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11|回复: 0

《水浒传》中的疑问句研究(各位学者大哥能指教指教我的论文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3 18: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雪浪飞

     摘要《水浒传》是元末明初著名白话小说,也是研究元明时期口语的重要语言学资料。《水浒传》中疑问句更是数量多,种类全。但历来对《水浒传》中疑问句进行系统研究的资料却很少,本文按汉语疑问句的分类(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来逐类考察《水浒传》中疑问句,并与现代汉语疑问句进行比较。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成书的一部白话小说,其文学价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自不必多言。且《水浒传》的语言也是精彩纷呈,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北方口语的面貌。尤其是其中的疑问句数量庞大,资料丰富。考察《水浒传》中的疑问句对于我们研究元明时期疑问句发展状况及汉语疑问句的历史流变,意义重大。本文拟从是非问疑问句、特指问疑问句、选择问疑问句、正反问疑问句四个系统分类对《水浒传》中疑问句进行考察研究。笔者所用例句均出自《水浒全传》(华夏出版社 1994年版),文中(X回)代表该疑问句所出回目。

《水浒传》中的是非问句

       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这样来描述是非问疑问句,“它的结构像陈述句,只是要用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不能用“呢”)。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这种句子可以用“是、对、恩”或“不、没有”等作答复,或用点头摇头回答。”即是非问句提出的问题一般只要求对方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不需要回答具体的人物、事件、原因等。〈〈水浒传〉〉中是非问句数量在〈〈水浒传〉〉全部疑问句中仅次于特指问疑问句,处于次强地位,同时也是研究近现代汉语是非问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笔宝贵遗产,值得考察分析。本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是非问句进行讨论分析。

1. 是非问句的结构和疑问语气词

1.1《水浒传》中是非问句和现代汉语是非问句结构相似,一般可以概括为“陈述句+(疑问语气词)?”

例如:(1)史进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东京来的教头王进么?” (3回)
(2)智深道:“真个不卖?” (4回)
(3)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 (9回)
(4)梁中书道:“杨志,我知你原是东京殿司府制使军官,犯罪配来此间,即目盗贼猖獗,国家用人之际,你敢与周谨比试武艺高低? (12回)
(5)柴进笑道:“你不认的这位奢遮的押司?” (22回)
(6)两个猎户听得痴呆了,说道:“怕没这话?” (23回)
(7)王婆吟吟的笑道:“┈┈前日叉竿打得不疼,大官人便忘了? (24回)
(8)武松道:“难得你两个送我到这里,终不成有害你之心? (28回)
(9)武松道:“莫不是穿清纱上盖立在管营相公身边的那个人?” (28回)
(10)燕顺道:“你莫不是山东及时雨宋公明,杀了阎婆惜逃出在江湖上的宋江么?”(32回)
(11)戴宗埋怨李逵道:“┈┈倘或一拳打死了人,你不去偿命坐牢?” (38回)
(12)石秀道:“家中也无有甚话。兄弟感承哥哥把做亲骨肉一般看待,有句话敢说么?” (45回)
(13)邹渊道:“┈┈我却有个去处,我也有心要去多时,只不知你夫妇二人肯去么?” (49回)
(14)戴宗道:“你如今敢再瞒我吃荤么?” (53回)
(15)娘子想道:“敢是夜来灭了灯时,那贼已躲在家里了?” (56回)
如果我们根据“陈述句+(疑问语气词)?”形式来划分,其中陈述句形式的结构,又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1.1.1“主谓句形式+(疑问语气词)?”例如:
(16)李忠道:“兄弟,你认得这和尚么?” (5回)
(17)牛二道:“你敢剁铜钱么?” (12回)
(18)吴用又说道:“你们三个敢上梁山泊捉这伙贼人么?” (15回)
(19)阮小二道:“莫不是叫做托塔天王的晁盖么?” (15回)
(20)(潘金莲)说道:“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冷? (24回)
(21)那汉子应道:“大嫂,我险些儿和你不厮见了,你道我晦气么?”(43回)
(22)且说王婆看着西门庆道:“好手段么?” (24回)
(23)那妇人也笑道:“你便讨一个不得?” (45回)
(24)(杨雄)便叫一声:“小郎,你如何却在这里?不看我一看?” (46回)
(25)汤隆假意失惊道:“红羊皮匣子?不是上面有白线刺着绿云头如意,中间有狮子滚绣球的?” (56回)
(26)汤隆见了徐宁,纳头拜下,说道:“哥哥一向安乐?” (56回)

