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34|回复: 3

普通话实际使用的声调是6个而不是4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 19: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通话实际使用的声调是6个而不是4个]

问题:“九比九”怎么读?
1)按汉语拼音方案的标准发音应该读:“jiu214_bi214_jiu214”,然而这样完全相等的连续读第三声十分难听;
2)在实际的会话中人们的读音是:“jiu35_bi35_jiu214”,这是把前面的2个第三声读成第二声,这样语声优美了很多;
3)在实际的会话的快速发音时人们的读音是:“jiu35_bi35_jiu33”,最后一个“九”字干脆利落,根本就没有“214”这样的中间曲折的声调变化。
这样问题就来了,3个第三声都没有发它们的标准音“214”,那么,普通话的第三声“214”应该怎么读呢?它变化了的读法有那些规则呢?

先复习一下普通话的声调知识

字例          妈 mā 麻 má  马 mǎ 骂 mà 吗 mɑ
名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轻声
调值          53       35       214      55   

关于“五度标调”的调值音阶:

对比一下“麻 má ”和“骂 mà ”两个字的读音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在“麻 má 35”读到音节的尾部的最高音的时候也没有达到“骂 mà 55(?)”的音阶高度,这就说明了“骂 mà ”比“麻 má 35”的最高音阶“5”还要高至少1个音阶,所以,“骂 mà ”的实际音高是“66”而不是“55”。
(以下2例中的标调十分简单易懂,只要会讲普通话和会唱音乐的12356五个音,对着读就能轻易理解这些调值的具体调高)

然后新的“五度标调”来标一段话来看看普通话的实际调值:

话段:
为了充分展示我国消化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并进一步促进消化病学学科在我国的健康发展,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和中国实际外科杂志将联合召开“第六届中国医师论坛消化疾病专题论坛暨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

新五度标调例一:
为66了53充53分66展33(335)示66我33国35消53化66病66学35领33域66的53最66新53研35究53成35果33和35学35术66水33平35,并66进66一53步66促66进66消53化66病66学35学35科53在66我33国35的53健66康53发53展33(335),中53国35医53师53协35会66消53化66医53师53分53会66、首33都53医53科53大66学35附66属33北33京53友33谊35医53院66、北33京53市66消53化66疾35病66中53心53和35中53国35实35用66外66科53杂35志66将53联35合35召66开53“第66六66届66中53国35医53师53论66坛35消53化66疾35病66专53题35论66坛35暨66第66二66届66北33京53国35际66消53化66疾35病66论66坛35”。

但这段话还可以这样读:

新五度标调例二:
为66了31充53分66展33(335)示66我33国13消53化66病66学13领33域66的31最66新53研13究53成13果33和13学13术66水33平13,并66进66一53步66促66进66消53化66病66学13学13科53在66我33国13的31健66康53发53展33(335),中53国13医53师53协13会66消53化66医53师53分53会66、首33都53医53科53大66学13附66属33北33京53友33谊13医53院66、北33京53市66消53化66疾13病66中53心53和13中53国13实13用66外66科53杂13志66将53联13合13召66开53“第66六66届66中53国13医53师53论66坛13消53化66疾13病66专53题13论66坛13暨66第66二66届66北33京53国13际66消53化66疾13病66论66坛13”。

