僖五年》记载,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国向虞国要求借路,让晋国军队过境攻打虢国,虞国答应了这个要求。结果晋国战胜了虢国之后,在回师途中又把虞国灭了。后来人们就用“假途灭虢”这个成语泛指托借路之名,行灭亡该国之实的计策。再如,源自春秋前期齐鲁长勺之战的“辙乱旗靡”、源自春秋初期楚伐绞之战的“城下之盟”、源自春秋中期晋楚城濮之战的“退避三舍”、源自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的“减灶诱敌”、源自汉初刘邦歼楚垓下之战的“四面楚歌”、源自汉初汉赵井陉之战的“拔旗易帜”、源自东汉末年刘、孙合击曹操赤壁之战的“赤壁鏖兵”、源自东晋时期秦晋淝水之战的“风声鹤唳”等等,都是浓缩古代著名战例的成语。
    (四)描述古代军事活动
    在汉语军事成语中,有许多源自对古代军事活动的生动描述。比如:描述军队阵势的成语有:白旄黄钺、壁垒森严、风樯阵马、金城汤地、千军万马、投鞭断流、严阵以待、等等;描述作战态势的成语有:腹背受敌、首当其冲、四面受敌、背水一战、短兵相接、背城借一、步步为营、长驱直入、摧枯拉朽、按兵不动、弹尽援绝、反戈一击、横扫千军、鸣金收兵等等;描述战乱景观的成语有: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枪林弹雨、兵慌马乱、兵连祸结、穷兵赎武等等;描述军人行动的成语有: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单枪匹马、坚甲利兵、厉兵秣马等等;描述军事技术的成语有: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弹无虚发、箭不虚发、运斤成风等等;描述战胜之师的成语有:百战百胜、兵不血刃、得胜回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克敌制胜、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所向无前、追亡逐北、横扫千军、天下无敌、旗开得胜、百战不殆、席卷天下等等;描述战败之师的成语有:不堪一击、败军之将、残兵败将、溃不成军、弃甲曳兵、全军覆没、散兵游勇、损兵折将、一败如水、一败涂地、一触即溃、土崩瓦解、如鸟兽散、望风披靡、落荒而逃等等;描述军人武德的成语有:师出有名、师直为壮、先礼后兵、匕鬯不惊、箪食壶浆、秋毫无犯、马革裹尸、身先士卒、视死如归、誓死不二、威武不屈等等。
二、源自军事活动的惯用语
汉语中的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一般有3个音节,多为动宾结构,如“打游击”、“放空炮”等等,有些为偏正式,如“马前卒”、“马后炮”等等,还有少数为主谓式,如“天晓得”。惯用语的意义具有相对整体性,其结构不如成语那么固定,有时其间可嵌入其他成分。如,“当靶子”,可以说成“当了一回靶子”;“放空炮”,可以说成“放了一通空炮”。汉语惯用语有许多源自军事活动,有的从字面上看就是军语,但是,在一定语境中作惯用语使用时,其意义通常不是字面所表达的军事内涵,而是蕴含其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以下对一些源自军事活动的惯用语作简要分析:
      打游击——“游击”是军语“游击战”的俗称,在军语中是与“正规战”相对而言的。“游击战”是分散游动的非正规的作战形式,通常以袭击为主要手段,以消耗敌人为主要目的。较之正规战,游击战有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例如:憋闷一阵,许司令阴沉着脸说:“无锡我也呆不住了,南京也回不去,地方造反派冲击机关,干部中也有的人造反了。我身体不好,已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请假到大别山后方医院休息。你们和我一起去大别山吧,如果部队乱了,就在大别山打游击!”(李文卿《近看许世友》)“打游击”一词作为惯用语使用时,通常用于比喻从事没有固定场所和不规范的工作或活动。例如:他们认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进入美国市场的方式是打游击,今天找到客户就做一笔生意,明天客户走了就再去寻找新客户。(《扎根比打游击好》引自《经济日报》)
    当靶子——“靶子”是军语“靶”的俗称,在军语中是指用作射击训练的目标物,如头靶、胸靶、机枪靶、坦克靶、飞机拖靶等。例如:台湾采购的美船舰已落伍,在美军演习中当靶子。(新闻标题,引自华夏经纬网)作为惯用语的“当靶子”一词,常用于比喻成为人们议论、批评、批判的对象。例如:近来我也经常批评这些持反科学立场的“科学文化人”,因此怀疑这篇论文也会用类似的手段,伪造我的观点当靶子。(方舟子《另类学术造假》引自搜狐网站)
    放空炮——军语中有“空包弹”一词,是指没有弹头,弹壳内装有发射药的枪弹、炮弹,发射时产生声响,可用于战术演习和鸣放礼炮。例如:如有不法船只企图闯入,则放空炮一响,命其停止,如违反命令则打炮一发以承警告,再不听从则瞄准开炮,并知会各炮台备战。(《沙角炮台》引自虎门之窗网站)“放空炮”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说空话、不干实事。例如:我们习惯上听到大炮这个名词,就意味为放空炮,说大而无当的空话。其实大炮等于空炮的时代已经早过去了。我说的历史学大炮是指实弹射击,空炮是打不倒任何靶子的。(范文澜《反对放空炮》引自《历史研究》)
    打头炮——从字面上看,其意义是放第一炮。例如:美军倒萨亮出“杀手锏” ,高能量脉冲炸弹打头炮。(新闻标题,引自《信息时报》)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在讨论中率先发表见解。例如:举重比赛打头炮,西安市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新闻标题,引自《三秦都市报》)