1.1.2“非谓语句形式+(疑问语气词)?”例如:
(27)史进道:“┉┉敢是欺负我没钱?” (2回)
(2)智深道:“真个不卖?” (4回)
(28)太公问智深:“再要饭吃么?” (5回)
(6)两个猎户听得痴呆了,说道:“怕没这话?” (23回)
(29)那妇人脸上堆着笑容说道:“我听得一个闲人说道,叔叔在县前东街上养着一个唱的,敢端的有这话么? (24回)
(30)半歇,王婆出来道:“大官人,吃个梅汤?” (24回)
(31)武大道:“真个有这事?” (25回)
(32)那妇人道:“做一升米不少么?” (43回)

1.2《水浒传》中的是非问句句末,有的没有使用疑问语气词,有的使用疑问语气词,但疑问语气词仅限于“么”一种形式。

1.2.1句末不使用语气词的。《水浒传》中此种形式的是非问句约占全书是非问句总数的一半。这种问句用语调表示疑问,用来表反诘和揣度,少数表示纯粹的发问。例如:
(33)太公道:“客人莫不会使枪棒?” (2回)
(34)太公见说了,便道:“我儿,可知输了?” (2回)
(35)鲁达问道:“他少你房钱?” (3回)
(36)小校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 (11回)
(37)那汉道:“阿舅息怒,且听我说:自从十四五岁时来走了这遭,如今不是十年了? (14回)
(38)那和尚道:“你不是在东京卖刀杀了破落户牛儿的?” (17回)
(39)阿姨道:“阿叔,你倒敢知得些风路?” (17回)
(40)那妇人便笑将起来,说道:“官人休要罗嗦!你真个要勾搭我?”(24回)
(41)那妇人道:“大哥,买盏酒吃?” (25回)
(42)武松问道:“你这话是实了?” (26回)

1.2.2 句末有疑问语气词“么”的。句末用“么”的是非问句主要用于表询问,也有的表示反诘。例如:
(43)晁盖动问道:“敝村曾拿得个把小贼么?” (14回)
(44)那挑酒的汉子道:“……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16回)
(45)何涛道:“你曾见两只船过来么?” (19回)
(46)柴进道:“你要见他么?” (22回)
(47)西门庆笑起来道:“……不知你会弄手段么?” (24回)
(48)便起身带了土兵,走到紫石街巷口,问土兵道:“你认得团头何九叔么?” (26回)
(49)宋江又问道:“你曾见石勇、杜迁么?” (41回)
(50)花荣在马上看见,把手指与宋江道:“哥哥,你看见那树影里这碗烛灯么?”(48回)
(51)戴宗施礼问道:“娘子从清道人家出来,清道人在家么?” (53回)
(52)店小二问道:“官人莫不和山上宋大王是亲么?” (61回)

       2.测度问的是非问句是根据是非问表示疑问的情况而分出的类,它又叫婉问句。它对事情的现状或未来做出推测,表示没有充分把握,或表示谦虚和委婉的语气,或带有自言自语的味道。《水浒传》中用来构成或揣度问的语法手段是副词和语气词“么”。有的单用语气词“么”或副词,有的是副词和语气词“么”两者兼用。

2.1单用疑问语气词“么”表测度。例如:

(53)李忠道:“兄弟,你认得这和尚么?” (5回)
(54)晁盖假意看他一看,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王小二么? (14回)
(55)且说晁盖与吴用、公孙胜、刘唐三人道:“你们认得那来相见的这个人么?” (18回)
(56)武行者道:“怕别有人暗算我么?” (32回)
(57)宋江问道:“是谁?我不是梦中么?” (36回)
(58)戴宗指着李逵问道:“足下日常曾认得他么?” (38回)
(59)戴宗道:“我吃一个,你吃三个不少么?” (53回)
(60)(李成道)“先锋,你看么?何不先捉此贼?” (63回)