这样问题就来了
a,
根据“新五度标调例一”可以清楚地看出,普通话实际具备语言学意义的同时具备读音和独立字义的声调有四个
这4个声调的调值是:66、35、53、33,
它们的标准名称是:阳平(66)、阳上(35)、阳去(53)和阴平(33)。
这跟传统的四声[阴平(53)、阳平(35)、上声(214)、去声(55)]是毫无相关的。
b,
根据“新五度标调例二”可以清楚地看出,普通话真正使用的有认读意义的声调有六个
这6个声调的调值是:66、35、53、33、13、31,
它们的标准名称是:阳平(66)、阳上(35)、阳去(53)、阴平(33)、阴上(13)、阴去(31)
新出现的两个声调是:阴上(13)、阴去(31),它们的出现是十分工整的和有规律的。它们都是由固定不变的一个声调变读而来。
c,
从“新五度标调例一”和“新五度标调例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产生声调变读的是阳上(35)和阳去(53),而阳平(66)和阴平(33)是不产生声调变读的。这就符合了“平分阴阳”的说法,但是这跟传统四声声调理论中的阴平(53)和阳平(35)是风牛马毫不相关的。
d,
从“新五度标调例一”和“新五度标调例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声调变读出来的阴上(13)调全部都是由原来的阳上(35)调衍生出来的,并且所有的阳上(35)调都可以变读成阴上(13)调:
国35—>13(阳上—>阴上)
学35—>13(阳上—>阴上)
研35—>13(阳上—>阴上)
成35—>13(阳上—>阴上)
和35—>13(阳上—>阴上)
平35—>13(阳上—>阴上)
协35—>13(阳上—>阴上)
谊35—>13(阳上—>阴上)
疾35—>13(阳上—>阴上)
实35—>13(阳上—>阴上)
杂35—>13(阳上—>阴上)
联35—>13(阳上—>阴上)
合35—>13(阳上—>阴上)
题35—>13(阳上—>阴上)
坛35—>13(阳上—>阴上)
比较起来就十分清楚明朗了,实际上变化的范围也都是在上声的范围之中,只不过是阴阳对换而已,都不脱离上升的调高变化的音。这就不奇怪了,从音乐理论上来理解,象113和557这样的上移的动机在听觉上是一样的,这也说明了语言上的声调是音高变化的概念而不是音高的概念,所以,象“5”这样的标调方法是不科学的。
e,
从“新五度标调例一”和“新五度标调例二”的比较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声调变读出来的阴去(31)调全部都是由原来的阳去(53)调衍生出来的,但是只有部分的阳去(53)调可以变读成阴去(31)调,而绝大多数的阳去(53)调不能变读成阴去(31)调:
了53—>31(阳去—>阴去)
的53—>31(阳去—>阴去)
比较起来就十分清楚明朗了,实际上变化的范围也都是在去声的范围之中,只不过是阴阳对换而已,其实都不脱离下降的调高变化的音。而且,只有部分的语气助词才能够变读。
f,
从“新五度标调例一”和“新五度标调例二”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阴平调(33)也存在变读,这就是“展(335)”,在缓慢地阅读“发展[335]”时,可以把“展”字读成(33-5)这样的一种声调,这时“展(33-5)”音有一个明显的尾音“5”,然而当快速阅读“展(33)示成果”时,尾音“5”彻底消失,这说明了“5”不是这个调的调体而是调缀而已,在汉语的方言拼音中有很多的[214、][334]、[343]这样的标调,其实是一个道理——没有搞清楚调体和调缀的关系,而调缀是千变万化的,这也是造成汉语拼音标准声调方案拟订混乱的根本原因。
g,
不论给出多少普通话的实际会话语段,不论的它们的声调怎样变化都超不出6个基本声调的范围,这6种基本声调就是:阳平(66)、阳上(35)、阳去(53)、阴平(33)、阴上(13)、阴去(31)。

h,
[上下移调规律]
1,平声(这里指平行变化的声调,如55、33)不能上下移位,因为一移位听觉上就会变成另一个声调了;
2,上声(这里指上升变化的声调,如35、13)和去声(这里指下降变化的声调,如:31、53)都可以上下移动,因为这样的声调本身就跨两个音阶,上下移位后听觉上依然可以感觉到它原来的上升或者下降的声调不变。

有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就是普通话的声调标准化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按理说语言应该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即使当时订立的标准是错误的,但既然已经普及了几十年,它应该也已经是定型了,按理说错误也就不再是什么错误了。但是,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原来的普通话声调理论还是不能很好地总结普通话本身的声调变化,为什么呢?主要的问题就出在普通话的第三声上。
第三声:上声(调值214),就是这个声调没有现实标准化,它的各种变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描述,乃至于在推普过程中无法作到精确的推广,很多人也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真正掌握到普通话的声调发音要领。这也是普通话的旧的五度标调没有最终完善的地方。
虽然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但并不是说语言本身没有规律,平上去入是汉语几千年形成的声调体系,它的伟大的地方不是它规定的汉语声调的格式,而是它本身包含了汉语声调所能发生的各种客观变化规律。近代普通话声调虽然是人为规定和强制推广,但它也不能超越声调变化的规律,象“上下移调规律”等是语言的声调乃至音乐必然遵循的规律,再优秀的声调方案也不能推翻它的作用。就是这个原因。
......

结论: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对普通话的声调体系认识存在明显的缺陷,它对普通话声调的声调总数、真正的调值和命名都不正确,因此它也不可能正确地认识普通话实际使用中的声调变化及其规律,不能正确指导人们准确发好汉字的普通话的实际发音,更不可能正确指导汉语语音在新闻报道、文艺表演等公众播音场合的对语音的美学要求。

附1:[五度标调制法则]

五度标调制是模拟音乐中定调的方法,用约等于音乐中的1、2、3、5、6这5个基本音来对汉字的声调变化进行鉴定,一般是一个音节(一个字)的头尾各取一值,所得到的由2个音组成的组合。如:35,读音也如35两个音快速连读一样。

新旧‘五度标调’取音对比:
       新                   旧
        6         =          5
        5         =          4
        3         =          3
        2         =          2
        1         =          1

附2:[六种基本声调的名称和调值]

1,高音区平行调——阳平(调值=66)——简写:+1或1
2,低音区平行调——阴平(调值=33)——简写:-1

3,高音区上升调——阳上(调值=35)——简写:+2或2
4,低音区上升调——阴上(调值=13)——简写:-2

5,高音区下降调——阳去(调值=53)——简写:+3或3
6,低音区下降调——阴去(调值=31)——简写:-3


原文出处:

《天下声调不出六声》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36170&extra=page%3D1


作者注:这篇文章可以自由转贴和引用
.