    打埋伏——军语“伏击”的俗称,原指预先将兵力兵器隐蔽配置在敌必经之路附近,待敌或诱敌进入设伏区域突然予以攻击。例如:部队行军宿营都要紧缩,灵敏,避免笨重累赘,善于利用群众掩护和地形熟悉的条件,即能寻求在运动中突然袭击或打埋伏的好机会,去消灭敌人……(黄亚洲《日出东方》)“打埋伏”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隐瞒实情。例如:认真组织对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清查和盘点,不打埋伏,不留死角。(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做好2004年度中央企业财务决算工作的通知 》)
    打掩护——军语中的“掩护”,是指保障主力或其他部队、人员遂行任务或安全的作战行动,包括以兵力或火力进行的牵制、阻击、压制、迷盲等。例如:于是谢桂珍带领两个男战士先过江,结果发现江水才没腰深。谢桂珍过去后,转过身来打掩护。(《八女投江》,引自党务资讯网站)“打掩护”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庇护问题。例如:英雄股份逆市“出风头”,警惕A股替B股打掩护。(新闻标题,引自《证券时报》)
    打头阵——从字面上看,其意义是在作战阵式中位居前列。例如:美军这次打纳杰夫可学乖了———让伊拉克国民警卫队打头阵,美国大兵殿后。(《伊军打头阵美军殿后》,引自北京青年报)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带头完成任务。例如:中国标准战略启动,无线局域网标准将打头阵。(新闻标题,引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打先锋——从字面上看,其意义是在作战或行军中充当先头部队。例如:这次在地面攻击阿富汗中担当要角的,是每逢美军出战皆打先锋的游骑兵(Rangers)。(《美特种兵揭密》引自中新网)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带头奋进。例如:科技交流打先锋 ,两岸合作有商机(新闻标题,引自《投资中国》)
    打点射——军语中的“点射”,是指连发的自动武器每次发射两发以上的断续射击,分短点射和长点射。例如:报靶员显示枪枪命中目标。总参谋长看到毛主席流露出惊奇的目光,连忙解释说:“这种枪打单发的较准,打点射较难,可是战士们解决了这个难题,靠的是群众发明。” (陈辉《毛泽东与开放第一师》,引自《时代潮》) “打点射”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连续、急促的言语。例如:平时遇到不顺眼的事儿,她一开口就像打点射,冲得人喘不过气,但更多的时候做事慢悠悠,像在打慢射。(《体育明星陶璐娜》,引自央视网站)
    打冷枪——军语中的“冷枪射击”,是指乘敌不备,暗中进行的单个枪械射击。例如:突然前方传来枪声,手拿扁担抄到前方一看,原来3名土匪正躲在暗处对解放军打冷枪。(许泉《特等功臣隐身乡间48载》,引自《重庆晚报》)“打冷枪”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乘人不备而发难。惯用语“打黑枪”、“放暗箭”都有这一比喻义。例如:在公开场合,大家都是好同志,好朋友,好兄弟,笑容满面,一团和气,背地里则咬牙切齿,磨刀霍霍,甚至使坏弄鬼,放暗箭,打冷枪。(易中天《“窝里斗”的特点》,引自汉林网站)
    上一线——“一线”是军语“前线”的俗称。从字面上看,“上一线”的意义是到最前线参加作战行动。例如:各级军官亲上一线带头进攻,普通士兵跟在后面两眼赤红!(明寐《异人傲世录》)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直接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例 如:不少献方献策者提出了上一线验证所献方药疗效的要求。(《民间献方是如何处理的》,引自健康报)
    连珠炮——从字面上看,其意义是连续开炮。例如:正在危急,只听得山后连珠炮响,被鲁智深等这夥将士,爬山越岭,杀上山来。(《水浒传》)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连续、急促地发言,与“打点射”的意义基本相同。例如:李肇星主持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好几位西方记者就所谓的“西藏独立”问题连珠炮似地向这位初次登台亮相的发言人发起攻击。(宗道一,《外长李肇星的“嘴上功夫》,引自《党史博览》)
    当尖刀——从字面上看,其意义是在作战或行军中充当尖兵。例如:指战员们个个摩拳擦掌,各连营纷纷抢着打主攻,当尖刀,斗志高昂。(姜铁军、王维广、覃艺《风卷残云》)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在完成任务中冲在最前面,与“打头阵”的意义基本相同。例如:由前腰逐渐向前锋过渡,王鹏被阿里汉当尖刀。(新闻标题,引自《足球周报》)
    地雷阵——军语“地雷场”的俗称,原义是按照一定正面、纵深和密度布设地雷的场地。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从法新社传出的消息称,伊拉克军队在伊北部重要城市基尔库克周围布下地雷阵。《伊军布下地雷阵》,引自《中国青年报》)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艰难险阻。例如:刚被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新闻发布会上掷地有声:“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政绩昭昭五年“行动政府”》,引自中国新闻网)“踩地雷”这一惯用语也有相似的用法,从字面上看,其意义是踩着埋在地下的地雷。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冒风险,或不慎遇到险境。
    炸碉堡——从字面上看,其意义是炸毁敌人的堡垒。作为惯用语时,常用于比喻攻克难关。例如:这次舍身炸碉堡的是姚明,已经5次犯规在身的他因这次犯规而罚下场!(《火箭胜快船赢得惨烈》,引自北国网)