2. 2只用语气副词构成揣测的。能够成此类问句的副词在《水浒传》中主要是“莫不”、“莫非”、“莫是”、“莫不是”、“敢”五种形式。其中的“莫”是古代汉语否定词。(参见《古代汉语》 第一册 王力主编)“不”也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否定词,它们和“是”构成一个表疑问语气副词。“不是”是“莫是”的反义词。“敢”从唐代开始具有“正、准、定”之意,是一个在汉语中运用很普遍的副词。例如:

(61)智深见了,心里早疑忌道:“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颠洒家?(7回)
(62)(史进想)莫非师父王教头在这里? (3回)
(63)公孙胜、刘唐都道:“莫不是江湖上传说的及时雨宋公名?” (18回)
(64)王伦道:“你莫是绰号唤做青面兽的?” (12回)
(65)那人道:“二位莫不投沧州去?” (8回)
(66)西门庆道:“莫非是卖枣糕徐三的老婆?” (24回)
(67)西门庆跌脚笑道:“莫不是人叫他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 (24回)
(68)阿嫂道:“阿叔,你倒敢知得些风路?” (17回)
(69)西门庆道:“倒敢是花胳膊陆小乙的妻子?” (24回)
(70)毛太公道:“贤侄,你两个莫不错看了,认不仔细?敢不曾落在我园里?(49回)

2.3 既用揣测副词,又用语气词。这样的语气副词仍然主要是上述的“莫”类副词,少数用“敢”。语气词也只有“么”一种形式。例如:

(71)智深道:“太公缘何模样不甚喜欢?莫不怪小僧来搅扰你么?” (24回)
(72)吴用道:“柴大官人,莫非是江湖上人称为小旋风柴进的么?” (19回)
(73)朱贵道:“兄长莫非是军师常说的江州神行太保戴院长么?” (39回)
(74)(卢俊义)叫道:“小乙,莫不是魂魄和你相见么?” (62回)
(75)老儿道:“你莫不是江中被人劫了,跳水逃命的么?” (65回)
(76)朱仝失惊道:“莫不是江州杀人的李逵么?” (51回)
(77)林冲看了,寻思道:“敢是柴大官人么?” (9回)
(78)武行者道:“……?兄弟莫不是和哥哥梦中相会么? (32回)
(79)(道童)指着洪太尉说道:“你来此间,莫非要见天师么?” (1回)

        以上就是《水浒传》中是非问句的一些基本特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水浒传》中是非问句与现代汉语是非问句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首先,语气词的差异。现代汉语是非问句句尾语气词常用“吗”“吧”等,而在《水浒传》中是非问句句尾语气词仅有“么”一种形式出现,在这一点上与《水浒传》同时代的《西游记》等作品语气词则丰富得多,如“么、也、里、耶”等。
其次,在测度疑问程度上,现代汉语靠“吗”负载疑问信息,是有疑而问。例如:“这事你知道吗?”而《水浒传》中是非问句则主要通过具体语境中语调的上升来表示疑问。如上文所举例(35)、(41)。表测度时《水浒传》中通常是用疑问副词“莫”(莫不是、莫不、莫非)+(么)表测度而现代汉语则大多是用句尾语气词“吧”表示半信半疑的测度。例如:你明天能来吧?
可见《水浒传》中是非问句也是汉语是非问句发展长河的一滴浪花,正是它的加入才更丰富了是非问句发展史的长河。

《水浒传》中的特指疑问句

       用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样”等)和由它组成的短语(如“为什么、什么事、做什么”等)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句子往往用升调。特指问常用语气词“呢”“啊”,但是不能用“吗”。以上是现代汉语特指问句的一般特点,《水浒传》中有大量的特指问疑问句,约计1400多句,占《水浒传》中全部疑问句的1/2强。与现代汉语特指问疑问句相比,《水浒传》中特指问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疑问代词及疑问代词短语的大量运用上。疑问代词和语气词是由疑问句内部区分特指疑问句的重要形式特征。特指问句的疑问点在疑问代词上,《水浒传》中疑问代词有46个,共出现4059次(据 李思明 《<水浒全传>中的疑问代词》)而使用频率较高的又有“如何”“那里”“谁”等20多个,下面我们就举例分别说明。