[ 本贴由 皮扎诺 于 2005-3-3  13:3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3-3 08: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新观点,呕暂时不敢赞同

 楼主| 发表于 2005-3-3 13: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话只有四个真正使用的有认读意义的声调:阳平(66)、阳上(35)、阳去(53)和阴去(31)

1)先来看看以前的广府粤语的声调理论(包括6个舒声和3个入声共有9个声调):
调名:阴平 阴上 阴去 阳平 阳上 阳去
   阴入   中入      阳入
代号: 1     2     3   4     5     6
例字:分诗 粉史 训是 坟时 愤市 份事
   忽色   法锡      佛食 


2)用新五度标调法则鉴定这些广府粤语字的调值如下:
诗66 史35 是53 时33 市13 事31;分66 粉35 训53 坟33 愤13 份31
色66 锡53 食31;忽66 法53 佛31

3)用新五度标调法则重新鉴定后发现广府粤语实际只有6个可以鉴别的声调:66 、35、 53、 33、 13、 31
这3个入声实际上是:
阴入=阳平(=原来阴平)(调值66)
中入=阳去(=原来阴去)(调值53)
阳入=阴去(=原来阳去)(调值31)
原来的3个入声声调则完全包含在6个舒声声调之中,实际上把入声归为声调的范畴完全是历史的错误,入声字实际是调高变化范围之外的音节构成成分的概念而不是调高变化的概念。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能理解入声字本身也是有声调的,sik这个无声调音节在粤语中有3个声调是有文字意义的,这3个声调就是:66、53、31,响应的粤语字就是:色、锡、食;fat这个无声调音节在粤语中有3个声调是有文字意义的,这3个声调就是:66、53、31,响应的粤语字就是:忽、法、佛

4)粤语、普通话的四声与六种基本声调调值比较
                  调值        粤语声调名(旧)      普通话声调名                    等值新声调名

第四声        55              阴平                            去声                                       阳平
第二声       35               阴上                            阳平                                       阳上
第一声        53              阴去                            阴平                                       阳去
第三声        214                                               上声                                        阴去/阳上
                    33              阳平                                                                           阴平
                    13              阳上                                                                           阴上
轻声            31              阳去                          (轻声)                                 阴去
                                      
5)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府粤语中33和13这两个声调几乎是有音而无字的,意思就是说:广府粤语也只有四个真正使用的有认读意义的声调:阳平(66)、阳上(35)、阳去(53)和阴去(31),这跟普通话的声调系统是完全相同的。

不信标一段话来看看就一清二楚了

人-3民-3日3报3是3中1国3共-3产2党2中1央1机1关1报3,她1积1极3宣1传-3党2中1央1、国3务3院2的1政3策3主2张1,真1实3记3录3中1国3社3会2的1深1刻1变3革3,充1分3反2映3中1国3人-3民-3的1意3志3和-3要1求-3,及3时-3交1流-3各3行-3各3业3信3息1

标更多的实例结果也是一样的。

a,从上例可以看到广府粤语实际上也只有阳平(1)、阳上(2)、阳去(3)和阴去(-3)四个声调;
b,其中入声字实际只有两个声调:日3国3积1极3国3策3实3录3国3刻1革3国3及3业3息1;
c,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广府粤语的阳去(+3)声是可以直接读成阴去(-3)的,而阴去(-3)则不能直接读成阳去(+3),如上例的
“中1国3”可以读成“中1国-3”
“报3纸2”可以读成“报-3纸2”
“政3策3”可以读成“政-3策3”、“政3策-3”和“政-3策-3”

这种变化就是:
阳去(53)—>阴去(31)。
而按原来的粤语拼音理论的说法就是:
阴去(53)—>阳去(31)
中入(53)—>阳入(31)
从调值来看,这完全是一回事,都是53—>31。而在我所概括的五度标调法则中51跟31应该是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个声调,这就是声调调变的声优学法则,这是包括普通话在内的各种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调变法则。

——这就是广府粤语的“去声阴化律(暂时如此称呼)”,从上例的变调规律中也可以看出,如果把入声看成跟其它舒声声调并列的声调来看待的声调归类学说则不可能归纳这种变化规律。

如此看来,广府粤语号称有9个声调,实际是建立在错误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声调统计数字,而6个声调的说法也只是理论上推导出来的概念而已,它并不具备实际语言使用的意义,而4个声调是真正使用的有认读意义的声调,而具备语言学意义的同时具备读音和独立字义的声调实际上不过是只有3个而已!这3个声调就是:阳平(1)、阳上(2)和阴去(-3)。

原文出处:

选自《天下声调不出六声》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31297


.

[ 本贴由 皮扎诺 于 2005-3-3  13:4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3-3 15: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变调不能算,如果算就更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4 02:19 , Processed in 0.0667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