   还有一些惯用语与军事成语一样,有着悠久的军事历史文化渊源。比如,“空城计”这一惯用语源自诸葛亮慑退司马懿的传说,现在泛指掩饰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又如,“背水阵”这一惯用语源自韩信在井陉口背水列阵攻破赵兵的战例,现在用于比喻处于死里逃生的境地。类似的惯用语还有:长龙阵、迷魂阵、木马计、苦肉计等等。
    三、源自军事活动的歇后语
    歇后语也是熟语的一种,是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语。从其完整的结构形式上看,歇后语通常由破折号联接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近似于谜面;后一部分近似于谜底,是本意所在。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等等。在具体应用中,有时表达者不说出后面的部分,而让人猜想其含义。
    有一些歇后语源自古代军事活动,例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曹刿论战——一鼓作气;梁山军师——吴(无)用;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佘太君挂帅——马到成功;晋国借路攻北虢——唇亡齿寒;晋襄公放败将——放虎归山;司马懿父子行军——你要进我要退等等。这些歇后语与源自古代军事活动的成语一样,都有相应的军事历史文化背景,有的浓缩于古代著名战例,有的选材于古代军事家作战行动。
    有一些歇后语源自兵器、军械的基本特点或使用原理。例如,与古代兵器有关的歇后语有:杨二郎的兵器——两面三刀;关公舞大刀——拿得起、放得下;受潮的炸药——不响(想);刀刃上过日子——早忘了生死;火药桶子——一点就着;银样鑞枪头——中看不中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等等。与现代武器有关的歇后语有: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大炮上刺刀——远近都行;拉了弦的手榴弹——给谁谁不要;飞机上挂探照灯——高明;上了膛的子弹——一触即发;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迫击炮打蚊子——小题大做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流行的歇后语中有一些源自现代军事生活。例如:水兵的汗衫——尽是道道。这里所说的“道道”字面上是水兵汗衫上的蓝色横纹,实际上是指“心计”。又如:当了副班长——倒数第一名。在班队列中,通常副班长的位置在全班的最后一名,这一歇后语从字面上看是对这一事实的直述,但通常用于描述在某一活动中排名最后。再如,指导员的挎包——盛(成)问题。我军连队指导员是最基层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直接面对基层官兵的各种思想问题展开政治工作。显然,这一歇后语间接反映了我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源自现代军事生活的歇后语还有许多,例如:新兵上阵——头一回;催泪弹闹的——假哭;大校的肩章——豆豆(痘痘)多,等等。
    还有一些歇后语是由成语演变的,马国凡、高歌东在他们合著的《歇后语》中,将此现象称为“成语的歇后语化”。这类“歇化后”的成语中,也有不少源自军事活动。例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等等。
    四、源自军事活动的谚语
    谚语是在社会生活中长期流传并约定俗成的固定语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出一定的道理。在结构形式上,谚语大多由两个短小的单句组合而成。有的学者把谚语也归入熟语的范围。中国谚语中有不少源自军事活动。
    有些军事谚语反映了战争事理,例如: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日干戈动,十年不太平;兵败如山倒;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无备;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纵虎归山,后患无穷;以逸待劳,有备无患;宁教备而不遇,不教遇而不备;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等等。
    有些军事谚语总结了作战经验,例如: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多用兵不如巧用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等等。
    有些军事谚语说明了将帅作用,例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军有头,将有主;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打虎先敲牙,擒贼先擒王;将在谋,而不在勇;千兵有头,万兵有将;强将手下无弱兵;兵随将领草随风,等等。
    有些军事谚语表述了管理训练,例如:军赏不逾月;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军令如山倒;军令无私亲;军中无戏言;兵随将令草随风;军不练,百不当一,练而用之,一可当百;钢不炼不硬,兵不练不精,等等。
    有些军事谚语表达了军人节操,例如:勇将不怯死而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宁为英雄死,不为奴隶生;三军可以夺师,匹夫不可夺志,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21:00 , Processed in 0.1637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