1. 如何:《现代汉语词典》对“如何”的释义为“怎么;怎么样”。在《水浒传》中“如何”做主语时询问方式或状况;做谓语时询问性质,状况;做状语时询问方式、原因等,位置灵活,可以在主语前,也可以在主语后;做宾语或补语时询问状况。例如:

(1)施恩道:“如何是无三不过望?” (29回)
(2)王伦说道:“今日投名状如何?” (11回)
(3)(和尚们)说:“这野猪今日醉得不好,把半山亭子,山门下金刚,都打坏了,如何是好?” (4回)
(4)且说宋江,他是个庄农之家,如何有这地窖子? (22回)
(5)(朱仝)叫道:“雷教头,我们只拿了宋太公去如何?” (22回)
(6)知县道:“这是孝悌的勾当,我如何阻你?” (24回)
(7)把三百铁甲哨马,分作两队,教去两边山后去出哨看是如何? (15回)
(8)看那大王时,生得如何?但见赤发黄须双眼圆,臂长腰阔气冲天。 (40回)
(9)若无仁兄去时,他那里如何肯收留我们? (35回)
(10)知府道:“通判错矣,此是家尊亲手笔迹真正字体,如何不是真的?”(40回)
2. 那里:“那里”在现代汉语中是指示代词,指示比较远的处所,而《水浒传》中的“那里”通现代汉语中的“哪里”,是疑问代词,询问处所。
例如:(1)(鲁智深)高声叫道:“店小二,那里是金老歇处?” (3回)
(2)老和尚道:“我们三日不曾有饭落肚,那里讨饭与你吃? (6回)
(3)晁盖便问道:“汉子,你是那里人?” (14回)
(4)曹正道:“制使这般说时,要投那里去?” (17回)
(5)武松道:“你只实说,张都监如今在那里?” (31回)
(6)这里正是那里? (36回)

     3. 何:作定语时询问人、事物、处所等;作宾语时询问处所、事物,有时位置提在动词或介词前例如:

(1)童子自何而来?(1回)
(2)天师今在何处? (1回)
(3)都监相公,有和公干到此 (20回)
(4)两个都头,尚兀自不济事,近他不得。我们有何用? (19回)
(5)九叔何往? (25回)

      4. 谁:《水浒传》中有“谁、谁人、兀谁”三种形式,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都可以作主语、宾语等,询问人。例如:

(1)智深道:“这妇人是谁,却在这里吃酒?” (6回)
(2)陆虞侯道:“如今禁中虽有几个教头,谁人及得兄长的本事?” (7回)
(3)遇着客店,早歇晚行,都是那两个公人打火做饭,谁敢不依他? (9回)
(4)众人道:“你的孤老是谁?” (21回)
(5)(王婆)笑道:“兀谁教大官人打这屋檐下过?打得正好!” (24回)
(6)你说兀谁兄弟两个? (45回)

       5. 甚么:作主语、宾语时询问事物;作定语时询问人或事物等。例如:

(1)太尉指着门道:“此殿是甚么去处?” (1回)
(2)晁盖道:“这好汉叫做甚么?” (14回)
(3)梁上甚么响? (60回)
(4)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 (17回)
(5)若不快走时,更待甚么? (18回)
(6)这四个对付他一个,有甚么不了? (31回)

        6. 甚:作定语、宾语时询问人或事物。例如:

(1)你是甚人? (2回)
(2)你这汉子姓甚名谁? (11回)
(3)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 (15回)
(4)你是甚人,如何敢半夜三更大惊小怪,敲门打户做甚? (31回)
(5)黄信在马上问道:“为甚不行?” (34回)
(6)秦明问花荣道:“这位为头的好汉,却是甚人?” (34回)

7.怎地:作谓语时询问状况;作定语时询问形貌;作状语时询问方式。例如:

(1)观他颜色怎地? (19回)
(2)怎地不见有主人家? (36回)
(3)量这等一个罪人,怎地有许多财物? (36回)
(4)你两个怎地吃的一碗,便恁醉了? (36回)
(5)这铁牛背娘去,不知往那条路去了,这里小路甚杂,怎地去赶他?(43回)

8.怎生:也用于询问方式、原因、形貌等。例如:

(1)怎生模样? (39回)
(2)晁盖道:“怎生去救?用何良策?” (40回)
(3)倘或城中官军赶杀出来,却怎生迎敌? (40回)
(4)这厮们都杀散了,只寻不见哥哥,却怎生是好? (42回)
(5)庄又不曾打得,倒折了两个兄弟,似此怎生奈何? (48回)

       9.多少:主要作定语,也作宾语和谓语,用来询问数量。例如:

(1)我昨日看见那天王堂前那个石约有多少斤重? (19回)
(2)多少钱一桶? (23回)
(3)太师大喜,便问:“将军青春多少?” (75回)
(4)庄家道:“再要多少?” (4回)
(5)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 (9回)

       10.几时:作状语、宾语时意思为“什么时候”;作谓语时作“多久”讲。例如:

(1)林冲道:“不知几时回来?” (9回)
(2)都头,几时回来? (5回)
(3)今朝是几时? (65回)
(4)殁了大娘子得几时了? (24回)
(5)两位兄弟在此聚义几时了? (19回)

     11.怎么、怎:和现代汉语一样询问方式、原因等。例如:

(1)你待要怎么? (108回)
(2)怎么前面贼兵众广? (48回)
(3)怎得个船只渡过去? (109回)
(4)未见两位较量,怎便是输了? (29回)
(5)李助道:“这怎么使得?” (66回)

12.《水浒传》中询问原因的疑问代词还有“何故”“缘何”“为何”等等。例如:
(1)现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去看榜? (3回)
(2)教头今日缘何到此? (7回)
(3)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 (11回)
(4)教头为何到此,被村夫耻辱? (18回)

      13.除了上述疑问代词外,《水浒传》中特指问句还遗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疑问代词表疑问的例子,如“若何”“奈何”“安”“何如”等等。例如:

(1)此计若何? (17回)
(2)卢某得蒙救命上山,未能报效,今愿尽命向前,未知尊意若何? (66回)
(3)寡人手下爱将数员,尽被宋江杀死,似此奈何? (116回)
(4)不知老父在家,正是如何? (45回)
(5)毕竟是何如? (27回)
(6)小人安敢占上? (18回)

        通过对《水浒传》中特指问句的考察,我们发现:
      
        1.《水浒传》中疑问代词数量庞大,共计46个(据李思明 〈〈<水浒全传>中的疑问代词〉〉),其中许多疑问代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不再使用。就〈〈水浒传〉〉来看,其中“何”系疑问代词表询问占强势,如“何、如何、缘何、何如”等。“怎”系(“怎、怎么、怎生”等)也表现出起逐渐成为典型特指疑问代词的潜力,且在〈〈水浒传〉〉中出现了“怎”“怎么”这些现代汉语大量使用的疑问代词。

        2.〈〈水浒传〉〉中有些疑问代词(例如“何”“如何”)意义丰富,出现频率高,而且语法位置也比较灵活,这与古代汉语词汇不如现代汉语丰富有关。
例如:礼物都拴缚完备,如何又去不得?(17回) (“如何”相当与现代汉语“怎么”)

       我教仁兄一着解手,未知如何? (31回) (“如何”相当与现代汉语“怎样”)

       3. 古代汉语句法与现代汉语句法并存,体现了汉语的时代发展。如“足下何以知之?(11回)”,“何”字前置,是典型的古代汉语句法。而“你是甚么人?(16回)”则是与现代汉语句法完全一样。

        4.〈〈水浒传〉〉中特指问句句尾都没有语气词,没有出现用“呢”的特指问句。

        总之,《水浒传》中特指问句主要由疑问代词表疑问,且句式,疑问代词丰富,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指疑问句系统,是研究特指问句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资料。

《水浒传》中的选择问疑问句

       众所周知,在现代汉语中选择问疑问句是指发问者提出并列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选项,让听话者从中进行选择的一种疑问句。选择疑问句通常用复句的结构提出选项,用“是、还是”连接分句。供选择部分会有相同的成分,在分句里可能重复出现,也可能不重复。常用语气词“呢、啊”。其类型据邵敬敏统计大致有五种:
A.X(呢)(,/?)Y(呢)? 例如:(1)怎么了?输了赢了?
B.X(呢)(,/?)还是Y(呢)? 例如:(2)打篮球,还是打排球?
C.是X(呢)(,/?)是Y(呢)? 例如:(3)姑娘到底是和我拌嘴呢,是和二弟拌嘴呢?
D.是X(呢)(,/?)还是Y(呢)? 例如:(4)是光我一个人呢,还是另有别人?
E.还是X(呢)(,/?)还是Y(呢)? 例如:(5)你拿出来给妈开开眼,看看还是我对,还是把女儿关在家里对?

      那么元明时代的《水浒传》中的选择问疑问句与现代汉语的选择问疑问句有哪些区别与相同之处,《水浒全传》中选择疑问句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通过实例来看:
(6)那汉子道:“和尚,你真个也是作耍?”(4回)
(7)晁盖道:“吴先生,我等还是软取,却是硬取?(16回)
(8)(猎户说)“你那人吃了狐狸心、豹子肝、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如何敢独自一个,昏黑将夜,又没器械,走过岗子来!不知你是人是鬼?”(23回)
(9)西门庆道:“干娘,和你说正经话,说他家如法做得好炊饼,我要问他做三五十个,不管知出去在家?”(24回)
(10)王婆道:“你们却要长做夫妻,短做夫妻?” (25回)
(11)武松翻过脸来道:“你要死,却是要活?” (26回)
(12)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 (27回)
(13)武松听罢,呵呵大笑,便问道:“那蒋门神还是几颗头,几条臂膀?” (29回)
(14)张社长大笑道:“押司真个,也是作耍?” (35回)
(15)(梢公)说道:“你这个撮鸟,两个公人,平日最会诈害做私商的人,今日却撞在老爷手里!你三个却是吃板刀面?却是要吃馄饨?” (37回)
(16)酒保上楼来问道:“官人还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 (39回)
(17)黄文炳又对知府道:“且唤本营差拨并牌头问,这人来时有风,近日却才风? (39回)
(18)只见个酒保来问道:“上下,打几角酒?要甚么肉下酒,或猪、羊、牛肉?”(39回)
(19)知府再问道:“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长大,也是矮小?有须的,也是无须的?” (44回)
(20)曹太公道:“既是如此,我们且只顾置酒请他,却问他,今番杀了大虫,还是要去县请功,只是要村里讨赏?……” (42回)
(21)顾大嫂慌忙答道:“便是。足下却要沽酒,却要买肉?” (49回)
(22)酒保前来问道:“客官,还是请人?只是独自酌杯?” (62回)

        从以上(6)至(22)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水浒传〉〉中选择问疑问句(以下简称选择问句)从形式上讲有这么几个特点:

       1. 前后选择项之间有的有关联词语相连接,如例(8),有的则不用关联词语,如例(9)。即使用了,既可以只用与前项,如例(13),也可以只用于后项,如例(6),当然也存在前后项都用关联词语相互照应的情况,如例(7)。

       2. 〈〈水浒传〉〉中选择问句,关联词语有“是”(如例(8)、(12)),“也(是)”(如例(6)、(14)、(19)),“还是”(如例(7)、(13)、(16)、(20)、(22)),“却(是)”(如例(7)、(10)、(11)、(21)),“只是”(如例(16)、(20)、(22)),“或(是)”(如例(18)、(19))等几种,但使用频率相差不多,无法判断哪个更为典型。如果使用关联词语“是”,则都和“是”配合使用。如果使用“也是”则全部用在后项并且不与其它关联词语配合使用。用“还是”则为单用或与“却是”/“只是”搭配使用,“还是”为前项。关联词“却(是)”在〈〈水浒传〉〉中除了与“还是“搭配使用外,还可单用于前项或后项,以及与“却(是)”搭配使用。“只是”使用时只用于后项,均与“还是”搭配使用。“或(是)”使用情况很少,〈〈水浒传〉〉使用“或(是)”时只将其在前项使用或与“也”搭配。

       3. 与现代汉语选择问句使用大量语气词不同的是〈〈水浒传〉〉中全部选择问句均不使用语气词。

       4. 并列选择多为两项,但也有出现三项的例子(如(18))。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水浒传〉〉中选择问句的十种表达类型:
A.X,也是Y? B. 还是X,却是Y?
C. 还是X, Y? D. 还是X,/?只是Y?
E. 是X(?)是Y? F. X(,) Y?
G. X, 却是Y? H.却(是)X,/?却是Y?
I. 或X, Y, Z J. 或是X,也Y?

      通过以上对《水浒传》中选择问句的归纳与整理,我们得出了《水浒传》中选择问句的类型和使用情况,那么《水浒传》中选择问句与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相比,又有区别和特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水浒传》中选择问句的使用者有梁山好汉,如晁盖、武松等,也有市井小民王婆、酒保之流。不仅如此,社会上层人物如官僚阶级蔡九知府、黄文炳、富商西门庆等人在《水浒传》的口语对话中都使用过选择问句,这说明在宋元时期。至少是在施耐庵、罗贯中生活的元明交替时期,选择问句这种疑问句形式已经为当时社会个阶层形形色色人物的口语所采用,运用十分广泛。

      2.《水浒传》中选择问句关联词使用情况与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相比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所谓同者:A。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中选择问句与现代汉语选择问句一样,有的有关联词语相连接,例如(4)是光我一个人呢,还是另有别人?(黄廖版《现代汉语》)

(8)不知你是人是鬼? (《水浒传》23回)

     有的无关联词语相连接,例如(1)怎么?输了赢了? (转引自《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邵敬敏)

(9)……我要问他做三五十个,不知出去在家? (《水浒传》24回)
B.《水浒传》中选择问句选择项以两项者居多,但偶有三项的,如例(18)。这点与现代汉语疑问句相似,说明《水浒传》时代选择问句选择项格式已经固定为多为两项或偶然有多项。

       所谓异者:A。现代汉语选择疑问句,典型的关联词语为“还是”,而《水浒传》中选择问句关联词则除了“还是”,还有“是”、“也(是)”、“却(是)”、“只是”、“或(是)”5种,“却(是)”、“只是”、“也(是)”使用频率也较高。这说明在元明交替时期的口语选择问句关联词语远比现代汉语选择问句关联词语丰富得多,当时还没有形成典型的选择疑问句关联词语,但“还是”使用频率略高,已经呈现出成为选择问句典型关联词语的趋势。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现代汉语选择问句中“还是”常常使用于后项,或单用或与前项“是”搭配;而在《水浒传》选择问句中“还是”则无一例外地用于前项,多与后项“却是”、“只是”搭配使用。其他的如“也是”“却是”、“只是”等《水浒传》中出现的关联词随着时间的变迁与语言实践的检验,被证明不完全时候选择问句结构,因而在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系统当中,它们已退出了选择问句历史舞台而被生命力更强的“还是”所取代。

       3.就选择问句类型而言,与现代汉语选择问句五种基本类型相比,《水浒传》中选择问句类型有十种之多,其中只有“X, Y?”;“是X 是Y?”两种类型与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相同,其它均为现代汉语选择问句所无。

       4.现代汉语选择问句有的不用语气词,有的用语气词,常用语气词为“呢,啊”。例如:

(2)打篮球,还是打排球? (黄廖版《现代汉语》)
(28)努力提高呢,还是努力普及呢? (黄廖版《现代汉语》)
而《水浒传》中选择问句则全都不使用语气词。
例如:(6)和尚,你真个也是作耍? (4回)
(11)你要死,却是要活? (26回)

5.《水浒传》中几个特殊的选择问句。

A。仅前项有关联词的选择问句例如:

(10)你们却要长做夫妻,短做夫妻? (25回)
(13)那蒋门神还是几颗头,几条臂膀? (29回)

      显然关联词语仅出现在前项不如关联词语出现在后项所表达的选择性强,因而这种格式的选择问句已经不复存在。

       B.特指选择混合问句。 此种类型在《水浒传》中有一例。例(18)只见个酒保来问道:“上下,打几角酒?要甚么肉下酒,或猪、羊、牛肉?”(39回) 此句用疑问代词“甚么”特指发问,但又规定了选择范围“猪、羊、牛肉”。在现代汉语中特指选择问句也有使用,如“比如音乐、美术欣赏,有一定差距,我也承认这个差距,但是,以哪个为主呢?”(转引自《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邵敬敏)
由以上分析与比较归纳,我们可以看出《水浒传》中选择问句数量虽然不多,但却类型齐全,是研究近代汉语选择问句的很好材料。

《水浒传》中的正反问疑问句

       选择问疑问句有一种特殊类型即正反问疑问句。邵敬敏在《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一文中就指出“正反问要求被询问者从肯定项与否定项之中进行选择,但中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相连接,因此也可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选择疑问句。”现代汉语正反问疑问句可分为三种句式:1。X不X(来不来),如果谓语很简单,只并列肯定和否定形式就行;2。X不(来不),省略后一谓词,只并列前一谓词和否定词“不”;3。全句后加X不X,先把一句话说出,再后加“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一类问话形式,常用语气词“呢,啊”等。例如

(1)这个人老实不老实?
(2)你是不是哪儿不舒服了?
(3)你愿意不愿意去?
(4)客人吃不吃晚饭呢?
(5)明天他来不?
(6)你见过长城没有?
(7)他当过30年中学教师,是不是?
      
       与现代汉语正反问疑问句句式相比,《水浒传》中正反问疑问句句式要复杂得多。现代汉语正反问疑问句经过实践和时间的筛选,规范,到现代汉语中只有两个系列:“不”系和“没、没有”系。但属于近代汉语范畴的《水浒传》中正反问句却有“不”系、“否(不)”系、“无”系、“未”系。

“否(不)”系正反问句

A.“X否(不)”
     
      “X否(不)”式正反问句是《水浒传》中正反问句的主要句式,在《水浒传》中有许多例子。例如:

(1)史进又问:“曾有回书否?” (2回)
(2)太尉喝道:“……你知法度否?……” (7回)
(3)柴进大笑道:“大汉,你认得宋押司不?” (22回)
(4)宋江道:“小可有一计,不知中得诸位心否?” (35回)
(5)(宋江)说道:“……小可今欲下山走一遭,乞假数日,未知众位肯否?” (41回)
(6)鲁智深动问道:‘洒家自与教头沧州别后,曾知阿嫂信息否?“ (58回)
(7)卢俊义道:“可以回避否?” (61回)

B.“X也否/不(X)”

      《水浒传》中“X也否/不(X)”句式,当用“也否”时后面均不重复前项X,当用“也不”时有时重复前项X。例如:

(8)太公道:“师父请吃些晚饭,不知肯吃荤腥也不?” (23回)
(9)吴用道:“……不知在家也不在?” (40回)
(10)曹正道:“小人有条计策,不知中二位意也不中?” (11回)
(11)柴大官人在庄上也不? (22回)
(12)……只不知你终心肯去也不? (31回)
(13)黄信再问刘高道:“你拿得张三时,花荣知也不知? (33回)
(14)你们还我也不还? (38回)
(15)你弟兄两个,见也不见? (66回)

“无”系正反问句

在《水浒传》中只有“ X 也无” 一种形式。
例如:(16)史进道:“……,不知道在此经略府中有也无?” (3回)
(17)宋押司下处不见一个妇人面,他曾有娘子也无? (20回)
(18)时迁道:“你且看匣子里有甲也无?” (56回)

“未”系正反问句

此种形式正反问句在《水浒传》中数量较少。
例如:(19)我吩咐你的,安排也未? (32回)
(20)了也未? (25回)
“没”系正反问句
例如:(21)注子里有酒没? (24回),这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
“不”系正反问句
例如:你端的是不是? (67回)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水浒传》中正反问疑问句格式主要仍是古代汉语格式,但与古代汉语正反问疑问句22种句型(据《古汉语反复问句源流探查》 邹晓丽)相比,《水浒传》中正反问疑问句句型已经大大减少,这符合语言向简单、经济、实用方向发展的原则。更为可贵的是在《水浒传》中我们已经发现了现代汉语正反问句的句式,如“你端的是不是?(67回)” “注子里有酒没?(24回)”这些句型在《水浒传》中虽然仍非主流,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不”系和“没”系正反问句的萌芽,代表了正反问句新的发展方向。

        以上是本人就疑问句四种类型对《水浒传》中疑问句进行的归纳分析,《水浒传》中疑问句资料很丰富,仍有许多信息值得我们去发现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邵敬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2.《现代汉语(增订二版)》 (黄伯荣、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饭社 1997年)
3.《古代汉语》 (王力 中华书局 1999年2版)
4.《〈水浒全传〉中的疑问代词》 (李思明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86年第4期)
5.《清代汉语选择问句系统》 (徐正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06:18 , Processed in 0.0957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